却说张毅四人在堂内议论治国之道,张毅还没开口说话,关羽就已经憋的脸红脖子粗的,虽说他的脸色本就比常人红,但还是能够看出他此刻有些愤怒的。
关羽首先开口说道“吾常闻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滨,莫非王臣。君即是君,受命于天,天下万物皆为臣子,君恩浩荡,食君之禄忠君之事。岂可做弃信小人,无义匹夫?”
张毅听懂了关羽的意思,关羽最重信义,认为忠君也要从信义做起,然而他却不懂得变通,只知道天下是君的,而非百姓的,君是百姓之纲,百姓是君之子民,那么子民受到君主保护不受战乱,就必须天经地义的报答君恩。张毅心道“难怪关羽结识刘备后就死心塌地呢,一旦认君就绝不更改,即便君主有错他也不据理力争,只是愚昧的忠于君事!而且这关羽心中是没有国家概念的,他忠于君事,却不忠于百姓,不忠于国事,这是典型的封建思想啊!”
夏侯兰闻言有些难以对答,毕竟他只是个十岁的孩子,言辞和思维还没有那么犀利,并且他也是深知周礼的,支支吾吾道“这,这,我说的不是背信弃义,而是主张德法并行,无规矩不成方圆,国家要大治就要依法而行,再以德治相辅,教导万民,引其向善,而后自主遵从律法…”
关羽道“以法为先易出酷吏,如今百姓苦悬,民不聊生,苛税重不可言,如何再受得起重典?”
张毅闻言不觉暗暗点头,夏侯兰的依法治国,德治相辅的思想正合后世法治思想,而关羽提出以法为先必出酷吏也是有道理的。
夏侯兰闻言又辩道“如今百姓苦悬,何人之过也?重苛典税又是何人之过也?”
关羽闻言戛然无声,他也是百姓出身,也深知百姓疾苦,也知道这都是朝廷之过,君之过,可是他脑海中的儒家思想却告诉他,免于战乱便是君恩浩荡。这时,他也倍觉矛盾,于是转头向旁边还未说话的张毅望去,估计是想让张毅替自己辩解一番。
张毅察言观色,当然知道关羽何意,于是笑道“两位所言皆有道理,深合我意,然在下有一疑问,还请两位回答…”
“请讲”两人不再辩论,同时说道。
“敢问两位,何为国?何为家?君重乎?民重乎?何为重?如将社稷比若高楼,谁为基?谁为梁?谁为顶?”张毅想要先统一了两人的共同认识,进而阐述自己的后世法治思想,于是一连串蹦出数个问题!
“何为国?何为家?”关羽闻言顿时愣住,儒家思想在他心中根深蒂固,他只知忠于君便是忠于国,但却没有一个明确的国家定义,他只知世家大族累世传承,家族兴盛便是家,家族衰落家不为。
而夏侯兰却很快反应过来,道“人以群分,群以血缘聚以为家,封疆裂土,逐敌千里,便为国!”他始终还是受到法家思想影响,有一定的局限性,认为家族兴盛便是家,认为封疆裂土继承社稷便称国。
张毅转头看向关羽,见关羽闭口不言,于是说道“家非一人之家也,国非一人之国也。上承老人,中有夫妇,下接子女便可为小家,广结亲缘,血脉相聚可称大家。百姓为基,百官为梁,德法为顶,以为社稷,社稷稳则国威生,国威生则国土固,天下永固则为国也!家乃民之窝巢,国乃窝巢庇护,是故天下兴亡,匹夫有责也。”
夏侯兰闻言,默默念叨“小家…大家…天下永固则为国…天下兴亡匹夫有责…天下兴亡匹夫有责…”他慢慢陷入沉思…
关羽是寒门出身,自是没有什么大家族为靠山,也赞同这小家的概念,但是对于张毅的国家论还有疑问,于是问道“贤弟,百姓为基,德法为顶,那么君呢?置君于何地?”
张毅不答反问“民重乎?君重乎?何为重?”
关羽道“民固重也,君亦重也,然君权天授,故重于民!”
张毅心中暗骂一声“操蛋!纯粹的儒家思想真是害人不轻!披着假仁假义的外衣,却干着重君轻民的勾当!”但他面色不改道“吾尝闻舟行于水,水静则舟稳,水怒则舟覆,是故水可载舟亦可覆舟也…民如水,社稷如舟,君为掌舟渡水之人矣,顺水势,平水怒,则舟行天下,逆水而行,逐浪而击,必将覆于足下!而德法便是这顺水势,平水怒的方法…”
此言一出,不仅道出谁轻谁重的问题,还解答了谁为基谁为梁的问题,夏侯兰一听顿时明悟了不少,随即拜道“毅兄深合天道,兰受教了!”
关羽内心极为挣扎,他不得不承认张毅说的都是实情,比喻也颇是恰当,根本就是无懈可击,但是君轻民重的思想还是难以接受,而且不但君轻民重,君竟然只是一个掌舟渡水之人。于是又问道“贤弟,渡水掌舵是份苦力,如此说来,谁愿称帝?谁愿称王?”
关羽问的也是合情合理,是啊,没有利益驱使,活又那么累,那谁愿意当皇帝啊!张毅则是哈哈一笑道“这便是吾最终想说的,行舟之法便为德法,行舟之人便为帝王,若依法行驶便可安然渡水,此乃利也。若德法规定下对等的权利和义务,自然有人愿意当帝王。这也是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真谛所在啊,责即是义务,天下兴,百姓安居乐业,即是权利!”
这一下,关羽明白了,心中顿觉通畅,也是拜道“贤弟,吾枉读春秋数年,只知其表却不知其义,羽自愧不如!”他本来只是敬重张毅的勇略和仁义,虽然常听赵云乐进说张毅跟妖怪一样无所不知,但毕竟没有亲眼所见,今天听了他的一番高论,又是吃惊就是敬佩。
夏侯兰年纪虽小,但却是精通律法,他对张毅最后那句“若德法规定好对等的权利和义务,天下所有人都按权利和义务办事,那么还真是天下兴亡匹夫有责。如此一来,天下便不再是君主一人的天下,天下应该是老百姓的天下,国家就是全天下人形成的统一的意识!”他知道张毅并没有将所有的治国之道讲完,他又是极其好学之人,于是拜道“毅兄,你所言治国之道实乃前无古人,又与我法家经义大相吻合,兰愿随兄远游,以便朝夕受教!”
张毅闻言大吃一惊,本来一路上带个小姑娘就挺麻烦了,再带个小孩子岂不是更麻烦?况且,这夏侯兰年龄小,知识还有待学习提高,他也不想耽误夏侯兰。于是抱着为国家培养人才的想法,从怀中探出一本自己小时候手写的《论国家》一书,递给夏侯兰,道“此乃我对治理国家和国家制度弊端的一些想法,你若觉得我前话有理,便细细读之,或可明白我意…”
他本来是想拿着这本书进京,找到个有学识的当大官的人作为进阶之用的。现在赠送给了夏侯兰,也是有些心疼,那可是花了三个月写成的啊…不过转念就释怀了,自己的见识随便拿出一样就能谋个官职,何必非要拿本书,万一那些大官也难以接受这种思想岂不糟糕。想到这里,张毅顿时惊出一身冷汗,心道“我将后世的治国思想讲给同是平民的关羽,关羽都那么难以接受,更何况那些把持着权柄的世家大族,这后世的思想可是绝对不利于当今的地主权贵,世家大族阶级的!若是冒然将此书传了出去,岂不惹来杀身之祸?”
夏侯兰不知张毅所想,双手恭敬的接过书,张毅又道“兰弟,你年纪太小,不宜长途跋涉,不若安心在此读书习武。”然后又附耳对夏侯兰道“我看这天下,不出三年必定大乱,到时候你可组织乡勇,护卫百姓,我等自会前来接你!切记,此言万不可对任何人讲!”
夏侯兰闻言,心中顿起荡漾,一副坚毅的样子道“兰一定竭尽全力!”
一直坐在旁边没吭声的赵云,见三人辩论完了就站了起来,他受张毅影响近五年,还是很明白张毅的治国论的,不过今天一席话,赵云还是颇有感悟,暗呼一声“小妖怪,什么都懂,律法也懂…”接着对夏侯兰道“兰弟,既已辩道完毕,便随为兄去练几招如何?”
夏侯兰闻言大喜,急忙将张毅送的书揣好,向张毅关羽拜辞后随赵云出了内堂。关羽则出堂查看商队是否已经准备妥当。张毅便进了侧室,苏平已经离开侧室,小雪不知什么时候进的侧室,正在一边给赵母捶腿揉肩,一边嘟嘟嘟地讲笑话,娘俩倒似亲母女般言笑晏晏!
张毅拜道“母亲,明日我等将要起行,特来向母亲辞行,我欲让子龙兄和雪儿妹妹留下侍候母亲,我先行前往洛阳,待落下了脚,便接母亲前往…”
赵母当然不肯,想要挽留张毅多住几天,却又觉得不该羁绊孩子的志向。于是说道“汝与云儿既结为兄弟,以后当生死携持,为娘怎忍心让你一人孤身前往洛阳,还是让云儿与你同去吧,娘在家中有村人照顾,并不碍事…”
张毅见赵母执意要让赵云同去,也不好辜负美意,于是道“且等子龙兄回来再做计较吧,雪儿,照顾好娘亲,我出去查看一下商队准备如何了…”
正所谓:儿行千里母担忧,义子连着心头肉。男儿奇志怀天下,春秋大义使人愁。
欲知后事如何,且看下章分解!
第21章治世之道(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