属性:通评虚实,犹言统论虚实也,大义邪气盛,则实;精气夺,则虚,二语尽之。然有气热脉满,而
为重实者,有脉虚气虚,而为重虚者,有寒满热喘,肠,癫疾,消瘅,痈疽,腹满霍乱,五脏痫惊,内
外上下,阴阳脏腑诸病,而或死或生,或实或虚者,故曰通评虚实
也。
黄帝问曰∶何谓虚实?
人身经脉贵得其平,故为虚实之问。
岐伯对曰∶邪气盛则实,精气夺则虚。
虚实者,非但经脉血气之虚实,乃邪气盛于人身则实,精气夺于五内则虚,是邪实而正虚也。
帝曰∶虚实何如?
既虚既实,人之脏腑血气当何如?
岐伯曰∶气虚者,肺虚也,气逆者足寒也,非其时则生,当其时则死,余脏皆如此。
气主于肺,行于内外,故气虚者乃肺虚也。气机营运,从下而上,故气逆者,乃足寒也。邪逆正虚,
伤其五内,故非其克制之时则生,当其克制之时则死。不特肺受火克,诸脏皆有所克,故余脏皆如此。
帝曰∶何谓重实?
重,平声。余同。因上文虚实而问重实。
岐伯曰∶所谓重实者,言大热病,气热脉满,谓是重实。
重实者,言人身大热之病,气盛而热,脉盛而满,阴阳血气皆实,是谓重实。
帝曰∶经络俱实何如,何以治之?
气热脉满,则经络俱实,故为此问,而探其治。
岐伯曰∶经络皆实,是寸脉急而尺缓也,皆当治之。
经络皆实,气血盛于阳分,是寸脉当急,而尺则缓也。经实者治其经,络实者治其络,经络皆实,皆当治之。
故曰∶滑则从,涩则逆也。
经络内通血脉,外通皮肤,经络盛则皮肤滑泽,经络衰则皮肤涩滞,故曰滑则从,涩则逆也。
夫虚实者,皆从其物类始,故五脏骨肉滑利,可以长久也。
物,犹形也。类,犹合也。物类者,五脏在内,皮肉筋脉骨,
有形在外,而合于五脏者也。始,先见也。皮涩而虚,则肺脏亦虚,皮滑而实,则肺脏亦实,故夫虚实者,
皆从其有形之外合,以先见也。皮和肺,肉合脾,脉合心,筋合肝,骨合肾,故五脏调合
于内,骨肉滑利于外,可以长久而永天命也。
帝曰∶络气不足,经气有余何如?
承上文经络皆实,言更有络满经虚,经满络虚之不同,故有络气不足,经气有余,并下经虚络满之间。
岐伯曰∶络气不足,经气有余者,脉口热而尺寒也,秋冬为逆,春夏为从。治主病者。
脉口,寸口也。经气有余,则脉口肤热,络气不足,而尺肤寒也。《荣卫生会》论云∶荣出于中焦,卫
出于下焦,故以寸肤候经,荣为经也,尺肤候络,卫为络也。秋冬之气降而沉,故寸热尺寒为
逆,春夏之气升而浮,故寸热尺寒为从。经络外通皮肉,内通筋骨,肤之寒热,其病有皮肉脉筋骨,浅
深不同,贵得其主病之所在而治之,故曰治主病者。
帝曰∶经虚络满何如?
经虚则经气不足,络满则络气有余。
岐伯曰∶经虚络满者,尺热满,脉口寒涩也,此春夏死,秋冬生也。
虚,不足也。满,有余也。上文以尺候络,故络满者,尺肤热而满,以寸候经,故经虚者,脉口寒
而涩也。寸为阳,主春夏,脉口寒涩,故春夏死,尺为阴,主秋冬,尺热满,故秋冬生。承上文
从逆而言,故曰此也。
帝曰∶治此者奈何?
上文言治主病者,此不言治,帝故问之。
岐伯曰∶络满经虚,灸阴刺阳,经满络虚,刺阴灸阳。
此络满经虚,当灸阴刺阳,灸阴所以补经虚,刺阳所以泻络满。上文经满络虚,当刺阴灸阳,刺
阴所以泻经满,灸阳所以补络虚。此以灸刺通于上文,则上文治主病者,亦当通如此矣。
帝曰∶何谓重虚?
因上文重实而问重虚。
岐伯曰∶脉气上虚,尺虚,是为重虚。
人身阴阳,不外脉气,故提脉气二字。上虚者,脉气虚于上之寸部。尺虚者,脉气虚于下之尺部。脉主
阴血,气主阳气,脉虚气虚,则阴阳血气皆虚,是谓重虚。
帝曰∶何以治之?岐伯曰∶所谓气虚者,言无常也;尺虚者,行
步然;脉虚者,不象阴也。如此者,滑则生,涩则死也。
知其气脉死生,则知施治之法,故复言气脉,不言治也。所谓气虚者,虚于寸部之阳,则言语无常,而
心主之神明不聪也;虚于尺部之阴,而为尺虚者,则足骨屈伸不利,故行步然,然,虚
怯貌。此言气之虚也。脉之大体,有阴有阳,若脉虚者,浮泛于上,有阳无阴,不能效象于阴也。此言脉
之虚也。如此者,指气虚脉虚也。气虚脉虚,诊得皮肤滑泽则生,涩滞则死也。盖气脉既虚
于内,皮肤不可荣于外,明气脉之虚而知其死生,则知治之法矣。
帝曰∶寒气暴上,脉满而实何如?
承上文气热脉满之意,言气热脉满,是谓重实,有寒气暴止,脉满而实何如。暴,卒暴也。
岐伯曰∶实而滑则生,实而逆则死。
上文云滑则从,涩则逆,下文云从则生,逆则死,故曰实而滑则生,实而逆则死,是知逆者因涩而逆也。
帝曰∶脉实满,手足寒,头热何如?
脉实满,手足寒是实而逆则死∶今寒不尽寒,而头复热如何?
岐伯曰∶春秋则生,冬夏则死,脉浮而涩,涩而身有热者,死。
手足寒而头热,乃寒中有热,热中有寒,春时则寒中有热,秋时则热中有寒,故春秋则生,冬气全寒,
夏气全热,今寒中有热,热中有寒,不合天时,故冬夏则死。若脉浮而涩,乃越于外而虚于
内,涩而身有热,乃虚于内而越于外,此根气不足,故皆死。
帝曰∶其形尽满如何?
承经络皆实之意而言,经脉络脉,统于周身,不但经络皆实,
而其形且尽满,何如?形,形身也。满,犹实也。
岐伯曰∶其形尽满者,脉急大坚,尺涩而不应也。
其形尽满者,阳气浮越于外,故脉急大坚,而余于外,尺涩不应,而虚于内也。
如是者,故从则生,逆则死。帝曰∶何谓从则生,逆则死?岐伯
曰∶所谓从者,手足温也;所谓逆者,手足寒也。
上文云∶滑则从,涩则逆,今脉急大坚,尺涩不应,如是者,故滑从则生,涩逆则死,帝复问之。而
所谓从者,手足温和,温和则滑也,所谓逆者,手足寒冷,寒冷则涩也,反复辨论,仍明滑则从,涩则逆也。
帝曰∶乳子而病热,脉悬小者何如?
承上文寒气暴上,脉满而实之意,复问乳子病热,脉悬小者何如?
岐伯曰∶手足温则生,寒则死。
乳子秉质未充,借后天乳食以生,故胃气行于四肢,而手足温则生,胃气不行于四肢,而手足寒则死。
帝曰∶乳子中风热,喘鸣肩息者,脉何如?
中,去声,下同。上文乳子病热而脉悬小,此言乳子中风热而脉实大,但举喘鸣肩息,借岐伯以申明之。
岐伯曰∶喘鸣肩息者,脉实大也,缓则生,急则死。
乳子既中风热,复喘鸣肩息,其脉当实大也。脉实大而缓,脉有胃气则生,脉实大而急,脉无胃气则死。
帝曰∶肠便血何如?
因上文喘鸣病肺,而问大肠之肠也。肠者,寒热之邪,伤其阴络,泄泻下利也。热气盛而血溢
肠外,则便血,寒气盛而津溢肠外,则下白沫,寒热相持,血与白沫相兼而下,则下脓血,帝故各举以问。
岐伯曰∶身热则死,寒则生。
肠便血,则阴虚于内,身热则阳虚于外。《阴阳别论》云∶阴阳虚,肠死。故身热则死。寒者,
身不热也,不热则阴虚而阳不虚,故生。
帝曰∶肠下白沫,何如?岐伯曰∶脉沉则生,脉浮则死。
肠下白沫,乃寒汁下泄。脉沉则血气内守,故生;脉浮则血气外驰,故死。
帝曰∶肠下脓血,何如?岐伯曰∶脉悬绝则死,滑大则生。
肠下脓血,乃血与白沫相兼而下。其脉悬绝,则津血内脱,
生阳不生,故死;脉滑大,则阴阳和合,血气充盛,故生。
帝曰∶肠之属,身不热,脉不悬绝,何如?岐伯曰∶滑大者曰生,悬涩者曰死,以脏期之。
泄泻下利,属于肠,非便血白沫脓血之肠,故曰肠之属。上文言身热则死,又言脉悬绝则死,
帝承上文之意而言,身不热,脉不悬绝何如?帝承上文之意以问,伯亦承上文之意以对。夫
滑大者,既曰生,则悬涩者曰死。悬涩,悬绝之渐也。须知肠之脉,不宜悬涩矣。悬涩将绝,当以五
脏之死日期之。《阴阳别论》云∶肝至悬绝,十八日死;心至悬绝,九日死;肺至悬绝,十二日
死;肾至悬绝,七日死,脾至悬绝,四日死。
帝曰∶癫疾何如?
承上文肺病之喘鸣,大肠之肠,而问心病之癫疾消瘅。心者,君主之官,神明出焉,癫疾则
心不神明,病当何如?
岐伯曰∶脉搏大滑久自已;脉小坚急死不治。
心不受邪,脉搏大滑,则正气内持,邪不干脏,故病久当自已;脉小坚急,乃正气不足,邪必干脏,故死不治。
帝曰∶癫疾之脉,虚实何如?
心不受邪,则癫疾之脉,宜虚乎,抑宜实乎?
岐伯曰∶虚则可治,实则死。
心不受邪,其脉宜虚,故虚则可治;实则邪气内入,故实则
死。
帝曰∶消瘅虚实何如?
癫疾则心气寒,消瘅则心气热,故问消瘅之脉,虚实当何如?
岐伯曰∶脉实大,病久可治;脉悬小坚,病久不可治。
火热而渴,消瘅病也,其脉实大,脉病皆为有余,虽久可治;
脉悬小坚,则病有余,脉不足,久则正气益虚,故不可治。
帝曰∶形度、骨度、脉度、筋度,何以知其度也?
皮与肉为形度;骨度者,肾之合;脉度者,心之合;筋度者,肝之合。承上文诸病,而问形
骨脉筋之度,必知内外相合之度,始知致病之由,故复问之。
岐伯曰∶春亟治经络,夏亟治经俞,秋亟治六腑,冬则闭塞,闭塞者,用药而少针石也。
岐伯二字,旧本讹帝,今改正。度有浅深,合于四时,故春亟治经络,经络无病,筋度和矣;夏
亟治经俞,经俞无病,脉度和矣;秋亟治六腑,六腑无病,通体之形度和矣;冬则闭塞,闭塞
者,宜用药调之,而少针石也,闭塞内藏,骨度和矣。
所谓少针石者,非痈疽之谓也,痈疽不得顷时回。
申明所谓少针石者,乃骨度无病,勿针石以泄之,非痈疽发于骨度之谓也。若痈疽发于骨度,乃
少阴神机所主,当亟刺以泄其毒,不得顷时之缓,而使神机之回也,此言痈疽发于骨度也。
痈不知所,按之不应手,乍来乍已,刺手太阴旁三,与缨脉各二。
,音季,余篇同。骨度为阴,故言痈疽,形度脉度筋度为阳,故言痈,不言疽。痈发于通
体之形度,或上或下或左或右,故不知其所,将成未成,故按之不应手,时肿时消,故乍来乍已。肺
主周身之气,故刺手太阴旁三。手太阴旁,膺胸之旁也。,针眼如小疮也。三,针疮凡三也。
缨脉,结缨两旁之脉也。各二,左右各刺其二也。此言痈发于形度也。
腋痈大热,刺足少阳五,刺而热不止,刺手心主三,刺手太阴
经络者,大骨之会各三。
胁上曰腋,少阳行身之侧部,合于腋,故腋痈大热,当刺足少阳五,以泄其热,刺之而热不止,则刺手
心主三。心主包络之脉上抵腋下也。更刺手太阴经络者,大骨之会各三。大骨之会,臂骨与
手交会之处也,此言痈发于脉度也。
暴痈筋,随分而痛,魄汗不尽,胞气不足,治在经俞。
暴,凶暴也。毒瓦斯深入,内伤其筋,则为暴痈。筋,随大筋之分理而痛,谓不掀痛于外,而隐痛于内
也。皮毛之魄汗,不尽出于外,由胞中血海之气,不足于内也。筋,胞虚不可以刺,故治在经俞。治,调
治也。使胞中血气,由内达外,则者强,雍者通,此言痈发于筋度也。
腹暴满,按之不下,取手太阳经络者,胃之募也。少阴俞,去脊椎三寸,旁五,用员利针。
腹中卒暴而满,太阴脾土病也。按之不下,既满且硬,不应指而下也。取手太阳经络者,以小肠居胃下,
化物而出,乃胃之募也。取而刺之,以泻腹满。又取少阴俞所以行泄其水也。少阴俞,即肾俞也,两旁去脊
椎各开三寸。各刺其五,用员利针者,《九针十二原》论曰∶针大如厘,且员且锐,中身微大,以取暴气。
盖肾俞两旁,不可深刺,故用厘针泄肾脏之水气,以治腹满,上文形度骨度脉度筋度,未及于脾,此举脾病,
以足形度之义。
霍乱,刺俞旁五,足阳明及上旁三。
霍乱,胃病也。霍乱之病,脾胃不和,故亦刺少阴俞旁五。病在阳明,故刺足阳明,及上旁三,阳
明胃俞,在肾俞之上,故曰及上旁。三者,两旁各三刺也。本经论五脏,必兼言胃,故举胃病以足五脏之义。
刺痫惊脉五,针手太阴各五,刺足太阳五,刺手少阴经络旁者
一,足阳明一,上踝五寸,刺三针。
足太阳,旧本讹经太阳,今改。痫,癫痫也。惊,震惊也。痫
惊之病,病在于脉,故刺痫惊脉有五,其一针手太阴各五。肺手太
阴之脉起于中焦,出腋上,循内,各五者,左右各为五刺,刺之所以和金气也。其一刺足太阳五,膀胱足
太阳之脉,起于目内,上额交巅,循足太阳之脉,而五刺之,所以和水气也。其一刺手少阴经络旁者一,
心手少阴之脉,起于心中,出属心系,心系不可刺,故刺经络之傍,刺之所以和火气也。其一刺足阳明一,
胃足阳明之脉,起于鼻之交中,下循鼻外,上入齿中,刺之所以和土气也。其一取足上踝五寸,上踝五寸,
胆足少阳光明穴也,刺三针,光明之上下也,刺之所以和木气也。痫惊之病,阴阳不交,水火不
齐,故为脏腑五行之刺,以足脏腑五行之义。
凡治消瘅,仆击,偏枯痿厥,气满发逆,肥贵人,则高梁之疾也;隔塞闭绝,上下不通,则暴忧之
病也;暴厥而聋,偏塞闭不通,内气暴薄也,不从内外中风之病,故瘦留着也;跛,寒风湿之病也。
暴,卒也。,践履也。跛,不正也。治病之法,各有内外上下之因,当从其因而察之。凡治消瘅病起
于内,仆击病起于外,邪在上则偏枯,邪在下则痿厥,邪在中则气满发逆。此消瘅仆击偏枯痿厥气满发逆之
病,有虚有实,若肥贵人,则膏梁之疾,而为有余也,气机隔塞而闭绝,以致上下不通,推其致病之由,则
卒忧之病也。卒然厥逆,不通于上,则暴厥而聋,不通于下,则二便不调,偏塞闭不通,此暴忧内因之病,
故曰内气暴薄也。不从内暴忧外中风之病,则秉质故瘦,留着而不去之病也。若足践履而行不正,非
故瘦之疾,乃寒风湿外因之病也。凡此诸病,虚实不同,当察其因而治之。
黄帝曰∶黄胆暴痛,癫疾厥狂,久逆之所生也。五脏不平,六
腑闭塞之所生也。头痛耳鸣,九窍不利,肠胃之所生也。
帝因岐伯之言,申明脏腑受病,各有所生,知其所生,则知虚实之因,而治之不难矣。黄胆暴痛,癫疾
厥狂,病虽发于一时,乃久逆之所生也。五脏之气,贵得其平,五脏不平,由六腑不和,故
六腑闭塞之所生也,头痛耳鸣,致上下九窍不利,由谷气少入,谷
神内虚,乃肠胃之所生也。
第31章 通评虚实论第二十八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