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出版文学> 楚辞、千家诗、人间词话、诗品>第34章千家诗18
  宫中题
  唐文宗
  辇路①生秋草,上林②花满枝。
  凭高何限意,无复侍臣知。
  【注释】
  ①辇路:宫中御道。
  ②上林:即上林苑,皇帝的花园之称。
  【解说】
  唐文宗李昂,喜文学,但不娴政事,致有"甘露"之变。
  此诗即写于变后。皇帝作的诗叫"御制诗"。诗以宫中为
  题,写宫中之事:第一句写秋景,太监弄权,时有亡国亡身
  之忧,无意游赏,以致辇路秋草丛生。上林苑虽象过去一般
  开放,但也无心观赏。”上林花满枝",犹言上林之花"空"自
  满枝。一句说秋,一句说春,表明一年四季没有过一天安心
  日子。”凭高何限意",虽然居人君的高位,但内心有无限的
  痛苦。这痛苦不再有侍臣知道,其实是不敢叫侍臣知道。深
  叹无忠臣义士,为之翦除元凶,只有独自愁苦罢了。
  “亡国之音哀以思"。封建王朝之兴衰固乃常事,但这
  种宫廷政变亦可令人深思。
  寻隐者不遇①
  贾岛
  松下问童子,言师采药去。②
  只在此山中,云深不知处。③
  【注释】
  ①寻:寻访,访问。隐者:即隐士,古时不愿
  做官或因失意而隐居在山林中的知识分子。不遇:没有碰到。
  ②童子:隐者的小徒弟。言:说。师:师父,指隐者。这
  两句说,我在松树下问小徒弟:你的师父哪里去了?童子回答:师父
  采集草药去了。③这两句说,就在这山里。由于山上云深林密,现
  在他在什么地方可不清楚。
  【解说】
  这诗写作者访问一位隐士,没有遇到。诗中通
  过问答的方式,把隐士的生活及其隐居深山的环境描绘了出
  来。诗的语言显浅,形象逼真,情趣别致。
  汾①上惊秋
  苏颋
  北风吹白云,万里渡河汾。
  心绪逢摇落②,秋声不可闻。
  【注释】
  ①汾:汾水,在今山西,距洛阳不远。
  ②摇落:宋玉赋有"悲哉秋之为气也,萧瑟兮,草木
  摇落而变衰"。摇落借以指秋天。
  【解说】
  这首诗是作者奉使渡汾河而惊秋之作。诗题重在"惊"
  字,诗人又怎样扣住这个"惊"字的呢?先写秋风之势:北
  风把白云吹得漫空翻滚,觉得天高地迥,宇宙辽阔。起句
  陡然而来,气势雄浑。在呼号的朔风里,我奉使远行,才至
  汾水上,秋意已是这般萧索;自己即将远赴万里的朔方又将
  如何?顿觉孓然二身,飘然旷野。此句不言惊,而惊的情貌
  宛然。语雄健而意苍凉。下二句直写胸臆。远赴北边,心绪
  本就不好,又恰逢这草木摇落,北风吹地百草折的季节,所
  以这秋声不可闻,不忍闻。征途之苦,客况之愁,都于刻画
  惊字中表现了出来。诗前后两联气象悬殊,有"蓝水远从千涧
  落"之势。大起大落,客况之苦更加突出,但亦颓唐无男儿四
  方之志。
  苏颋字廷硕。幼敏悟,一览至千言。马载誉之曰。”古
  称一日千里,苏生是矣"。颋父瓌初未知颋,门客偶睹其咏
  《昆仑奴》诗:“指如十挺墨,耳似两张匙"句,劝瓌加礼
  之,由是学问日新。颋后封许国公,与燕国公张说俱有文
  名,世称"燕许大手笔"。于此可见发现人材之不易,"知
  子莫若父"的说法亦未必尽然。
  蜀道后期①
  张说
  客心争日月,来往预期程。②
  秋风不相待,先至洛阳城。③
  【注释】
  ①后期:落后于预定的日期。②争:争取。
  日月:此处指时间。预期程:预先订下旅程的限期。这两句
  说,出外作客,都希望早日回到自己的故里,所以出去和归来都预订
  旅程的时间。③待:等待。至:到达。这两句说,可是秋
  风却不愿等待我,它抢先到达洛阳城了。
  【解说】
  张说,洛阳(今河南省洛阳市)人。《新唐书》说,张说善文辞,当时朝廷的大述作,多出于他的毛笔,他写过不少诗,但大部分是为应制而作的。诗的风格朴实,有些却很淒婉,被贬谪到岳阳时更为突出。
  这首诗是说作者从蜀地回洛阳,到目的地时已
  迟于预定的日期。全诗语言朴实,没有斧凿痕。后两句不直
  说归期迟于预期,只说秋风不肯等待,抢先到了洛阳城。这
  种写法很新颖。
  静夜思
  李白
  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
  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
  【解说】
  “静夜思",《乐府》中的《新乐府》。这是指这首诗的
  音调说的。诗的意旨则是题目本身。
  《乐府》与《乐府诗》:古代设有采诗的官员,专门搜
  集民歌,后来编辑成一部民歌总集《诗经》。以后这种官制
  撤销了。到了汉武帝时,又才派人到齐、楚、赵、代等地搜
  集民歌,设立专门的官署,叫"乐府"(约如今之中央音乐
  学院之类的机构)。命李延年为协律都尉。凡乐府选录的诗
  叫《乐府诗》。后人仿效乐府诗而创作的新诗,叫《新乐
  府》或拟乐府。《乐府诗》是道地的民间作品(或经过修
  改),拟乐府则是知识分子的诗。民间作品的特点刚健清
  新。在音韵上这种诗与近体律绝不同,叫古绝句。
  这首诗是千百年来脍炙人口的佳作。平淡中蕴含深意。
  夜已深了,明月入窗,照我床前,几疑为霜铺在地上。但霜
  何以会铺在屋内床前呢?举头一望,却是明月窥人,月光满
  地。望着这晶莹的明月,引起我无限愁思,总名之曰"乡
  愁"。诗人仗剑去国,辞亲远游,怀"功成不受赏,长揖归
  敝庐"的壮志,可是世路艰难,"秋来相顾尚飘蓬",只能
  “痛饮狂歌空度日"。壮志未酬,白发已多,思故园之风
  物,愧老影之婆娑。一举一低,一望一思,俯仰之间含意无
  穷。但态度和平,不激昂愤懑也不颓唐。
  梅圣俞《赠杜挺之》诗云:“作诗无今古,欲造平淡
  难"。王安石也说:“看似寻常最奇崛,成如容易却艰辛"。
  这类诗是寻常口头语言。但未经诗人说出,又不能成为一种
  境界,一经诗人说出来,即觉别有风韵,似乎诗人真别有一
  付齿牙,真地咳唾随风生珠玉似的。大抵自然平淡之诗,首
  先一个条件还是在于真情实感,独有兴会而又用语贴切通
  俗。所以司空图在《诗品》里论自然的风格时说:“俯拾即
  是,不取诸邻"。这首诗是这种风格的范例之一(自然与平
  淡约有区别,自然不一定朴素,平淡一定朴素无粉饰)。
  秋浦歌①
  李白
  白发三千丈,缘愁似个长。②
  不知明镜里,何处得秋霜?③
  【注释】
  ①秋浦:唐代的县名,在今安徽省贵池县,因县内
  有秋浦湖,故名。《秋浦歌》是李白在秋浦时作的组诗,共十七首,
  这是第十五首。②缘:因为。个:这般。这两句说,头上的
  白发有三千丈,因而愁绪也是这么样的长。③秋霜:以秋霜比喻
  白发。这两句说,在明亮的镜子里,不知道从什么地方竟飞来了一片
  秋霜?
  【解说】
  这是李白著名的诗篇之一。开首一句起得奇
  特,但读完第二句,我们不但不感到第一句不失去真实性,
  反而觉得诗人用"白发三千丈"来表达他"愁"的深重、浓
  烈,是十分恰当的。在这两句诗里,作者借有形的白发巧妙
  地表述无形的愁绪,既使人们容易理解,又感到新颖熨贴。
  三、四两句写自己在铜镜里看见银白的秋霜而感到惊愕,仿
  佛作者不知道镜中的秋霜,就是自己头上白发的照影。其实
  仔细一读,就看到作者是在委婉深沉地抒发自己愁肠百结、
  难以自解的苦恼心情。全诗仅二十个字,却显示了作者艺术
  上的独创性。它突起婉接,于白描之中又包含着怀才不遇的
  深刻寓意。读后不禁令人引起同情。
  赠乔侍御
  陈子昂
  汉庭①荣巧宦,云阁②薄边功。
  可怜骢马③使,白首为谁雄。
  【注释】
  ①汉庭:借汉比唐。
  ②云阁:即云台。后汉永平年间把光武时的功臣像画
  于云台,所谓云台二十八将。又高阁入云亦名云阁。
  ③骢马使:骢马,青白色之马。骢马使,《后汉书》桓
  典为御史,执法严正不苟,常乘骢马。当时首都的谚语说:
  “行行且止,避骢马御史"。这里把崔侍御(一作侍郎,唐
  制与员外相等)比作桓典。
  【解说】
  陈子昂,字伯玉,唐代梓州(今四川射洪)人。其为人资
  褊躁,好施与,笃朋友。唐代古文运动,子昂实为之滥觞。其
  感遇诗三十首,王适曰:“是必为海内文宗"。卢藏用:
  “道丧五百岁而得陈君"。韩退之荐士诗也说:“国朝盛文
  章,子昂始高蹈"。
  这首诗的艺术特点:一、以汉比唐;二、从反面来用典
  故。首句宦字前用一"巧"字,"巧"本不正之风,投机钻
  营之徒而得官,吏治不纯,风气不好。但汉庭却特意重用这
  样的人,使之得高官厚禄。二句反承上句,既以巧宦者为
  贵,则象云台二十八将出生入死,战功显赫的人就不会被重
  视。由此推得结论:可惜呀,您乔员外就算汉朝桓典那样的
  公平正直,努力为公,但你不会巧宦的手段,不肯同流合
  污,即使努力到老,为谁奔走?为谁忙?直言不用,正道不
  行,奸佞当道,纵白首立朝何补于政!何益于民!故曰"可
  怜"。诗人之意在于揭露当时官场的黑暗,不在于说侍御官
  小。仿佛是在咏史,实际是在讽今。用汉事写汉庭,不露引
  用痕迹,只在侍御这一职务上牵合。
  汉人图云台二十八将,本未薄待功臣,亦不薄战功。诗
  以不薄为薄,正典反用。古人认为这是一个了不起的艺术手
  法。《诗人玉屑》卷七引《艺苑雌黄》云:“文人用故事,
  有直用其事者,有反其意而用之者。李义山诗:'可怜夜半
  虚前席,不问苍生问鬼神',虽说贾谊,然反其意而用之矣。
  ……直用其事人皆能之。反其意而用之者,非学业高人,超
  越寻常拘挛之见,不规规然蹈袭前人陈迹者,何以臻此"。
  此句虽亦借汉事写汉庭,然与史实相违。不相违无以见意,
  这是在用典上的一个创造。但要入情合理,否则捏造史实,
  又难免"削足适履"之讥了。
  答武陵太守①
  王昌龄
  仗剑行千里,②微躯敢一言:③
  曾为大梁客,不负信陵恩。④
  【注释】
  ①太守:官名,即知府。②仗:佩着,依仗。
  这句说,我佩起宝剑将要离开这里作千里的旅行了。③微躯:微
  贱的人,这是作者自谦之词。这句说,我虽微贱,但敢于说一句这样
  的话。④大梁:战国时魏国的都城,即现在河南省开封市。客-
  指食客,门下客。信陵:即魏国的信陵君,名无忌,有食客
  三千人。由于他仁而下士,食客都愿为他出力。这里作者把太守比作
  信陵君。这两句说,我要象当年大梁信陵君的食客一样,决不辜负你
  对我的厚恩。
  【解说】
  作者旅居武陵(今湖南省常德市)将返金陵
  时,因田太守设宴饯别,便写了这首表示答谢的诗。王昌龄
  在诗中以今地比作古地,比今人比作古人,信手拣来,随意
  驱使,灵活地运用典故和事迹,借以表示自己虽然离开武
  陵,但不会忘记太守知遇的恩情。诗人这种善于用贴切的比
  喻、将抽象的感情形象化的写法,可供我们借鉴。
  行军九日思长安故园
  岑参
  强欲登高①去,无人送酒②来。
  遥怜故园菊,应傍战场开。
  【注释】
  ①登高:注已见七律。
  ②送酒:陶渊明爱饮,家贫,重阳无酒,空坐菊花丛
  中,当时的太守王弘知道后,叫人穿上白衣服给陶送酒
  来。
  【解说】
  诗上联写九日,下联写思故园。重九登高为重阳韵事,
  诗人却开头就著一"强"字,登山而勉强,可见其心情之抑
  郁不欢,而且不是"强登山"而是"强欲登山",连想登山
  也是勉强的,则心情之极端苦闷可知。此句藏问于述,下句
  因解作答。其所以对登山这么无兴趣,是因为没有酒,也不
  会有王弘那样送酒的人。这句故意把真实原因轻轻掩盖,使
  文情曲折,似乎下二句只是一般说说而已。其实诗人忧心忡
  忡,没情没绪,正在这里。可怜故园的菊花寂寞地开放在战
  场边上,谁来欣赏?指当时长安战乱未息,父母兄弟,亲戚
  故旧,在这战乱年头是生是死、是安是危,是株守故园还是
  流落他乡?均不得而知。”每逢佳节倍思亲",况在行军途
  中,家中的人恐怕对我也是"其存其殁"不得而闻,只是
  “涓涓心目,寤寐见之"。则战场之菊虽开而谁赏?虽开亦
  何能荣!这样理解,诗人固然有此心,但仍被诗人瞒过。诗
  人的要旨实际上在表面看来无关紧要的第二句。
  作者是唐代"边塞诗人"之一。边塞诗大都写得有气
  魄,诗人也都愿到边塞去立一番功业,能反映盛唐的国力。
  也有反对战争的作品,如李华的《吊古战场文》,但非战的
  意识笼统。也有歌颂边塞军人效忠王室并揭露封建王朝不管
  战士死活的,如高适《燕歌行》:“战士军前半死生,美
  人帐下犹歌舞"。这是说战士尽管在前方用生命来捍卫祖
  国,但享受安宁歌舞之乐的却不是战士。岑参此诗,"无人
  送酒来"之句,意即有谁来管我们出征军人的辛苦?我们出
  征军人为国家出生入死尚且无人送酒,那么生活在战乱中的
  军人家属还有谁来管呢?这第二句是诗意重点所在,也是承
  上启下扣紧题目上下两事的关联句。这是此诗立意布局特点
  之一。此外前三句句句有重阳典事而不觉其用。除第_句
  外,句句是比喻却不觉其是比喻,是"使事"的妙手。又题
  目"行军"二字,似乎没有照顾到,丢失题面文字,这在古
  人的诗篇中是少见的。岑参不会留下这个缺口,却巧妙以
  “遥怜""战场"等词空中传神,结构绵密。二十个字的正
  文照顾九个字的题目,又要突出主题思想,艺术手法实堪玩
  味。
  婕妤怨①
  皇甫冉
  花枝出建章,②凤管发昭阳。③
  借问承恩者,双蛾几许长?④
  【注释】
  ①婕妤:一作倢仔,宫妃名,此处指班婕妤。
  ②花枝:形容宫妃打扮得象花一样艳丽。建章:汉朝的宫
  殿名。这句说,鲜花一样的妃子姗姗地离开了建章宫。凤管:箫,
  吹奏时如凤鸣一样,故叫凤管。这里泛指乐器的伴奏声。昭阳:
  宫名。汉成帝时赵飞燕的妹妹赵合德住的宫殿。姐妹二人同时受宠
  于汉成帝。这句说,凤箫声从昭阳宫不断传出来。④承思者:指
  得到君王恩宠的宫妃。蛾:蛾眉(亦作娥眉)的简称,指女子长
  而细的眉,古人认为女子眉长是美的。几许长:有多少长。这两句说,请问得到君王笼爱的人,你的双眉有多长呢?
  【解说】
  皇甫冉,唐代安定(今属陕西省)人。天宝进士,官至右补阙。
  这是作者仿古乐府描写班婕好(jiéyú捷余)
  的怨恨的诗。班婕妤是汉成帝的宫妃,有贤才,起初很得
  宠幸,后来因为赵飞燕得宠而受到汉成帝的冷落。她退居于
  长信宫后常作诗抒发内心的伤痛。这首诗描绘班婕妤失宠后
  的悲愤。全诗情调哀楚感人。
  题竹林寺
  朱放
  岁月人间促,烟霞此地多。
  殷勤竹林寺,更得几回过。
  【解说】
  朱放,字长通,唐代襄州人,隐居剡溪。嗣曹王皋镇江
  西,辟为参谋。贞元年间召为左拾遗,不就。此诗当作于为
  参谋时。竹林寺在庐山。诗人游名山、览胜景、感年华之易去
  而作此诗。一、二句倒置,诗人游竹林寺近看寺院之景,远眺庐
  山之胜,概括为烟霞此地多。”烟霞"写山的颜色,多则美
  不胜收,因此感到人生太短了,以有限的生命对无穷的美,故
  感其促。因此,我对竹林寺这么殷勤,竹林寺亦对我无限殷
  勤,但又能几回过往呢?此亦隐逸一类的诗。歌颂清闲,逃
  避现实。不过诗人有官不做而又任参谋之职,是谓大隐于
  朝。
  三闾庙①
  戴叔伦
  沅湘流不尽,屈子怨何深!②
  日暮秋风起,萧萧枫树林。③
  【注释】
  ①三闾庙:即屈原庙,在今湖南省芷江县。屈原,
  战国时楚国人,曾任三闾大夫(官名),掌管昭、屈、景三姓贵族,
  后人常以三闾大夫指代屈原。②沅、湘:即沅江、湘江,均在湖
  南省,向北流入洞庭湖。它们的流域是屈原当年生活和流放的地方。
  屈子:即屈原,古时用"子"表示尊称。这两句说,沅江、湘江的
  水永远总是这样地流不尽,屈原的怨愤,正象日夜向前奔流的沅江和
  湘江水一样深长。③萧萧:秋声吹动树林发出的声音。这两句说,
  太阳下山时秋风吹动枫树发出萧萧的凄清声,大概还渗透着当年屈原
  的哀怨吧。
  【解说】
  戴叔伦,唐代润州金坛(今江苏省金坛县)人。他的诗多以农村生活为题材,其中有一部分反映社会纷乱和人民生活的痛苦,其他多写他的隐逸的生活和逃避现实的消极情趣。著有《戴叔伦集》。
  这首诗是凭吊屈原时所作。第二句是全诗的题
  旨。作者在诗中虽没有用上涉及屈原生平事迹的一词一字,
  但从所描绘的景物、渲染的气氛以及作者所抒发的感情,都
  和屈原一生的遭遇及其忧怨之情紧密联系在一起。全诗采用
  兴比的方法来写,一、二句写屈原"怨"的深长,象沅江、湘
  江日夜流不尽的水一样;三、四句又用日暮秋风吹动枫树发
  出萧萧的声响,比作当年屈原内心发出的凄清的怨声。
  易水送别①
  骆宾王
  此地别燕丹,壮士发冲冠②。
  昔时人已没,今日水犹寒。
  【注释】
  ①题解:战国七雄混战的结果。秦国日益强大,六国
  纷纷割地求和,遣子为质。燕太子丹尝质子秦,秦王待他不
  好,并说要乌头白,马生角,才放丹回国。丹逃回赵国,但
  怕秦国来打赵国,于是阴谋刺杀秦王。后得勇士荆轲,把匕
  首藏地图中,借献地图时杀秦王。荆轲出发时太子丹在易水
  为其饯行。参加的人皆着自衣冠来送行。荆轲起舞作歌曰:
  “风萧萧兮易水寒,壮士一去兮不复还"。详《史记·刺客
  列传》。
  ②冲冠:此借用蔺相如事。蔺相如奉和氏璧入秦换秦
  十五城。已把璧献秦王,知秦王无意偿赵十五城,乃诈取回
  璧,却立倚殿柱,怒发上冲冠,直斥秦王,终于完璧归赵。
  详《史记·廉颇蔺相如传》。
  【解说】
  骆宾王,义乌人。七岁能赋诗。唐武后时数上疏言事,
  除临海丞,怏怏不得志,弃官去。后徐敬业起兵讨武氏,为
  檄数武后罪,后读但嬉笑。至"一杯之土来干,六尺之孤安
  在?”瞿然曰:“谁为之"?或以宾王对。后曰:“宰相安
  得失此人"。敬业兵败,亡去。一说至灵隐寺为僧。中宗时
  诏求其文得数百篇。诗人情怀慷慨,临易水这一历史名胜,
  慕荆轲之为人,故诗写得慷慨激昂,飒爽有英气。首句五字
  书其事,好似指点同人,此水此岸就是昔日荆轲同燕太子丹
  分手的地方。荆轲只提一匕首,入不测之强秦,对虎狼之秦
  怀不共戴天之愤,英气凛然,怒发上冲冠,又用五个字刻画
  出荆轲重然诺轻死生的英姿。第三句一转,并抒发惋惜之
  情,说此人奇功未成,已死去了。前二句已扬,此句一抑,
  为末句再扬蓄势。”今日水犹寒"之寒,凡寒字此类用法都空
  灵得很,讲空泛了则不切实,讲实了又易死板,重要的是应
  依着诗的精神来理解。这类用法也正是体现诗的精神之处。
  此句"水"字照应题目,照应"此地"二字,"寒"字照应
  第二句,犹言今日犹见北风萧萧,易水凝碧的气象。抒发对
  荆轲极其软佩的感情。抑扬顿挫,豪放中有沉郁。
  对于"荆轲刺秦"的史实,今天如何评价,不是我们笺
  注这本通俗读物的任务,但回避这个问题,又恐谬种流传。
  秦有统一中国的能力,秦始皇的功绩就在于统一,谁要反对
  秦始皇,谁就破坏秦的统一,违反历史发展规律,因此,歌
  颂荆轲就是歌颂暴徒,鼓吹分裂。但不知作为形成已久的六
  国臣民,应如何来对待自己国家的历史?如都皆主动泥首事
  秦,则一系列与秦抗衡的人物又将如何看待。不敢武断为说,
  记此与读者共商。
  话说回来,再说说作者吧,王、杨、卢、骆在诗坛的地
  位,在介绍杨炯时谈过了,但他们也有一些爱好的缺点。杨
  炯爱用人名为诗,如"潘安仁宜其陋矣,仲长统何足知之。”
  号为"点鬼簿"。骆宾王好用数字,如"秦地重关一百二,
  汉家离宫三十六。”号为"算博士"。卢照邻足挛,一手又
  废,久病去官,自沉颍水。杨炯有:“愧居卢前,耻居王
  后"之说,则卢之才优于杨、骆,而遭遇独异于二人,亦古代
  文人之不幸。
  别卢秦卿①
  司空曙
  知有前期在,难分此夜中。②
  无将故人酒,不及石尤风。③
  【注释】
  ①卢秦卿,生平事迹不详。②前期:预先约定相
  会的日期。难分:即难舍难分。这两句说,尽管我们已预先约好
  再会的日期,但是今天晚上的分别,内心还是很难过的。③无将:
  莫将,不要把。故人:老朋友。石尤风:传说古时有一个
  姓石的女子,嫁给一个姓尤的人,她因丈夫外出经商,日久不回,想
  念而死。临死时曾说,死后要变成大风为天下的女人阻止男人远出
  经商。以后凡离家坐船远行,遇到"顶头风"时便把它叫做"石尤
  风"。及:比得上的意思。这两句说,请不要把老朋友敬你的这
  杯酒,看做还比不上那阻止男人外出的石尤风啊!
  【解说】
  司空曙,生卒年不详,唐代广平(今河北省永年县)人,为唐大历十大才子之一。他长于五律,写诗多是自然景色以及乡旅情思,内容也比较单调贫乏。著有《司空文明集》。
  这是一首送别诗。诗人知道分别之后,虽然还
  有相会的日期,但是由于朋友之间的友谊太深厚了,所以分
  别时总是难堪的。作者在诗中借用石尤风这个典故,委婉而
  又巧妙地表达了彼此惜别的深厚情谊。
  答人
  太上隐者
  偶来松树下,高枕石头眠。
  山中无历日,寒尽不知年。
  【解说】
  《渔隐丛话》卷四十二引《古今诗话》载:“太上隐
  者,莫知其本末,好事者从之,问姓名不答,留诗一绝云
  云。”东坡《赠梁道人诗》"寒尽山中无历日"句即用此事。
  此诗有"不识不知,顺帝(自然)之则"之哲理。大概
  隐士们所吹嘘的"羲皇上人"就是这种闲适质朴的样子。这
  样解此诗,也许太煞风景了吧。照传统说法,这种风格叫
  “飘逸"。飘逸比"疏野"、"平淡"更进一步。”疏野"
  尚有痕迹,"飘逸"则超超玄著,如孤云野鹤,来既无
  心,去非有意,所以"来松树下"是偶然的,我自己也不知
  为什么来。”高枕石头眠"也是偶然的,想眠就眠,所以万
  事不关心,谁还管他寒来暑往,记什么年月日,一切自然,
  一切无为。真是清高得很!但这是把社会引向倒退到原始社
  会的思想,是乱中思治而不得的幻想。如每个人都这样,穿
  什么?吃什么?这位隐者没吃没穿,恐怕也睡不着的。
  蝉
  虞世南
  垂纟委饮清露,流响出疏桐①。
  居高声自远,非是藉秋风。
  【注释】
  ①垂纟委(wěi委):下垂的冠缨,以状蝉之触须。清露、疏桐:二语似
  借用《世说新语·赏誉》"清露晨流,新初引"的现成词藻,而出以新意。
  【解说】
  虞世南,字伯施,馀姚(今属浙江省)人。沈静寡欲,精
  思读书。文章婉缛,初见称于南朝徐陵,后仕隋,为秘书郎。
  入唐,为秦府记室参军。唐太宗时,历弘文馆学士、秘书监。
  他的诗仍有六朝绮错婉媚的作风。《全唐诗》编其诗一卷。
  这诗借物咏怀,寄意高远。作者以高洁的蝉自比,说只
  要栖桐饮露、立身高洁,则声名自远,而无须凭借外物的力
  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