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出版文学> 道德真经注3>第5章
  上德不德,是以有德;下德不失德,是以無德。
  聖人縱心所欲不逾矩,非有意於德而德自足。其下知德之貴,勉強以求不失,蓋僅自完耳,而何德之有?
  上德無為而無以為,下德為之而有以為。
  無為而有以為之,則猶有為也。唯無為而無以為之者,可謂無為矣。其下非為不成,然猶有以為之,非徒作而無衛者也。
  上仁為之而無以為,上義為之而有以為。
  仁義皆不免於為之矣,其所以異者,仁以無以為為勝,義以有以為為功耳。德有上下,而仁義有上無下,何也?下德在仁義之間,而仁義之下者,不足復言故也。
  上禮為之而莫之應,則攘臂而仍之。
  自德以降而至於禮,聖人之所以齊民者,極矣。故為之而不應,則至於攘臂而強之;強之而又不應,於是刑罰興而甲兵起,則徒作而無衍矣。
  故失道而後德,失德而後仁1,失仁而後義,失義而後禮。夫禮者,忠信之薄,而亂之首。
  忠信而無禮,則忠信不見,禮立而忠信之美發越於外。君臣父子之間,夫婦朋友之際,其外桌然,而其中無餘矣。故順之則治,違之則亂,治亂之相去,其間不能以髮,故日亂之首也。
  前識者,道之華,而愚之始。
  聖人玄覽萬物,是非得失,畢陳於前,如鑑之照形,無所不見,而孰為前後?世人視止於目,聽止於耳,思止於心,冥行於萬物之間,役智以求識,而偶有見焉,雖自以為明,而不知至愚之自是始也。
  是以大丈夫處其厚不處其薄,居其實不居其華,故去彼取此。
  世之鄙夫,樂其有得於下而忘其上,故喜薄而遺厚,采華而棄實,非大丈夫,孰能去彼取此?
  昔之得-章第三十九
  昔之得一者,天得一以清,地得一以寧,神得一以靈,谷得一以盈,萬物得一以生,侯王得一以為天下貞。
  一,道也。物之所以得為物者,皆道也。天下之人,見物而忘道。天知其清而已,地知其寧而已,神知其靈而已,谷知其盈而已,萬物知其生而已,侯王知其為天下貞而已。不知其所以得此者,皆道存焉耳。
  其致之,天無以清將恐裂,地無以寧將恐發,神無以靈將恐歇,谷無以盈將恐竭,萬物無以生將恐滅,侯王無以貴高將恐蹶。
  致之言極也。天不得一未遽裂也,地不得一未遽發也,神不得一未遽歇也,谷不得一未遽竭也,萬物不得一未遽滅也,侯王不得一未遽蹶也,然其極必至於此耳。
  故貴以賤為本,高以下為基。
  天地之大,侯王之貴,皆一之政。夫一果何物也?視之不見,執之不得,則亦天下之至微也,此所謂賤且下也。
  是以侯王自謂孤寡不穀,此其以賤為本耶?非乎?
  昔之為此稱者,亦舉其本而遺其末耳。
  故致數輿無輿,不欲碌碌如玉,落落如石。
  輪、輻、蓋、秒、衡、軛、轂、轎會而為車,物物可數,而車不可數,然後知無有之為車,所謂無之以為用者也。然則天地將以大為天地耶?侯王將以貴為侯王耶?大與貴之中有一存焉,此其所以為天地侯王者,而或莫知之耳。故一處貴而非貴,處賤而非賤。非若玉之碌碌,貴而不能賤;石之落落,賤而不能貴也。
  反者道之動章第四十
  反者道之動,
  復性則靜矣,然其寂然不動,感而遂
  通天下之故,則動之所自起也。
  弱者道之用。
  道無形無聲,天下之弱者莫如道,然而天下之至強莫加焉,此其所以能用萬物也。
  天下之物生於有,有生於無。
  世不知靜之為動,弱之為強,故告之以物之所自生者。蓋天下之物,聞有以母制子,而未聞有以子制母者也。
  上士聞道章第四十一
  上士聞道,勤而行之;中士聞道,若存若亡;下士聞道,大笑之。不笑不足以為道。
  道非形,不可見。非聲,不可聞。不先知萬物之妄,廓然無蔽,卓然有見,未免於不信也。故下士聞道,以為荒唐謬悠而笑之。中士聞道,與之存亡出沒而疑之。惟了然見之者,然後勤行服膺而不怠。孔子曰:語之而不惰者,其回也?與斯所謂上士也哉。
  建言有之:
  建,立也。古之立言者有是說,而老子取之下之所陳者是也。
  明道若昧,
  無所不照,而非察也。
  進道若退,
  若止不行,而天下之速者莫之或先也。
  夷道若類,
  或夷或類,所至則平,而未嘗削也。
  上德若谷,
  上德不德,如谷之虛也。
  大白若辱,
  使白而不受汙,此則不潔不屑之士,而非聖人也。
  廣德若不足,
  廣大而不可復加,則止於此而已,非廣也。
  建德若偷,
  因物之自然而無所立者,外若偷惰,而實建也。
  質真若渝,
  體性抱神,隨物變化,而不失其真者,外若渝也。
  大方無隅,
  全其大方,不小立圭角也。
  大器晚成,
  器大,不可近用也。
  大音希聲,
  非耳之所得聞也。
  大象無形,
  非目之所得見也。
  道隱無名。夫惟道,善貸且成。
  道之所遇,無所不見,凡此十二者,皆道之見於事者也。而道之大全則隱於無名,惟其所遇,推其有餘以貸不足,物之賴之以成者如此。
  道生一章第四十二
  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萬物。萬物負陰而抱陽,沖氣以為和。
  夫道非一非二,及其與物為偶,道一而物不一,故以一名道,然而道則非一也。一與一為二,二與一為三,自是以往,而萬物生。雖有萬不同,而莫不負陰抱陽,沖氣以為和者,蓋物生於三,而三生於一,理之自然也。
  人之所惡,惟孤寡不穀,而王公以為稱。
  世之人不知萬物之所自生,莫不賤寡小而貴眾大。然王公之尊,而自稱孤寡不穀,古之達者,蓋已知之矣。
  物或損之而益,或益之而損。人之所教,亦我義教之。強梁者,不得其死。吾將以為教父。
  世以柔弱為損,強梁為益,不知其非也。故將使天下之教者,皆以此教之日:不見強梁者之不得其死乎?強梁,妄之極也。人知強梁之不免於死,則知妄之不可為;知妄之不可為,而後可與語道矣。故日吾將以為教父。
  天下之至柔章第四十三
  天下之至柔,馳騁天下之至堅。無有入於無問,吾是以知無為之有益。
  以堅御堅,不折則碎;以柔御堅,柔亦不糜,堅亦不病。求之於物,則水是也。以有入有,捍不相受;以無入有,無未嘗勞,有未嘗覺。求之於物,則鬼神是也。是以聖人唯能無為,故能役使眾強,出入群有。
  不言之教,無為之益,天下希及之。
  名與身章第四十四
  名與身執親?身與貨孰多?
  先身而後名,貴身而賤貨,猶未為忘我也。夫忘我者,身且不有,而況於名與貨乎?然貴以身為天下,非忘我不能。故使天下知名之不足親,貨之不足多,而後知貴身,知貴身,而後知忘我,此老子之意也。
  得與亡孰病?
  不得者以亡為病,及其既得而息失,則病又有甚於亡者。惟齊有無,均得喪,而後無病也。
  是故甚愛必大費,多藏必厚亡。
  愛之甚,則几可以求之者無所不為,能無費乎?藏之多,則攻之者叉眾,能無亡乎?
  知足不辱,知止不殆,可以長久。
  大成若缺章第四十五
  大成若缺,其用不弊;大盈若沖,其用不窮。
  天下以不缺為成,故成鈴有弊。以不虛為盈,故盈叉有窮。聖人要於大成而不卹其缺,期於大盈而不惡其沖,是以成而不弊,盈而不窮也。
  大直若屈,大巧若拙,大辯若訥。
  直而不屈,其直叉折;循理而行,雖曲而直。巧而不拙,其巧叉勞;付物自然,雖拙而巧。辮而不訥,其辮鈴窮;因理而言,雖訥而辮。
  躁勝寒,靜勝熱,清淨為天下正。
  成而不缺,盈而不沖,直而不屈,巧而不拙,辯而不訥,譬如躁之不能靜,靜之不能躁耳。夫躁能勝寒而不能勝熱,靜能勝熱而不能勝寒,皆滯於一偏,而非其正也。唯泊然清淨,不染於一,非成非缺,非盈非沖,非直非屈,非巧非拙,非辮非訥,而後無所不勝,可以為天下正矣。
  天下有道章第四十六
  天下有道,卻走馬以糞。
  天下各安其分,則不爭而自治,故卻走馬而糞田。
  天下無道,戎馬生於郊。罪莫大於可欲,禍莫大於不知足,咎莫大於欲得。
  以其可欲者示人,固有罪矣,而不足其足者,其禍又甚。所欲必得者,其咎最大。匹夫有一於身,患必及之。侯王而為是,則戎馬之所自起也。
  故知足之足,常足矣。
  知足者,所遇而足,故無不足也。
  不出戶章第四十七
  不出戶,知天下;不窺牖,見天道。其出彌遠,其知彌少。
  性之為體,充遍宇宙,無遠近古今之異。古之聖人,其所以不出戶牖而無所不知者,特其性全故耳。世之人為物所蔽,性分於耳目,內為身心之所紛亂,外為山河之所障塞,見不出視,聞不出聽,戶牖之微,能蔽而絕之,不知聖人復性而足,乃欲出而求之,是以彌遠而彌少也。
  是以聖人不行而知,不見而名,不為而成。
  性之所及,非特能知能名而已,蓋可以因物之自然,不勞而成之矣。
  為學日益章第四十八
  為學日益,
  不知道而務學,聞見日多,而無以一之,未免為學者也。孔子曰:多聞,擇其善者而從之。多見而識之,知之次也。
  為道日損。
  苟一日知道,顧視萬物,無一非妄,去妄以求復性,而性實無幾。孔子謂子貢曰:賜也,女以予為多學而識之者歟?曰:然,非歟?曰:非也,予一以貫之。
  損之又損,以至於無為,無為而無不為。
  去妄以求復性,可謂損矣。而去妄之心猶存,及其兼忘此心,純性而無餘,然後無所不為,而不失於無為矣。
  取天下常以無事,及其有事,不足以取天下。
  人皆有欲取天下之心,故造事而求之,心見於外,而物惡之,故終不可得。聖人無為,故無事,其心見於外,而物安之,雖不取天下,而天下歸之矣。
  聖人無常心章第四十九
  聖人無常心,以百姓心為心。善者吾善之,不善者吾亦善之,德善矣;信者吾信之,不信者吾亦信之,德信矣。
  虛空無形,因萬物之形以為形,在方為方,在圓為圓,如使空自有形,則何以形萬物哉?是以聖人無心,因百姓之心以為心,無善不善皆善之,無信不信皆信之。善不善在彼,而吾之所以善之者,未嘗渝也,可謂德善矣。信不信在彼,而吾之所以信之者,未嘗變也,可謂德信矣。不然,善善而棄不善,信信而棄不信,豈所謂常善救人,故無棄人哉。
  聖人之在天下,喋慄為天下渾其心,百姓皆注其耳目,聖人皆孩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