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出版文学> 潜夫论笺校正>第2章
  (一零)汉书王吉传云:“古者,工不造琱瑑,商不通侈靡。”雕琢义与琱瑑同。淮南子齐俗训云:“车舆极于雕琢,器用逐于刻镂。”
  (一一)汉书礼乐志云:“桑间。濮上。郑。卫。宋。赵之声并出,巧伪因而饰之,以营乱富贵之耳目。庶人以求利,列国以相闲。”巧伪饬之治要作伪饰之巧,其义亦通,见上以巧饰为末句注。○铎按:饬。饰古字通。礼记乐记:“复乱以饬归。”史记乐书饬作饰。
  (一二)以上二十字旧脱,据治要补。”界当依上下文作计。计。界声相近。汉书地理志琅邪郡计斤,颜师古注:“即春秋左氏传所谓介根也,语音有轻重。”,此其比也。白虎通商贾篇云:“‘商之为言商也;商其远近,度其有亡,通四方之物,故谓之商也。”贾之为言固也;固其有用之物,以待民来,以求其利者也。’
  (一三)礼记月令云:“命工师效功,必功致为上。”淮南子时则训作坚致为上,高诱注:“坚致,功牢也。”盐铁论力耕篇云:“工致牢而不伪。”
  (一四)尚书大传云:“圣人在位,其商不通无用之物。”
  (一五)淫下旧有极字,即淫之驳文,据治要删。
  (一六)后汉书桓谭传注引东观汉记载谭言云:“贾人多通侈靡之物,罗纨绮绣,杂彩玩好,以淫人耳目,而竭尽其财,是为下树奢媒,而置贫本也。求人之俭约富足,何可得乎?齐策云:“为国计者过矣。”高诱注:“过,误失也。”
  (一七)汉书高帝纪云:“不能治产业,不如仲力。”服虔曰:“力,勤力也。”疏广传云:“令子孙勤力其中。”易家人六四:“富家大吉。”○铎按:勤力。富家。损民。贫国相对,则力为名词。说文云:“治功曰力。”
  (一八)实治要作费。○铎按:名。实相对,作实是。劝将篇:“上不闻吊唁嗟叹之荣名,下又无禄赏之厚实,其例也。
  (一九)史记平准书云:“高祖令贾人不得衣丝乘车,重租税以困辱之。”
  (二零)晋语云:“通商宽农。”汉书翟方进传云:“可少宽假,使遂其功名。”此以宽假。宠遂连言,盖即本于彼。○铎按:楚语注:“宠,荣也。”礼记缁衣注:“‘遂犹达也。’宠遂,谓使之荣达耳。
  夫教训者,所以遂道术而崇德义也。今学问之士,好语虚无之事(一),争着雕丽之文(二),以求见异于世,品人鲜识(三),从而高之(四),此伤道德之实,而或蒙夫之大者也(五)。诗赋者,所以颂善丑之德(六),泄哀乐之情也,故温雅以广文(七),兴喻以尽意(八)。今赋颂之徒,苟为饶辩屈蹇之辞(九),竞陈诬罔无然之事,以索见怪于世,愚夫戆士(一零),从而奇之,此悖孩童之思(一一),而长不诚之言者也(一二)。尽孝悌于父母,正操行于闺门(一三),所以为列士也(一四)。今多务交游以结党助,偷世窃名(一五)以取济渡(一六),夸末之徒,从而尚之,此逼贞士之节(一七),而眩世俗之心者也(一八)。养生顺志,所以为孝也。(一九)今多违志俭养,约生以待终(二零),终没之后,乃崇饬丧纪以言孝(二一),盛飨宾旅以求名(二二),诬善之徒(二三),从而称之,此乱孝悌之真行,而误后生之痛者也(二四)。忠正以事君,信法以理下,所以居官也(二五)。今多奸谀以取媚(二六),挠法以便佞(二七),苟得之徒(二八),从而贤之,此灭贞良之行(二九),而(三零)开乱危之原者也(三一):五者,外虽有振(
  三二)贤才之虚誉(三三),内有伤道德之至实。
  (一)汉书扬雄传赞:“桓谭曰:“昔老聃着虚无之言两篇,薄仁义,非礼学,然后世好之者,尚以为过于五经。”’
  (二)后汉书樊宏后准传云:“儒者竞论浮丽。”
  (三)品人犹言众人。晏子春秋外篇云:“今品人饰礼烦事,羡乐淫民,崇死以害生:三者,圣王之所禁也。”○铎按:说文:“品,众庶也。”
  (四)○铎按:“高治要作尚,复下文。
  (五)论衡量知篇云:“人未学问曰蒙。”或与惑通,程本作惑。○铎按:潜叹篇:“或君则不然,亦以或为惑。
  (六)周礼太师郑注:“‘颂之为言诵也,容也。’
  (七)汉书扬雄传云:“司马相如作赋。甚弘丽温雅。”
  (八)周礼太师注:“兴,见今之美,嫌于媚谀,取善事以喻劝之。”
  (九)饶疑挠之误。淮南子齐俗训云:“诋文者处烦挠以为慧,争为佹辩,久稽而不诀。”○铎按:“饶当作譊。众经音义二十引仓颉篇:“譊,讼声也。”譊辩二字平列。”屈蹇犹蹇吃,并双声。一切经音义引通俗文:“言不通利,谓之蹇吃。”
  (一零)说文云:“戆,愚也。”淮南子泛论训云:“愚夫憃妇,高诱注:“‘憃亦愚,无知之貌也。’憃与戆通。
  (一一)说文云:“誖,乱也。”或从心作悖。孟子云:“孩提之童。”
  (一二)韩非子难二云:“言语辨听之说不度于义者,必不诚之言也。”史记高祖纪云:“人乃以妪为不诚。”
  (一三)尽旧作内,据治要改。盐铁论孝养篇云:“闺门之内尽孝焉,闺门之外尽悌焉。”
  (一四)旧脱为字,列作烈,据治要补。改。○铎按:烈。列古或通用,韩策二:“乃其姊者亦列女也。”史记刺客传作烈。不改亦得。
  (一五)世治要作势。按管子牧民篇云:“偷取一世。”韩非子诡使篇云:“巧言利辞,行奸轨以幸偷世者数御。”世字似不误。○铎按:治要作势,误。势。世声近多相乱,韩非子孤愤篇:“处势卑贱,干道本势作世;盐铁论论儒篇:“无势位,舜。禹不能治万民,一本势作世,是其例。
  (一六)济渡以涉水为喻。诗匏有苦叶毛传:“舟子,舟人,主济渡。”
  (一七)汉书匈奴传赞云:“城郭之固,无以异于贞士之约。”王先生云:“‘逼疑违。’
  (一八)眩旧作衒,据治要改。淮南子原道训高诱注:“眩,惑也。”
  (一九)礼记内则:“曾子曰:“孝子之养老也,乐其心,不违其志,乐其耳目,安其寝处,以其饮食忠养之。”’孟子云:“曾子养曾皙,必有酒肉,将彻,必请所与,问有余,必曰有。若曾子则可谓养志也。”
  (二零)韩诗外传一:“曾子曰:“窘其身而约其亲者,不可与语孝。”’
  (二一)礼记月令云:“饬丧纪。”文王世子郑注:“‘纪犹事也。’
  (二二)晋语云:“礼宾旅,韦昭注:“旅,客也。”
  (二三)○铎按:易系辞下传:“诬善之人其辞游。”
  (二四)盐铁论散不足篇云:“古者事生尽爱,送死尽哀,故圣人为制节,非虚加之。今生不能致其爱敬,死以奢侈相高,虽无哀戚之心,而厚葬重币者则称以为孝,显名立于世,光荣着于俗。故黎民相慕效,至于发屋卖业。”群书治要载崔实政论云:“送终之家,亦无法度,至用檽梓黄肠,多埋宝货,烹牛作倡,高坟大寝。是可忍也,孰不可忍?而俗人多之,咸曰健子,天下企慕,耻不相逮。念亲将终,无以奉遣,乃约其供养,豫修亡殁之备,老亲之饥寒,以事淫佚之华称。竭家尽业,甘心而不恨。”后汉书赵咨传云:“废事生而荣终亡,替所养而为厚葬,岂云圣人制礼之意乎?意与此同。
  (二五)鲁语:“臧文仲曰:“居官者当事不避难。”’
  (二六)昭七年左传云:“从政有所反之,以取媚也。”
  (二七)汉书酷吏宁成传云:“所爱者挠法活之,所憎者曲法灭之。”论语云:“友便佞。”治要作玩法以便己。”
  (二八)旧脱徒字。淮南子人闲训云:“忠臣事君也,计功而受赏,不为苟得。”缪称训云:“小人之从事也曰苟得,君子曰苟义。”○铎按:“徒与从隶书形近而脱。北京图书馆藏黄丕烈士礼居旧藏明刊本正作苟得之徒,从而贤之。
  (二九)史记秦始皇纪琅邪台刻石辞云:“奸邪不容,皆务贞良。”
  (三零)而字旧脱。
  (三一)旧脱者字,据治要补。
  (三二)振与震同。
  (三三)管子明法解云:“群臣以虚誉进其党。”
  凡此八者,皆衰世之务,而闇君之所固也(一)。虽未即于篡弒(二),然亦乱道之渐来也。
  (一)荀子王霸篇云:“闇君必将急逐乐而缓治国。”孔安国论语注:“固,蔽也。”
  (二)○铎按:宣元年公羊传注:“即,近也。”
  夫本末消息之争(一),皆在于君,非下民之所能移也。夫民固随君之好(二),从利以生者也(三)。是故务本则虽虚伪之人皆归本,居末则虽笃敬之人(四)皆就末。且冻馁之所在,民不得不去也;温饱之所在,民不得不居也(五)。故衰闇之世,本末之人,未必贤不肖也(六),祸福之所(七),势不得无然尔。故明君莅国(八),必崇本抑末(九),以遏乱危之萌。此诚治之危渐(一零),不可不察也。
  (一)易丰彖曰:“与时消息。”争疑事。○铎按:“争犹辨。襄二十九年左传:“辩而不德。”杜注:“‘辩犹争也。’辩与辨同。
  (二)管子法法篇云:“凡民从上也,不从口之所言,从情之所好者也。”○铎按:韩非子二柄篇:“越王好勇,而民多轻死。楚灵王好细腰,而国中多饿人。”外储说左上篇:“齐桓公好服紫,一国尽服紫。”是其事。
  (三)商子君臣篇云:“臣闻道民之门,在上所先。故民可令农战,可令游宦,可令学问,在上所与。上以功劳与则民战,上以诗。书与则民学问。民之于利也,若水于下也,四旁无择也。民徒可以得利而为之者。”此下旧有故君子曰一段,凡二百卅七字,今考定入遏利篇。
  (四)论语云:“行笃敬。”
  (五)论语云:“富与贵,是人之所欲也;不以其道得之,不处也。贫与贱,是人之所恶也;不以其道得之,不去也。”盐铁论褒贤篇。论衡问孔篇。刺孟篇。高诱注吕氏春秋有度篇。后汉书陈蕃传处并作居。汉书叙传幽通赋云:“物有欲而不居兮,亦有恶而不避。”用论语文。抱朴子博喻篇亦云:“不以其道,则富贵不足居。”
  (六)○俞樾云:“‘人字乃失字之误,贤字乃皆字之误。言衰闇之世,本末之所以失者,未必皆不肖之故,乃为祸福所迫,不得不然也。’○铎按:如俞改,则与上文不相应。不可从。
  (七)所下有脱字。
  (八)晏子春秋谏下云:“莅国子民。”
  (九)盐铁论本议篇云:“王者崇本退末。”
  (一零)治之危渐当作治乱之渐。危。乱字形相近,又误倒之字于上也。○铎按:汪说近是。邵本改作为治之渐,不成语。
  遏利(一)第三
  世人之论也,靡不贵廉让而贱财利焉,及其行也,多释廉甘利。之于人(二)徒知彼之可以利我也,而不知我之得彼,亦将为利人也(三)。知脂蜡之可明镫也(四),而不知其甚多则冥之。知利之可娱己也,不知其称而必有也(五)。前人以病,后人以竞(六),庶民之愚而衰闇之至也(七)。予故叹曰:何不察也?愿鉴于道,勿鉴于水(八)。象以齿焚身,蚌以珠剖体(九);匹夫无辜,怀璧其罪(一零)。呜呼问哉(一一)!无德而富贵者,固可豫吊也(一二)。
  (一)○铎按:广雅释诂:“遏,止也。”此篇论世人当明义利之辨,幷历举前代好利而亡,好义而彰者以证之,故以遏利名篇。
  (二)文有脱误。王先生云:“疑是多释廉而甘利。释。舍通。”之于字衍,人字属下句。’
  (三)利人疑倒。宣十四年左传:“晏桓子曰:“贪必谋人。谋人,人亦谋己。”’
  (四)说文云:“镫,锭也。”徐铉曰:“锭中置烛,故谓之镫。”镫。灯正俗字。
  (五)文有脱误。疑当作不知其积而必有祸也。襄廿八年左传:“晏子曰:“利过则为败。”’昭十年传:“晏子谓桓子曰:“蕴利生孽。”’皆此意也。
  (六)僖七年左传云:“谚有之曰:“心则不竞,何惮于病?’此用其文。楚辞离骚云:“众皆竞进而贪婪兮。”○铎按:说文:“竞,逐也。”此文当取竞逐之训。
  (七)春秋繁露云:“民之皆趋利而不趋义也,固其所闇也。”
  (八)吴语:“申胥云:“王其盍亦鉴于人,无鉴于水!’○铎按:书酒诰:“古人有言曰:“人无于水监,当于民监。”’史记蔡泽传:“鉴于水者,见面之容;鉴于人者,知吉与凶。”古谚相传语异。
  (九)襄廿四年左传云:“象有齿以焚其身,贿也。”淮南子说林训云:“蛖。象之病,人之宝也。”高诱注:“蛖,大蛤,中有珠;象牙还以自疾,故人得以为宝。”本经训云:“擿蚌蜃,高注:“
  擿犹开也,开以求珠也。’
  (一零)桓十年左传。”辜今作罪。
  (一一)问疑闇。○铎按:“问当作闻。古字闻与问通,论语公冶长篇:“闻一知十。”闻本或作问;礼记檀弓上篇:“问丧于夫子乎?问本亦作闻:俱见经典释文。”闻哉者,呼而欲人闻之,犹欲人勿忘而言识之哉耳。此书令闻字多作问,(本篇及赞学篇是)写者因以意改之。若作闇,则与上文愚而衰闇之至相复。
  (一二)贵者二字旧空,据程本补。汉书景十三王传赞云:“亡德而富贵,谓之不幸。”○铎按:古谓死为不幸,故曰可豫吊。
  且夫利物莫不天之财也(一)。天之制此财也,犹国君之有府库也。赋赏夺与,各有众寡,民岂得强取多哉?故人有无德而富贵,是凶民之窃官位盗府库者也,终必觉,觉必诛矣。盗人必诛,况乃盗天乎?得无受祸焉(二)?邓通死无簪(三),胜。跪伐其身(四)。是故天子不能违天富无功,诸侯不能违帝厚私劝(五)。非违帝也,非违天也。帝以天为制,天以民为心,民之所欲,天必从之(六)。是故无功庸于民而求盈者,未尝不力颠也(七);有勋德于民而谦损者,未尝不光荣也(八)。自古于今,上以天子,下至庶人(九),蔑有好利而不亡者,好义而不彰者也(一零)。
  (一)莫不犹言莫非。周语:“芮良夫曰:“夫利,百物之所生也,天地之所载也。”’
  (二)汉书朱博传云:“得无不宜?颜师古注:“‘得无犹言无乃也。’○铎按:忠贵篇:“夫窃人之财,犹谓之盗,况偷天官以私己乎?以罪犯人,必加诛罚,况乃犯天,得无咎乎?与此同为左氏旧说。
  (三)见史记佞幸传。
  (四)跪当作诡,公孙诡。羊胜见史记梁孝王世家。王先生云:“‘伐疑戕。’○铎按:公孙诡。羊胜事,亦见汉书文三王传。广雅释诂一:“伐,杀也。”义自可通。
  (五)王先生云:“‘私劝疑是私欢。’○铎按:昭九年左传注。汉书王莽传注引欢并作劝。彼可谓之假借,此则字讹。
  (六)襄卅一年左传:“太誓云:“民之所欲,天必从之。”’
  (七)周礼司勋:“国功曰功,民功曰庸。”晋语:“穆子曰:“无功庸者不敢居高位。”’王先生云:“‘力当作立。周语:“高位实疾颠。”疾颠即立颠也。’继培按:“力盖危字之坏。管子宙合篇云:“高为其居,危颠莫之救。”淮南子人间训云:“天下有三危:少德而多宠,一危也;才下而位高,二危也;身无大功而受厚禄,三危也。”吕氏春秋务大篇云:“尝试观于上志,三王之佐,其名无不荣者,其实无不安者,功大故也。俗主之佐,其欲名实也与三王之佐同;其名无不辱者,其实无不危者,无功故也。”○铎按:立。力俗音讹,王说近是。
  (八)韩诗外传八:“孔子曰:“天道亏盈而益谦,地道变盈而流谦,鬼神害盈而福谦,人道恶盈而好谦。谦者,抑事而损者也。持盈之道,抑而损之。”’又云:“德行宽容而守之以恭者荣。”
  (九)至旧作止,据程本改。礼记大学云:“自天子以至于庶人。”
  (一零)荀子荣辱篇云:“先义而后利者荣,先利而后义者辱。”
  昔周厉王好专利(一),芮良夫谏而不入,退赋桑柔之诗以讽,(二)言是大风也,必将有隧(三);是贪民也,必将败其类。王又不悟,故遂流死于彘(四)。虞公屡求以失其国(五),公叔戌崇贿以为罪(六),桓魋不节饮食以见弒(七)。此皆以货自亡,用财自灭(八)。楚斗子文三为令尹,而有饥色,妻子冻馁,朝不及夕(九);季文子相四君,马不饩粟,妾不衣帛(一零);子罕归玉(一一);晏子归宅(一二)。此皆能弃利约身(一三),故无怨于人(一四),世厚天禄(一五),令问不止(一六)。伯夷。叔齐饿于首阳(一七),白驹(一八)。介推(一九)遯逃于山谷,颜。原。公析(二零)因馑于郊野,守志笃固(二一),秉节不亏,宠禄不能固,威势不能移(二二),虽有南面之尊(二三),公侯之位,德义有殆,礼义不班(二四),挠志如芷,负心若芬(二五),固弗为也。是故虽有四海之主弗能与之方名,列国之君不能与之钧重(二六);守志于□(二七)庐之内,而义溢乎九州之外,信立乎千载之上,而名传乎百世之际(二八)。
  (一)见周语。
  (二)毛传序云:“桑柔,芮伯刺厉王也。”
  (三)隧旧作遂。按:班禄篇作隧,与今诗同。○铎按:初学记一引诗亦作遂。马瑞辰毛诗传笺通释云:“‘遂即隧之省借。’
  (四)周语。
  (五)桓十年左传。
  (六)定十三年左传。
  (七)哀十四年左传云:“宋桓魋之宠害于公,公使夫人骤请享焉,而将讨之。”弒当为讨。王先生云:“公羊昭廿五年传:“昭公谓子家驹曰:季氏为无道,僭于公室久矣。吾欲弒之何如?是上杀下亦可谓之弒也。’
  (八)老子云:“多藏必厚亡。”楚语云:“积货滋多,蓄怨滋厚,不亡何待?○铎按:以。用互文。史记货殖列传:“以末致财,用本守之;以武一切,用文持之。”是其例。
  (九)子文旧作文子。楚语云:“斗子文三舍令尹,无一日之积。”楚策:“莫敖子华曰:“令尹子文,朝不谋夕。”’
  (一零)成十六年左传云:“季孙于鲁,相二君矣,妾不衣帛,马不食粟。”杜注:“二君,宣。成。”襄五年季孙行父卒,传云:“季文子之忠于公室也,相三君矣,而无私积。”疏云:“行父以文六年见经,则为卿久矣。宣八年仲遂卒后,始文子得政,故至今为相三君也。”此云四君,盖幷文公数之。○铎按:此疑本作三君。古三。四字皆积画,故多相乱。昭三年左传:“陈氏三量。”晏子春秋问下篇同,外篇误作四量,是其例。
  (一一)襄十五年左传。
  (一二)昭三年左传。按:“宅与夕。帛韵。○铎按:此三字在铎部,与德部之色亦可合韵。班固窦将军北征颂落(铎部)。服(德部)协,是其例。
  (一三)老子云:“绝巧弃利。”吴语云:“身自约也。”汉书王莽传云:“克身自约。”论语云:“克己复礼为仁,马融注:“克己,约身也。”皇侃疏云:“言能自约俭己身。”
  (一四)礼记中庸云:“正己而不求于人,则无怨。”郑注:“无怨,人无怨之者也。”论语云:“放于利而行,多怨。”
  (一五)论语云:“天禄永终。”
  (一六)止疑亡。○铎按:周语中:“令闻不忘。”韦注:“言德及后代也。”问。闻,亡。忘并古字通用。或曰:即诗令闻不已。
  (一七)论语。
  (一八)诗小雅。
  (一九)僖廿四年左传。
  (二零)颜回。原宪。公析哀也。史记游侠传云:“季次。原宪,读书怀独行君子之德,义不苟合当世,终身空室蓬户。褐衣,疏食不厌,死而已。”季次,哀字也。
  (二一)尔雅释诂云:“笃,固也。”○铎按:“笃固见交际篇。
  (二二)孟子云:“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固疑回之误,回犹移也,昭卅一年左传云:“不为利回。”逸周书官人解云:“深导以利,而心不移。”或云:“固读为蛊文夫人之蛊,惑也。○铎按:作回是也。”回字盖涉上固字而误。
  (二三)易说卦传云:“圣人南面而听天下。”
  (二四)班与辨通。孟子云:“万钟则不辨礼义而受之。”
  (二五)负当是熏。易艮九三:“厉熏心,马融注:“熏灼其心。”汉书路温舒传云:“虚美熏心。”按熏说文作●。●。负字形相近。○铎按:“负心与挠志相对。挠,曲也。负,背也。两句即挠如芷之志,负若芬之心,倒之以使殆与芷。”班与芬协韵耳。篆书熏字与负形远,汪说失之。
  (二六)荀子儒效篇云:“彼大儒者,虽隐于穷阎漏室,无置锥之地,而王公不能与之争名。”礼记投壶郑注:“‘钧犹等也。’
  (二七)空格程本作一。○铎按:程本是也,当据补。
  (二八)孟子云:“奋乎百世之上。百世之下,闻者莫不兴起也。”
  故君子曰(一):财贿不多,衣食不赡,声色不妙,威势不行,非君子之忧也。行善不多,申道不明,节志不立,德义不彰,君子耻焉。是以贤人智士之于子孙也(二),厉之以志,弗厉以诈(三);劝之以正,弗劝以诈;示之以俭,弗示以奢(四);贻之以言,弗贻以财(五)。是故董仲舒终身不问家事,而疏广不遗赐金(六)。子孙若贤,不待多富,若其不贤,则多以征怨(七)。故曰:无德而贿丰,祸之胎也。
  (一)君字疑误。
  (二)吕氏春秋察微篇云:“智士贤者。”
  (三)诈字与下复,何本作辞。按三略云:“厉之以辞。”○铎按:下文诈字,士礼居旧藏明刊本作邪,则与此不相复。”辞即言也。如何本,则与下文贻之以言乖剌矣。
  (四)礼记檀弓:“曾子曰:“国奢则示之以俭。”’
  (五)说苑杂言篇:“晏子曰:“吾闻君子赠人以财,不若以言。”’
  (六)并见汉书。”■汉书作疏。广韵九鱼疏字注云:“疏姓,汉有太子太傅东海疏广,俗作■。’按晋书束皙传云:“汉太子太傅■广之后也。王莽末,广曾孙孟达避难,自东海徙居沙鹿山南,因去■之足,遂改姓焉。’是汉时已以■为疏矣。
  (七)汉书疏广传云:“贤而多财,则损其志;愚而多财,则益其过。且夫富者,众人之怨也。吾既亡以教化子孙,不欲益其过而生怨。”昭卅二年左传云:“无征怨于百姓,杜注:“征,召也。”
  昔曹羁有言:“守天之聚,必施其德义。德义弗施,聚必有阙。(一)今□(二)家赈而贷乏(三),遗赈贫穷,恤矜疾苦(四),则必不□(五)居富矣(六)。易曰:“天道亏盈以冲谦(七)。”故以仁义□于彼者,天赏之于此(八);以邪取于前者,衰之于后。是以持盈之道,挹而损之(九),则亦(一零)可以免于亢龙之悔。乾坤之愆矣(一一)。
  (一)晋语:“僖负羁言于曹伯曰:“守天之聚,将施于宜。宜而不施,聚必有阙。”’韦昭注:“宜,义也。”
  (二)空格程本作或。
  (三)尔雅释言云:“赈,富也。”
  (四)周礼大司徒:“以保息六安万民,三曰振穷,四曰恤贫,五曰宽疾。”郑注:“振穷,●捄天民之穷者也,昭十四年左传云:“分贫振穷,长孤幼,养老疾。”杜注:“振,救也。”振声误为赈。汉书文帝纪元年诏曰:“其议所以振贷之。”颜师古注:“振,起也。诸振救。”振赡,其义皆同。今流俗作字从贝者,非也。’
  (五)空格程本作久。
  (六)句有误字。说苑杂言篇:“孔子曰:“夫富而能富人者,欲贫而不可得也。”’说丛篇云:“赈穷救急,何患无有?○铎按:“不疑当作可。”必可久居富,即欲贫而不可得之意。
  (七)谦彖词。”以冲王弼本作而益。
  (八)空格程本作费,以仁义旧作仁以义。按墨子天志中云:“此仁也,义也,爱人利人,顺天之意,得天之赏者也。”此文本之。襄廿八年左传:“叔孙穆子曰:“善人富谓之赏。”’
  (九)见上。”挹与抑同。○铎按:文选为幽州牧与彭宠书注引苍颉篇:“挹,损也。”言损之又损也。
  (一零)亦旧作不。
  (一一)易干上九:“亢龙有悔。”象曰:“亢龙有悔,盈不可久也。”故君子曰至此,旧错入务本篇,今移正。
  论荣(一)第四
  所谓贤人君子者,非必高位厚禄富贵荣华之谓也(二),此则君子之所宜有,而非其所以为君子者也。所谓小人者,非必贫贱冻馁辱阨穷之谓也(三),此则小人之所宜处,而非其所以为小人者也。
  (一)○铎按:此篇首明君子小人之辨,继论寡德高位之人不足以为荣,而终之以人惟其任。
  (二)汉书董仲舒传云:“身宠而载高位,家温而食厚禄,因乘富贵之资力,以与民争利于下。”叙传答宾戏云:“据徼乘邪,以求一日之富贵,朝为荣华,夕而蕉瘁。”
  (三)辱上脱一字。程本辱作困。○铎按:疑本作困辱,诸本脱困字,程本脱辱字耳。邵本臆补作困苦,非。
  奚以明之哉?夫桀。纣者,夏殷之君王也,崇侯。恶来,天子之三公也(一),而犹不免于小人者,以其心行恶也。伯夷。叔齐,饿夫也(二),傅说胥靡(三),而井伯虞虏也(四),然世犹以为君子者,以为志节美也(五)。
  (一)见史记殷本纪。
  (二)法言渊骞篇云:“西山之饿夫。”
  (三)吕氏春秋求人篇云:“傅说,殷之胥靡也。”高诱注:“胥靡,刑罪之名也。”
  (四)井伯虞虏旧作井臼处虏。僖五年左传云:“执虞公及其大夫井伯。”史记晋世家执作虏。
  (五)汉书云敞传云:“车骑将军王舜高其志节。”
  故论士苟定于志行(一),勿以遭命,则虽有天下不足以为重,无所用不足(二)以为轻,处隶圉(三)不足以为耻,抚四海不足以为荣。况乎其未能相县若此者哉(四)?故曰:宠位不足以尊我(五),而卑贱不足以卑己(六)。
  (一)淮南子原道训云:“士有一定之论。”管子八观篇云:“商贾之人,不论志行而有爵禄。”荀子荣辱篇云:“志行修,临官治。”
  (二)足旧作可。
  (三)哀二年左传云:“人臣隶圉免。”周语云:“湮替隶圉,韦昭注:“隶,役也。圉,养马者。”
  (四)荀子王制篇云:“是其为相县也亦远矣。”
  (五)以下旧衍为字。
  (六)新书大政上篇云:“纣自谓天王也,桀自谓天子也,已灭之后,民以相骂也。以此观之,则位不足以为尊,而号不足以为荣矣。”
  夫令誉从我兴,而二命自天降之(一)。诗云:“天实为之,谓之何哉(二)!故君子未必富贵,小人未必贫贱(三),或潜龙未用,或(四)亢龙在天(五),从古以然。今观俗士之论也,以族举德,以位命贤(六),兹可谓得论之一体矣,而未获至论之淑真也。(七)
  (一)礼记祭法疏引援神契云:“命有三科:有受命以保庆,有遭命以谪暴,有随命以督行。”此云二命,盖不数受命。卜列篇云:“命有遭随。”御览三百六十引春秋元命苞云:“命者,天之令也。所受于帝,行正不过,得寿命──寿命,正命也。起九九八十一。有随命──随命者。随行为命也。有遭命──遭命者,行正不误,逢世残贼,君上逆乱,辜咎下流,灾谴并发,阴阳散忤,暴气雷至,灭日动地,绝人命,沙鹿袭邑是。”○俞樾云:“上文云:“宠位不足以尊我,而卑贱不足以卑己。”然则二命即谓此二者也。下文君子未必富贵,小人未必贫贱,富贵。贫贱,此即所谓二命。汪氏不本上下文为说,而泛举援神契之遭命。随命以说此二命,失之。’○铎按:俞说是。上文勿以遭命,亦非纬之遭命也。
  (二)北门。○铎按:“谓之何即奈之何,训见经传释词卷三。
  (三)论衡命禄篇云:“才高行厚,未必保其必富贵;智寡德薄,未必信其必贫贱。或时才高行厚,命恶废而不进;智寡德薄,命善兴而超踰。故夫临事知愚,操行清浊,性与才也;仕宦贵贱,治产贫富,命与时也。”
  (四)或字旧脱,据程本补。
  (五)易干。
  (六)仲长统昌言云:“天下士有三俗:选士而论族姓阀阅,一俗。”见意林。
  (七)真程本作贞,误。淮南子有俶真训。说文云:“俶,善也。”经典多通用淑。
  尧,圣父也,而丹凶傲(一);舜,圣子也,而叟顽恶(二);叔向,贤兄也,而鲋贪暴(三);季友,贤弟也,而庆父淫乱(四)。论若必以族,是丹宜禅而舜宜诛,鲋宜赏而友宜夷也。论之不可必以族也若是。
  (一)书皋陶谟。
  (二)尧典。
  (三)昭元年。十三年。十四年左传。○铎按:亦见晋语九。
  (四)庄卅一年。闵二年左传。
  昔祁奚有言:“鲧殛而禹兴,管。蔡为戮,周公佑王(一)。”故书称父子兄弟不相及也(二)。幽。厉之贵,天子也,而又富有四海(三)。颜。原之贱,匹庶也,而又冻馁屡空(四)。论若必以位,则是两王是(五)为世士(六),而二处为愚鄙也。论之不可必以位也,又若是焉(七)。
  (一)襄廿一年左传。”佑今作右。
  (二)昭廿年左传:“苑何忌曰:“在康诰曰:父子兄弟,罪不相及。”’疏云:“此非康诰之全文,引其意而言之。”○铎按:僖三十三年左传晋臼季引康诰曰:“父不慈,子不只,兄不友,弟不共,不相及也。”后汉书章帝纪元和元年诏引同。或谓康诰阙文。
  (三)墨子非命下篇云:“桀。纣。幽。厉,贵为天子,富有天下。”新书过秦下篇云:“贵为天子,富有四海。”
  (四)论语。
  (五)是字疑衍。
  (六)治要载尸子劝学篇云:“使贤者教之以为世士。”
  (七)庄子盗跖篇:“子张曰:“势为天子,未必贵也;穷为匹夫,未必贱也。贵贱之分,在行之美恶。”’
  故曰:仁重而势轻,位蔑而义荣(一)。今之论者,多此之反,而又以九族,或以所来,则亦远于获真贤矣(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