赞学(一)第一
天地之所贵者人也(二),圣人之所尚者义也(三),德义之所成者智也,明智之所求者学问也(四)。虽有至圣,不生而知(五);虽有至材,不生而能(六)。故志曰(七):黄帝师风后(八),颛顼师老彭,帝喾师祝融(九),尧师务成(一零),舜师纪后,禹师墨如(一一),汤师伊尹(一二),文。武师姜尚(一三),周公师庶秀,孔子师老聃(一四)。若此言之而信,则人不可以不就师矣(一五)。夫此十一君者,皆上圣也,犹(一六)待学问,其智乃博,其德乃硕(一七),而况于凡人乎(一八)?
(一)○铎按:诸子多勉人为学。尸子。荀子。大戴礼记。贾子皆有劝学篇,抱朴子有勖学,颜氏家训有勉学。“赞”与“赞”同。赞,进也(汉书东方朔传。孔光传师古注)。亦劝励。勖勉之意。
(二)孝经:“子曰:‘天地之性人为贵。’春秋繁露人副天数篇云:“天地之精所以生物者,莫贵于人。”荀子王制篇云:“水火有气而无生,草木有生而无知,禽兽有知而无义。人有气,有生,有知,亦且有义,故最为天下贵者也。”
(三)论语:“子曰:‘君子义以为上。’”“尚”与“上”通。
(四)汉书董仲舒传云:“强勉学问,则闻见博而知益明。”“知”与“智”通。
(五)论语:“子曰:“我非生而知之者,好古敏以求之者也。”’
(六)说苑建本篇:“子思曰:“学所以益才也。”’
(七)○铎按:国语楚语上:“教之故志。”高注:“故志,谓所记前世成败之书。”
(八)史记五帝纪云:“黄帝举风后。”
(九)郑语:史伯曰:“黎为高辛氏火正,以淳耀敦大天明地德,光照四海,故命之曰祝融。”韦昭注:“高辛,帝喾。黎,颛顼之后也。”
(一零)白虎通辟雍篇云:“帝尧师务成子。”按荀子大略篇云:“尧学于君畴,舜学于务成昭。”新序杂事五又作务成跗。
(一一)卢学士文弨云:“‘墨如’疑是‘墨台’。”继培按:路史后纪四云:“禹有天下,封怡以绍烈山,是为默台。”国名纪一云:“怡,一曰默怡,即墨台。禹师墨如,或云墨台。”
(一二)吕氏春秋尊师篇云:“汤师小臣。”高诱注:“小臣,谓伊尹。”白虎通云:“汤师伊尹。”
(一三)吕氏春秋云:“文王。武王师吕望。”白虎通云:“文王师吕望,武王师尚父。”史记齐世家云:“太公望吕尚者,本姓姜氏。从其封姓,故曰吕尚。”
(一四)白虎通云:“孔子师老聃。”
(一五)昭十九年谷梁传云:“羁贯成童,不就师傅,父之罪也。”
(一六)○铎按:“犹群书治要作‘由’,太平御览六百七引同,古字通用。
(一七)博。硕韵。淮南子泰族训云:“人莫不知学之有益于己也。然而不能者,嬉戏害人也。人皆多以无用害有用。故智不博而日不足。”诗简兮云:“硕人俣俣,毛传:“硕人,大德也。”
(一八)吕氏春秋云:“此十圣人。六贤者,未有不尊师者也。今尊不至于帝,智不至于圣,而欲无尊师,奚由至哉?新序云:“此十一圣人,末遭此师,则功业不着乎天下,名号不传乎千世。”此言十一君,名与新序同。
是故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一);士欲宣其义,必先读其书(二)。易曰:“君子以多志前言往行以畜其德(三)。”是以人之有学也,犹物之有治也(四)。故夏后之璜(五),楚和之璧(六),虽有玉璞卞和之资(七),不琢不错(八),不离砾石(九)。夫瑚簋之器(一零),朝祭之服,其始也,乃山野之木。蚕茧之丝耳。(一一)使巧倕(一二)加绳墨而制之以斤斧,女工加五色而制之以机杼,则皆成宗庙之器,黼黻之章(一三),可羞于鬼神,可御于王公(一四)。而况君子敦贞之质,察敏之才(一五),摄之以良朋,(一六)教之以明师(一七),文之以礼。乐(一八),导之以诗。书,赞之以周易,明之以春秋(一九),其不有济乎(二)?
(一)论语。
(二)书旧作智,据魏征群书治要改。孟子云:“诵其诗,读其书。”说文云:“读,诵书也。”○俞樾曲园杂纂云:“诗墙有茨篇:“不可读也,毛传曰:“读,抽也。”方言曰:“抽,读也。”盖读与抽声近而义通。”读其智即抽其智,谓士欲宣明其义,必先抽引其智也。治要作必先读其书,此不达其义而臆改,不可从也。’○铎按:或曰:此篇勉人以读书为学,故曰:文之以礼。乐,导之以诗。书,赞之以周易,明之以春秋。”又云:“道成于学而藏于书。”又云:“索道于当世者,莫良于典。”又云:“修经之贤,德近于圣。”皆反复申明读书之要,盖士之书,犹工之器,故以读其书与利其器对言。若使抽其智可以宣义,则是贤人君子皆可抱质而行,不假自托于物矣。俞说失之。
(三)大畜象词。”志王弼本作识。释文云:“刘作志。’按周礼保章氏郑康成注云:“志,古文识。’○铎按:志氏姓篇引此志作识,畜作蓄。
(四)韩诗外传二云:“玉不琢,不成器;人不学,不成行。家有千金之玉不知治,犹之贫也。良工宰之,则富及子孙。君子学之,则为国用。”
(五)定四年左传云:“分鲁公以夏后氏之璜。”淮南子精神训云:“有夏后氏之璜者,匣匮而藏之,宝之至也。”○铎按:说文:“璜,半璧也。”
(六)韩非子和氏篇云:“楚人和氏得玉璞。文王使玉人理其璞而得宝焉,遂命曰和氏之璧。”○铎按:尔雅释器:“肉倍好谓之璧。”
(七)史记邹阳传云:“卞和献宝。”○铎按:治要无此句,盖以意删之。治要引书,有删无增。
(八)说文云:“厝,厉石也。”经典多假借用错。
(九)楚辞惜誓云:“相与贵夫砾石,王逸注:“小石为砾。”○铎按:蔡邕劝学:“宝玉不琢,不成璋圭。”即此意。
(一零)哀十一年左传云:“胡簋之事,杜注:“胡。簋,礼器名。夏曰胡,周曰簋。”按礼记明堂位云:“殷之六瑚,周之八簋。”○铎按:“瑚即胡之后出加旁字。
(一一)礼记月令云:“蚕事既登,分茧称丝效功以共郊庙之服。”说文云:“茧,蚕衣也。丝,蚕所吐也。”
(一二)山海经海内经云:“义均是始为巧,倕是始作下民百巧。”书尧典作垂。○铎按:此经上文云:“北海之内,又有不距之山,巧倕葬其西。”
(一三)盐铁论殊路篇云:“孔子曰:“觚不觚,觚哉!觚哉!故人事加则为宗庙器。’淮南子说林训云:“黼黻之美,在于杼轴。”群书治要载尸子劝学篇云:“夫茧舍而不治,则腐蠹而弃。使女工缫之以为美锦,大君服而朝之。”
(一四)羞旧作着,据治要改。隐三年左传云:“可羞于王公,可荐于鬼神。”
(一五)大戴礼五帝德云:“长而敦敏。”
(一六)诗既醉云:“朋友攸摄。”常棣云:“每有良朋。”○铎按:既醉毛传以摄佐连言,经义述闻卷七王引之曰:“‘摄即佐也。’
(一七)汉书董仲舒传云:“兴太学,置明师,以养天下之士。”
(一八)论语。
(一九)治要赞上有幽字。王先生宗炎云:“‘明下有脱字,当与幽赞对。’○铎按:上下皆五字句,作幽赞则句法参差矣。治要幽字盖因易说卦幽赞于神明而生蓍句误加,王说非是。
(二零)有字旧脱,据治要补。程本作不有。晋语:“胥臣曰:“质将善而贤良赞之,则济可俟。”’○铎按:御览六百七引作有不。
诗云:“题彼鹡鸰,载飞载鸣。我日斯迈,而月斯征。夙兴夜寐,无忝尔所生(一)。”是以君子终日干干进德修业者(二),非直为博己而已也(三),盖乃思述祖考之令问,而以显父母也(四)。
(一)小宛。”鹡鸰今作脊令。○铎按:此郑樵所谓飞禽安鸟者是也。从诗作脊令为正。
(二)易干文言。
(三)淮南子精神训高诱注:“‘直犹但也。’博己即论语言博我。○铎按:“博即上文其智乃博之博,与论语博我义别。
(四)孝经云:“立身行道,扬名于后世,以显父母。”引大雅云:“无念尔祖,聿修厥德。”按毛传云:“聿,述。”
孔子曰:“吾尝终日不食,终夜不寝,以思,无益,不如学也。”耕也,馁在其中;学也,禄在其中矣。君子忧道不忧贫(一)。”箕子陈六极(二),国风歌北门(三),故所谓不忧贫也(四)。岂好贫而弗之忧邪?盖志有所专,昭其重也。是故君子之求丰厚也,(五)非为嘉馔。美服。淫乐。声色也(六),乃将以底其道(七)而迈其德也(八)。
(一)论语。○铎按:今本论语卫灵公篇馁在其中下有矣字。
(二)书洪范。
(三)诗卫风。○铎按:邶风。凡后有引书显误者,径改之,不复注明。
(四)○俞樾云:“箕子陈六极,国风歌北门,非不忧贫之谓。”故所谓不忧贫也,当作何故谓不忧贫也?盖承上文引孔子君子忧道不忧贫句而言。箕子陈六极,国风歌北门,古人未尝不以贫为忧,何故而言忧道不忧贫邪?乃反言以起下文。今作故所谓,则于义不可通矣。’○铎按:或曰:如俞说,则两句皆成疑问语,不免复沓。经传释词卷四云:“‘也犹者也。’不烦改作。
(五)僖廿四年左传云:“丰厚可也。”
(六)庄子至乐篇云:“所乐者,身安厚味。美服。好色。音声也。”
(七)孙侍御志祖云:“‘底与致同。论语云:“君子学以致其道。”’○铎按:论语皇疏云:“致,至也。”
(八)庄八年左传:“夏书曰:“皋陶迈种德。”’○铎按:“迈即上引诗我日斯迈之迈,毛传:“迈,行也。”迈德犹言进德。
夫道成于学而藏于书,学进于振而废于穷(一)。是故董仲舒终身不问家事(二),景君明经年不出户庭(三),得锐精其学(四)而显昭其业者,家富也;富佚若彼,而能勤精若此者(五),材子也(六)。倪宽卖力于都巷(七),匡衡自鬻于保徒者(八),身贫也;贫阨若彼,而能进学若此者,秀士也(九)。当世学士(一零)恒以万计,而究涂者(一一)无数十焉,其故何也?其富者则以贿玷精,贫者则以乏易计,或以丧乱期其年岁(一二),此其所以逮初丧功而及其童蒙者也(一三)。是故无董。景之才,倪。匡之志,而欲强捐家出身旷日师门者(一四),必无几矣(一五)。夫此四子者,耳目聪明,忠信廉勇,未必无俦也(一六),而及其成名立绩(一七),德音令问不已(一八),而有所以然,夫何故哉(一九)?徒以其能自托于先圣之典经(二零),结心于夫子之遗训也(二一)。
(一)王侍郎绍兰云:“‘振当作赈。说文云:“赈,富也。”赈。穷对文。下文家富也。”身贫也是其证。’○铎按:或曰:王说大误。下文明言景。匡贫阨若彼而能进学若此,又言富者则以贿玷精,则贫未必不能进学,而富反足以废学矣。说文:“振,一云奋也。”文选甘泉赋注引薛君韩诗章句亦曰:“振,奋也。”礼记儒行:“儒有博学而不穷,注:“不穷,不止也。”淮南子原道训:“并应无穷,注:“穷,已也。”振,谓奋发自励,即下文所谓勤精;穷,谓惰弛自画,即下文所谓无倪。匡之志。学进于振而废于穷,犹韩愈进学解业精于勤荒于嬉耳。
(二)见汉书。凡史记。两汉书有列传者,云见某书。
(三)汉书:“京房,字君明。”贤难篇。考绩篇并称京房。景。京古通用。急就篇有景君明。○铎按:贤难篇称先师京君。汉人称师为君。
(四)方言后刘子骏与扬雄书云:“经年锐精以成此书。”
(五)汉书董仲舒传云:“盖三年不窥园,其精如此。”吕氏春秋博志篇云:“盖闻孔子。墨翟,昼日讽诵习业,夜亲见文王。周公旦而问焉,用志如此其精也。”高诱注:“精,微密也。”○铎按:淮南子修务训高注:“精,专也。”
(六)文十八年左传云:“有才子八人。”才与材通。
(七)巷当作养。汉书云:“倪宽诣博士受业,贫无资用,常为弟子都养。”颜师古注:“都,凡众也。养,主给烹炊者也。”一切经音义六引蔡邕劝学注云:“佣,卖力也。”○铎按:宣十二年公羊传:“厮役扈养。”何休注:“炊烹者曰养。”释文:“养,余亮反。”
(八)汉书云:“匡衡好学,家贫,庸作以供资用。”按栾布传云:“穷困,卖庸于齐为酒家保。”孟康注:“保,庸也。可保信,故谓之保。”○铎按:孟子万章下篇:“百里奚自鬻于秦养牲者。”说苑善说篇作百里奚自卖。鬻。●古字通。广雅释诂三:“●,卖也。”
(九)礼记王制云:“命乡论秀士升之司徒。”
(一零)汉书董仲舒传云:“学士皆师尊之。”
(一一)尔雅释言云:“究,穷也。”究涂,言非半涂而废也。
(一二)期疑稽之误。后汉书列女传:“乐羊子妻曰:“稽废时日。”’○俞樾云:“‘期与綦通。荀子王霸篇:“目欲綦色,耳欲綦声。”杨倞注曰:“綦,极也。”字亦通作期。议兵篇:“已期三年,然后民可信也。”宥坐篇:“綦三年而百姓往矣。”两篇文义正同,是期与期通也。或以丧乱期其年岁,言穷极其年岁也。’○铎按:或曰:期。期字同。庄子寓言篇郭注:“期,待也。”以丧乱期其年岁,言因丧乱而待其就学之岁月也。汪改綦为稽,意尚不隔。如俞说,则是其人不复有究涂之时矣。殊未允。又按韩愈与冯宿论文书:“近李翱从仆学文,颇有所得,然其人家贫多事,未能卒其业。”此所谓以乏易计也。
(一三)及疑反之误。荀子不苟篇云:“独行而不舍则济矣。济而材尽,长迁而不反其初,则化矣。”杨倞注:“既济则材性自尽。长迁而不反其初,谓中道不废也。”王先生云:“‘逮疑违。’○铎按:或谓逮疑肄之误。然肄习于初不得省言肄初。王疑当作违初,盖谓违其欲学之初衷,其说差近。”及疑当作终。终,古文作■,因误为及。大戴礼记本命篇:“女终日乎闺门之内。”今本终讹及。(俞樾群经平议说)是其例矣。或及本为既,俗音讹。既,终也。
(一四)盐铁论相刺篇云:“七十子之徒,去父母,捐室家,负荷而随孔子。”汉书酷吏传:“郅都曰:“已背亲而出身,固当奉职。”’韩信传云:“旷日持久。”后汉书桓荣传:“显宗报书云:“去家慕乡,求谢师门。”’○铎按:原文家。”身二字互易,而注不误,今改正。凡正文显误者,径改之,不复注明。
(一五)几读为冀。韩非子奸劫弒臣篇云:“负千钧之重,陷于不测之渊,而求生也,必不几矣。”○铎按:尔雅释诂:“几,近也。”潜叹篇:“亦必不几矣。”义同。本书无与不多互文。又程本必上有是字。裴学海古书虚字集释云:“是,则也。见尔雅。晋语:“若更君而周训之,是易取也。”经传释词训是为则。’
(一六)尔雅释诂云:“仇,匹也。”俦为仇之假借。○铎按:“俦有二音二义。说文:“俦,翳也。”读大到切。玉篇。广韵并云:“俦,侣也。”读直流切或直由切。此文用俦侣之义,则不必定为仇借。然唐以前,俦侣字皆作畴,无作俦者。(段玉裁说文注说)疑此本作畴,后人以侣义通行而改之。
(一七)韩非子功名篇云:“明君之所以立功成名者四。”尔雅释诂云:“绩,功也。”
(一八)诗南山有台云:“德音不已。”文王云:“令闻不已。”释文:“闻,音问。”汉北海淳于长夏承碑作令问不已。○铎按:此书多以问为闻,详遏利篇注。
(一九)汉书贾谊传云:“谊具道所以然之故。”
(二零)礼记文王世子云:“凡始立学者,必释奠于先圣先师。”汉书蔡义传云:“窃以闻道于先师,自托于经术也。”后汉书胡广传云:“稽之典经。”
(二一)礼记祭义云:“结诸心。”周语云:“必闻于遗训。”
是故造父疾趋,百步而废,自(一)托乘舆(二),坐致千里;水师泛轴(三),解维则溺(四),自托舟楫,坐济江河。是故君子者,性非绝世,善自托于物也(五)。人之情性,未能相百,而其明智有相万也。此非其真性之材也,必有假以致之也(六)。君子之性,未必尽照(七),及学也,骢明无蔽,心智无滞,前纪帝王,顾定百世(八)。此则道之明也,而君子能假之以自彰尔。
(一)自旧作而,何本改作使,并误。
(二)孟子云:“今乘舆已驾矣。”
(三)周语云:“水师监濯,韦昭注:“水师,掌水。”轴当作舳,谓舳舻也。说文云:“汉律名船方长为舳舻。”王先生云:“轴,车轴,所以持轮者也。”○愈樾云:“如此则舳即舟楫矣。”轴仍当读车轴之本字。盖车轴不可以济水,故一解其维,即沈溺也。’
(四)方言云:“维之谓之鼎。”郭注:“系船为维。”
(五)荀子劝学篇云:“假舆马者,非利足也,而致千里。假舟楫者,非能水也,而绝江河。君子生非异也,善假于物也。”大戴礼劝学篇生作性。韩非子奸劫弒臣篇云:“托于犀车良马之上,则可以陆犯阪阻之患。乘舟之安,持楫之利,则可以水绝江河之难。”此托字所本。
(六)韩诗外传四云:“人同材钧,而贵贱相万者,尽心致志也。”说苑建本篇云:“质性同伦,而学问者智。”
(七)史记李斯传云:“陛下富于春秋,未必尽通诸事。”徐广曰:“‘通或宜作照。’
(八)荀子儒效篇云:“乡也效门室之辨,混然曾不能决也。俄而原仁义,分是非,图回天下于掌上而辨白黑,岂不愚而智矣哉!不苟篇云:“君子审后王之道,而论于百王之前,若端拜而议。”
夫是故(一)道之于心也,犹火之于人目也(二)。中阱深室,幽黑无见,及设盛烛,则百物彰矣(三)。此则火之耀也,非目之光也,而目假之,则为己明矣(四)。天地之道,神明之为(五),不可见也。学问圣典,心思道术(六),则皆来睹矣。此则道之材也,(七)非心之明也,而人假之,则为己知矣。
(一)○铎按:御览六百七引无是故二字。
(二)墨子经说下篇云:“智以目见,而目以火见。”
(三)礼记仲尼燕居云:“譬如终夜有求于幽室之中,非烛何见?
(四)旧脱己字,依下文例补。
(五)易系辞下传云:“阴阳合德,而刚柔有体,以体天地之撰,以通神明之德。”
(六)荀子哀公篇:“孔子曰:“所谓士者,虽不能尽道术,必有率也。”’礼记乡饮酒义云:“古之学术道者,将以得身也。”郑注:“‘术犹艺也。’
(七)○铎按:御览脱道之材也四字。
是故索物于夜室者,莫良于火(一);索道于当世者,莫良于典。典者,经也(二)。先圣之所制;先圣得道之精者以行其身,欲贤人自勉以入于道。故圣人之制经以遗后贤也(三),譬犹巧倕之为规矩准绳以遗后工也(四)。
(一)管子君臣上篇云:“犹夜有求而得火也。”
(二)太平御览六百八引释名云:“经,径也;常典也。”
(三)汉书翼奉传云:“臣闻之于师曰:天地设位,悬日月,布星辰,分阴阳,定四时,列五行,以视圣人,名之曰道。圣人见道,然后知王治之象,故画州土,建君臣,立律历,陈成败,以视贤者,名之曰经。贤者见经,然后知人道之务,则诗。书。易。春秋。礼。乐是也。”
(四)事物纪原七引尸子云:“古者倕为规矩准绳,使天下效焉。”
昔倕之巧,目茂圆方(一),心定平直,又造规绳矩墨以诲后人。试使奚仲。公班之徒(二),释此四度,而效倕自制,必不能也;(三)凡工妄匠(四),□规秉矩(五),错准引绳(六),则巧同于倕也(七)。是故倕以其心来制规矩(八)后工以规矩(九)往合倕心也,故度之工(一零),几于倕矣(一一)。
(一)茂当作成。礼记仲尼燕居云目巧之室,郑注:“目巧,谓但用巧目善意作室,不由法度。”韩非子有度篇云:“巧匠目意中绳。”皆目成圆方之意。○铎按:作成是也。”成亦定也。吕氏春秋仲冬纪:“以待阴阳之所定,淮南子天文训:“秋分而禾蔈定,高诱注并曰:“定,成也。”周语下:“听无耸,成也,晋语二:“谋既成矣,四:“民无成君,吴语:“吴。晋争长未成,韦昭注并曰:“成,定也。”皆成。定二字同义之证。本书明忠篇:“治势一成,叙录作一定,则此为互文明矣。
(二)定元年左传云:“奚仲居薛以为夏车正。”公班即礼记檀弓公输般。○铎按:世本作篇:“奚仲作车。”
(三)淮南子修务训云:“无规矩,虽奚仲不能以定方圆;无准绳,虽鲁般不能以定曲直。”
(四)○铎按:“妄亦凡也。汉书李广传张晏注:“‘妄犹凡也。’
(五)空格程本作执,盖以意补之。他皆仿此。
(六)说文云:“措,置也。”经典多假借用错。
(七)韩非子用人篇云:“去规矩而妄意度,奚仲不能成一轮。废尺寸而差短长,王尔不能半中。拙匠守规矩尺寸,则万不失矣。”
(八)旧脱故字。”其字,依下文例补。
(九)以上五字旧脱,卢学士补。
(一零)度上脱一字。王先生云:“疑脱信字。孟子云:“工不信度。”’○铎按:邵孟遴校本臆补循字。
(一一)王先生云:“‘几上疑脱巧字。’
先圣之智,心达神明,性直道德,又造经典(一)以遗后人。试使贤人君子,释于学问,抱质而行(二),必弗具也;及使从师就学,按经而行(三),聪达之明,德义之理,亦庶矣。是故圣人以其心来造经典(四),后人以经典(五)往合圣心也(六),故修经之贤(七),德近于圣矣。
(一)汉书孙宝传云:“着于经典。”
(二)淮南子缪称训云:“怀清抱质。”
(三)后汉书班彪后固传东都赋云:“案六经而校德。”李固传云:“俯案经典。”按与案通,依也。
(四)造程本作就。
(五)以上五字卢补。
(六)旧脱也字,依上文例补。
(七)汉书儒林传序云:“诸儒始得修其经学。”
诗云:“高山仰止,景行行止(一)。”日就月将,学有缉熙于光明(二)。”是故凡欲显勋绩扬光烈者(三),莫良于学矣。
(一)车舝。
(二)敬之。○铎按:淮南子修务训云:“知人无务,不若愚而好学。自人君公卿至于庶人,不自强而功成者,天下未之有也。”此诗高诱注:“诗颂敬之篇。言日有所成就,月有所奉行,当学之是行。此勉学之谓也。”
(三)书立政云:“以觐文王之耿光,以扬武王之大烈。”汉书外戚传班婕妤赋云:“扬光烈之翕赫兮。”
务本(一)第二
凡为治之大体(二),莫善于抑末而务本,莫不善于离本而饰末(三)。夫为国者以富民为本(四),以正学为□(五)。民富乃可教(六),学正乃得义,民贫则背善(七),学淫则诈伪(八),入学则不乱(九),得义则忠孝。故明君之法,务此二者,以为成太平之基,致休征之祥(一零)。
(一)○铎按:古以农为本,商为末。文选永明十一年策秀才文注引汉书诏曰:“农,天下之大本也。而人或不务本而事末,故生不遂。”李奇曰:“本,农也;末,贾也。”推言之,则凡事皆有本末。此篇极陈汉世离本饰末之弊,与遏利。浮侈诸篇相表里,又与盐铁论本议篇旨意同,可参看。
(二)治旧作人,据治要改。北堂书钞卅九引亦作治。韩非子有大体篇。漢書■錯傳云:“明于国家之大体。”
(三)吕氏春秋孝行览云:“凡为天下治国家,必务本而后末。”
(四)管子治国篇云:“凡治国之道,必先富民。民富则易治也,民贫则难治也。”
(五)礼记学记云:“古之王者,建国君民,教学为先。”史记儒林传:“辕固曰:“公孙子务正学以言,无曲学以阿世。”’空格程本作基。○铎按:书钞三十九引作基。
(六)论语:“冉有曰:“既富矣,又何加焉?子曰:“教之。”’说苑建本篇:“河间献王曰:“管子称仓廪实,知礼节;衣食足,知荣辱。夫谷者,国家所以昌炽。士女所以姣好,礼义所以行,而人心所以安也。尚书五福,以富为始。子贡问为政,孔子曰:富之。即富乃教之也。此治国之本也。”’汉书食货志云:“食足货通,然后国实民富而教化成。”
(七)邓析子无厚篇云:“凡民有穿窬为盗者,有诈伪相迷者,此皆生于不足,起于贫穷。”
(八)吕氏春秋知度篇云:“至治之世,其民不好淫学流说。”高诱注:“不学正道为淫学。”
(九)○俞樾云:“上云民富乃可教,学正乃得义。此承上文而言,当作可教则不乱。古学字作■,故教。学字相近易误。”教误作学,因臆改作入学耳。’○铎按:句自可通,不烦改作。
(一零)礼记仲尼燕居云:“天下太平。”书洪范曰:“休征。”汉书董仲舒传云:“诸福之物,可致之祥,莫不毕至。”楚元王传刘向封事云:“百异消灭,而众祥并至,太平之基,万世之利也。”艺文类聚五十二引此文祥作隆。
夫富民者,以农桑为本,以游业为末(一);百工者,以致用为本(二),以巧饰为末(三);商贾者,以通货为本(四),以鬻奇为末(五):三者守本离末则民富,离本守末则民贫,贫则阨而忘善,富则乐而可教。教训者,以道义为本,以巧辩为末;辞语者,以信顺为本,以诡丽为末(六);列士者(七)以孝悌为本(八),以交游为末(九);孝悌者,以致养为本(一零),以华观为末(一一);人臣者,以忠正为本(一二),以媚爱为末(一三):五者守本离末则仁义兴,离本守末则道德崩(一四)。慎本略末犹可也,舍本务末则恶矣。
(一)管子五辅篇云:“明王之务,在于强本事,去无用,然后民可使富。”治国篇云:“先王知众民强兵广地富国之必生于粟也,故禁末作,止奇巧,而利农事。”牧民篇云:“务五谷则食足,养桑麻育六畜则民富。”汉书文帝纪二年诏曰:“农,天下之大本也,民所恃以生也。而民或不务本而事末,故生不遂。”昭帝纪元平元年诏曰:“天下以农桑为本。”
(二)易系辞上传云:“备物致用,立成器以为天下利。”
(三)周礼司市:“凡市伪饰之禁,在工者十有二。”胥师:“察其诈伪饰行儥慝者,郑注:“玄谓饰行儥慝,谓使人行卖恶物于市,巧饰之,令欺诳买者。”礼记月令云:“毋或作为淫巧,郑注:“淫巧,谓伪饰不如法也。”
(四)周礼太宰:“九职任万民,六曰商贾,阜通货贿。”
(五)类聚货作乏,奇作货。按汉书食货志云:“通财鬻货曰商。”
(六)汉书扬雄传云:“诸子各以其知舛驰,大氐诋訾圣人,即为怪迂。析辩。诡辞以挠世事,虽小辩,终破大道而或众。”王褒传云:“辞赋大者与古诗同义,小者辩丽可喜。”
(七)荀子大略篇云:“子赣。季路,故鄙人也,被文学,服礼义,为天下列士。”风俗通论士云:“列士百不易之分。”见意林。
(八)论语云:“子贡问士,子曰:“宗族称孝焉,乡党称弟焉。”’
(九)礼记曲礼云:“交游称其信也。”
(一零)礼记祭义:“曾子曰:“众之本教曰孝,其行曰养。”’
(一一)孟子云:“非直为观美也。”○铎按:浮侈篇:“竞为华观。”
(一二)六韬盈虚篇云:“吏忠正奉法者,尊其位。”淮南子主术训云:“人主贵正而尚忠。忠正在上位,执正营事,则谗佞奸邪无由进矣。”
(一三)晋语云:“其臣竞谄以求媚。”诗假乐云:“媚于天子,郑笺:“媚,爱也。”
(一四)兴。崩韵。
夫用天之道,分地之利(一),六畜生于时,百物聚于野,此富国之本也(二)。游业末事,以收民利(三),此贫邦之原也(四)。忠信谨慎,此德义之基也。虚无谲诡,此乱道之根也。故力田所以富国也(五)。今民去农桑,赴游业,披采众利,聚之一门,虽于私家有富,然公计愈贫矣(六)。百工者,所使备器也(七)。器以便事为善(八),以胶固为上(九)。今工好造雕琢之器(一零)巧伪饬之,以欺民取贿(一一),虽于奸工有利,而国界愈病矣。商贾者,所以通物也(一二),物以任用为要,以坚牢为资(一三)。今商竞鬻无用之货(一四)。淫侈之币(一五),以惑民取产,虽于淫商有得,然国计愈失矣(一六)。此三者,外虽有勤力富家之私名(一七),然内有损民贫国之公实(一八)。故为政者,明督工商,勿使淫伪,困辱游业,勿使擅利(一九),宽假本农,而宠遂学士(二零),则民富国平矣。
(一)孝经。
(二)管子立政篇云:“桑麻殖于野,五谷宜其地,六畜育于家,瓜瓠。荤菜。百果备具,国之富也。”
(三)昭廿六年左传云:“大夫不收公利。”后汉书朱晖传云:“往来市珍宝,收采其利。”
(四)两也字并据治要补。
(五)汉书文帝纪十二年诏曰:“力田,为生之本也。”
(六)管子治国篇云:“民舍本事而事末作,则田荒而国贫矣。”禁藏篇云:“民多私利者其国贫。”○铎按:荀子富国篇:“是知国计之极也。”公计与国计义同。汉书黄霸传注:“计,谓出入之数也。”
(七)考工记云:“审曲面埶,以饬五材,以辨民器,谓之百工。”
(八)盐铁论国病篇云:“器足以便事。”
(九)尔雅释诂云:“胶,固也。”
第1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