消痞汤(一名木香化滞汤,东垣)治因忧气郁结中脘,腹皮里微痛,心下痞满,不思饮食。
川归枳实(炒,各四分)陈皮生姜木香(各六分)柴胡(七分)甘草(炙)草豆蔻(各一钱,面包煨)半夏(一钱五分)红花(一分)
上细切,作一服,加生姜三片,水二盏,煎至一盏,温服。
黄连消痞丸(东垣)治心下痞满,壅滞不散,烦热喘促不安。
泽泻姜黄(各一钱)干生姜(二钱)甘草(炙)茯苓白术(各三钱)陈皮(五钱)猪苓(去黑皮,五钱)枳实(麸炒黄色,七钱)半夏(汤泡七次,九钱)黄连(一两)黄芩(二两,炒)
上为细末,蒸饼为丸,如梧桐子大,每服五十丸,白汤下。
黄芩利膈丸(东垣)除胸中热,利膈上痰。
生黄芩炒黄芩(各一两)半夏黄连泽泻南星(各五钱)枳壳(麸炒去穣)陈皮(去白,各三钱)白术(二钱)白矾(一钱)今加萝卜子(五钱,炒)小皂角(一钱)
上为细末,汤浸蒸饼为丸,如梧桐子大,每服五十丸,白汤下。忌酒、湿面、鱼腥。
(丹溪活套)云:凡心下痞满,须用枳实、黄连。如肥人心下痞,内有湿饮,宜苍术、半夏、缩砂、茯苓、滑石之类。如瘦人心下痞,乃郁热在上焦,宜枳实、黄连以导之,葛根、升麻以发之。如人饮食后,因冒风寒,饮食不消而作痞满,宜吴茱萸、缩砂、藿香、草豆蔻之类,温以化之。如脾气虚弱,转运不调,饮食不化而作痞者,宜白术、山楂、神曲、麦芽之类以消之。又曰:痞满之证不一,有伤寒下早而作痞者,枳壳桔梗汤、小陷胸汤之类。有因饮食填塞胸中而作痞者,保和丸、东垣枳实导滞丸、木香化滞汤之类。伤寒下多则亡阴而痞者,四物汤加参、苓、白术、升麻、柴胡,少佐以陈皮、枳壳之类除之。或大病后,元气未夏而胸满气短者,宜补中益气汤、陈皮枳术丸、木香枳术丸之类。
夫痞满之证,不可执一,全在活法,详脉证虚实而调之可也。
(医案)
山头沈三十一丈,年三十余,身材肥盛,夏秋间因官差丈量田地辛苦,至冬间得痞满证,两胁气攻,胸中饱闷,不能卧,欲成胀满证。历数医者,皆与疏气耗散之药,皆不效。十一月初旬,召予延医,两手关前皆浮洪而弦涩,两关后脉皆沉伏。予曰:此膈上有稠痰,脾土之气敦阜,肝木郁而不伸,当用吐法,木郁达之之理也。奈何值冬月降沉之令,未可行此法,且先与豁痰疏肝气,泻脾胃敦阜之气。用平胃散加半夏、茯苓、青皮、川芎、草龙胆、香附、砂仁、柴胡、黄连、栝蒌子等药,病退之十有三四。待次年二月初旬,为行倒仓法,平安。
肿胀
论
《内经》曰:诸湿肿满,皆属于脾。又曰,诸腹胀大,皆属于热。夫脾虚不能制水,水渍妄行,故通身面目手足皆浮而肿,名曰水肿。或腹大如鼓,而面目四肢不肿者,名曰胀满,又名鼓胀。皆脾土湿热为病,肿轻而胀重也。丹溪曰:心肺阳也,居上;肾肝阴也,居下;脾居中,亦阴也,属土。经曰:饮食入胃,游溢精气,上输于脾,脾气散精,上归于肺,通调水道,下输膀胱,水精四布,五精并行。是脾具坤静之德,而有干健之运,故能使心肺之阳降,肾肝之阴升,而成天地交之泰,是为平人。今也七情内伤,六淫外侵,饮食不节,房劳致虚,脾土之阴受伤,转输之官失职,胃虽受谷,不能运化,故阳自升、阴自降,而成天地不交之否,清浊相混,隧道壅塞,湿郁为热,热又生湿,湿热相生,遂成胀满,经曰鼓胀是也。以其外虽坚满,中空无物,有似于鼓,胶固难治。又曰蛊者,若虫侵蚀,有蛊之义。理宜补脾,又须养肺以制木,使脾无贼邪之虑,滋肾以制火,使肺得清化之令,却盐味以防助邪,断妄想以保母气,远音乐,戒暴怒,无有不安。医者不察,急于获效;病者苦于胀满,喜行利药,以求通快。殊不知宽得一日、二日,复胀愈甚,真气已伤,去死不远矣。俗谓气无补法者,以其痞满壅塞,似难于补。不思正气虚而不能营运,邪滞着而不出,所以为病。
经曰:壮者气行则愈,怯者着而成病。气虚不补,邪由何退,病何由安。且此病之起,固非一年,根深蒂固,欲取速效,自取祸耳,知王道者,可与语此。其或受病之浅,脾胃尚壮,积滞不固者,惟可略与疏导,而不可峻与利药也。
愚按:先生此论,详明殆尽,诚千古不易之定议也。及视东垣胀满论,又以脏寒生满病立说,引脉经胃中寒则胀满之语以为之证。愚恐南北风土寒热不同,难以一途而论。虽然,愚尝以丹溪法活人多矣,是以东垣之论,不与吻合,故不敢采取其言,以为后人之惑也。
脉法
《针经》曰:其脉大坚以涩者,胀也。
《脉经》曰:关上脉虚则内胀。迟而滑者胀。脉盛而紧者胀。虚而紧涩者胀。或弦而迟,或浮而数,皆胀也。
丹溪曰:水肿脉多沉伏。病阳水兼阳证,脉必沉数。病阴水兼阴证,脉必沉迟。烦渴,小便赤涩,大便秘结,此为阳水。不烦渴,大便溏,小便少而不赤涩,此为阴水。脉沉而滑,为风水。脉浮而迟,弦而紧,皆为肿也。
第56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