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出版文学> 说国文学史上>第170章

第170章


大和三年,润州牧浙江西道观察使检校礼部尚书赵郡李公在镇三闰,百为大备,尚理信古,儒玄交修;始下令禁桑门贩佛以眩人者,而于真实相深达焉。尝谓大师像设,宜从本教;言自我启,因自我成。乃召主吏籍我月入,得缗钱二十万,俾秣陵令如符经营之。
三月甲子,新塔成;事严而工人尽艺,诚达而山神来护;愿力既从;众心知归,撞钟告白,龙象大会,诸天声香之蕴,如见如闻;即相生敬,明幽同感。尚书欲传信于后,远命愚志之。夫上士解空而离相,中士着空而嫉有。
不因相,何以示觉?不因有,何以悟无?彼达真谛而得中道者,当知为而不有,贤乎以不修为无也。
又《唐故衡岳律大师湘潭唐兴寺俨公碑》曰:
佛法在九州间,随其方而化。中夏之人汩于荣利,破荣莫若妙觉,故言禅寂者宗嵩山。
北方之人锐以武力,摄武莫若示现,故言神道者宗清凉山。南方之人剽而轻,制轻莫若威仪,故言律藏者宗衡山。是三名山,为庄严国;必有达者,与山比崇。
南岳律门,以津公为上首;津公之后,云峰证公承之;证公之后,湘潭俨公承之。星月丽天,珠玑同贯,由其门者为正法焉。
公,号智俨,曹氏子,世为柳之右姓。
兆形在孕,母不嗜荤,成童在侣,独不嗜戏,其夙植固厚者欤。生九年,乐为僧,父不能夺其志。抱经笥,入岣嵝山,从名师执业。
凡进品,受具闻,经传印,皆当时大长老。我入名门,不住诸乘。我得觉路,径入智地。
居室方丈,名闻大千。护法大臣,多所实礼。嗣曹王皋之镇湖南,请为人师,自是登坛莅事,三十有八载;由我得度者万有余人,人持宝衣,奉璎珞为礼。
公色受之,谓门弟子曰:“彼以有相求我,我以有为应之。”凡建宝幢,修废寺,饰大像,皆极其工,应物故也。元和十三年九月二十七日。
中夜,具汤沐,剃颐顶,与门人告别。既即寂,而视身与色,无有坏相。呜呼!岂生能全吾真,故死不速朽,将有愿力耶?予不得而知也。
问年八十二,问腊六十一。葬于寺东北隅。传律弟子中巽、道准,传经弟子圆皎、贞璨,与其徒圆静、文外、惠荣、明素、存政等,欲其师之道光且远,故咨予乞辞。
乃作长句以偈铭之曰:
祝融灵山禹所治,非夫有道不可止。中有毗尼出尘士,以律视俨犹孙子。登坛人师四十纪,南方学徒宗奥旨。
幼无童心至儿齿,识灭形全异凡死。长沙潭西逾五里,陶侃故居石头寺。门前一带湘江水,吁嗟律席之名兮,与湘流而不已。

紧健洞爽,理无障翳,语必遒雅,此固与宗元为同工,而为韩愈所不屑者也。传有《刘梦得文集》三十卷,《外集》十卷。
白居易元稹元和以后,士大夫流风所被,文则学雄肆于韩愈,学奇涩于樊宗师;诗则学瘦硬于孟郊,学浅切于白居易,学淫靡于元稹,俱名为元和体也。

白居易,字乐天,其先太原人,徙下わ。贞元十四年进士,元和元年制策乙等,累官左赞善,以言事贬江州司马;后入为中书舍人,累转主客郎中,知制诰;外迁杭州刺史,又为苏州刺史。文宗立,召迁刑部侍郎。
以朝多党祸,移病。还,起拜河南尹,寻以刑部尚书致仕。居易敏悟绝人;其始生七月,能展拇指书之无两字,虽试百数不差。
九岁谙识声律,其笃于文章,盖天禀然。未冠,入京师,谒顾况。况,吴人,恃才少所许可,出见曰:“长安居大不易!”既而献诗篇,有《赋得古原草送别》一章,辞曰:
离离原上草,一岁一枯荣。
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远芳侵古道,晴翠接荒城。又送王孙去,萋萋满别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