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出版文学> 四书集注>第38章

第38章

48子曰:“参乎〔1〕!吾道一以贯〔2〕之。”曾子曰:“唯。〔3〕”子出。
门人问曰:“何谓也?”曾子曰:“夫子之道,忠恕而已矣。”〔4〕〔1〕参,所金反。“参乎”者,呼曾子之名而告之。〔2〕贯,通也。〔3〕唯,上声。唯者,应之速而无疑者也。圣人之心,浑然一理,而泛应曲当,用各不同。曾子于其用处,盖已随事精察而力行之,但未知具体之一尔。夫子知其真积力久,将有所得,是以呼而告之。曾子果能默契其指,即应之速而无疑也。〔4〕尽己之谓忠,推己之谓恕。或曰:“中心为忠,如心为恕。”
于义亦通。“而已矣”者,竭尽而无馀之辞也。夫子之一理浑然而泛应曲当,譬则天地之至诚无息,而万物各得其所也。自此之外,固无馀法,而亦无待于推矣。曾子有见于此而难言之,故借学者尽己、推己之目以着明之,欲人之易晓也。盖至诚无息者,道主体上,万殊之所以一本也,万物各得其所者,道之用也,一本之所以万殊也。以此观之,“一以贯之”之实可见矣。
程子曰:“以己及物,仁也;推己及物,恕也。‘违道不远’是也。忠恕一以贯之:忠者天道,恕者人道、忠者无妄,恕者所以行乎忠也;忠者体,恕者用,大本达道也。此与‘违道不远’
异者,动以天尔。”又曰:“维天之命,於穆不已’,忠也,‘乾遭变化,各正性命’,恕也。”
又曰:“圣人教人,各因其才,‘吾道一以贯之’,惟曾子为能达此,孔子所以告之也。曾子告门人曰:‘夫子之道,忠恕而已矣’,亦犹夫子之告曾子也。《中庸》所谓‘忠恕违道不远’,斯乃下学上达之义。”
子曰:“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1〕〔1〕喻,犹晓也。义者,天理之所宜。利者,人情之所欲。程子曰:“君子之于义,犹小人之于利也。唯其深喻,是以笃好。”杨氏曰:“君子有舍生而取义者。以利言之,则人之所欲无甚于生,所恶无甚于死,孰肯舍生而取义哉?其所喻者义而已,不知利之为利故也。小人反是。”
子曰:“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1〕〔1〕思齐者,冀己亦有是善。省,悉井反。内自省者,恐己亦有是恶。胡氏曰:“见人之善恶不同,而无不反诸身者,则不徒羡人而甘自弃,不徒责人而忘自责矣。”
子曰:“事父母几谏。见志不从,又敬不违,劳而不怨。”〔1〕〔1〕此章与《内则》之言相表裹。几,微也。微谏,所谓“父母有过,下气怡色,柔声以谏”
也。“见志不从,又敬不违”,所谓“谏若不入,起敬起孝,悦则复谏”也。“劳而不怨”,所谓“与其得罪于乡、党、州、闾,宁熟谏。父母怒不悦,而挞之流血,不敢疾怨,起敬起孝”
也。
子曰:“父母在,不远游〔1〕。游必有方。〔2〕”
〔1〕远游,则去亲远而为日久,定省旷而音问疎;不惟己之思亲不置,亦恐亲之念我不忘也。
〔2〕游必有方,如已告云之东,即不敢更适西,欲亲必知己之所在而无忧,召己则必至而无失也。范氏曰:“子能以父母之心为心,则孝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