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出版文学> 四书集注>第179章

第179章

孟子曰:“万物皆备于我矣〔1〕。反身而诚,乐莫大焉〔2〕。强恕而行,求仁莫近焉〔3〕。”
〔1〕此言理之本然也。大则君臣父子,小则事物细微,其当然之理,无一不具于性分之内也。
〔2〕诚,实也。乐,音洛。言反诸身,无所备之理皆如恶恶臭、好好色之实然,则其行之不待勉强而无不利矣。其为乐孰大于是?〔3〕强,上声,勉强也。恕,推己以及人也。反身而诚,则仁矣。其有未诚,则是犹有私意之隔而理未纯也。故当凡事勉强,推己及人,庶几心公理得而仁不远也。此章言刀物之理具于吾身,体之而实,则道在我而乐有馀!行之以恕,则私不容而仁可得。
孟子曰:“行之而不着焉,习矣而不察焉,终身由之而不知其道者,众也。”
211〔1〕〔1〕着者,知之明。察者,识之精。言方行立而不能明其所当然,既习矣而犹不识其所以然,所以终身由之而不知其道者多也。
孟子曰:“人不可以无耻。无耻之耻,无耻矣。”〔1〕〔1〕赵氏曰:“人能耻己之无所耻,是能改行从善之人,终身无复有耻辱之累矣。”
孟子曰:“耻之于人大矣〔1〕。为机变之巧者,无所用耻焉〔2〕。不耻不若人,何若人有〔3〕?”
〔1〕耻者,吾所固有羞恶之心也。存之则进于圣贤,失之则入于禽鲁,故所系为甚大。〔2〕为机械变诈上巧者,所为之事皆人所深耻,而彼方且自以为得计,故无所用其愧耻之心也。〔3〕但无耻一事不如人,则事事不如人矣。或曰:“不耻其不如人,则何能有如人之事?”其义亦通。或问:“人有耻不能之心,如何?”程子曰:“耻其不能而为主,可也。耻其不能而掩藏之,不可也。”
孟子曰:“古之贤王好〔1〕善而忘势,古之贤士何独不然?乐〔2〕其道而忘人之势,故王公不致敬尽礼,则不得亟〔3〕见之。见且由不得亟,而况得而臣之乎?”〔4〕〔1〕好,去声。〔2〕乐,音洛。〔3〕亟,去吏反。〔4〕言君当屈己以下贤,士不枉道而求利,二者势着相反而实则相成,盖亦各尽其道而已。
孟子谓宋句践〔1〕曰:“子好游乎?吾语〔2〕子游。人知之,亦嚣嚣〔3〕;人不知,亦嚣嚣。”曰:“何如斯可以嚣嚣矣?”曰:“尊德乐义〔4〕,则可以嚣嚣矣。故士穷不失义,达不离道〔5〕。穷不失义,故士得己〔6〕焉。
达不离道,故民不失望〔7〕焉。古之人得志,泽加于民;不得志,修身见〔8〕于世。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善天下。〔9〕”
〔1〕宋,姓。句,音钩。句践,名。〔2〕好、语,皆去声。游,游说也。〔3〕赵氏曰:“嚣嚣,自得无欲之貌。”〔4〕德,谓所得之善。尊之,则有以自重,而不慕乎人爵之荣。乐,音洛,义,谓所守之正。乐之,则有以自安,而不徇平外物之诱矣。〔5〕离,力智反。言不以贫贱而移,不以富贵而淫,此尊德乐义见于行事之实也。〔6〕得己,言不失已也。〔7〕民不失望,言人素望其兴道致治,而今果如所望也。〔8〕见,音现,谓名实之显着也。〔9〕此又言士得已、民不失望之实。此章言内重而外轻,则无住而不善。
盂子曰:“待文王而后兴〔1〕者,凡民〔2〕也。若夫〔3〕豪杰〔4〕之士,虽无文王犹兴。”〔5〕〔1〕兴者,感动奋发之意。〔2〕凡民,庸常之人也。〔3〕夫,音扶。〔4〕豪杰,有过人之才智者也。〔5〕盖降衷秉彝,人所同得,惟上智之资无物欲之蔽,为能无待于教,而自能感发以有为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