起初,没有我与非我的意识,只有我与他个我的意识。某种同性的和由同性的知识仍在,但这倾于起初被凌驾,其次被汩没,其次为那经过互易和接触的知识所代替,以致它现为次等觉识性,仿佛它不复是因而是果,是分离了的自我之相互接触,仍然漫遍和涵盖着的感触,互相侵贯的亲切性之果。未了,同性不现了,消失于障隔之后,于是有此有体与彼有体,此知觉性与彼知觉性之活动下层的同性仍在,但不被经验到:其位置是为直接摄持和透入着的接触,交混,互易而取代了。是由此交互作用,多多少少是亲切底知识,相互觉识,或于对象的觉识,仍然可能。没有自己遇到自己的感觉了,但有相互性;还没有全般分别性,完全底他性,与无明。这是损减了的知觉性,但它保留了点原始知识之权能,为分化、为其本初底和真元底完全性之丧失而截短了,以分化而活动,作出亲切性但非性。将对象包含于知觉性中的权能,笼括涵盖着的觉识和知识的权能,仍然有在;但这是包括现在是外化了的存在了,要以臻至于或恢复了的知识,以知觉性之注定于对象上,以集中,以摄取之为存在的部分,然从成为我们的自我之原素。贯彻的权能犹在,但它没有自然底漫遍性,不引到同性:它尽它所可能收集的,取起这么获得的,将知识的对象的内容,输送与知识的主者。
仍然能有知觉性与知觉性之直接底贯通着的接触,造成生动底和亲切底知识,但这是限于接触之点或程度。仍然有直接底意识,知觉性见视,知觉性感觉,能见到而且感到对象内中何有,亦如其外间和表面。在有体与有体,知觉性与知觉性间,仍然有相互之贯通和交易,种种思想的,感情的,能力的波浪,可能是同情与结合之运动,也可能是反对和斗争的运动。可能有统的企图,由占有他个有体或他个知觉性,或接受为他个所占有;或者,能有向结合的推进,由彼此涵容,漫遍,互相保有。凡此切作用和交互作用,直接接触的知者是觉识的,而且是在这基础上,他乃安排他与他的周遭世界之关系。这,便是知觉性与其对象的由直接接触的知识之由来,对我们内中有体为正常底,但对我们的外表自性则为陌生,或知道的不完善。这初始分别底无明,显然仍是明的活动,但这是有限底分别底明或知识;已分离的有体,工作在基托着的体性之真实上,只达到这潜藏了的性之不完善底结局或效果。同性之全般底内在底觉识,与由同性之知识,皆属于存在之上半球:这由直接接触的知识,乃最高底超物理底知觉性之心思诸界的主要性格,我们的表面有体,对此诸界是以无明的墙垣围住了;在减少了且更分离底形式上,它是心思的较少超物理诸界的性能;它是、或者能是凡切超物理者的原素。
它是我们的潜意识底自我之主要工具,其中极底觉识方法;因为潜意识底自我或内中有体,乃是从这些高等界的投射,以与下心知相遇,而且,它承袭了它的原本诸界的知觉性的性格,与此诸界它是以亲属关系密切相联相接的。在我们的外表有体中,我们皆是’无心知‘之子;我们的内中有体,使我们成为心思,生命,精神的高等高处的承袭者:我们愈加对内中开启,进向内里,生活向内里,自内中接受,则我们愈离开了对我们的无心知底本原之隶属,而进向切今兹对我们的无明为超心知者。无明,以有体与有体之全部分离而变到完全了:知觉性与知觉性之直接接触,乃全被隐障或重重幂覆,纵使它仍然在我们的潜意识诸部分里进行,正如,虽完全隐藏了,不直接活动,仍有那在下层的秘密底同性与性。在外表上,有完全底隔离,自我和非自我的分划;有此需要,要与非自我相周旋,但没有直接底办法知道它或主宰它。于是’自然‘造出了间接办法,识的身体诸器官之相接,通过神经川流传通外在底震撼,心思的反应及其位列,当作生理诸识根的活动之佐助或补充,凡此,皆间接知识的方法;因为知觉性不得不依靠这些工具,不能在对象上直接施为。
在这些上添加了理智,智慧,和直觉,摄取这么间接传来的感应,将切整理,而利用它们的纪录,取得此非自我的知识和主宰和占有,或局部与之合,尽可能那么多,如原本底分化对此隔别了的有体所允许的。这些办法显然皆是不够的,也时常缺少效能,于是心思之活动的这间接基础,以根本底不确定而苦累知识;但这初始底短阙,是固有于我们的物质存在的真本自性的,亦固有于从’无心知‘出现的尚未度脱的切存在的真自性。’无心知‘,是至上超心知的反面底复出:它有同样底有体之绝对性与自动底作用,但在浩大底内转了的定境里;它是有体自失于自体内,投入了其自体的无限性之深谷。应当有光明底凝歛于自我存在中,它没有,却有黑暗底内转入乎其中,如黎俱韦陀所云:黑暗隐障于黑暗里(tamaāsīttamasāgūdham),这使它看像是’非存在‘;应当有光明底内在底自我觉识,它没有,却有知觉性投入了自忘的深渊,内在于有体中,却未觉醒于有体中。可是这内入了的知觉性,仍是隐藏了的同性知识;在它内中具有对存在的切真理之觉识,隐藏于其黑暗底无极里的,而且,时若其作为而且创造,但起初它当作’能力‘而作为,而不是当作’知觉性‘,每事物皆以内在底知识之精确与完善而安排了。
第63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