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救赎危苦戒
佛言佛子佛灭度后于恶世中若见外道一切恶人劫贼卖佛菩萨父母形像及卖经律贩卖比丘比丘尼亦卖发菩提心菩萨道人或为官使与一切人作奴婢者而菩萨见是事已应生慈悲心方便救护处处教化取物赎佛菩萨形像及比丘比丘尼发心菩萨一切经律若不赎者犯轻垢罪货卖经像有损辱之过。货卖行人有幽逼之恼。大士既以护法济苦为怀。当应随力救赎。
若不赎不救违敬违慈。故制为之。论云。又诸菩萨于堕种种师子虎狼鬼魅王贼水火等畏。诸有情类皆能救护。令离如是诸怖畏处。大小不共。声闻见眷属被卖不赎犯第七聚。经像及余人不见别制。菩萨一切不得不救。唯除力所不及。七众同学也。
文中卖佛菩萨父母形像者。一云。品是大慈父母。故云菩萨父母像。一云。刻铸作父母形像。如丁兰之类。故云父母形像。贩卖比丘下明救赎行人。文中但说道人者。妨损多故。余人堕难理亦应救
第二不畜损害戒
若佛子不得贩卖刀杖弓箭畜轻秤小斗因官形势取人财物害心系缚破坏成功长养猫狸猪狗若故养者犯轻垢罪此下八戒以法摄中有二。前七以行法摄。第八以教法摄。以行摄中又二。初二戒明离过行。后五戒明摄善行。离过行中。初离损害之过。后离放逸之过。畜养损害乖慈摄行故制令断。大小俱制。七众同防。文中具列六事。一不得畜刀杖弓箭。此防杀害之过。前第十戒中违摄善故制。今此戒中违摄善故制。令利生故制。二不得贩卖轻秤小斗。此防盗损之过。三因官形势取人财物。前第十七制因势乞求。今此戒制因公嘱致。此亦防盗损也。
四害心系缚。谓心欲损恼未必致害也。
五破坏成功。谓破他人用所成。六长养猫等。远有侵害故不应畜。见彼临危拯赎者不犯
第三不行邪逸戒
若佛子以恶心故观一切男女等斗军阵兵将劫贼等斗亦不得听吹贝鼓角琴瑟筝笛箜篌歌叫伎乐之声不得摴[卄/補]围棋波罗塞戏弹棋六博拍毬掷石投壶牵道八道行成爪镜蓍草杨枝钵盂髑髅而作卜筮不得作盗贼使命一一不得作若故作者犯轻垢罪违正业故制。大小同制。七众不共。文中列事有五。一不得观诸斗。
若无缘事道俗俱制。二不得听诸乐。
若为自娱道俗俱制。
若供养三宝道俗俱开。
若自身作制道开俗。三不得作诸戏。道俗俱制。四不得作卜筮。为利道俗俱制。如法指示俗人开。五不得作盗贼使命。前十一戒制公通使命。此戒制私窃使命。此亦道俗俱断
第四不念余乘戒
若佛子护持禁戒行住坐卧日夜六时读诵是戒犹如金刚如带持浮囊欲度大海如草系比丘常生大乘善信自知我是未成之佛诸佛是已成之佛发菩提心念念不去心若起一念二乘外道心者犯轻垢罪此下五戒明摄善行。初遮念余乘道。次遮不起大愿。次遮不发坚誓。次遮不修离着。次遮不逊长幼。初不念余乘者。恐亏大行故制。道俗同学。大小不共。以所习各异故。文中列事有三。一护诵戒法。护持禁戒者。谓若性若遮皆悉护持。日夜六时读诵是戒者。
若文若义诵持不忘。犹如金刚者。持心坚固因缘不殂故。带持浮囊欲度大海者。爱惜守护不欲漏故。事出涅槃经。如草系比丘者。谨慎敬持不敢犯故。事出因缘经。二生大乘信。自知我是未成佛者。虽有佛性。因未修故。诸佛是已成佛者。已修妙因克胜果故。三发菩提心。念念不去心者。期心大果。余念不间。
若起一念下就后显犯
第五发愿希求戒
若佛子常应发一切愿孝顺父母师僧三宝愿得好师同学善知识常教我大乘经律十发趣十长养十金刚十地使我开解如法修行坚持佛戒宁舍身命念念不去心若一切菩萨不发是愿者犯轻垢罪愿犹善御。将趣胜果。
若不发愿行无所籍。故制令发。七众同学。大小不共。所求异故。文中常应发一切愿者。随事兴愿无一空过。如华严中净行品说。又十大愿故云应发一切愿。十大愿者。如发菩提心论说。孝顺已下举一切愿中。要者略陈三五。孝顺父母师众者。不违胜恩愿。父母有生养之劳。师众有训导之功。俱有胜恩故应顺孝也。
愿得好师同学善知识者。遭遇胜缘愿。常教我大乘经律者。资承胜教愿。十发趣乃至十地者。解入胜位愿。使我开解如法修行者。集胜行愿。坚持佛戒等者。护持胜戒愿。戒为行基故别标之
第六作誓自要戒
若佛子发是十大愿已持佛禁戒作是愿言宁以此身投炽然猛火大坑刀山终不毁犯三世诸佛经律与一切女人作不净行复作是愿宁以热铁罗网千重周匝缠身终不以破戒之身受于信心檀越一切衣服复作是愿宁以此口吞热铁丸及大流猛火经百千劫终不以破戒之口食于信心檀越百味饮食复作是愿宁以此身卧大流猛火罗网热铁地上终不以破戒之身受于信心檀越百种床座复作是愿宁以此身受三百矛刺经一劫二劫终不以破戒之身受于信心檀越百味医药复作是愿宁以此身投热铁镬经百千劫终不以破戒之身受于信心檀越千种房舍屋宅园林田地复作是愿宁以铁锤打碎此身从头至足令如微尘终不以破戒之身受于信心檀越恭敬礼拜复作是愿宁以百千热铁刀矛挑其两目终不以破戒之心视他好色复作是愿宁以百千铁锥劖刺耳根经一劫二劫终不以破戒之心听好音声复作是愿宁以百千刃刀割去其鼻终不以破戒之心贪嗅诸香复作是愿宁以百千刃刀割断其舌终不以破戒之心食人百味净食复作是愿宁以利斧斩破其身终不以破戒之心贪着好触复作是愿愿一切众生悉得成佛而菩萨若不发是愿者犯轻垢罪在心为愿。形口为誓。恐随缘倾动故立誓自要。大小不共。七众同学。文中发十大愿已者。或有本云发十三大愿。即下所立十三誓也。
先心中发已然后口立故云发已。
若言十大愿者。别有十愿。初心菩萨之所先发。如发菩提心经说。菩萨云何发趣菩提。以何业行成就菩提心。发心菩萨住于慧地。先当坚固发于正愿摄受一切无量众生。我求无上菩提救护度脱。令无有余。皆令究竟无余涅槃。
是故初发心大悲为首。以悲心故能发转胜十大正愿。何为十。谓一者愿我先世及以今身所种善根。以此善根施与一切无边众生。悉共回向无上菩提。令我此愿念念增长。世世所生常系在心终不忘失。为陀罗尼之所守护。二者愿我回向大菩提已。以此善根于一切生处常得供养一切诸佛。永必不生无佛国土。三者愿我得生诸佛国已。常得亲近随侍左右。如影随形。无刹那顷远离诸佛。四者愿我得亲近佛已。随我所应为我说法。则得成就菩萨五通。五者愿我成就菩萨五通已。则通达世谛假名流布。解了第一义谛。如真实性得正法智。六者愿我得正法智已。以无厌心为众生说示教利喜。皆令开解。七者愿我能开解诸众生已。以佛神力遍至十方无余世界供养诸佛。听受正法广摄众生。八者愿我于诸佛所受正法已。则能随转清净法轮。十方世界一切众生听我法者闻我名者。即得舍离一切烦恼发菩提心。九者愿我能令一切众生发菩提心已。常随将护除无利益与无量乐。舍身命财摄受众生荷负正法。十者愿我能荷负正法已。虽行正法心无所行。如诸菩萨行于正法而无所行。亦无不行为化众生不舍正愿。我是名发心菩萨十大正愿。此十大愿遍众生界。摄受一切恒河沙诸愿。
若众生尽我愿乃尽。而众生实不可尽。我此大愿亦无有尽。持佛禁戒作是愿言下立誓自要。十三誓中前十二作护戒誓。最后一愿作证果誓。十二中前七护律仪戒。后五护五根戒。七中前一对境立誓。女境易染可畏中甚。故偏誓护。后六对供立誓。与涅槃圣行说大意同也
第七随时头陀戒(亦可名头陀避难戒)
若佛子常应二时头陀冬夏坐禅结夏安居常用杨枝澡豆三衣瓶钵坐具锡杖香炉漉水囊手巾刀子火燧镊子绳床经律佛像菩萨形像而菩萨行头陀时及游方时行来百里千里此十八种物常随其身头陀者从正月十五日至三月十五日八月十五日至十月十五日是二时中此十八种物常随其身如鸟二翼若布萨日新学菩萨半月半月布萨诵十重四十八轻戒若谓戒时当于诸佛菩萨形像前诵一人布萨即一人诵若二人三人乃至百千人亦一人诵诵者高座听者下座各各被九条七条五条袈裟结夏安居时亦应一一如法若行头陀时莫入难处若恶国界若恶国王土地高下草木深邃师子虎狼水火风难及以劫贼道路毒蛇一切难处悉不得入头陀行道乃至夏坐安居时是诸难处皆不得入若故入者犯轻垢罪头陀此云抖擞。抖擞着心故。萧然尘外能庄严戒故。应随行。行不择处。容致夭丧。又未离欲者在难心不得安。故须避难。行得其所。七众同制。声闻避难。亦应同制。二时常行不必制之。文中常应二时头陀者。以春秋二时寒腽调适无妨损故制。在此二时行。瑜伽论云。问何故名为杜多功德。答譬如世间或毛或[疊*毛]未鞭未弹未纷未擘。尔时相着不耎不轻。不任造作缕线毡蓐。
若鞭若弹若纷若擘。尔时分散柔软轻妙。堪任造作缕线毡蓐。如是行者由饮食贪于诸饮食令心染着。由衣服贪于诸衣服令心染着。由敷具贪于诸敷具令心染着。彼由如是杜多功德能净修治令其纯直。柔软轻妙有所堪任。随顺依止能修梵行。
是故名为杜多功德。于饮食中有美食贪及多食贪能障修善。为欲断除美食贪故。常期乞食次第乞食。为欲断除多食贪故。但一座食先止后食。于衣服中有三种贪能障修善。一多衣贪。二耎触贪。三上妙贪。为欲断除多衣贪故但持三衣。为欲断除耎触贪故但持毳衣。为欲断除上妙贪故持粪扫衣。于诸敷具有四种贪能障修善。一諠杂贪。二屋宇贪。三倚乐卧乐贪。四敷具贪。为欲断除諠杂贪故住阿练若。为欲断除屋宇贪故。常居树下迥露冢间。又为欲断除淫佚贪故常住冢间。为欲断除倚卧贪故常期端座。为欲断除敷具贪故处如常座。是名成就杜多功德。又云。当知此中若依乞食无差别性唯有十二。
若依乞食有差别性便有十三。冬夏坐禅者。冬则大寒。夏则大热。又损伤多妨于游行故制静坐。结夏安居者。期心一处静缘栖托故云安居。必无急缘不妄游行。
若于自他有利益处。随缘开许受日出界。受日之法于五部中随应用之。常用扬枝澡豆者。杨枝有五德故常用。澡豆为清净故亦常用。十八物者。三衣为三。四瓶。五钵。六坐具。七锡杖。八香炉。九漉水囊。十手巾。十一刀子。十二火燧。十三镊子。十四绳床。十五经。十六律。十七佛像。十八菩萨形。前十四资身道具。后四出世胜轨。故制令常随不得离也。
头陀者从正月下制时节也。
非但行时调适。亦有所标胜轨。如心王经所说应知。
若布萨日下制布萨法。法如经初序说。旧疏云。声闻心弱。必假四人已上方得广诵。大士行胜。一人亦许广说。今谓广诵声闻亦许。但不得作白羯磨也。
菩萨法中理应如此。虽复广诵不得作白。诵者高座听者下坐者。为恭敬法故。律亦不听在下为高说。各各被九条七条五条袈裟者。一云。以此文证。三衣皆得入众用。一云。此是并着被衣。如三千威仪云。不箸泥洹僧不得被五条。不着五条不得被七条。不着七条不得被九条。故知并着也(更详彼文)。结夏安居一一如法者。结时依处受日出界自恣举忏。皆准律行之。
若头陀时莫入难处下。辨行头陀及夏安居择处避难。此中所制从始至末。一云。道俗悉同。一云。游止教化不得冒难。此则通制道俗。
若安居法布萨令坐。但制出家五众。优婆塞经云。优婆塞应畜僧伽梨衣钵锡杖。未知十八物尽须备不。菩萨僧尼至半月应两边布萨诵大小二本。不者轻垢(更详本文)。在家菩萨若家内有净室。半月应自诵。
若无者由旬内寺舍作菩萨布萨。则应往听。都不者轻垢。
若自家諠迫。及由旬内无菩萨会集者。不犯也
第八尊卑次第戒
若佛子应如法次第坐先受戒者在前坐后受戒者在后坐不问老少比丘比丘尼贵人国王王子乃至黄门奴婢皆应先受戒者在前坐后受戒者次第而坐莫如外道痴人若老若少无前无后坐无次第如兵奴之法我佛法中先者先坐后者后坐而菩萨不次第坐者犯轻垢罪为离憍慢随顺教法故制。大小俱制。道俗同学。律中世尊集比丘僧告言。汝等谓谁应受第一坐第一水第一食起迎送礼拜恭敬善言问讯。或有言大姓家出者。或言颜貌端政者。或有言阿兰若者。或有言乞食者。或有言粪扫衣者。如是乃至或有言能呗者。或有言多闻者。或有言法师者。或有言持律者。或有言坐禅者。佛告诸比丘。乃引过去象狸鵽鸟相敬因缘。汝等于我法律中出家应更相恭敬。如是佛法可得流布。自今已去听随长幼恭敬礼拜上坐迎送问讯。又云。不应礼白衣。一切女人不应礼。前受大戒者。后受大戒者。十三难三举二灭一切非法语者不应礼。何等人应礼。小沙弥尼应礼大沙弥尼。沙弥式刃摩那比丘尼比丘。如是等人塔一切应礼。
若年少沙弥应礼大沙弥尼。式刃摩那乃至比丘及塔一切应礼。小式刃摩那应礼大式刃摩那。比丘尼比丘及塔应礼。年小比丘尼应礼大比丘尼。比丘及塔亦应礼。小比丘应礼大比丘。大比丘塔亦应礼。释迦法中既云无别菩萨僧故。准上律行。于理无爽。文中应如法次第坐者。谓上下次第不违佛制。此中行法诸师不同。一说。悉以受菩萨戒为次第。百岁比丘后受菩萨戒。一岁比丘前受菩萨戒。则一岁比丘在前座。百岁比丘在后坐。男女黑白尊卑类别虽前受戒。不得交杂。
若奴前受郎后受者。则奴上郎下。已入戒法中不随本位故。二说。
若本未受菩萨戒者。皆在前受菩萨戒下。
若进受戒则还本次。如百岁比丘未受一岁比丘已受。已受者为上。未受者为下。
若百岁者进受则还在上。奴郎亦尔。
若奴先受郎未受者。则奴上郎下。郎若进受还在奴上。既同在戒应随本位。如沙弥进受则在百岁尼上。三说。威仪坐次皆以声闻法为次序。莫问声闻菩萨。但先受者为上。
若声闻比丘十岁菩萨比丘九岁。犹十岁者为上。智度论云。诸佛多以声闻为僧。无别菩萨僧。如弥勒菩萨文殊师利菩萨等。以释迦牟尼佛无别菩萨僧故。入声闻僧中次第坐。此文但言先受者在前坐。后受者在后坐。不简声闻菩萨戒故。在家菩萨既无岁数。悉以菩萨戒为次。今谓在家中亦应以受戒为先。
若受声闻五戒。
若受菩萨五戒。但先受者为上。
若奴先受郎后受者。不得以受为次。奴郎位别。本不杂故。设放奴为郎。应随受次。世中行事多依后说。不问老少者。不随生年之老少。律中沙弥生年为次。生年等者受戒为次。此文既云不问老少。以不随其生年次第。比丘比丘尼者谓二众皆各受戒为次。非谓先受尼在后受比丘上。男女尊卑本不杂故。俗中贵贱如前分别。坐无次第兵奴之法者。兵奴强者为先。不以长幼次第。佛法道尊不应如彼
第九福慧摄人戒
若佛子常应教化一切众生建立僧坊山林园田立作佛塔冬夏安居坐禅处所一切行道处皆应立之而菩萨应为一切众生讲说大乘经律若疾病国难贼难父母兄弟和上阿阇梨亡灭之日及三七日四五七日乃至七七日亦应读诵讲说大乘经律一切斋会求福行来治生大火所烧大水所漂黑风所吹船舫江河大海罗刹之难亦读诵讲说此经律乃至一切罪报三恶七逆八难杻械枷锁系缚其身多淫多嗔多愚痴多疾病皆应读诵讲说此经律而新学菩萨若不尔者犯轻垢罪福慧两善事犹轮翼。随阙一种胜果难辨。故制令修大小不共。七众同学。文中有二。一教化令修福业。二讲说令修智业。初中常应教化一切众生乃至一切行道处皆应立之者。谓修福业虽有多门。就其要者。且说建立行道处也。
随力随能化他。自作必力所不瞻虽阙。而不犯令修起智。中应为一切众生讲说大乘经律者。谓自有解智者。谓其力能为他讲说。
若疾病下别明为有难报恩之处。亦为讲说。且列十种。一病难。谓国土多疾之时。二国难。谓恶王御世时。三贼难。谓恶人侵暴时。四所尊终亡时。五往来治生时。有经本云行末将生。六水火风难。七罗刹难。八一切罪报。谓三报八难乃至系缚其身。九多烦恼。十多疾病。谓自身中有疾病也。
凡为十事应讲经律。使免离诸难转诸业障。研饰神明智慧增长。
若不尔者违而成犯也
如是九戒应当学敬心奉持梵坛品中当说如是九已下总结指余。
第6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