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出版文学> 重刻菩萨戒本疏>第4章
如是十戒应当学敬心奉持下六品中当广明如是已下总结劝持。下六品者指广本也。
或经云六六品。应别有六六品也。
第二十戒中初四戒摄自行善。后六摄化他善。初四中
第一不通国使戒
佛言佛子不得为利养恶心故通国使命军阵合会兴师相伐杀无量众生而菩萨尚不得入军中往来况故作国贼若故作者犯轻垢罪夫为国通命。必情期胜负。矫诳筹策邀令战斗。内乖等慈。外损物命。故制断也。
大小乘俱制。七众同禁。论摄善中于身语意住不放逸者。亦蕴摄此戒。为利恶心即意放逸。言通使命即语放逸。军中往来即身放逸。文言为利养恶心故者。心规润己故。为利意望损彼故恶心。
若为彼此交和。在家理所不禁。通国使命者。谓作使通两国命也。
军阵合会者。谓二国交兵。兴师相杀无量众生者。由我通使致此重事。兴师者兴起也师众也。
若意欲使杀。随前命断别结重罪。今唯禁通使故结轻垢。不得入军中往来者。战场嚚杂非道人所践。必无重缘道俗俱禁。
若在家菩萨身列武官名振勇威必不得免。为安国故许身往入。但不得害。如释种与琉璃战时也。
若出家菩萨有唤招因缘。准律应许二三宿也
第二不恶贩卖戒
若佛子故贩卖良人奴婢六畜市易棺材板木盛死之具尚不应自作况教人作若故自作教人作者犯轻垢罪损境希利。侵恼处深故制断也。
大小同制。七众不共。
若损境贩卖如卖生口等。道俗俱禁。
若求利贩卖如布帛互易等。制道开俗。故优婆塞经云。在家人得财应作四分。一分供养父母妻子。二分如法贩卖。余一分藏积摄。今此戒亦禁身语放逸。文言故贩卖良人者。知非属己人。而强诈贩卖贩卖。奴婢六畜者。虽是属己。容有分张侵损故得罪也。
市易棺材板木盛死之具者。棺材即是板木。或板木者棺外椁等木也。
尚不故作况教人作者。此中举自况他者。前饮酒戒禁自放逸故举他况自。此贩卖戒制损他境故举自况他。自他互况意在斯也
第三不毁良善戒
若佛子以恶心故无事谤他良人善人法师师僧国王贵人言犯七逆十重于父母兄弟六亲中应生孝顺心慈悲心而反更加于逆害堕不如意处者犯轻垢罪无事毁谤容陷善人故制断也。
大小乘俱制。七众同禁。此戒偏制语放逸也。
问此戒既制谤他重。事与第六重有何差别。答旧人欲别二戒相故有根无根各作四句。有根四句者。一向有戒人。说有戒人重罪轻罪。悉犯轻垢。此戒正制。二向无戒人。说无戒人重罪轻罪。亦犯轻垢。前戒兼制。三向有戒人。说无戒人重罪轻罪。亦犯轻垢。此戒兼制。四向无戒人。说有戒人过。
若说重罪犯重。前戒正制。
若说轻过犯轻。前戒兼制。无根四句者。一向有戒人。说有戒人重罪轻罪。悉犯轻垢。此戒在文。正制说重兼制说轻。后之三句作法同前。但就无根为异。复有人说。第六重中制说实过。彼云说四众罪过故。今此戒中遮无事谤。文言谤他良善人故。前后二戒仍不简别所向说人。有戒无戒既无简别。理应通俱。问声闻法中无根谤重。说实犯轻。何故菩萨反之。答声闻法中制护自过。无根谤他情过是重。有根说过情过容轻。故制轻重有不同也。
菩萨法中制护损他。说他实犯容有永损。退没前人。无实毁谤事既不实。无容永损。制有重轻义在斯也。
文言恶心无事谤者。唯欲毁他无利益心故云恶心。三根无端故云无事。良人善人所谤之人实无犯过故云良善。想净故名良。实净故名善。非如前戒非奴名良。法师师僧国王贵人者。偏举所谤中重境也。
言犯七逆十重者。偏举谤事中重者也。
父母兄弟六亲中者。三世相融无非亲故。而反更加逆害者。无事重谤故云加逆。堕不如意处者。由我谤故堕在违意处也
第四不辄放火戒
若佛子以恶心故放大火烧山林旷野四月乃至九月放火若烧他人家屋宅城邑僧坊田木及鬼神官物一切有主物不得故烧若故烧者犯轻垢罪不择时处辄放所伤损事实多。故制断也。
大小乘俱制。七众中出家五众就时一切皆断。就处制露许覆在家二众就时禁暑许寒。以有产业事故。就处露覆俱许。但不得令莚蔓伤损。义推此戒。欲防二重。一防杀生。二防盗损。准文所说。理应然也。
此戒偏禁身放逸也。
文中以恶心故放大火者。不图损他命物。辄放令至莚蔓故云恶心。焚烧山林旷野四月乃至九月者。偏为损命故制暑时。
若烧他人家屋宅下。偏为损物故一切时制。
若因放火害命损物。别结杀盗。今唯禁放故结轻垢。一切有主物不得故烧者。古疏改作有生物非也。
不解科文故。仍作妨云。
若言有主物。何简四月至九月也。
此如上科唯损命中制四至九。
若损物中不限月时。何得滥取辄改经文
第五不僻教授戒
若佛子自佛弟子及外道恶人六亲一切善知识应一一教受持大乘经律应教解义理使发菩提心于三十心中一一解其次第法用而菩萨以恶心嗔心横教二乘声闻经律外道邪见论等犯轻垢罪自下六戒摄利他善。论摄善中云。于诸学处正念正知正行正防守。于六戒中前二戒辨于他学处正知防守。后四戒辨于自学处正行防守。念则通也。
于他学处正知防中。初不僻教授者。
若僻教授使人失正道故制。大小不共。所学异故。七众同制也。
文中自佛弟子至一切善知识者。举所教授人也。
应一一教受持大乘经律中者。教其受持能诠文句。教解义理者。教其解知所诠义理。使发菩提心者。既知文义应使发心。求解为行。行之元者发菩提心。故得解之。次应教发心。此中先应略辨发心方轨。发菩提心经云。菩萨云何发菩提心。以何因缘修集菩提。
若菩萨亲近善知识。供养诸佛。修集善根。志求胜法。心常柔和。遭苦能忍。慈悲淳厚。深心平等。信乐大乘。求佛智慧。
若人能具如是十法。乃能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复有四缘发心修集无上菩提。何谓为四。一者思惟诸佛发菩提心。二者观身过患发菩提心。三者慈愍众生发菩提心。四者求最胜果发菩提心。思惟诸佛发菩提心者。思惟十方三世诸佛初发始心具烦恼性。亦如我今。终成正觉为无上尊。以此缘故发菩提心。又复思惟。三世诸佛发大勇猛。各各能得无上菩提。
若此菩提是可得法。我亦应得。缘此事故发菩提心。又复思惟。三世诸佛发大明慧。于无明谷建立胜心积集苦行。皆能自超拔出三界。我亦如是当自拔济。缘此事故发菩提心。又复思惟。一切诸佛为人中雄。皆度生死烦恼大海。我亦丈夫亦当能度。缘此事故发菩提心。又复思惟。一切诸佛发大精进。舍身命财求一切智。我今亦当随学诸佛。缘此事故发菩提心。余三因缘广说如彼。为知略相且述一文。自余广义诸教备论。
若欲发心当依寻之。发十心者。本业经云。从不识始凡夫地。值佛菩萨教法。中起一念信便发菩提心。是人尔时住前名信想菩萨。亦名假名菩萨。亦名名字菩萨。略行十心。所谓信心进心念心慧心定心戒心回向心护法心舍心愿心。此十心者发心菩萨所修要行。故须教发起。金刚心者。所发十心坚固难坏故名金刚心。一一解其次第法用者。便发心已教彼令解修行次第先后法用也。
而菩萨下违之成犯。违机倒说故云横教也
第六无倒说法戒
若佛子应以好心先学大乘威仪经律广开解义味见后新学菩萨有从百里千里来求大乘经律应如法为说一切苦行若烧身烧臂烧指若不烧身臂指供养诸佛非出家菩萨乃至饿虎狼师子一切饿鬼悉应舍身肉手足而供养之然后一一次第为说正法使心开意解而菩萨为利养故应答不答倒说经律文字无前无后谤三宝说者犯轻垢罪颠倒说法乖教训之道故制之。不倒前戒制。隐大教小此戒制。虽说大乘而隐没义理。前后倒说。声闻法若教训他人。为利隐没。使义理不了。亦犯罪也。
七众同制。文中应以好心先学大乘威仪经律广开解义味者。为无倒教他。先当自正学。如此经及善戒经决定毗尼菩萨地持等。即是大乘威仪经律也。
见后新学菩萨下。正辨为他无倒说法。于中有二。初说苦事以试其心。后说正法以开其解。为欲知其大志故说苦事。以试心为欲发其大行故说正法以开解。说苦事中以二事试之。一烧身以供诸佛。二舍形以救饿苦。说法中亦二。一次第说法。二令开神解。次第为说者。粗浅易悟者先说。深隐难解者后说。又三学行中次第说也。
而菩萨下违之成犯。应答不答者。秘不尽说也。
倒说经律者。违正说也。
文字无前后者。抄前置后抄后置前等。谤三宝说者。随声取义成五过等。如涅槃说也。
若说众生定有佛性定无佛性。皆谤佛法僧也。
此通说谤故不犯重。菩萨地中第六戒云。
若诸菩萨他来求法。怀嫌恨心怀恚恼心。嫉妒反异不施其法。是名有犯。有所违越是染违犯。
若由懒惰懈怠妄念无记之心不施其法。是名有犯。有所违越非染违犯。无违犯者。谓诸外道伺求过短。或有重病。或心狂乱。或欲方便调彼伏彼出不善处安立善处。或于是法未善通利。或复见不生恭敬无有羞愧。以恶威仪而来听受。或复知彼是钝根性于广法教得法究竟。深生怖畏当生邪见。增长邪执衰损恼怀。或复知彼法至其手转布非人而不施与。皆无违犯
第七不横乞求戒
若佛子自为饮食钱财利养名誉故亲近国王王子大臣百官恃作形势乞索打拍牵挽横取钱物一切求利名为恶求多求教他人求都无慈心无孝顺心犯轻垢罪自下四戒于自学处正行防守。初戒遮恃势乞求。第二遮无解诈师。第三遮嫉善斗过。第四遮见苦不济。初不横乞求者。亏损小欲之行。容致恼他之过。故制之。大小乘俱制。七众同禁。文中恃作形势者。显籍彼令谓之形。密凭彼力谓之势。乞索打拍牵挽者。初用乞索不与。则打拍以威之。牵挽以夺之。横取钱物者。非理夺取也。
若取而得物别犯盗损。今恃势乞求边结轻垢也。
一切求利名为恶求多求者。非理求故名为恶求。无厌求故名为多求。教他人求者。非唯自行。亦教他人都无慈心无孝顺心者。损恼他人故无慈心。违佛所制故无孝顺
第八不诈作师戒
若佛子学诵戒者日日六时持菩萨戒解其义理佛性之性而菩萨不解一句一偈及戒律因缘诈言能解者即为自欺诳亦欺诳他人一一不解一切法不知而为他人作师授戒者犯轻垢罪无德诈授有误人之失故制之。二乘同制。道俗俱禁。经许夫妇互作师授。故知通制俗众。文中学诵戒日乃至解其义理佛性之性者。明作师之人应先求自解。昼夜各为六时。恐新学人废忘教诠。于行有缺故制也。
每日六时诵持菩萨戒者。受持其文也。
解其义理者。解其开遮轻重义也。
佛性之性者。解其当现因果佛性。所知中要故偏举也。
而菩萨下违之成犯。言乖自心故云自欺。令他谬解故亦欺他。一一不解者。一一法门中不解也。
一切法不知者。于一切法总不知也。
若不解知诈授者。应随人多小结罪
第九不斗两头戒
若佛子以恶心故见持戒比丘手捉香炉行菩萨行而斗过两头谤欺贤人无恶不造者犯轻垢罪嫉善斗过乖和教行故制断也。
二乘俱制。七众同禁。文中以恶心者。为乖和合损净行故云恶心。见持戒比丘乃至行菩萨行者。举所斗之人也。
斗过两头者。闻此彼过向彼此说故云斗过。或经作遘字。谓彼此言斗而相遘。或经作过。义亦同也。
随字训释义。皆无妨。不应辄改作也。
谤欺贤人无恶不造者。由斗过故致谤欺贤人。及无恶不造与第十三有何异者。古说。由运心有异。彼作陷没心说。此作离间心说。今谓谤欺贤人无恶不造。此显过失转多耳。非是此戒正所制也。
唯斗过两头正是此戒所防也。
如放火中杀盗。举其仍犯非是正所防也。
若以善心说离间语亦无所犯。菩萨地云。又如菩萨见诸有情为恶朋友之所摄受亲爱不舍。菩萨见已起怜愍心。发生利益安乐意乐。随能随力说离间语。令离恶友舍相亲爱。勿令有情由近恶友当受长夜无义无利。菩萨如是以饶益心说离间语乖离他爱。无所违犯生多功德
第十放救报恩戒
若佛子以慈心故行放生业应作是念一切男子是我父一切女人是我母我生生无不从之受生故六道众生皆是我父母而杀而食者即杀我父母亦杀我故身一切地水是我先身一切火风是我本体故常行放生生生受生常住之法教人放生若见世人杀畜生时应方便救护解其苦难常教化讲说菩萨戒救度众生若父母兄弟死亡之日应请法师讲菩萨戒经福资亡者得见诸佛生人天上若不尔者犯轻垢罪慎终追远。归厚莫故杀生。以救死难斋讲以资亡灵。是则行慈报恩之善行。故制令作。大小不共。大士一切应度。以等慈普故。声闻正在眷属。此外不制。以自度故。七众同犯也。
文中有二。一放生以救死难。二斋讲以资亡灵。前中复二。初以慈心行放生。后以方便解苦难。初中以慈心故行放生业者。见临死之厄。深生慈心放之令生。一切男子是我父下。明所救生中修慈心之由。此中有二。一于一切生起等普亲观。二于一切物起一体观。前中男女父母者。就相且配。约实。隔世男女通是父母。六途众生既皆是亲。见其厄苦不得不救。而杀而食者即杀父母者。举其普亲兼遮杀食。亦杀我故身下明一体观。于中乘势先止杀食。后正明一体观。一切地水是我先身一切火风是我本体者。众生之身揽四大而成体。生时聚集为身。死时离散为物。虽集散从缘。而其性不殊。大而观之。无非我体。故圣人以群生为己身。以万物为己体者。理自不然岂能尔乎。故常行放生以救济也。
生生受生下明方便解苦难。生生受生者。虽更生历死而悲观愈深。
若见世人下正明方便救度。所杀之生被现在之苦。能杀之人受当来之苦。故于能所杀者普生悲而救度。应方便救护解其苦难者。救所杀生解其现苦。常教化讲说菩萨戒救度众生者。救能杀生遮其当苦。
若父母下斋讲以资亡灵。法力难思冥资不空。故亡过神灵随在何趣。除彼二定必得蒙益。问相续既别。云何此修福因彼得乐果。自作他受违因果故。答因果道理实无我作他受。然彼此相缘非无互资。故目连设福母灵脱于饿苦。那舍修善。父神免于剧难。是则相感之义。理数必然
如是十戒应当学敬心奉持如灭罪品中广明一一戒相如是十下总结劝持指余广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