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出版文学> 历史的真相>第15章岳飞之死究竟要谁来承担责任

第15章岳飞之死究竟要谁来承担责任

  岳飞以莫须有的罪名遇害,众人都会想到其中的执行人秦桧,秦桧当时确实是个无恶不作的大奸臣,也是个十足的投降派,难免与抗战派代表岳飞意见不合,乃至想杀他,可是他毕竟只是个大臣,况且当时宋高宗赵构并未大权旁落,一切还是他说了算。并且召回岳飞的是十二道金牌,秦桧再对岳飞有意见,不经高宗授权敢发金牌,还一发再发,感随便处死一个名将,理由还荒唐到莫须有。原因只有一个,完成高宗的授权,为达目的不折手段,理由也不管了……
  高宗杀岳飞其实原因也十分多,主要有一下方面:
  一、岳飞干预朝政,乃至他的家事,让他心生忌惮。由于种种原因,高宗无法生育,于是从太祖后人中选了两人作为养子,由于一个名叫赵眘的明显优秀,一个缺陷也十分突出,岳飞便次次推荐那赵眘,让他早立为太子,这简直可以理解为对他生育缺陷的嘲讽和他无主见的暗示,因而他一次次婉拒,岳飞充耳不闻,且岳飞与赵眘走的极近,导致他极为反感,结果适得其反,让那个差劲的皇子升到与赵眘同等地位作为回应。虽然后来赵眘继承了皇位,可全与岳飞无关,他早对两人优劣心知肚明,并最后送两个皇子各几个美女,几天后召回,赵眘的无一动过,差劲的再无处女,才坚定了决心。并且两宋一直有重文轻武的传统,科举最多一次可录用几万人,唐时最多几千,因此可见读书机会极多,而且可以恩荫加官进爵,真是一人得道鸡犬升天。可是对待武将全然不同,士兵招来为了防止当逃兵,人人脸上打烙印,作为奴隶似的终生耻辱;武将也只负责打仗,其他一切都不许插手,岳飞虽忠心直言,却犯了大忌……
  二、岳飞不注意团结众人,曾当面讽刺某些将领,搞得人家下不了台,记恨在心,同时竟和皇帝闹翻。高宗本来许诺将另一个将领刘光地的军队化到他的旗下,后来由于种种原因,而给了另一个将领,这本来就可以看做是高宗对自己有些忌惮的信号,可他老兄丝毫不予理会,反而用消极办法解决,干脆和皇帝争执,最后使性子跑了,高宗派人请了一次次,还是摆架子,后虽被李若虚、王贵劝回,却搞得高宗很难堪……
  和高宗闹翻犯了一个更加厉害的大忌……
  三、当时许多以前默默无名的小将如刘锜、杨沂中、王德等,也成长起来,同样可以对金作战,并凯旋而归,同时金国多次再犯都无进展,局势已基本稳定下来,并且金开了和谈之门,任赵构自己怎么想,假如金国坚持要打,赵构也和不了。岳飞的地位已不再无人取代,变得可有可无了,所以高宗可以放心的拿他开刀。孝宗登基后马上为岳飞等人平反,赵构却没发表任何意见,既不支持,也不阻挠。这也就说明,对于岳飞的错杀,高宗心里是非常清楚的……
  四、岳飞本来就处在嫌疑之地,拥兵自重的武将,又是主战派。不过,两条都犯还有韩世忠,张俊陪着。韩世忠在苗刘之变中奋身勤王,是一个烈火见真金的人物。张俊有人性弱点,可以以财宝安之。反之岳飞,皇帝对岳飞无恩无威,飞的功劳都是自己打出来的,又是看上去有大志的人,岳飞越是得人心赵构越是怀疑他。并且赵构是个文治型的皇帝,对军法不很通晓,害怕无法驾驭岳飞。并且不想让岳飞打仗,因为如果失败,还耗费了钱财,会让人民不满,影响自己的统治;胜利,又怕他专权……
  五、当时北方被金军破坏的不成样子,收复后毕竟重建,钱就要南方出,来了一批贵族他们无法拒绝,现在与面临如此问题,害怕受到拖累坚决反对,庞大的军费还是要从江南出。在当时的情况下,尤其是有很多军队兵贼难分的情况下,就算是本国军队行动本身也会害民而不是保民,进一步把军费摊在江南民众身上可能会激起更多的农民起义,岳飞却仍要一心作战,高宗很难面对……
  六、高宗有私心,一旦对金作战全胜,就要接回父兄,那么自己该不该让皇位呢?将他们往哪里摆呢?偏偏他又极其贪恋权位,于是一不做二不休,干脆仗也不要打了,也就省心了。同时加上秦桧等人的挑唆,于是,真的觉得整天喊着收复失地的岳飞真讨厌了,便想要过清净日子。于是一咬牙,一跺脚,岳飞的末日到了……
  刘备的高明之处
  刘备既无袁绍的四世三公的显赫家庭背景,也没有其他军阀如曹操那样早有官职,也没能从父辈那继承什么,因而胸怀大志的他,为了实现夙愿必将走上一条不一样的道路,他从实际出发主要从六个方面逐步壮大起来:
  一、谨慎小心,先图自保,因而在曹操处,曹操说道天下英雄就是我和你时,吓得筷子掉落,却说是打雷受到惊吓;在袁绍处,关羽为曹操斩杀颜良、文丑后,被袁绍怀疑,却赶紧找了劝刘璋归顺的借口,领着袁绍拨给的兵马已去不回……
  因而,刘备放能一次次在危险中转危为安,保全了自己……
  二、大打皇室后裔牌,虽然当时朝廷已名存实亡,却仍有一定的号召力,因而关羽、张飞听后的崇敬与誓死效忠便可看出其功效,诸葛亮的效忠也很大程度源于此项更可看出这张牌大的多么必要了……
  倘若他处处仅说自己是刘备,那恐怕远无此功效了吧……
  三、结识武将,与关羽、张飞结拜兄弟,在公孙瓒处遇到赵云,又是推心置腹,后来又感化了黄忠和马超,组成五虎上将为主体的将领集团……
  四、广寻谋士,用人不疑,对徐庶如此,对诸葛亮更是三顾茅庐,几乎言听计从……
  五、通过赤壁之战,打败曹操,向孙权“借用”荆州,并用武力讨伐刘璋等人,占据他们的地盘,最终使蜀国稳固的地盘初成雏形……
  六、广结财阀,纷纷出资鼎立相助,于是有了徐州时,陈登说的迅速可有步骑十万的言语,同时始终以仁义标榜自己,安抚百姓,深得百姓爱戴拥护,于是有了物资基础和兵源……
  经过一步步的资源整合,个人能力不强的刘备正是凭借高超的情商最终完成了蜀国的完整实力体系,走向了独据一方的目标……
  心比天高,命比纸薄
  ——崇祯皇帝究竟对明朝的灭亡承担什么样的责任
  明朝的灭亡,很多人都很归咎于崇祯皇帝的治国无方,以及他的怪异性格,崇祯皇帝着实十分奇怪,他杀袁崇焕,直接冷却了许多奋战一线的将士的心,也直接导致了明朝再无可对满清铁骑作战之人,真可谓自毁长城,干了件亲者痛,仇恨者快的事情;他先是恨太监,所以一上台,就对魏忠贤的阉党大加清算,后来却又用太监,并且许多心腹,后来开成迎接李自成的就有他的心腹太监……
  更怪异的事情在明朝岌岌可危时,面临三种选择时,他的做法:
  一、亲征,可是他定下这个方略,却又找人代劳,找来找去,找了一个主动请战者,却是回山西老家搬运自己的财宝了……
  二、迁都,却不愿承担责任,让大臣表态,个个推卸责任,导致此事流产……
  三、让人回京勤王,选到吴三桂,却在饷银上遇到难题,于是召大臣凑分,各个哭穷,于是,吴三桂一路拖拉,还未入京,李自成已经入京。更怪异的是吴三桂只要一百万两饷银,崇祯皇帝个人财产不止千万两,却硬是抠门,不肯出,临死时,给李自成留信,让他善待百姓……
  其实,明朝的灭亡是多方面作用的结果,主要有以下方面:
  一、朝廷文臣个个平庸无能,且只会欺上瞒下,尽说假话,不干实事,口上各个喊着效忠皇上,却在承担责任时,各个推卸逃避,李自成快逼近时还说与皇帝共存亡,可是李自成到时,早一个人影也没了,跑到跑,向李自成请功的请功……
  二、武将虽有袁崇焕、洪承畴等人,可是袁崇焕忠心不假,却让奸臣谗言陷害,洪承畴同样战败投降了满清,其他将领却许多无能之辈,更有贪生怕死者,崇祯年间,农民起义军风起云涌,明朝统治岌岌可危,而此时清军又乘虚而入,北京告急。崇祯号令天下兵马勤王。可是许多将领却停兵观望,而远在四川的秦良玉点齐兵马,日夜兼程来到北京,与清军展开激战,解了北京之围。捷报传来,崇祯皇帝大喜,并在平台召见她,赐给她三品服色及彩缎羊酒等物,以褒彰秦良玉抗虏之功和女中豪杰的本色。崇祯写了首诗称赞她:学就西川作阵图,鸳鸯袖里握兵符。古来巾帼甘心受,何必将军是丈夫。
  三、当时处处天灾,农民起义风起云涌,北京百姓在杀袁崇焕时,出高价买其肉,就酒吞下,看似何等忠心,可是李自成一来,早已纷纷投降……
  四、明朝出了许多昏君,万历皇帝28年不上朝,有的宠幸奸臣如严嵩等,有的宠幸阉党如刘瑾、魏忠贤等,把明朝上下弄得乌烟瘴气……
  五、长期政策失误的积累,比如说八股取士的结果,直接培养了平庸无能只会欺上瞒下的狗奴才,而缺乏有真才实学的忠臣……
  六、北京的一次突袭的瘟疫,导致防守北京的二十万精锐部队全部失去战斗力,使北京防守空虚,直接导致李自成轻易入京……
  同时还需强调的是崇祯皇帝在朝17年间,未有一日荒废朝政,每日早起晚睡,也无不良嗜好,一心治国,他的怪脾气也是因为长期生在魏忠贤势力极大时,才养成的多疑刚愎自用的弱点……
  总体来讲,他算不得昏君,虽未提出有利的政策,却很尽力的在做,他的悲剧更多源于长期的积累,乃至天时地利人和方面样样不顺的结果……
  秦香莲究竟成功于何处
  北宋年间,陈世美进京应试,考中状元,被招驸马。其家乡连年荒旱,父母去世,前妻秦香莲携儿女进京寻夫,闯宫遭逐。丞相王延龄怜之,试图让秦香莲在陈世美寿辰之日扮成歌女席间弹唱以助破镜重圆,不成。王延龄授秦香莲纸扇,暗示其到开封府告状。陈世美派家将韩琦追杀,韩终放走秦香莲母子,自刎……包拯将陈世美召到开封府,好言相劝,话不投机……皇姑、太后闻讯阻刑……包拯依法铡美。
  这是《秦香莲》,又名《铡美案》一个金典版本,有人便说她的成功是她对负心汉的胜利,实则不然……
  包拯为何铡美呢?因为他是负心汉吗?试问历代律法中那一条规定了负心汉就该处死?更何况是男尊女卑,女子地位极低,且男子三妻四妾极其流行的时代呢?包拯若以此口实,杀陈世美简直有点草菅人民,说得过去吗?那么杀他的理由最好的是什么呢?有两个好的理由:
  一、欺君之罪,都说皇帝的女儿不愁嫁,无论如何皇帝是不肯将公主嫁给有夫之人的,所以事先肯定询问了情况,他一定是隐瞒了情况……
  二、他杀人灭口,陈世美派家将韩琦追杀,韩终放走秦香莲母子,自刎……
  这两款罪,无论哪条,杀他没商量……
  同时也应看到,秦香莲的幸运,她遇到了帮助她的丞相王延龄,也遇到正直的包拯,乃至识大体的皇室,倘若没有丞相王延龄指点,这些共同构成了她的成功……
  因而与其说此事是秦香莲的胜利,倒不如说是正义的胜利……
  袁绍与曹操的用人观
  其实,袁绍之所以败给曹操,并非他的实力够强大,恰恰相反,他的实力相当强大,并占绝对优势,之所以导致战争的失败,来源于梁人完全不一样的用人观上……
  首先在谋士上:袁绍手下最倚重的四大谋士,审配,逢纪,郭图,许攸。可是这是怎样的四个人呢?荀彧:审配专而无谋。《三国志?荀彧传》荀彧:逢纪果而无用。《三国志?荀彧传》胡三省:郭图、审配各有党附,交斗谭尚,使寻干戈,以贻曹氏之驱除,谭尚既败,二人亦诛,福祸之报为不爽矣。《资治通鉴卷六十四》注。从这些可以看出,袁绍看重的谋士要么无能,要么在搞窝里斗,唯一一个许攸状况好点,却又因许攸年青时与袁绍、曹操相友善,后来成为袁绍的谋士,多次为袁绍出谋划策均不被听从,深感不满。官渡之战之际,许攸因家人犯法被收治而投奔曹操,提供了重要情报,建议曹操偷袭乌巢,结果大获全胜。
  有此可以看出袁绍缺的不是人才,缺的是正确识别和用人的艺术……
  同时,袁绍对武将的态度也很让人失望……
  他最厉害的两员大将是颜良、文丑,十八路诸侯讨伐董卓时,遇上华雄,众人将领接连受挫,他便说道,若颜良、文丑有一人在此,何故如此啊?
  可见颜良、文丑在他心中当时的地位,可是官渡之战被关羽接连斩杀时,立即改变了态度,将二人赶紧抛到脑后,想收关羽了……
  两人尸骨未寒,就做此举动,如此薄情寡义,真的让人寒心,这十足的利用关系,又有谁还肯,还敢再为他卖命呢?
  曹操则不然,其他暂且不说,但就许攸投奔便喜出望外,赤脚相迎,多么真诚、热心,已跃然纸上……
  同时,他对部下极重感情,郭嘉和典韦死了很多年还一再还念,为之悲戚,如此感人,即便是装样子,也难能可贵了,让人不感动都难,能不为之效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