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8)文本(物)上多一(间)字。魏本(物)上多一(有)字。
(39)朱熹云:(《其》,疑当作《与》。)
(40)魏本无(仍)字。
(41)朱熹云:(《待》,或作《得》。)
(42)朱熹云:(《有》,或作《必》。)
(43)(殴),祝本作(欧)。文本、魏本作(驱)。
(44)(匹),祝本作(疋)。
(45)魏本无(入)字。
(46)(驱),魏本作(欧)。
(47)(驱),魏本作(欧)。
(48)(愧),祝、文、魏本并作(媿)。
(49)(春),魏本作(东)。
(50)文本注云:(一无《物》字。)
(51)魏本无(而)字。
(52)朱熹云:(《遂》,或作《逐》,非是。)文本、魏本(遂)作(逐)。
(53)文注:(一有《上》字。)
(54)
(左),原本及诸本均作(右),惟文本作(左)。今按:两唐书《吐蕃传》(右)并作(左)。今检《全唐文》卷六二五,有吕温永贞元年《代孔侍郎蕃中贺顺宗登极表》一道,称(六月十六日,入蕃告哀使,左金吾将军兼御史中丞田景度至吐蕃别馆)云云。则田景度职衔,当为(左金吾将军),文本得之。
(55)
(刺史),祝本作(别驾)。何焯《义门读书记》卷三四:(《刺史》二字当作《别驾》。缘上苏弁之文传写致误。)陈景云《点勘》:(按陆相贬忠州别驾,卒于贬所。未尝有刺史之授,详见《实录》第四卷。此《刺史》二字误。)
(56)朱熹云:(《闻》下或有《于》字。)祝、文、魏本(闻)下均有(于)字。
(57)朱熹云:(《赐》,或作《余》。)魏本(赐)作(余)。
(58)(骤)字之上,祝、文、魏本多(又惧)二字。
(59)朱熹云:(《藉》,或作《籍》,或无《藉》字。)祝本(藉)作(籍)。魏本注:(一无《藉》字。)
(60)朱熹云:(《之》,疑当作《己》。)
(61)(制),朱熹云:(下或有《曰》字。)
(62)(巳),魏本作(丑)。今按:永贞元年三月庚午朔,无癸丑。两唐书《顺宗纪》及《通鉴》并作(癸巳)。魏本误。
(63)(寮),文本、魏本作(僚)。
(64)祝本作(赧)。
(65)朱熹云:(《郢》下或有《郑》字。)魏本(高郢)下作(郑珣瑜)。
第10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