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6)文本无(之)字。
(67)朱熹云:(或无《不》字,非是。)文本无(不)字。
(68)(岐),文本作(歧)。
(69)(礼),文本注:(一作《书》。)
(70)(寅),文本作(夤)。
(71)(扬),文本作(杨)。
(72)(断决),文本作(决断)。
(73)(迨),祝本、魏本作(逮)。
(74)(减),魏本作(降)。
(75)(质),祝本作(贽),误。
(76)(恤),文本作(恤)。
(77)
(癸丑),原本及诸本并作(癸酉)。魏本、廖本注曰:(当作《丑》。)今按:《旧唐书?顺宗纪》四月癸丑:(赠入吐蕃使工部侍郎兼御史大夫张荐礼部尚书。)据改。
(78)(词),文本作(辞)。
(79)(浙西),原本及诸本并作(江东)。朱熹云:(《江》,或作《浙》。)文本、魏本(江)并作(浙)。今按:两唐书《张荐传》载表荐张荐者,并作(浙西观察使李涵)。则此处(江东),当作(浙西)。
(80)魏本无(兼)字。
(81)
(回纥可汗),原本及诸本并作(回纥子)。《新唐书?回鹘传》:((永贞)十一年,可汗死,无子,国人立其相骨咄禄为可汗,以使者来。诏秘书监张荐持节爱滕里逻羽录没蜜施合胡禄毗伽怀信可汗。)今按:怀信可汗乃奉诚可汗相,而非其子。此处作(册回纥子),疑误。查《册府元龟》卷六六二(奉使部)载张荐三使异国事。自贞元(四年)至(吐蕃传归其柩)止,文字并同于《实录》,当出自《实录》者。而其中(回纥子)作(回纥可汗)。则知《实录》原文当作(回纥可汗),宋初馆阁所藏原本尚不误。
(82)
(纥辟驿),原本及诸本并作(回纥辟)。朱熹云:(《辟》字恐误。)魏本注:(孙曰:荐涉蕃界二十余里,至赤岭东被病,返于回纥壁驿,年六十一。)陈景云《点勘》:(按旧史,张荐使吐蕃,至赤岭东被病,殁于纥壁驿,吐蕃传其柩以归,此回纥辟乃传写之误。)今按:孙注、《点勘》,均引《旧唐书?张荐传》。(二十)今本旧传作(二千)。回纥辟:旧传作(纥壁驿)。《册府元龟》卷六六三记张荐使吐蕃事,作(纥辟驿)。是(回纥辟)当为(纥辟驿)之误。
(83)(辅),文本作(相)。(居),文本作(言)。
(84)文本(观察)下多一(使)字。
(85)朱熹云:(《立》,或作《以》。)
(86)朱熹云:(《收》,或作《牧》。)文本(收)作(牧)。祝本、魏本注曰:(洪曰:《收》字,今本误作《牧》。)
(87)(估),原本作(佑)。祝、文、魏本并作(估),是。据改。估:直也。
(88)朱熹云:(《可》,或作《所》。)文本(可)作(所)。
(89)
(右)原本及诸本并作(左)。朱熹云:(《左》,或作《右》。)今按《旧唐书?顺宗纪》、两唐书本传、《册府元龟》卷七七七均作(右丞)。观下文郑余庆授左丞,则皐当为右丞。据改。下文同。
(90)朱熹云:(《主》,或作《在》。)
(91)朱熹云:(或无《因》字。)祝、文、魏本并无(因)字。
(92)(至),文本作(之)。今按:此句文义不明。《新唐书》本传:(阴许以荆南帅节。)是后文有房启迟留荆南之事。
第11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