脉浮而洪。身汗如油。喘而不休。水浆不下。形体不仁。乍静乍乱。此为命絶也。又未知何藏先受其灾。若汗出发润。喘不休者。此为肺先絶也。阳反独留。形体如烟熏。直视摇头者。此为心絶也。唇吻反青。四肢漐习者。此为肝絶也。环口黧黒。柔汗发黄者。此为脾絶也。溲便遗失。狂言。目反直视者。此为肾絶也。又未知何藏阴阳前絶。若阳气前絶。阴气后竭者。其人死。身色必青。阴气前絶。阳气后竭者。其人死。身色必赤。腋下温。心下热也。
寸口脉浮大。而医反下之。此为大逆。浮则无血。大则为寒。寒气相搏。则为肠鸣。医乃不知。而反飮冷水。令汗大出。水得寒气。冷必相搏。其人即筹。
趺阳脉浮。浮则为虚。浮虚相搏。故令气筹。言胃气虚竭也。脉滑则为哕。此为医咎。责虚取实。守空迫血。脉浮。鼻中燥者。必衄也。
诸脉浮数。当发热而洒淅恶寒。若有痛处。飮食如常者。畜积有脓也。
脉浮而迟。面热赤而战惕者。六七日当汗出而解。反发热者。差迟。迟为无阳。不能作汗。其身必痒也。
寸口脉阴阳倶紧者。法当清邪中于上焦。浊邪中于下焦。清邪中上。名曰洁也。浊邪中下。名曰浑也。阴中于邪。必内栗也。表气微虚。里气不守。故使邪中于阴也。阳中于邪。必发热头痛。项强颈挛。腰痛胫酸。所为阳中雾露之气。故曰清邪中上。浊邪中下。阴气为栗。足膝逆冷。便溺妄出。表气微虚。里气微急。三焦相溷。内外不通。上焦怫郁。藏气相熏。口烂食断也。中焦不治。胃气上冲。脾气不转。胃中为浊。荣卫不通。血凝不流。若卫气前通者。小便赤黄。与热相搏。因热作使。游于经络。出入藏府。热气所过。则为痈脓。若阴气前通者。阳气厥微。阴无所使。客气内入。嚔而出之。声嗢咽塞。寒厥相追。为热所拥。血凝自下。状如豚肝。阴阳倶厥。脾气孤弱。五液注下。下焦不盍。清便下重。令便数难。齐筑湫痛。命将难全。
脉阴阳倶紧者。口中气出。唇口干燥。蜷卧足冷。鼻中涕出。舌上胎滑。勿妄治也。到七日以来。其人微发热。手足温者。此为欲解。或到八日以上。反大发热者。此为难治。设使恶寒者。必欲呕也。腹内痛者。必欲利也。
脉阴阳倶紧。至于吐利。其脉独不解。紧去入安。此为欲解。若脉迟至六七日不欲食。此为晩发。水停故也。为未解。食自可者。为欲解。病六七日。手足三部脉皆至。大烦而口噤不能言。其人躁扰者。必欲解也。若脉和。其人大烦。目重。脸内际黄者。此欲解也。
脉浮而数。浮为风。数为虚。风为热。虚为寒。风虚相搏。则洒淅恶寒也。
脉浮而滑。浮为阳。滑为实。阳实相搏。其脉数疾。卫气失度。浮滑之脉数疾。发热汗出者。此为不治。
伤寒欬逆上气。其脉散者死。谓其形损故也。
问曰。脉有三部。阴阳相乘。荣卫血气。在人体躬。呼吸出入。上下于中。因息游布。津液流通。随时动作。效象形容。春弦秋浮。冬沈夏洪。察色观脉。大小不同。一时之间。变无经常。尺寸参差。或短或长。上下乖错。或存或亡。病辄改易。进退低昴。心迷意惑。动失纪纲。愿为具陈。令得分明。
师曰。子之所问。道之根源。脉有三部。尺寸及关。荣卫流行。不失衡铨。肾沈心洪。肺浮肝弦。此自经常。不失铢分。出入升降。漏刻周旋。水下百刻。一周循环。当复寸口。虚实见焉。变化相乘。阴阳相干。风则浮虚。寒则牢坚。沈潜水滀。支飮急弦。动则为痛。数则热烦。设有不应。知变所縁。三部不同。病各异端。大过可怪。不及亦然。邪不空见。终必有奸。审察表里。三焦别焉。知其所舍。消息诊看。料度府藏。独见若神。为子条记。传与贤人。
第3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