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出版文学> 日本访书志>第16章

第16章

《韵镜》一卷日本旧刻本,刊入《古逸丛书》
其书不着撰人名氏,绍兴辛巳,张麟之得其本,别为之《序例》刊之,初名《指微韵镜》。逮嘉泰三年麟之又重为之序,盖即郑夹漈《七音序略》所云《七音韵鉴》者也。是宋代已经三刊,不知何故元、明以来遂无传本,着录皆不之及。日本享禄戊子清原、宜贤合诸传钞本重刊之,颇有更改。永禄七年云:又得庆元丁巳所刊原本重校之,始还其旧.其书直列十六平、上、去、入各四等,大致与《切韵指掌》、《四声等子》略同,简而不漏,详而不杂,等韵书中称最善本。唯内转第一本,撮口、合口之音而云开.第二不撮口音而云合开.又第四、第五支摄内坡,《切韵指南》、《五音集韵》唯陂、靡、彼、〈歹皮〉、被、靡六字属合,余七音皆属开,今此六字在第五转,则第四转当云开,而云开合.又第十一转,当云合,而云开.第十二当云合,而云开.合亦撮口合口音。第二十六与第二十五同,当云开而云合.凡此差互,不无疑窦,或又校改传刻之误。今悉依原本,俟识者定之。又图后所列韵字东、冬以下,余所见日本别刻本皆作阳文,此本阴、阳文错出,似无义例,亦不校改以存其真焉。
《龙龛手鉴》八卷朝鲜古刻本
按智光原序称四卷,此分为八卷,盖缘书中每部多有今增字样,则非僧行均原书。此朝鲜古刻本,又有日本活字板本,则又从朝鲜出者也。今行世此书有二通,一为张丹鸣刊本,分四卷,而每卷又分上、下卷。首弟四行题金部第一,第五行即以鏒字顶格,此必非行均之旧。其中谬误百出,且有脱漏大字者。如金部脱鉴字锵字。一为李调元《函海》刊本,款式与此本合,当为宋本之旧。其中多空缺处,此必原书有磨泐或虫蚀之故。其本伪谬尤甚,如第一卷以第二十四之巾部为首,第五叶禾部未终,乃接目录。又脱目录之第一叶,而第一叶毛部之后,忽接以禾部之后半,而不悟首四叶之应在此处。李氏《函海》固多不校勘,若其错乱至此,是并未入目矣。此本虽有后人羼入之字,而其下必题以今增,与原书不混。至其文字精善,足以订正张刻本、《函海》本不可胜数。迩来着录家虽有此书传钞旧本,而无人翻雕,得此本固足宝贵。况其所增之字,亦多经典常用之文,不尽梵筴俗书,异乎乡壁虚造者矣。
《韵府群玉》二十篇元椠本
首滕宾序,次姚云序,次赵孟頫题,次阴竹野序,次阴复春序,次阴劲弦序,次凡例,次序目,次目录,缺二叶,钞补。有戊申春东山秀岩书堂刊本.书首行题韵府群玉卷之一,行下有阴文上平声三字,次行题晚学阴时夫劲弦编辑,三行题新吴阴中夫复春编注.按《提要》录此书,云是大德间刊本。今考时夫之父阴竹野序为大德丁未,阴复春序为延佑甲寅,阴劲弦序虽不书年月,而言其书成时其父已没,是大德间此书尚未成,安得有刊本?则所云大德本者,意断之说也。《千顷堂书目》云:阴劲遇一作阴时遇,字时夫,奉新人。数世同居,登宋宝佑九经科,入元不仕。其兄中夫,名劲达。今以此书证之,中夫为时夫之兄,见于自序,与黄氏所说合。不知《提要》何缘以中夫为时夫之弟,岂以标题时夫居中夫之前乎?又足见所见本无阴氏昆弟二序也。今按阴竹野序称前进士阴幼达,序称延佑甲寅乡试后五日,则黄氏所云登宋宝佑九经科进士者,为其父阴竹野,亦非时夫昆弟登科之年也。今合序与标题参互考之,阴竹野未详其名,阴时夫为竹野之季子,名幼达,字时夫,以字行,遂别字劲弦。阴中夫为时夫之兄,名劲达,字中夫,以字行,又别字复春。其书为时夫所作,其注为中夫所作,故标题弟居兄前,然一称后学,一称中吴,为不典矣。余尝谓阴氏韵书,非唯分部难据,即以至浅者言之,《广韵》以下,多沿字母七音之次第,凡同音之字,皆隶一处,使人识首一字,凡以下同音之字皆可不考而知。今以常见之字置于前,遂使音切次第错杂凌乱,徒眯后生之耳目,相沿至今,编为令甲,此真事理所不解者也。
《经史通用直音》四卷明成化刊本
通妙邵真人编纂,清浏喻道纯校正,云中张道中重校。首有成化八年白玢序,称赵堂披阅《道藏》经典,以直音难字证于经末,其徒喻道纯补订之。然不以《道藏》经典为次第,而以偏旁统之。俗体、古文、收罗綦博,其体例略如《龙龛手鉴》,唯直音不用反切,训诂亦较略耳。
《一切经音义》一百卷日本藏《高丽藏》本
唐沙门慧琳《一切经音义》百卷。余初至日本,有岛田蕃根者持以来赠,展阅之,知非元应书,惊喜无似。据《宋高僧传》称,周显德中,中国已无此本。又《行瑫传》亦称慧琳《音义》不传。此本从《高丽藏》本翻出,原本为胡蝶装,余曾于日本东京三缘山寺见之,字大如钱,然亦多讹字。按唐人景审原序,称此书取音于《韵英》、《考声切韵》,而以《说文》、《玉篇》、《字林》、《字统》、《古今正字》、《文字典说》、《开元文字音义》七家字书释谊。七书不该,百氏咸讨.今就此书覆审,如张戬《考声》、《集训》、《古今正字》、《文字典说》、《文字释要》等书,并隋、唐《志》所不载。又如武玄之《韵诠》、陈庭坚《韵英》、诸葛颖《桂苑丛珠》,虽见于着录家,而他书亦罕征引。又如引《说文》则声义并载,引《玉篇》则多野王按语,引《左氏传》则贾逵注,引《国语》则唐固注,引《孟子》则刘熙注。此外,佚文秘籍不可胜记。诚小学之渊薮,艺林之鸿宝。此书出,遂觉段茂堂、王怀祖、任子由、沈匏庐诸先生之撰述,皆有不全不备之憾。初得此书,即劝黎纯斋星使刻之,以费繁而止。厥后中江李眉生廉使欲刻之,已措资矣,会余差满将归,遂辍议。然此书讹谬夺误触目皆是,其未佚者,固当检原书一一对勘;其已佚者,亦必参合诸书审视裁择;可两存者,仍之;显然讹误者,直改之。唯兹事体大,非博极群书,心有识别者,不得妄下雌黄。海内深识之士,何能共聚一堂,商榷从违?所为抚卷太息,恐年岁之不我与也。
此本初印多误字,厥后又有挖改,然不尽当。余既见此本,凡书肆中所有皆购之,以饷中土学者。厥后又知其板尚存西京,又属书估印数十部,故上海亦有此书出售,皆自余披剔而出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