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斯图里亚斯是革新拉丁美洲文学的旗手,首先提出了魔幻现实主义的创作原则,肯定了梦幻与非理性意识在文学中的地位。在他的作品中,时间和空间往往是不确定的,“现实”并非是对现实的直接摹写,而是一种再创造出的情境,是幻想的结晶,他称之为“超现实”,一个事物不是像福楼拜说的那样,透过仅有的一个最贴切的词显示意义,而是透过一堆词来显示意义。作者这样写蚊子:“‘国王饭店’里灯火辉煌,照得蚊虫发狂似地四处乱撞。大蚊子,小蚊子,公蚊子,母蚊子,小咬撞得灯笼发狂似地来回摇晃。”这样写搬玉米的人群:“全家人你来我往,川流不息,活像一只只蚂蚁、蚂蚁、蚂蚁”;这样写大火:“托马斯先生只觉眼前一亮,什么也看不见了。眼前只有烈焰飞腾,好似黄毛兔子的耳朵在耸动,一对一对的耳朵,几百只耳朵,一大筐一大筐耳朵。”作者认为,这种类似文字游戏的词汇堆积,正是为了一层层地加强文章的诗意,使读者产生一种进入“魔幻境界”的感觉。
正如瑞典文学院的授奖辞所指出的,阿斯图里亚斯的“爆炸式的风格与法国的超现实主义极为相似”,因为他早年深受法国超现实主义文艺思潮的影响。他本人也说:“我作品中的超现实主义在某种程度上同土着人那种界乎现实与梦幻,现实与想象,现实与虚构之间的思想方式相一致”,但是“魔幻”的主根须却是深深扎在拉丁美洲的土地上。在最早的土着印第安文献中,历史、神话与小说是无法分割的。神魔、幻想与现实三位一体,这种思维习惯成为印第安人的特征之一,印第安人的民间口语风趣、调皮、色彩斑斓而①见《玉米人》,漓江出版社1986年版。
起伏跌宕,拟声性极强,富于音乐美。阿斯图里亚斯正是想以印第安人的眼光来看世界,用印第安人的表达方式来描述世界,他所要展现的是印第安人的“内心现实”。超现实主义文学使他看到了印第安文化精神与外部世界沟通的可能,但他并不把人的梦幻、潜意识和本能冲动看作唯一真实,它只是全部生活内容的重要侧面,况且他始终坚持“为民喉舌”的世界观,因此他所谓超现实主义同世纪初年盛行于法国的那股文学思潮是有很大不同的。
4.阿莱霍·卡彭铁尔与神奇现实主义阿莱霍·卡彭铁尔(1904.12.26~1980.4.24)是古巴文学家。他出生在哈瓦那,父亲是法国建筑师,母亲是俄国人。他最初在哈瓦那大学攻读建筑专业,后来改学音乐,并从事新闻和艺术评论工作,20岁时担任《招贴》杂志主编,此后还主编过《前进》、《磁石》等杂志。1928年由于起草一篇反对独裁统治的宣言而下狱,后流亡法国、海地、委内瑞拉等国。1960年,巴蒂斯塔独裁政权垮台后返回古巴,曾在一些文化机构任要职,并担任过驻法大使。1961年和1967年曾两次访问中国。
卡彭铁尔有大量的文艺评论文章和散文、小说,以小说成就为高。主要作品有:中篇小说《人间王国》(1949)、长篇小说《消逝的脚步》(1953)、《启蒙世纪》(1962)、《方法的根源》(1974)、《巴罗克音乐会》(1974)、《春天的献祭》(1978)、《竖琴与阴影》(1979)、短篇小说集《时间之战》等。
卡彭铁尔的主要关注点是拉丁美洲的黑人和混血人种的生存状况。在法国侨居期间,他曾是狂热的超现实主义者。但移居海地之后,他公开声明与超现实主义决裂,而自己打出“神奇现实主义”的旗帜,因为他被海地这一个魔幻世界震撼了。在那里,“整个地方处在富有生气的原始状态,一切都如同天造地设,像超现实主义者们精心虚构的一般”。在海地,黑人占全国人口的百分之九十,他们从非洲带入的伏都教,从欧洲传入的天主教和欧洲文化,本地的民间传说、神话故事、黑人的文化传统和独特的生活方式,这一切与海地这个加勒比海岛国的自然风光和奇风异俗混为一体,形成独具魅力的“神奇现实”。这种现实“是生动的、原始的,在整个拉丁美洲无所不在的”。《人间王国》便是表现这种神奇现实的重要作品。
《人间王国》由“序言”和四部分组成,记述18世纪至19世纪初海地的几次黑奴起义。黑奴领袖马康达领导的起义队伍被法国殖民当局打败,殖民军燃起一堆大火,将马康达当众烧死。但在场的黑人们却很高兴,因为马康达是变幻莫测的神。他们在熊熊火光中依稀看见一只大鸟展翅飞走了,相信那是他们的领袖去了极乐世界。黑人们再次暴动取得成功,焚烧建筑物,强奸白人妇女,对白人实行残酷的报复。法国援军赶到,将他们一举剿灭。
不久,海地废除奴隶制,黑人起义领袖克里斯托夫掌握政权,他比白人统治者更残暴,被黑人赶下了台。接着,混血人种上台,他们的统治比白人和克里斯托夫更黑暗,黑人们又爆发了新的起义。
这是一部以史实为依据的作品,但是主要情节是以黑奴诺埃尔的回忆来展开的。作者以黑人的眼光来看这段历史,以黑人的思维方式和情感取向来再现生活场景,许多细节被笼罩在黑人特有的神秘和奇异色彩中,因而它与传统的现实主义作品有很大区别。
《启蒙世纪》是卡彭铁尔长篇小说的代表作,写法国革命在拉丁美洲的影响。法国商人乌盖斯在哈瓦那开的店铺在革命中被烧,但他赢得了年青姑娘索菲亚的爱情。索菲亚的表弟埃斯特万也对满口革命辞藻的乌盖斯非常崇拜,而随他到法国后,对革命后的现状深为失望,又回到哈瓦那,却被捕入狱。索菲娅设法救出表弟,二人又卷入一次游行,在冲突中丧生。乌盖斯早已背叛革命,在法国一个海外领地过着轻车肥马的贵族生活。
《方法的根源》写一位个性鲜明的独裁者。他酷爱英、法原文名着,对科学和哲学也有浓厚兴趣。他在巴黎过着豪华而优雅的生活,俨然一位绅士。
但是当国内传来起义的消息时,他当即赶回国去亲自指挥了大规模的镇压。
最后,他被当地黑人赶下台,被迫流亡到国外。作者没有给出这位独裁者的姓名,如同没有给出“总统先生”的姓名一样,因为他要刻画出一个典型的当代拉美地区的专制暴君形象,他们不再像以前的暴君那样粗野,没有教养,而是学识渊博,儒雅风流,可是一旦事情触及到他自身利益,其凶残狠毒的本性便暴露无遗。
第35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