与清赋事业最有关系者,即大租、小租之制是也。前清初年,台湾土地除台南一部已逐渐开辟外,其余台北、台中地方无不沃野千里,荒旷不治。政府乃奖励移民,使之开垦;凡有报垦之人,不问其果为自种、抑或招佃耕种,一概给与垦照,以广招徕。於是豪强利用此机,出而包揽;如某处有地若干可垦,先由垦首递禀承揽包垦,然後分给佃户垦辟。垦首仅递一禀,不费一钱;垦熟之後,坐享其利。故其佃户,亦与普通佃户有别。其於所辟之地,有处分收益之权。虽其所结契约附有「非经垦处承诺,不得将田佃转卖於人」之条件,然日久玩生,垦首亦不自知其地之所在,出典、出卖听佃户之自由;至若转佃,更无论矣。是以垦首之权日就衰微、佃户之权日见膨胀,初则业主即为垦首,今则佃户亦成业主。质而言之,一地而有二主也。佃户即成业主,转佃任其自由;故佃户之下又有佃户,是为现耕佃人。由现耕佃人纳租於原佃,是为小租;故称原佃为小租户。小租户复纳租於垦首,是为大租;故称垦首为大租户。大、小租之关系,其影响於国赋者有二:一、国家赋税概由大租户完纳,而大租户则取之於小租户转以纳官,所收常浮於所纳;其流弊所及,实与包收、包纳无异。二、大租户之权日见衰微,不能直接及於土地,小租户往往有不经大租户承诺,即将田佃私行转卖於人;以致大租户无处索租,国家收入因之而无着落。当清丈之初,嘉义知县罗建祥条陈意见谓:『大租、小租之关系,虽有由垦首招佃开垦者;亦有小民未谙法度不领垦照私自开垦,刁狡之徒观其垦地将熟,潜赴官司请领执照,据为己有者。故自其性质而言,非尽行废止不可。
第此所言者,乃昔之大租户;而今之大租户则殊不然,其租权大都由买卖而来。若不分清浊一概废止,实於情理不合。为今之计,似宜分拨四石(当时每甲大租八石,国赋四石;故有四石之议)归小租户完纳钱粮,其余者仍纳之於大租户,以保其固有之权利』。罗氏并主张租额以原来之甲数计算,不以新丈之甲数计算。此最初筹议处分大租权之情形也。光绪十三年,颁布新章规定:钱粮概由小租户完纳;惟应於大租榖内扣除钱粮之数拨归小租户,以昭公允。据新章之规定,则大租额与地赋额之差必须一一计算,不胜其烦。光绪十四年,乃从淡水县知县汪兴褘之请:自光绪十四年起,按照上年所收租额作为十成,以四成贴给小租户完粮。实收六成,即向小租户收纳;仍令小租户转向佃人将大小各租一并全收,以昭公允。是为「留六减四」之法;通令各县一体遵照办理。不意台南情形与台北不同:其当初之垦费概由大租户资助,大租户之权虽至今日仍未失坠,「留六减四」之法窒碍难行;乃设特别规定以补救之。其补救之法,亦因地不同。台湾县则以三七、四六、对半分收之,田园归大租户领单承粮(「台湾县新粮章程」第一条:『民田、民园向系三七抽收者,归大租户领单承粮』。凡向完重供,此次改完轻赋,其中得有便宜。譬如从前每年应完正供十元,现在新粮只完七元,计便宜银三元;应按照三七租数,由大租户贴出七成便宜银二元一角归小租户收回。又有向完正供不及新粮之数者,其中不无吃亏。譬如从前每年仅完正供五元,现在新粮应完十元,除去向完五元外,尚应完五元;亦照三七租数,由大租户出一元五角、再由小租户贴出三元五角,并归大租户完纳。四六、对半分收者,照此类推);二八、一九分收者,则归小租户领单承粮(同章程第二条:『民田、民园大小租向系二八抽收者,归小租户领单承粮』。譬如从前每年大租户应完正供十元,现归小租户完纳七元,应由大租户贴归小租户完纳,尚便宜银三元;应照二八租数,由大租户贴出八成银二元四角归小租户收回。又如从前每年大租户仅完正供五元,现归小租户完纳十元,除向完之五元由大租户贴归小租户完纳外,尚少五元;亦照二八租数,由大租户贴出一元、再由小租户出四元归小租户完纳。一九分收者,照此类推)。而凤山县则定为每甲大租在六石以下者,由小租户加三贴纳;七石以上者,由各小租户邀同会议酌量贴纳。故有大租户领单承粮者,亦有小租户领单承粮者;预定计画不能通行,台南、台北制度两歧。改革之难,於此可见矣。
八、丈单
丈单者,业主永远管业之证明书也。於丈量完竣之时,由清赋各局依式填写联单,一给业户收管、一缴布政司衙门保存。遇有土地业主变更之时,由各县详请布政使一一更正。凡业主姓名、坐落地所、田园等则、地积甲数等,皆记入丈单之内。并规定嗣後如有典卖,应将此单随契流交,推收过割。刘氏最初之计画,仅认小租户为业主;故惟小租户始得领取丈单。嗣因计画不行,乃认大租户亦得领取此单。其领单标准,即以国赋之所归定之。如赋归定大租户完纳,则大租户承领丈单,而小租户则另发印照;归小租户纳赋者,反是。其发给丈单之章程,本规定按照田园等则徵取单费。嗣因抽费酿成暴动,且恐因抽费而阻碍钱粮之徵收,乃改定由国家发给,不取分文;闻国家因此而耗费者约五万元云。
以上所述者,为刘氏清赋事业之大略。若自其事业之计画言之,则有四大段落:一、编制保甲,一、清丈,三、改赋,四、发给丈单是也。於此四大段落以外,尚有余务整理及论功行赏等善後事宜。直至光绪十八年五月,始撤清赋局所(清理土地於光绪十四年告竣)。计自光绪十二年四月着手以来,实达六年二个月之久。言其成绩,台湾田园其先不过七万余甲、地赋不过四十余万元;及至清理之後,其甲数增至三十六万一千四百四十八甲、地赋增至九十七万四百余元。台湾土地制度之积弊,扫除殆尽。其丈量之法虽不如日人之精密,而事业之规画则多为日人所仿效。故冠以「沿革」一章,以纪其变迁嬗脱之迹焉。
备考:本编凡银元用元字、金圆用圆字,以示区别。余仿此。
第二章土地调查概要
第一节调查之准则
第一款地籍规则
土地之为物,自赋税一方而言,有有赋者、有无赋者、有赋重者、有赋轻者;自经济一方而言,有生产者、有不生产者、有宜於渔牧或宜於农林者,亦有宜於疏通水利、筑造铁路者。若不明定种类分别调查,则调查之效用失矣。故於调查之先,发布「台湾地籍规则」,定其名称种类,以为丈量标准。其规则如左:
第一条:土地之名称,分其种类如左:
一、水田(原名田)、旱田(台湾向称曰园)、房屋基地(原名建物敷地)、盐田、镰泉地、养鱼池。
二、山林、原野、池沼、牧场。
三、祠庙基地(原名祠庙敷地)、宗祠墓地(原名宗祠敷地)、墓地、铁道用地、公园地、练兵场、射的场、炮台用地、灯台用地、余水沟道(原名用恶水路)。
四、道路、沟渠。
五、河川堤防。
六、杂地。
第二条:地方厅须备土地清册(原名土地台帐)及地图,登录关於土地事项。应登录之事项,由台湾总督定之。
第三条:土地清册之誊本或阅览,得於该管地方厅请求之。
第四条:此规则之施行区域、时期及其他关於施行之必要规定,由台湾总督定之。
地籍规则发布之後,复於明治三十四年三月发布「台湾地籍规则施行细则」及「办理台湾地籍事务须知」以定其详尽事宜。兹因其条规过繁,未能详载;仅举其大纲如左:
一、土地字号:凡「台湾地籍规则」第一条第一号至第三号及第六号之土地,除铁道线路及余水沟道外,每一区域必须定其字号,登注於土地清册之内。
二、土地清册之编制:土地清册按街、庄、社而编制之。其登录事项有七:一、土名,二、字号,三、则别,四、地类(即土地之种类),五、甲数,六、地赋,七、业主管理人及纳税义务者之住所、姓名等是也。
三、土地分割之办法:遇有土地必须分割或同一字号之土地而其中之一部因地类变换(如水田变为旱田)、业主权移转以及出典等情事而生分割者,须将其字号分为某号之一、某号之二;若再三分割时,须依次编为某号之三、某号之四以区别之。分割地之地积一坵段之甲数,以原额中扣除其他坵段所余之甲数为其甲数;如原地分为三等分、原有甲数为三甲之时,则一坵段之甲数即「三减二余一」为其甲数也。地赋分配之法,亦如之。
四、土地合并之办法:数坵段之土地,可合而为一坵段;以合并前居於首位之字号为合并地之字号,其甲数、地赋合各坵段之原额而计算之。但地类,业主义务者不同或其中有出典於人者又或为道路、河川、沟渠、余水沟道所间隔者,不得合并为一。
五、主要簿册:土地清册之内,虽记载地赋多寡、业主姓名;然其目的在以地统人,其作用在使土地之情状毕具於簿册之上。若以之为徵收租税之根据,则必散漫无纪,难於稽核。且一地而为一人所有、一人承典者固多,然一地而业主、典主不止一人者往往有之;若使之同载於清册之内,则以记载土地为目的者徒以供记载姓名之用,殊与设置清册之本旨相背。故於土地清册之外,编制连名簿、归户册(原名地租名寄帐),以补清册之不足。连名簿之编制,以记载姓名胪列多人为宗旨;而归户册,则以徵税为目的。故其编制,以人统地。此三者之所以相辅而行,不可偏废也。
第3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