吾思之思,既竭吾才矣,而迄未能断也。吾只能尽举其所见,胪陈利病于国民之前,求全国民之慎思审择而已。夫决定一国建设之大问题,惟全国民能有此权,决非一私人所能为役也。
若曰一私人应出其意见,以供全国民之参考乎,则吾待吾再若思有得,乃更以献也。
自1905年(清光绪三十一年)起,梁启超与革命派分别以《新民丛报》和《民报》为阵地,展开持续数年的大论战,其改良主张受到革命派的尖锐批判。
同时,他又积极参与策划清末立宪运动,主张以日本和英国的宪政为蓝本,建立中国的君主立宪政体。辛亥革命后,梁启超于1912
年结束流亡,返回祖国,受到热烈欢迎。1913
年,他被推为进步党领袖,支持袁世凯专权。但当袁世凯称帝的野心暴露后,他又毅然参与策动讨袁的护国战争。1917年,梁启超宣布退出政治舞台,开始专门从事学术活动。1918
年底至1920年初,游历欧洲,深受欧陆人文主义影响。自1920年起,任教于清华研究院,以着述、讲学终其晚年。
梁启超学兼中西,才贯古今,文思敏捷,着述甚勤。有人作过统计,他生平之文字,约在1400万字内外。其着述结集,以林志钧所编《饮冰室合集》(中华书局1932
年出版)收录最富,篇幅最大,计40册,148
卷,900万字。梁启超的主要学术着作有:《中国史叙论》、《新史学》、《中国历史研究法》、《论中国学术思想变迁之大势》、《先秦政治思想史》、《清代学术概论》、《中国近三百年学术史》、《欧游心影录》等。
《清代学术概论》,是梁启超于1920
年初旅欧回国后所完成的。当时,蒋方震写了《欧洲文艺复兴史》一书,请梁启超为之作序。梁启超觉得,泛泛为一序,无以益其善美,不如取中国历史中类似之时代相印证,从中比较彼我短长,吸取历史的经验教训。于是,他借题发挥,对比中西文化,对中国近300
年学术史作了一番议论。哪知,下笔不能自休,短短几天功夫,竟成六万言之文,与蒋着的篇幅差不多,只好独立成书,名曰《清代学术概论》。
该书先以《前清一代思想界之蜕变》为题,连载于1920年出版的《改造》第3卷第3、4、5期。1921
年由商务印书馆出版单行本。后收入中华书局出版的《饮冰室合集》。1954年中华书局又用《饮冰室合集》本重印单行本。
《清代学术概论》的一个显着特点,就是突破了传统学术史以"学案"为框架的体例,而以"时代思潮"为主轴来阐述有清一代学术思想。在该书开篇,梁启超即言:"凡文化发展之国,其国民于一时期中,因环境之变迁,与夫心理之感召,不期而思想之进路同趋于一方向,于是相与呼应汹涌,如潮然。始焉其势甚微,几莫之觉,浸假而涨——涨——涨,而达于满度,过时焉则落,以渐至于衰熄。凡'思'非皆能成'潮';能成'潮'者,则其'思'必有相当之价值,而又适合于其时代之要求者也。凡'时代'非皆有'思潮';有思潮之时代,必文化昂进之时代也。"(《清代学术概论》,中华书局1954
年版,第1页。下引该书,只注页码)认为只有从时代思潮入手,才能真正把握住一时代学术思想的本质内容、流变规律和真实价值。这样一种崭新的学术史研究视野,使《清代学术概论》超越了以往的学术史着述,令人耳目一新。
《清代学术概论》的另一显着特点,在于通过中西文化比较来揭示清代学术思想的特点。梁启超认为,有清一代二百余年,可以称为中国的文艺复兴时代。所谓清代思潮,简而言之,即"对于宋明理学之一大反动"(第3页),以"复古"为其基本特征。他说:"综观二百余年之学史,其影响及于全思想界者,一言蔽之,曰'以复古为解放'.第一步,复宋之古,对于王学而得解放。第二步,复汉唐之古,对于程朱而得解放。第三步,复西汉之古,对于许郑而得解放。
第四步,复先秦之古,对于一切传注而得解放。"(第6页)由此可见,清代思潮"其动机及其内容,皆与欧洲之文艺复兴绝相类"(第3页)。
在《清代学术概论》中,梁启超把清代学术思想的演变划分为启蒙期、全盛期、蜕分期、衰落期四个阶段,对各阶段的相互联系、学术成就及其局限进行了深入评析,提出了许多精当的见解。
第14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