谷王護衞指揮僉事張興,為驃騎將軍、都督僉事。
儀衞正張成,為驃騎將軍、都指揮使。
駙馬都尉王寧,為奉天輔運推誠效義武臣、特進光祿大夫、柱國、駙馬都尉、永春侯,食祿一千石,子孫世襲。
都指揮譚淵男譚忠,特進榮祿大夫、柱國、新寧伯,食祿一千石,子孫世襲。
太祖初,封建諸子,以燕舊京且近北虜,擇可以鎮服者,遂以封上。太祖嘗曰:「異日安國家必燕王也。」建文君崩,上以諸王及文武羣臣之請即皇帝位,時洪武三十五年六月十七日也。詔改明年為永樂元年,以七月朔大祀天地,預告太祖高皇帝配神。
有言建文所用之人宜屏斥者。上曰:「今之人才,皆皇考數十年所作養者,豈建文一二年間便能成就?」又曰:「雖仍其官,不宜置之要地。」上曰:「致治必資賢才。天生才以為世用,隨器任用,共理天工,何必致疑?」(以上俱歷代君鑑。)
永樂元年六月,再修太祖實錄。以太子太師、曹國公李景隆充都總裁,翰林院侍讀學士解縉充副總裁,右通政李至剛等為纂修官。十六年,重修太祖實錄。以尚書夏原吉監修,大學士胡廣等四員為總裁,侍讀學士曾棨等七員為纂修官。是年五月,書成。
永樂二年,饒州府士人朱季友獻所著書,專斥濂、洛、關、閩之說,肆其醜詆。楊士奇白上,命官押回本貫,會官及鄉之士人,明諭其罪,(「明諭其罪」,原作「明論不罪」,據明鈔本、舊鈔立齋錄改。)笞以示罰。而搜檢其家,所著書焚之。(三朝聖諭錄。)
永樂三年正月,翰林學士解縉等選新進士俾就文淵閣進學。(「翰林學士解縉等選新進士俾就文淵閣進學」,「選」原無,據明鈔本、舊鈔立齋錄補。)得修撰曾棨,編修周述、曾孟簡,庶吉士楊相等二十八人。時庶吉士周忱自陳年少願進學,命增忱為二十九人。
四年四月,從解縉之請,召禮部尚書鄭賜,令擇通知典籍者四出購求遺書。
太宗簡翰林之臣七人處之內閣,付以密務,而兩制悉歸焉。七人者,盧陵胡廣、解縉、楊士奇,永嘉黃淮,南昌胡儼,建安楊榮。(七人缺金幼孜,原文如此。)
永樂乙酉,廣召文儒,纂修大典。命太子少師姚廣孝、禮部尚書鄭賜監修,而擇六卿之二有文學者一人為之副,遂以命刑部左侍郎劉季箎。(楊士奇所撰季箎墓志。)
時修永樂大典,召至四方儒學、老成充纂修及繕寫之士,幾三千人。人眾事殷,特命太子少師姚廣孝、禮部尚書鄭賜總之。已而,賜卒,命禮部翰林院修撰兼右春坊右贊善梁潛。六年戊子三月,大典成。廣孝,潛邸舊僧也。
永樂十四年十一月,周王橚、楚王楨相繼來朝。例次日謁孝陵。周王先至,適遇節,上命東宮、皇太孫及小皇孫陪謁。已出東華門,上遽召翰林臣。及至,問曰:「二王、東宮、太孫及小皇孫謁陵,展敬之位如何?朕意雖略定,爾三人試言之。」楊、金未及對,上顧問臣。對曰:「周、楚二王屬尊,當列稍前,兩傍;東宮列稍後,居中;皇太孫列東宮之後;諸王孫與皇太孫同班而分列兩傍。」上曰:「爾所言有據乎?」曰:「朱熹家禮大略如此。」上出片楮,宸翰所畫位次正與士奇所言合。遂命鴻臚丞周昇馳賫赴陵,俾率行之。(聖諭錄。)
翰林檢討閩中王偁與修永樂大典。五年,有旨,戴頭巾修書。既而以目疾不能到館。侍郎劉季箎奏請得旨,帶鐐仍修書。初,偁當大典,諸儒羣集。一日,有及凡例未當者,偁曰:「譬之欲構層樓華屋,乃計工於箍桶,都料不有誤耶?」諭者謂其禍以此。
永樂丙戌三月,上臨軒策士。傳臚之明日,進會試聽選副榜士於廷親試之。上御右順門,命侍講楊士奇、金幼孜諭旨,令就試者從容盡所蘊,勿苟且取具。命光祿給食,中官夕給燭。遂親拔三人入禁林,餘第為二等,付吏部授學官。(楊士奇送高伯琴序。)
永樂十一年,置貴州布政司。洪武年間,止設貴州、思南、思州宣慰司,管屬土民,仍設都指揮使司衙門鎮守其地,有鎮遠侯顧成在彼鎮守。至是,湖廣參政蔣廷瓚具奏開設布、按二司,將思南等三宣慰司地方改設六府。
安南陳日焜為黎季犛所試。季犛上陳,竄氏名為胡一元,子蒼易名■〈大上互下〉,詐稱陳氏絕嗣,■〈大上互下〉為甥,求權署國事。朝廷從其請。逾年,陳氏孫添平遁至京師,愬其事。季犛因表請迎添平,還以國。朝廷乃遣使臣護送。歸至其境,(「歸至其境」,「至」原無,據明鈔本補。)季犛伏兵殺之,并殺使者。事聞,遂命征夷將軍成國公朱能、副將軍張輔等往討之。能道卒,輔至其地,生擒季犛及■〈大上互下〉等,獻俘于朝。詔求陳氏後立之,國人咸稱為季犛殺盡,無可繼承。僉請復古郡縣,遂立交阯都、布、按三司及各府、州、縣、衞所諸司,時永樂五年春也。
太宗嘗與論羣臣,御筆書蹇義等十人名,命各疏于下。十人者皆上所信任政事之臣,亦多與縉善,而具以實對。於義曰:「其資厚重而中無定見。」於夏原吉曰:「有德有量而不遠小人。」於劉儁曰:「雖有才幹,不知顧義。」於鄭賜曰:「可為君子,頗短於才。」於李至剛曰:「誕而附勢,雖才不端。」於黃福曰:「秉心易直,確有執守。」於陳瑛曰:「刻於用法,好惡頗端。」於宋禮曰:「戇直而苛,人怨不恤。」於陳洽曰:「疏通警敏,亦不失正。」於方賓曰:「簿書之才,駔會之心。」既奏,上以授仁宗,曰:「李至剛朕洞燭之矣,餘徐驗之。」仁宗因問公建文所用諸人,對曰:「此皆洪武中人材,往事不足論已。」遂問尹昌隆、王汝玉。對曰:「昌隆,君子而量不弘。汝玉,文翰不易得,所惜者市心耳。」後十餘年,仁宗出其所奏十人者示士奇,且諭之曰:「人率謂縉狂士,縉非狂士,向所論皆定見也。」(楊士奇所撰解縉墓誌。)
太宗時,禮部郎中周納建請封禪,羣臣亦多言此太平盛事,上皆不聽。時獨胡廣言與上意合,既退,作卻封禪頌奏之。
永樂七年三月,文淵閣大學士兼左春坊大學士胡廣卒。贈禮部尚書,謚文穆。國朝文臣有謚,自太子少師姚廣孝與廣始也。
永樂七年八月,北虜寇邊,命淇國公丘福統兵三十萬計之。福至猫兒莊,敗績,隻輪不返。
永樂八年,上諭兵部臣曰:「守備固不可卑弱,若兵食不足,亦難與守。宜視其地之險夷,制多寡之數。陽和留什之四,天城、朔州留什之三,解州留什之二,余悉令屯種,且耕且守,以為定制。」
按:祖宗朝屯田之制甚重甚嚴,且耕且守。後來乃一切怠弛,專仰餽糴,沿邊數十萬眾嗷嗷待哺,如之何其可也?欲安邊足食,其急復祖宗之舊乎。愚考于治安要議,惓惓于重勸賞、興屯田之說,俟經世者考焉。
第17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