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出版文学> 立齋閒錄>第16章

第16章

孫公岩,既引年致政,而以子亨代。己卯,太宗舉義靖難,以公宿將知兵,特起守通州。是歲,南兵大至,城圍數周。起土山臨城,攻四門,(「攻四門」,原作「攻西門」,據明鈔本改。)燬樓堞,公率眾極力捍禦,城賴以完。未幾,兩軍合戰,公操戈身先士卒,大呼陷陣,士氣争奮,追奔逐北,斬馘不可勝紀。得饋送舡三百餘艘,貲糧無算,以功陞指揮僉事,保鎮通州。辛巳,兵復至,攻城益急。公勵將士,登城力戰,(「公勵將士登城力戰」,「力」原作「攻」,據舊鈔立齋錄改。)矢石交下,敵乃退走,陞都指揮僉事。壬午春,南帥平安督遼東兵十餘萬逼城。公語將佐曰:「彼眾我寡,若城守不出,自亡道也。不若及其始至而擊之,彼必敗亡。」乃率敢死士數百犯其鋒,而城上亦合勢大呼,安眾大潰。自是,無復來攻者。(楊少師榮所撰應城伯孫公神道碑。)
陳珪,為燕山中護衞副千戶。洪武三十二年七月內,攻奪九門,從征雄縣,取鄚州,擊真定,援永平,陞本衞指揮。已而,克大寧,戰壩上,陞都指揮僉事。三十三年,攻海洋,克兔耳山;三十四年,破楊村,大戰通州,陞中府督僉。三十五年,拔薊州,敗東軍於別山,遂留守北平。
洪武三十二年,大興縣生員劉中孚被選守安定門中心敵臺,當年入王府辦事。庚辰三月,差往保定招撫人民,趲運糧儲。辛巳,差同官石童守通州。八月,東軍臨城,中孚與陳珪等出東門外截殺,全勝而還。
己卯,靖難師興,徐忠以濟陽衞指揮僉事鎮開平,首從義旗。克密雲,克雄縣、真定、永平,克大寧。還,戰鄭村壩,取廣昌、薊州,戰白溝河,進攻濟南,克滄州,大戰東昌及夾河,攻彰德,破西水寨,克東阿、東平、汶上,大戰靈璧,遂從渡淮及江,至京師,以功封侯。
薛祿,以戎伍從攻九門,克薊州、遵化,拔密雲,攻雄縣,追敵鄚州。戰真定,生擒敵將左副將軍、駙馬都尉李堅,陞燕山右護衞指揮僉事。從援永平,下大寧、富峪、會州、寬河。時南兵已圍北平城,祿還,先遇其哨騎,薄戰,敗之。車駕繼至,從戰鄭村壩,敵大敗,陞指揮同知。從克廣昌、蔚州,攻大同,率居前哨,獲敵人馬。遂從南征,大戰白溝河,追奔至濟南,陞指揮使。從克滄州,大戰東昌,祿以五十騎前哨遇敵兵數百,與戰,敗之,獲馬三十餘匹。敵悉眾來追,祿復奮戰,大敗之。敵於威縣及深州伏兵以要旋師,皆擊走之。從戰夾河,大捷。戰滹沱河,右軍力屈,祿率眾馳赴之,出入敵陣,數十合戰,敵敗走,追至夾河,斬馘無算。明日,戰單家橋,祿馬蹶,為敵兵所得。拔劍斬敵兵,復上馬督戰,遂敗敵將平安軍,以次攻下順德、大名、彰德。及攻西水寨,生擒敵都指揮一人,斬獲尤多。從攻東阿、東平、汶上,皆下之。繼戰淝河、大店、小河、汴隄、靈璧,遂渡淮渡江,入京師。(見楊士奇所撰陽武侯薛祿墓碑。)
靖難初,陳賢以護衞指揮僉事攻奪九門,從克雄縣、鄚州。其年冬,陞北平都司僉事。已而援永平,敗敵於海灘,退敵於塔河,解通州之圍。三十四年十月,陞右府督僉。三十五年,仍居守北平。
太宗皇帝初自北藩靖內難,至江上,都督陳公瑄具舟迎濟。上正大統,進封平江伯。(瑄,字彥純,合肥人。見楊士奇所撰瑄神道碑。)
吳中,為大寧都司經歷。太宗師至大寧,公以眾出迎上,一見拔於羣眾中。賜衣,命守會州。南兵攻城,率眾卻之。移守薊州,遂命署北平布政司理問,陞經歷,給餉運,督城守。(楊士奇撰少保吳公墓碑。)
金忠,僑居北京二十年。上初舉義靖內難,公布衣入見,署紀善,遂從征伐。明年,署長史。(楊士奇撰金尚書墓志。)
中山武寧王四子。長輝祖,襲爵魏國公。次增壽,當太宗皇帝靖難,有翼戴功,而竟死非命。初追封武陽侯,進封定國公,謚忠愍。(楊士奇撰其子定國公景昌碑。)
奉天征討官員,洪武三十五年九月初四日,奉制封:都督僉事丘福,為中府左都督、淇國公。都督僉事朱能,為左府左都督、成國公。
以上,俱奉天靖難推誠宣力武臣、特進榮祿大夫、右柱國,食祿二千五百石,子孫世襲。
都督僉事張武,為中府都督同知、成陽侯,食祿一千五百石。
鄭亨,為中府左都督、武安侯,食祿一千五百石。
都督僉事陳珪,為後府都督同知、泰寧侯,食祿一千二百石。
孟善,為右府都督同知、保定侯,食祿一千二百石。
火真,為中府都督僉事、同安侯,食祿一千五百石。
王忠,為右府都督同知、靖安侯,食祿一千石。
都指揮王聰,為中府都督僉事、武城侯,食祿一千五百石。
都督僉事徐忠,為前府左都督、永康侯,食祿一千五百石。
張信,為隆平侯,食祿一千石,子孫世襲隆平伯。
李遠,為中府都督同知、安平侯,食祿一千二百石,子孫世襲安平伯。
郭亮,為左府都督同知、成安侯,食祿一千二百石,子孫世襲成安伯。
以上,俱奉天靖難推誠宣力武臣、特進榮祿大夫、柱國,子孫世世承襲。
都督僉事房寬,為思恩侯,食祿八百石,子孫世襲指揮使,無階勳。
右都督顧成,為奉天翊運推誠宣力武臣、特進榮祿大夫、柱國、後府右都督、鎮遠侯,食祿一千五百石,子孫世襲。
都指揮使徐祥,為興安伯,食祿一千石,子孫世襲。
都督僉事徐理,為武康伯,食祿一千石,子孫世襲。
都指揮僉事李濬,為襄城伯,食祿一千石,子孫世襲。
都指揮同知張輔,為信安伯,食祿一千石,子孫世襲。
都督僉事唐雲,為新昌伯,食祿一千石,子孫世襲指揮使。
都指揮使孫岩,為應城伯,食祿一千石,子孫世襲。
都指揮使房勝,為富昌伯,食祿一千石,子孫世襲指揮使。
都指揮使趙彝,為忻城伯,食祿一千石,子孫世襲。
都督僉事陳旭,為雲陽伯,食祿一千石,子孫世襲。
都督僉事劉才,為廣恩伯,食祿九百石,子孫世襲指揮同知。
以上,俱奉天翊衞宣力武臣、特進榮祿大夫、柱國。
都指揮同知張玉,追封奉天靖難推誠宣力武臣、特進榮祿大夫、柱國、榮國公,(「榮國公」,「榮」,原本及各校本俱缺,據明史卷一四五張玉傳補。)謚忠顯。
都指揮同知譚淵,追封奉天靖難推誠宣力武臣、特進榮祿大夫、柱國、崇安侯,謚壯節。
曹國公李景隆,為奉天輔運推誠宣力武王、特進光祿大夫、左柱國、太子太師、曹國公,增祿一千石,通前四千石,子孫世襲。
兵部尚書茹瑺,為奉天翊運守正文臣、特進榮祿大夫。柱國、太子少保兼兵部尚書、忠誠伯,食祿一千石,以給本身。
都督同知王佐,為中府都督同知、順昌伯,食祿一千石,子孫世襲指揮使。
都督僉事陳瑄,為右府都督僉事、平江伯,食祿一千石,子孫世襲指揮使。
右王佐、陳瑄,俱奉天翊運宣力武臣、特進榮祿大夫、柱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