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过我们不要跑到未来中去太远,还是回来吧。德意志哲学家多少预见到,人美的目的是行动而不是科学。这种天才的预言往往具有自我矛盾,它强制地侵入了冷静而严正的逻辑结构中。即使是黑格尔,他对于行动的思想,也是暗示多而发挥少。这不是他那个时代的事——乃是他所产生的时代的事。黑格尔在打开了精神领域的时候,谈论着艺术、科学,然而忘记了跟一切历史事件经结在一起的实践活动。不过不能把以黑格尔为最后一人的德意志许多思想家,同当代形式主义者等量齐观的。他们除了要求知识之外并没有其他要求,可是这是适合时宜的:他们兢兢业业为人类研究出科学的途径:对于他们来讲科学中的和解乃是一种奖赏;按其历史地位来看他们有权满足于普遍的东西;他们的使命就是向世界证明完成了的自我认识,并指出了一条通往它的途径:这即是他们的行动。我们的情况就完全不同了:对于我们来讲,在抽象的普遍的范围里面的生活,是不合时宜的,那是个人的兴趣。任何一个新兴的分野都具有企图建立个独立王国和确立绝对的意义的雄心;对这个分野的坚信不移是最重要的胜利条件,不过进一步发展下去,就逐渐地必然会转变成虚假的绝对的分野,而且这个转变的必然性具有极大正确性也可说是绝对的。黑格尔曾经极其意味深长地说道:“了解存在的事物乃是哲学的任务,因为存在的事物是理念。正如任何个性都是其时代的产物一样,哲学即是思想中时所理解的时代;要设想有一种哲学能超越其当代的世界,这是荒谬的”①。宗教改革的世界的任务是去理解,不过理解并不是意志时最后目的。哲学家们忘记了积极的活动。不幸并不在于此。实践的分野根本不取消语言;时机一到他们就提出了自己的意见。时代很快就到来了;目前人类像搭乘着火车一样奔驰着。几年就是一个世纪。艺术和科学的最伟大的代表人物歌德和黑格尔死后方十年,倾向新思潮的像谢林这样的人物,即开始提出完全与他在十九世纪初宣传科学时所提出的要求不同的要求。谢林的叛变行为。在任何情况下都是一种重要的意味深长的事件*。谢林与其说是具有辩证的直观勿宁说是具有诗人的直观,正是做为vates②的他,对准备吞没理性活动的一切巨流的普遍的海洋感到恐惧;他向后倒退,由于不能同其原理的结论相协调,于是脱离了当代事物,同时指出了它的短处痛处。带进整个德意志的气氛中来的是关于生活和科学这样的新问题,在新闻界、文艺作品中、书籍中,这是显明的事实。在科学中被遗忘了的个性要求自己的权利,要求因情欲而战栗的,只要创造的、目由的行动就感到满足的生活。在思惟的领域内完成的否定之后,它就想要在另外一些领域进行否定,因为个性的必要性被揭示出来了。人是需要它的,而且包罗一切的科学也是承认这种权利的:它并不阻碍,它为了绝对的无个性而祝贺个性长生,祝它自由自在地生活。
①《法哲学》,序言。着重点是原文上就有的。——赫尔岑原注(参阅《法哲学原理》中译本,商务印书馆1961年版,第12页。——译者)
②(拉丁语)诗人。
是的,科学是一个无个性的王国,这个王国摆脱了情欲而颇为镇静,它长眠于高傲的自知之中,被贯穿一切的理性之光照耀着,这是观念的王国。它并不像尸体那样僵硬而冰冷,不过它像大洋似的安息在本身的运动中。在科学之中有奥林普山的诸神,而并不是人们;是浮士德朝之走去的母神*。在科学之中的是不体现为买体而体现为逻辑组织,因辩证发展的桔构而不因暂时存在的史诗而显得生气勃勃的真理:科学中的规律,乃是一种从生存的波澜以反外在的和偶然的骚乱中摆脱出来的思想;在科学中响彻着天体交响乐,其每一个音响之中都包含着永恒性,因为其中具有必然性,因为暂时的东西的偶然呻吟声是不会这样深沉的。我们同意形式主义者说科学高于生活,不过这种高度乃是其片面性的明证:具体的真理是既不能高于也不能低于生活,它必须是正处于生活的中央,正像心脏正处于有机体的中央一样。
由于科学高于生活,因而科学的领域是抽象的,它的完备性是不完备的*。活的完整性并不由摆脱特殊的普遍事物所组成,而是由互相吸引而又互相排斥的普遍的和特殊的事物所组成;这种完整在任何一个因素中都是不存在的,因为所有的因素都属于它:无论其他一切规定怎样具有独立性,怎样详尽无遗,它们都将被生活的火花熔化,并消失其片面性而注入于广袤的、吞没一切的激流之中纯正的理性在科学之中替自己表白得一清二楚,同过去和现在算清了自己的帐目,——不过未来就必须不只在普遍的范围之内实现。
在这范围内,真正的未来是没有的:因为未来是被当作必然的逻辑结果而预知的,这种实现是太抽象性,太贫乏了:思想必须有血有肉,进入生活的市堤,以暂时存在的一切豪华和美丽显示出来,缺少这种东西就没有生动、热情、诱人的行动。
,oZeus?
’
,sagtederGott,
,Goethe①
①(德语)“为什么我瞬息即逝,啊,上帝?”美丽这样问道。上帝说道:“我只把瞬息即逝的东西造成为美丽的。”歌德
科学不仅意识到其自律性,而且也意识到自己是世界的规律,科学使规律转为思想,而把它作为实际的东西加以摒弃,以自己的否定来使它升华,任何实际事物都不能抵敌这种否定的锋芒。科学在确实存在的领域中进行破坏,在逻辑镇域中进行建设,——它的使命就是如此。不过人的使命不只在于逻辑,而且也在于社会历史的世界,精神自由和积极行动的世界中进行建设:在这个世界里面不仅有抽象理解的能力,而且也有可称为积极的理性和创造的理性的意志;人是不能拒绝参与其周围正在实现着的人间的行动;他必须在一定的地点一定的时间从事活动,——他对世界肩负的使命即在于此,这是他的cO11ditiosinequanon②。从科学中出来的个性,既不再属于绝对局部的生命,也不属于绝对普遍的分野;在它的里面把特殊和一般结合在普通公民的个别性之中。在科学当中获得和解的个性渴求生活中的和解,不过为此就得在一切实践范围内,以精神的意志创造地从事活动。
②(拉丁语)必要条件。
佛教徒的过错即在于他们感觉不到生活的这个出路——即观念的有效实现——的要求。他们把科学的和解当作全部和解,不当作行动的动机,而当做完全的、自足的满足。他们对于书本子以外的一切皆漠然置之。他们为了空洞无物的普遍性而摒弃了一切。印度的佛教徒渴望以生存作代价来博得成佛的解脱。对于他们说来,佛正是抽象的无限,无。科学给我们人征服了世界,更重大的是征服了历史,这并不是为了使人可以休息。仅能保存在自己的抽象性中的普遍性总不免在恍惚之中失去一切活动力的,——印度的无为主义就是如此。花岗岩的事件世界在遭受否定的火焰的时候是无力抵抗的,于是,就像被熔化的洪流一般泻入科学的海洋。可是,人应该横渡这个大洋,以便在另一个世界里,在乐土阿特兰基达上重新开始活动。他并不是凭着本能,也不是由于外在的推动,他不同于丧家之大四处乱窜,并非由于预感到昏暗将临,而是由于精神上的充分自由而开始活动。在周围的一切没有限他达成协议之前,人是不可能安心的。形式主义者满足于航行出海,颠簸海上,而不航行到任何地方,于是以不知不觉被冰块包围而告终:在他们看来,那些冰块好像是激荡而透明的波涛,实际上却是装出一副运动的外形的凝固的冰块;活动的水流凝结得像钟乳石一样,一切都冻僵了。形式主义者本身即具有冰的性质,他们用科学的语言谈论,说出带来北极寒流的冷酷的断语,而给予科学可怕的危害:他们的言语的光辉,乃是阳光在冰上滑动着的、并不发暖的冰的光辉,水上的、僵死的光辉,它宁愿消灭也不愿接受温暖。觉察到大部分柏林的以及其他一切形式主义巨擘——新科学的学究——的缺乏爱情,听众们就为之战栗了。###第20章他们只抓住一些字母,一些词句,用这些东西来窒息一切怜悯心和一切温暖的同情心。他们一心一意、孜孜不倦地上升到对全人类事物漠不关心的地步,认为这是真理的高峰:不要完全相信他们,以为他们是无心的,——他们常常佯装如此(这是captatiobenevolentlae①的一种新方法)。他们无论何时何地总把形式上的解决误认为就是真正的解决。他们觉得个性乃是一种坏习惯,现在已到予以抛弃的时候了:他们鼓吹同当代生活的一切黑暗面和解,而把一切偶然的、日常的、衰颓的,一言以蔽之,在街上所能遇到的一切,都称为现实的,从而也就是有权利被承认的事物*;“一切现实的都是合理的”,他们对这个伟大的思想正是作这样的理解;他们把一切高尚的冲动都标上一个Schonseeligkeit②的名称,而并不懂得他们的老师使用这个词时的本义③。如果我们在这种结果上加上他们的浮夸可笑的语言,偏狭的倨傲,那末,我们就会给予那个对这些科学的小丑采取不信任态度的社会的正确看法以公平的评价了。黑格尔不论在什么地方只要有可能就谆谆告诫人们谨防形式主义④,他论证过,即使最真实的规定,如果拘泥地从字面上加以了解,也会出毛病的;最后他大骂一通——但毫无补益。
①(拉丁语)博取好感。
②(德语)优美情操。
③“有一个具有现实性的更完满的世界,可以经由对现实性的认识而达到,这个世界比那种绝望的意识更完全,那种意识认为,暂时的东西是丑恶的或者是有缺陷的,可是为什么要跟它和解呢,就因为它不能更好一些了。”《法哲学》——赫尔岑原注
④比如在《精神现象学》的整个序言上。——赫尔岑原注
他们正是拘泥于他的词句,正是把他的话作字面上的理解。他们不可能一下子就习惯于真理的永恒的运动,不可能一举就认识到任何命题的否定都对更高的命题有利认识到只有在格斗和取消这两个命题的承续的一贯性之中才能换取活生生的真理,认识到这是真理的蛇皮,真理将一步一步更其自由、更其自由地从中蜕脱出来。他们(尽管也谈论了一些类似的话)无法习惯于在科学发展中是什么也不能永久依靠的,而只有在急速而突进的运动中得到拯救。他们紧抱住每一个局部,当作这就是真理,不论什么样的片面的定义他们都当作是事物的全部定义:他们需要的是格言警句和现成的规则;他们钻进车站(轻信得可笑)以后,每次都认为已到达了绝对的目的地,于是就坐下来休息。他们严格地拘泥原文,——因而就无法领会它。了解别人所讲的和所写的东西那还不够:应当了解眼睛里面发的是什么光,应当嗅出字里行间发出的是什么味道,必须把书本领会得能从中走出来这才能理解活生生的科学;理解就是对事先存在的同类性的揭露。科学传给有生命的人的是有生命的,传授给形式主义者的则是形式主义的。请看浮士德跟他的助手,对于浮士德来讲科学乃是一个“存在还是不存在”这样一个生命攸关的问题:他可能大失所望,垂头丧气,陷入错误,寻觅一切享乐,然而他的天性深深从他的外壳中渗透出来,他的谎言也比华格纳肤浅的毫无讹误的真理具有更多的真理。对浮士德看来是困难的东西——对华格纳来讲则是轻而易举的。华格纳颇为惊异,为什么简单的事物浮士德却不了解。对某些东西不了解,是需要有很多智慧的。华格纳并不为科学受折磨,反而感到慰藉,心安理得,在痛苦中得到愉快。他所取得的安宁是一文不值的,因为他本来就从未费过神。他看见了一致、和谐、解决而莞尔而笑的地方,正是浮士德看到了决裂、仇视、纷争而感到痛苦的地方。
每个研究者都要经过形式主义,这是形成的阶段之一:然而这只有具有活生生的灵魂的人才可以通过,至于形式主义者则被拦往:对于某些人说来形式主义是一个阶段,对于另一些人说来却是目的地。譬如,自然在人之中获取完善时,在每一尝试上都要停留一下,使永远标志着已经经过的阶段的自然种属永世长存,这个阶段对于这一种属来讲乃是存在的最高级的唯一形式。不过自然也好,科学也好,不达到包括在它们的概念之中的最后的结果,都不会满足的。自然在人之中超越了自己或是说践踏了自己。科学在今天仍然是同样的景况;它已经完成了自己的最高使命;它已经是普照一切的太阳,事实的理性,从而也是理性的辩解的理由。然而它并不是停滞不前,并不坐在自己的宝座上休憩;它超越了自己的最高点,并指出离开自己步入实际生活的道路,意识到人类的全部精神在科学之中并没有全部得到发展,即使是认识了一切也好。科学并不会因为深入生活而丧失自己的宝座;有朝一日在这个范围内取得了胜利——那就是永远的胜利;而且人类也不会在科学中丧失生活的其他范域。正统派的佛教徒是更其为科学而科学了,他们宁可灭亡也要保卫住科学对生活的独裁统治。“科学就是科学,至于其唯一的方法就是抽象”,这是他们的古兰经的诗句。他们用大言壮语回答一切,而不是想尽办法在事实上消弥把抽象范围和实际范围隔开的鸿沟,生活和思惟的矛盾,反而将它们用人为的辩证法的装饰音的轻纱掩盖起来。要把一切存在硬塞在形式主义的框框里,对于把来自存在方面的一切抗议全都置若罔闻的人们说来,是并不困难的。门外汉有时颇感惊异,有些极其奇特的现象怎么会被形式主义者用一般规律轻而易举地制服了,——惊异,——其实是感觉在这里是玩弄了一种骗人的手法,这种手法是令人惊叹的,但对于寻找忠实于事实的实事求是的答案的人们说来,乃是不愉快的。对于鱼有一半罪过的形式主义者,只能说他们自已首先被自己的手法所骗了予以原谅。伏尔泰讲过,有一个医生对一个有视力的人很肯定的说,说他是个瞎子,向他提出论证,说他的有视觉这一荒谬的事实,跟他的结论毫不矛盾,因此他仍然要把他看成瞎子。新型佛教徒跟德国人就是这样谈话的,直到德国人猜透是怎么一回事,尽管德国人的性情非常温和善良,问题在于,事实根本未被他们征服。他们像中国帝王一般,把自己看作是整个地球的所有者:可是除掉中国之外,他并干预不了整个地球,它是完全不属于他的。
站在科学之外的华而不实的人们,有时候能够明白过来,真正着手研究科学,至少也能够产生怀疑,觉得这样的转变可能会在他们身上发生。在这一点上形式主义者却是毫不怀疑,他们感到心满意足,心安理得,不能继续前进;他们不知道也不可能想到还有继续下去的问题。他们可悲的境遇之所以不可救药,就在于这种过分的满足;他们跟一切都和解:他们的目光所表现出来的乃是有些木然的安然态度,而并不是内心扰动:他们只须高枕无忧,洋洋自得就行,其他的一切都已完成,或者正在自己完成。他们颇感惊异:当一切都已被辩明,被认识,人类已获致了存在的绝对形式①,这并且已经清楚地由现代哲学乃是绝对的哲学,科学总是与时代相一致的,但只是时代的结果,也即是说是在生活中完成的,这样一个事实所证买了,人们为什么还要奔走忙碌呢。对于他们来讲这种证明是不容置疑的。你不能用事实使他们署住——他们是蔑视事实的。您如果问他们,在这种存在的绝对形式之下,为什么曼彻斯特和北明翰的工人快要饿死,或者靠着只能使他们不致丧失劳动力的工资而苟且偷生呢?他们会说这是偶然的。您如果问他们,为什么他们把绝对的词语用在发展着的事件,跟用自己的前进运动证明自己并非绝对性的范围上呢?他们会说:“在某章某节就是这样说的。”对于他俩来讲,这也就是论证了,至于这些章节中的词语应怎样理解——这是不必要操心的。要想使形式主义者睁开眼睛是困难的;他们如同佛教徒那样,坚决地把在无限中寂灭看做是自由和目的,而且向冷酷的抽象境界上升的越高,脱离一切活生生的事物越远,他们就越感到安宁。利己主义者就是这样压灭人类的一切情感,使自己避开一切不愉快的、痛苦的事情而获得他们那种宁静的幸福的。然而利己主义者也好,形式主义也好,人总是必然要降生于世的。
①这不是编造,而是巴耶尔霍佛着《哲学史》中所说的(《DieldeeundGes-chichtederPhilosophie》vonBeyerboffer,Leipzig,1838,最后一章)。——赫尔岑原注
任何人都能够不去理睬苦难的景象,然而却并不是每个人都可以中止由此而发出的呻吟。黑格尔(我们这个时代的形式主义者的一切妄诞的话都是标着他的牌号,这正如我们这个行星上的每一个地方制造花露水的都以法琳厂的商标来兜售一样)如此评论形式主义①:“现时主要的劳作并不在于清除去人身上的感性的纯朴,并且把它发展为思维的本质,而更主要的是与此相反,在于通过取消硬化、固定的思想来创造普遍的事物。###第21章不过要使固定的思想变得灵活,这比使感性的物质性变得灵活更加困难的”形式主义把抽象的普遍性看作是无条件的;它宣称,不能满足于抽象的普遍性,这就证明不能提高到无条件的观点,并保持在它的高度上形式主义以非现实的形式把全部价值都归给普遍的观念,并且认为把一切都抛弃并推入可怕的空虚深渊之中乃是一种思辨。对绝对中某种存在的事物所作的观察,归结为其中一切都是同样的,这么一来绝对就成为在其中一切母牛都是黑色的暗夜。假如说,把条件当作实体曾经使人们激怒。
①《精神现象学》序言。——赫尔岑原注(按:这段引文未能确定是黑格尔原着的那一处,现照俄文翻译。——译者)。
那末这种拒斥原因部分地在于人们本能地看到,自我认识在这个实体中只是消失,而并未保存下来,部分由于一种相反的见解,认为思维就是思维,就是普遍自身,也仍旧是无区别的、不动的实体性。甚之,假如思惟使实体的存在跟本身结合起来的话,把直观(dasAnschauen)当作思惟来加以理解的话,那么一切仍须取决于这种推理是否会陷入迟缓的千篇一律,是否会用不现实的方式表现现实。黑格尔在《法哲学》一书中说道:“自我认识和现实之间在极大多数场合总有一个未解放成为概念的抽象性。”在读到这样一些地方时,你会非常惊讶地问道,为什么那些善良的人毕生研读黑格尔的着作还不能了解呢。人读的是书,可是他所理解的正是他头脑当中的东西。跟传教士学习过数学的那个中国皇帝懂得这一点,他在每次学习完毕之后都表示感谢,说他使他想起了已经忘却了的真理,这种真理他是不会不知道的,因为paIlnetler①他是无所不知的上天之子。实际是这样的。人们阅读黑格尔的着作只能了解他所提醒的那些,阅读之前已经存在但并未成熟的那些。书这种东西本来就只起助产的作用,——促进分娩,使分娩顺利,至于产生什么,助产士是不负这个责任的。不
过不要忘记黑格尔本人也常常犯那种认为科学是世界历史终极目的德国病的。
①(法语)按职位而论。
他在某处曾经直率地那样说过①。我们在论文三里面曾经提到过黑格尔对自己的原理常常不能首尾一致。任何人也不能超越自己的时代。科学在他的身上找到了最伟大的代表人物:他把科学引到极点,而对科学的排斥一切的威势作了有力的,可能也是并非有意的一击,因为每前进一步必然要更其深入实践范围。他个人即满足于知识,因而他并没有迈这一步。科学对于日耳曼一宗教改革的世界,正如艺术对于希腊人的祖先一样。不过艺术也好,科学也好,在其排他性上,并不能用来缓和及满足一切要求。艺术是表现,科学是理解。新的世纪要求在现实的事件世界中完成理解。黑格尔的富有天才的本性曾经不断打破了时代精神、教养、习俗、生活方式和教授的称号所加给的桎梏。你们瞧,法哲学在他那里获得了多么辉煌的发展,我们这里所谈的并不是指着词句,并不是指着说法,而且指着内在的真实思想,这本书的灵魂。抽象的法律领域被道德世界、规范王国、以及为自己所阐明的法律权所解决、所代替了。然而黑格尔并没有在这里结束,而是从法律观念的高度突入世界历史之流,突入历史的海洋。法律科学完成,完满结束,从自己本身中走出来。个性发展的过程正是这样的。模糊的个体性,从自然的直接性中出来,像雾气一样升入普遍的范域,被观念的太阳照耀得清澈透明之后而在广袤无垠的普遍的碧空中获得了解决;然而它们并没有在碧空之中消失:它接受了普遍的东西,成为甘霖和纯洁而晶莹的水滴又降落到原来的土地上。回来了的个性的全部宏伟之处即在于它保全了两个世界,在于它把族类和不可分割物结合在一起,在于它成为它所因之而产生的东西,或是说得更正确些,成为它为之而产生的东西,即两个世界的自觉的联系,在于它理解了自己的普遍性并保全了单一性。这样地发展了的个性就把知识本身看作是更高一级的直接性,而不把它看作是命运的完成了。返回乃是一种辩证的运动,同上升一样是必然的。停留在普遍上乃是静止,亦即死灭;观念的生命乃是“一切都卷入其中的酒神节狂饮,一切都不间断的发生和消亡,永无休止,只在这一运动中得到安宁”*。再说一次,普遍的并不是完美无缺的真理,而是个别的东西在其中解体,转化过程已在其中完成的一个真理阶段。普遍的乃是事先和事后的静止,可是观念不能停留在静止之中,它自然而然就离开了普遍的领域而走进生活之中。
①记得是在《哲学史》中*。——赫尔岑原注
完全的trio①,既和谐而又雄伟,只在世界历史中才能响起,只有在世界史中完全的生活的观念才能存在;在历史之外只是一些渴求完全、互相景慕的抽象而已。直接性和思想乃是在历史行动中获得解决的两个否定。这样,统一分解为对立,以便在历史中结合起来。自然和逻辑被历史所超越、所实现了。在自然里面一切都是局部的,个别的,分散存在的,只具有一种薄弱的实物联系:在自然里面,观念的存在是肉体的,无意识的,服从于目然法则和模糊的、尚未为自由理性所超越的意向。在科学之中则完全相反:观念存在于逻辑的组织中,一切局部的被取消了,一切都被意识的光芒贯穿着,波动着的、使自然运动的那种隐蔽的思想,通过运动的发展而从物理的存在中解放出来,变成了的公开的科学思想。不管科学如何完备,它的完备性也是抽象的,它的地位对自然而论则是消极的,自从笛卡儿明显地把思惟同事实、把精神同自然对立起来的那个时代起,科学已经认识到了这一点。自然和科学乃是弯曲度不同而又互相永远照映着的两面镜子;自然跟逻辑这两个分外两端的世界之间的焦点、交叉和集中之点,乃是人的个性。自然在每点上聚集,愈益深化,作为人的我而告终;在我之中它达到了自己的目的。人的个性使自己跟自然相对立,同自然的直接性角斗,在自身之中发展了种、永恒、普遍理性。完成这种发展乃是科学的目的。人类过去的全部生活,自觉和不自觉地以渴求达到理性的自我认识,把人的意志提高到神的意志作为自己的理想:在一切时期人类都追求道德上有益的、自由的行动。这样的行动在历史上未尝有过,而且也不可能有。科学必须先行于这种行动:缺少知识,缺少完全的意识,就没有真正自由的行动:可是,人类过去生活中没有过完全的意识。科学导致着完全的意识,它证明了历史的同时也放弃了历史;真正行动并不要求过去事件为它作证,对于行动来讲历史是根据,是直接性的东西:以前发生的一切从发生源流上说来是必要的,然而未来之中一如在历史中一样也将具有独特性和自律性。未来跟过去的关系,正如成年的儿子跟父亲的关系一样;为了诞生,为了长大成人,他需要养育者,他需要父亲;然而成人以后跟父亲的关系就起变化了——变得更高极,更充满爱意,更加自由的了。莱辛把人类的发展称为教养*,如果无条件地引用这句话,那是不正确的,不过在一定的范围内这种说法是很对的。确然,人类至今还具有未成年的鲜明的标志;人类正在慢慢地被教养成具有意识。粗率地看来,由于丰富多彩,由于创造的富丽堂皇,由于显然不必要而且互相敌对的过多的形式和力量,这种教育学似乎没有统一性。可是从自然、无意识发展到有意识,到自律的本来的途径正是这样的。现在我们来讨论自然:自然对于它本身也是模糊不清的,因为这种模糊不清而感到苦闷,它在向往着自己也莫明究竟的目的,不过这种目的同时也是其骚动的原因,它通过千万种形式来追求达到意识,创造一切可能性,向四面八方猛冲,去撞击每一个门,在一个题目上创出无数的异说。生活的诗篇就在于此,其内在丰富性的明证亦在于此。
①三部合唱(奏)曲。
第19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