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出版文学> 金匮钩玄>第4章

第4章

伤食
戴云:恶食者,胸中有物。导痰补脾。二陈汤加白术、山楂、川芎、苍术。

(食积兼湿。东垣有法有方。)又痞满方吴茱萸(三两)、黄连(八两)、粥为丸。
软石膏碾末,醋丸,如绿豆大,泻胃火、食积、痰。
嗳气
(胃中有火、有痰。)南星、半夏、软石膏、莎草根,或汤、或丸。
吞酸
戴云:湿热在胃口上,饮食入胃,被湿热郁遏,其食不得传化,故作酸也。如谷肉在器,湿热则易酸也。
必用茱萸顺其性而折之,反佐:茱萸、黄连。
嘈杂
(只是痰因火动。)戴云:此即俗谓之心嘈也。
栀子姜炒,黄连不可无。栀子、黄芩为君。
南星、半夏、橘皮、热多加青黛。
肥人嘈杂,二陈汤加抚芎,用苍术、白术、炒栀子。
五疸
不用分五,同是湿热,如、曲相似。
戴云:五疸者,周身皮肤并眼如栀子水染。因食积黄者,量其虚实,下其食积。其余但利小便为先,小便利白,即黄自退。
轻者小温中丸;重者大温中丸。
热多者加黄连。湿多者茵陈、五苓散,加食积药。
消渴泄泻
先用白术、白芍药,炒为末。调服后,却服消渴药。
消渴,养肺、降火、生血为主。分上中下治。
黄连末、天花粉末、人乳、生藕汁、生地黄汁。
上二物汁为膏,入上药搜和,佐以姜汁和蜜汤为膏,徐徐留于舌上,白汤少许送下。
能食加软石膏。栝蒌根治消渴神药。
水肿
戴云:水肿者,通身皮肤光肿如泡者是也。以健脾、渗水、利小便、进饮食。元气实者可下。
此因脾虚不能制水,水渍妄行,当以参术补。脾气得实,则自能健运,自能升降,运动其枢机,则水自行,非五苓之行水也。宜补中、行湿、利小便,切不可下。
二陈汤加白术、人参为主,佐以苍术、炒栀子、黄芩、麦门冬,制肝木。若腹胀,少佐浓朴。气不运,加木香、木通。
气若陷下,升麻柴胡提之。随证加减,必须补中。
产后必用大补气血为主,少佐以苍术、茯苓,使水自降。用大剂白术补脾。壅满用半夏、陈皮、香附监之。
有热当清肺,麦门冬、黄芩之属。
一方:用山栀子去皮取仁炒,捶碎,米饮送下。若胃脘热,病在上者,带皮用。
鼓胀
(又名单鼓。其详在格致论中。)大补中气行湿,此乃脾虚之甚。须必远音乐、断浓味。
以大剂人参、白术,佐以陈皮、茯苓、苍术之类。
有血虚,当以四物汤行血。
脉实兼人壮盛者,或可用攻药,便用收拾白术为主。浓朴治腹胀,因味辛,以散其气在中焦故也。
自汗
(属气虚、湿热、阳虚。)东垣有法有方人参、黄、少佐桂枝。
阳虚,附子亦可用。
扑法:牡蛎、麸皮、、本、糯米、防风、白芷、麻黄根为末,周身扑之。
火气上蒸,胃中之湿,亦能作汗。凉膈散主之。
痰证亦有汗者。
盗汗
(血虚、阴虚。)戴云:盗汗者,睡则汗自出,觉则无矣。非若自汗而自出也。小儿不须治。
东垣有法有方,当归大黄汤。
盗汗方白术(四两。一两用黄、同炒;一两用石斛同炒;一两用牡蛎末同炒;一两用麸皮同炒。各微黄色。余药不用,只用白术。)上为细末。每服三钱,用粟米汤调下,尽四两效。
吃逆
(有痰、气虚、阴火。视其有余、不足治之。)戴云:吃逆者,因痰与热,胃火者极多。
不足者,人参、白术汤下大补丸。
有余并痰者,吐之。人参芦之属。
头风
(有痰者多。)左属风。荆芥、薄荷。
属血虚。川芎、当归、芍药。
右属痰。苍术、半夏。
属热。黄芩。
搐药有用荜茇、猪胆。
头痛
(多主于痰。)痛甚者火多。亦有可吐者、亦有可下者。
清空膏治诸般头痛,除血虚头痛不治。
血虚头痛,自鱼尾上攻头痛,必用川芎当归汤。
古方有追涎药,出东垣试效。
羌活、防风、黄连(各炒一两)、柴胡(七钱)、川芎(二钱)、甘草(一两半,炙)、黄芩(三两,刮去黄色,锉碎一半,酒炒一半)上为末;每服二钱匕。热盏内入茶少许,汤调如膏,抹在口内,少用汤送下,临卧服之。
头眩
痰挟气、虚火,治痰为主。挟补气药,并降火药。
属痰,无痰则不能作眩。
属火,痰因火动。又有湿痰者、有火多者左手脉数,热多。脉涩,有死血。
右手脉实,痰积。脉大,必是久病。
眩晕
(火动其痰。)二陈汤加黄芩、苍术、羌活,散风行湿。或用防风行湿之剂可也。
昔有一老妇,患赤白带一年半,是头眩,坐立不久,睡之则安。专用治赤白带除之,其眩自安矣。
眉棱痛
风热痰,作风痰治,类痛风。白术,酒黄芩末,茶调服。
又方:川乌头、草乌,二味为君,童便浸洗,炒,去毒,细辛、黄芩、羌活、甘草,佐之。
耳聋
少阳厥阴热多,皆属于热,耳鸣者是。
戴云:亦有气闭者,盖亦是热。气闭者,耳不鸣也。
蓖麻子(四十九粒)、枣肉(十个)上入人乳捣成膏子,石头上略晒干,便丸如桐子大,以绵裹塞于耳中。
又方:用鼠胆入耳中,尤好。仍开痰、散风热。
大病后,须用四物汤降火。
有阴虚火动耳聋者,亦如上法。
心痛
(即胃脘痛。)心痛,虽日数多,不吃饮食,不死。若痛方止便吃还痛,必须三五服药后,方可吃物。
大凡心膈之痛,须分新久。若明知身受寒气,口食寒物而病,于初得之时,当以温散或温利之药。若曰病得之稍久,则成郁矣。郁则蒸热,热则久必生火,原病式中备言之矣。若欲行温散,宁无助火添病耶。由是古方中多以山栀为热药之向导,则邪伏而病易退,正易复而病易安。虽然,病安之后,若纵恣口味,不改前非,病复作时,必难治之也。
山栀炒,去皮,每十五个浓煎汤一呷,入生姜汁令辣,再煎小沸服。或入芎一钱尤妙。山栀大者用七个或九个。大概胃口有热而作痛,非山栀子不可。佐以姜汁,或半夏、橘红各五,黄芩三,甘草一。用二陈汤加苍、芎,倍加炒栀。痛甚者,加炒干姜从之反治之法。心痛轻者,散之。麻黄、桂枝。重者,加石碱、川芎、苍术、栀子必炒去皮用,作丸服之。
凡治病必须先问平日起居如何。假如心痛有因平日喜食热物,以致血流于胃口作痛,用桃仁承气汤下之,切记!轻者用韭汁、桔梗,能开提气,血药中兼用之。
以物拄按痛则止者,挟虚也,以二陈汤加炒干姜和之。
有虫痛者,面上白斑、唇红、能食,属虫。治苦楝根、锡灰之类。脉坚实不大便者,下之。
痛甚者,脉必伏。多用温药,不用参术,可用附子。
诸痛不可用补气药。
客寒犯胃,草豆蔻丸用之。热亦可用,止用一二服。
草豆蔻(一钱四分,裹烧热去皮)、吴茱萸(汤泡,洗去梗焙干)、益智仁、白僵蚕、橘皮、人参、黄(以上各八分)、生甘草、归身、炙甘草、桂皮(各六分)、曲末、姜黄(各四分)、桃仁(七个,去皮)、半夏(一钱,洗)、麦、(一钱半,炒黄)、泽泻(一钱,小便多减半用之)、柴胡(四分)、详膈下痛多为用之。
上一十八味,除桃仁另研如泥外,余极细末,同桃仁研匀,用汤泡,蒸饼为丸,如桐子大。每服三十丸,食远,用热白汤送下。旋斟酌多少用之。
又方:用黄荆子炒焦为末,米饮调服。亦治白带。
又方:脾痛用海蛤粉,佐以香附末。用川芎、山栀、生姜煎辣汤,调服为佳。
又方:单用牡粉,酒调下一二钱。气实不可用。
腰痛
(湿热、肾虚、瘀血。)湿热腰痛者,遇天阴或坐久而发者是。肾虚者,疼之不已者是也。瘀血者,日轻夜重者是也。
脉大者肾虚,用杜仲、龟板、黄柏、知母、枸杞、五味之类,用猪脊髓丸。
脉涩者瘀血,用补阴丸中加桃仁、红花。
湿热者,用苍术、杜仲、黄柏、川芎。
痰者,用南星。
凡诸痛皆属火,寒凉药不可峻用,必用温散之药。
诸痛不可用人参。盖人参补气,气旺不通,而痛愈甚矣。
脐下忽大痛者,人中如黑色者,多死。难治也。
人面上忽有红点者,多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