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出版文学> 赵绍琴临证验案精选上>第31章
[按]:鼻息肉生长10余年,已长出鼻孔之外数分,按一般常识推测,若不用手术摘除,仅靠内服中药恐陷难以消除。然而,事实证明,中医辨证论治能够解决疑难问题,成功的关键是要以中医理论为指导。鼻为肺之外窍,为清气出入之通道,鼻息肉乃有形之赘生物,浊邪之结聚所成。必是肺热壅塞日久,深入血分,络脉阻滞。故此病不独属肺,而且涉及血分,为血分瘀阻之病。赵师治疗此病,治则十分明确,一是治肺,宣通肺气,二是治心,凉血化瘀。治肺用辛荑花、苍耳子、白芷等辛香通气之品,既能宣肺开郁结,通清窍,又能辛香引入络中,透邪外出。治心用丹参、茜草、赤芍、生地榆等凉血化瘀。古人云:“鼻塞治心”,心主血脉,今治在血分,即治心也。除此二者为主治疗外,还兼用了疏调三焦之品,如焦三仙、水红花子、大黄等,以三焦少阳,上连于肺,下通于肾,为气机之通道。古云:九窍不通,肠胃之所生也,慨指此言。此外,川楝子、黄芩泄肝肺之热,茅芦根清肺胃之热渺参、麦门冬养阴清肺,各适时用之,体现了中医定法之中又灵活多变的特点。总之,赵师此案为临床治疗鼻部疑难病提供了宝贵的思路和经验,值得我们细心揣摩。
胃脘痛1(浅表性胃炎)
陈某某,女,39岁。
初诊
胃脘作痛5年余,胃镜检查确诊为浅表性胃炎。现症食后胃脘即痛,嗳气不舒,脘腹胀满,面部色暗花斑。脉象弦细且沉,舌红苔白,肝郁日久,横逆犯胃。先用疏调气机方法。
旋复花10克,代赭石10克(先煎),青陈皮各10克,蝉衣6克,僵蚕10克,片姜黄6克,炒枳壳6克,白芷6克,防风6克,茅芦根各10克,七付
二诊
药后胃痛渐止。自觉消化欠佳,食后胃脘堵满,暖气不舒。
脉仍沉弦,仍用疏调气机方法。
川楝子6克,元胡6克,苏叶10克,藿香10克,香附10
克,炒枳壳6克,苦桔梗10克,焦三仙各10克,水红花子10克,太黄1克,七付
三诊
胃痛已愈。脘腹胀满亦减。自觉一身乏力,困倦嗜睡。脉象弦细。按之沉濡,舌红苔白,肝胆湿热未清,仍用清泄肝胆方法。
荆芥炭10克,防风6克,川楝子6克,元胡6克,炒山栀6克,茵陈10克,佩兰10克(后下),藿香10克(后下),焦三仙各10克,水红花子10克,七付
四诊
药后嗜睡明显减轻,精神转佳,惟下肢困乏无力,大便干结。肝胆热郁渐减,仍用原方进退。
佩兰10克(后下),藿香10克(后下),苏叶10克,青陈皮各10克,炒山栀6克,茵陈10克,焦兰仙各10克,水红花子10克,大腹皮10克,槟榔10克,大黄3克,七付。
五诊
大便干结难下,每周始便一次。心烦梦多。胃痛脘胀皆愈,精神亦佳。肝胆郁热已久,正值长夏,湿热偏盛,仍用清化湿热方法。
茵陈10克,栀子6克,柴胡6克,黄苓6克,川楝子6克,佩兰10克(后下),藿香10克(后下),大腹皮10克,青陈皮各10克,滑石10克,大黄5克。
药后大便畅行,食眠均佳,脉舌如常,胃痛始终来发,遂停药观察。并嘱其慎饮食,加强锻炼,以增强体质。
[按]:胃痛5年余,屡服中西药物疗效欠佳。赵师根据其脉象沉弦,嗳气不舒,面色花斑等脉证,断为肝气郁结日久,横逆犯胃。投以升降散疏调气机,以解肝郁,立收止痛之效。且初诊之后,胃脘始终未再发生。在辨证上,脉象沉弦乃典型的肝郁脉象,下手脉沉,便知是气,弦主肝郁,其面色花斑亦为气机郁滞的确征,此征多见于见于性格内向,爱生闷气之人,女性多见,当从肝郁治之。方中防风等风药的运用,更有深意,一则除湿,所谓湿盛者,助风以平之;二则升阳,使清阳上升则脾运;三则疏肝,风药以辛为用,乃肝之所喜,所谓“肝欲散,急食辛以散之”也。方中未用传统的止疼之药,而收止痛之效者,治在其本也。
胃脘痛2(十二指肠球部溃疡)
韩某,男,39岁。
初诊
胃脘疼痛6年余,疼痛每于饥饿或劳累时发作,疼处不移,得食稍缓。诊脉沉弦细。按之沉滞不起,舌质暗舌苔白根厚。气郁日久,必及血分,痛久入络,此之谓也。拟用活血化瘀方法,以定其痛。
川楝子10克,元胡6克,生蒲黄10克,炒五灵脂10克,青陈皮各6克,炒枳壳6克,焦三仙各10克,水红花子10克,七剂。
二诊
药后胃痛未作,脉弦舌红,大便偏干,时有嗳酸,继用疏调木土,合以左金丸方法。
川楝子6克,元胡6克,生蒲黄10克,炒五灵脂10克,青陈皮各6克,吴茱萸3克,黄连2克,生牡蛎15克,焦三仙各10克,大黄1克,七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