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出版文学> 中国古代史>第41章

第41章

一条鞭法的主要内容有:
(1)赋役合并。把原来赋役分开,赋以田亩为对象,征收夏粮秋税,役分里甲(以户计征)、均徭(以丁计调)、杂泛(临时征调)三种,分别征调,改为统统合并为一,以田亩为对象,统一征收。
(2)赋役一律折银。原来差役分力役和银役,这时也不再区分,改为一律征银。把力役改为雇役,农民交纳银两,由政府雇人代役。役银按丁数和田粮多少制定,实行部分摊丁入亩;田赋方面,除苏、松、杭、嘉、湖地区仍征收实物以供皇室、官僚食用外,其余所有实物都纳银。
(3)税摊丁田,官收官解。原来赋役的征收办法是,各省把州县应承担的赋役银总额平均分配到各县的土地和人丁,由里甲催督、粮长收解,赋役改纳银两后,不再由里长、粮长征收,而由地方官吏直接征收后上缴国库,简化了征收手续。
作用:一条鞭法在1587年,已在全国各省推行。
(1)一条鞭法使赋役负担比较合理、均平,保证了明朝的财政收入。它改变的是赋役征收方式,并不是削减赋役总量,在不同程度上将役银摊入田亩,把原来以人丁为主改为以田亩为主,田多赋多,田少赋少,从而使拥有大量土地的地主增加了负担,无地少地的农民减轻了负担。同时,一条鞭法把一切苛捐杂税归并为一种,简化了征收手续,减少了官吏从中营私舞弊的机会,也在一定程度上减轻了人民负担。一条鞭法实施后,田不荒了,人不逃了,生产发展了,钱粮也不拖欠了,政府的财政收入得到了保证。
(2)一条鞭法推动了农业生产的恢复和发展。允许农民输银代役,使农民在一定程度上从国家繁重劳役下解放出来,可以有较多时间从事生产,有利于稳定小农经济,发展农业生产。
(3)一条鞭法促进了商品经济发展和资本主义萌芽成长,差役折银,农民人身依附关系减弱,比较容易离开土地,从而为城市手工业的发展提供了较多的雇用劳动力。赋税征银,部分农产品必须投入市场,因而扩大了农村商品生产,刺激了货币地租的发展。一条鞭法规定赋役按土地征收,减轻了对手工业、商业对剥削,给工商业对进一步发展创造了条件。
讨论:张居正改革与王安石变法比较;一条鞭法的缺点是什么·
(三)商品经济货币的发展第一,
农业的增长和发展1粮食产量大幅度提高2经济作物迅速发展由于粮食产量大幅度提高和明初奖励种植经济作物政策的引导,明中后期经济作物迅速发展,无论种植面积、品种、产量都有明显提高。除了桑叶、棉花、茶叶、蓝靛、甘蔗、药材、果树外,油料作物花生于明中后期开始引进种植,烟草也于万历年间由吕宋引进闽广,成为明代后期福建地区重要的经济作物之一。(清代康乾时期,经济作物种植面积继续扩展,形成许多以种植经济作物着称的专业地区。例如晚明开始在福建种植烟草,康熙年间已传至湖南、广东、直隶、河南、陕西等省。清前期福建所种茶、腊、苎麻、蓝靛一类经济作物占到全部土地
1/3),烟草占地则至6/10~7/10,对传统农业结构有所突破。经济作物迅速发展,为手工业生产提供充足原料,其本身大多是为市场生产的商品,商品化程度明显提高。
第二,手工业的进步和发展明中后期的手工业,尤其是民间手工业高度发展,据宋应星《天工开物》记载,无论行业种类、数量、规模、产量,还是工具、生产技术、质量经营方式等都有很大提高。
作为明代最为重要的手工行业纺织业,生产工具较前大有改进。
江南五大手工业区:松江的棉纺织业、苏杭的丝织业、芜湖的浆染业、铅山的造纸业、景德镇的制瓷业第三,工商型城镇的兴盛沿运河的如淮安、济宁、东昌、临清、德州、沧州等,迅速发展为全国着名的商业性城市。由于长江上游的开发,长江在东西交通上的地位日益突出,沿江兴起了芜湖、九江、汉口、荆州等城镇,成为商业中心。江浙地区的新兴市镇星罗棋布。东南沿海,特别是江南地区,经济发达,交通便利,又陆续兴起一批工商业城镇。这些城镇大多是因为拥有特种手工专业以及商业往来频繁而兴盛,成为某种手工产品和原料的集散地,并因此聚集众多牙行、商贾和行会。苏州、松江、杭州、嘉兴、湖州
5府,是江南最繁华的城市。围绕这些中心城镇,分布着许多市镇。如苏州的盛泽镇、嘉兴的濮院镇、松江的枫桥镇等等,大都是以丝织业和棉织业为特色的生产型市镇。周围百姓将棉布、桑丝、家畜、鱼虾等送到镇上发卖,镇上牙行收购后或批发给外地商人,或利用收购的这些原料和当地的其他资源进行手工业生产。同时,这些市镇又是文化娱乐中心,市镇上有酒楼、茶肆、寺院,常常有赛会娱神和平话、说唱、戏文演出。这些新兴市镇是明代城市发展新的转折点和明代社会变迁的重要表现。
第四,白银成为主要货币:
从唐宋以来一直流行于民间的白银,最终取得了明朝政府法定的钞币,成为通行的主要货币。明初曾实行纸钞,一度禁止民间金银交易,英宗时放松银禁,从宣德年间开始的赋役征银的改革,到一条鞭法,规定赋役一概征银,官吏薪俸、国库开支也用银支付,市场上的商品也普遍用银计价交易,万历年间“自大江以南,强半用银”,福建地区甚至“虽穷乡亦有银秤”,贵金属白银已成为通行的主要的货币。由于白银广泛流通,供不应求。嘉靖、万历年间通过海外贸易形式从国外输入大量白银。货币经济是商品经济发展的产物,反过来又提供方便,刺激、推动商品经济进一步发展。晚明上海“标布盛行,富商巨贾操重货而来市者,白银动以数万计,多或数十万两,少亦以万计,以故牙行奉布商如王侯,而争布商如对垒”.
第五,商业资本活跃:商人结成商帮,成立会馆,直接投资于手工业白银也成为商人、官僚、地主积累财富的手段,使资本集中。明中后期商人数量增多、商业资本活跃,全国各地形成了许多地区性商人和商业集团。最着名的是徽商,他们人数多、资本雄厚、经营多种行业;其次是晋商、江右(江西)商;再次是吴越商、闽商、粤商、关陕商、洞庭商等等。为便于异乡经商和联系乡梓感情,互帮互助,他们组成商帮,在各地设立会馆。他们主要从事贩卖手工业原料、商品粮食以及人们日常生活用品。他们或贱买贵卖,或长途贩运,大规模批发。有的还兼营高利贷、典当或开设钱铺、兑店及牙行经纪等金融机构,并形成会票制度。有的甚至操纵金融,回钱取利。也有个别商业资本投入手工业部门,购来原料,直接加工成商品,再行贩卖谋利。这些商帮,操纵中国的商业和市场达几百年。
(四)明朝对边疆地区的管理明朝对边疆的治理是在元代版图的基础上进一步巩固,因为元人善攻不善治理,明代才设置了比较稳定的机构;明代的边疆各族随着内地经济的发展和各民族的进化,与内地的联系进一步加强。将明清结合起来看是奠定中国疆域与布局的完整过程。
1藏族与西南地区终明之世,西藏掌权的教派都受明王朝册封,常到京朝见,有时一次来数百人。明王朝除赏赐之外,还在今甘肃,青海、四川诸地设“茶马互市”.
2畏兀族与西北边疆明初天山南北是畏兀人居住的地区,由察合台的后代统治,分裂为许多封建政权,最大的是于阗和别失八里,彼此纷争攻掠,但与明无冲突。洪武二十四年,别失八里的首领(汗)遣使向明朝贡马;永乐二年明军占据通往西域的要道哈密城,册封其王为忠顺王,以后历代都受明王朝册封,到宣武时,畏兀族向明王朝称臣的达七八十部。
但十五世纪中期,吐鲁番部兴盛,兼并领近部落,攻占哈密等地,控制了河西走廊。
3苗、瑶、壮、彝、高山等族4满族与东北地区明代,在东北地区居住着朝鲜、蒙古、赫哲、鄂伦春、女真、达斡尔等民族,其中女真族人口最多,散居范围最广,势力最大。
(1)奴尔干都司的设立
(2)后金政权的建立与发展八旗制度:这是努尔哈赤在统一女真过程中创建的兵民一体、军政合一的社会组织形式。它以黄、白、红、蓝、镶黄、镶白、镶红、镶蓝为
标志。这一制度的实行,不仅增强了军事力量,而且促进了满族社会的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