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出版文学> 三洞群仙录>第37章

第37章

田宣塊石,羊惜片竹。
《神仙傳》:田宣隱居鶴嗚山,遇一白衣神人將一塊石與之曰:吞此可以不飢。宣食之,自此得道,入山不出。
《續仙傳》:羊情擢進士第,除台州樂安令,棄官入山,遇一絳衣人自稱靈英,引入洞中,得靈芝服食,曰:爾有仙分。復引見茅君,君曰:情有仙骨,未得飛升,宜地上修煉。遂引出。情自後絕食身輕,抖擻骨節如片竹叩板之聲,飲酒三升,日行三百里。
剛稱天門,捌號鬼谷。
《王氏神仙傳》:王剛自稱天門子,明補養之法,著經云:陽生於寅,純木之精,陰生於申,純金之精。以木投金,無往不傷。陰人用脂粉者,法金之白也。是以真人留心玄妙,審其盛衰,我行青龍,彼行白虎也。彼前朱雀,我後玄武,不死之道也。天門子行此道,壽一百八十歲,顏如童子,今升入玄洲為真人。
又,王副學道於老君,入石梁山藥服食,顏如童子。後遷鬼養山,自號蒐谷子。時蘇秦、張儀問學於先生,蜊曰:聞道易,修道難。二子就學三年,辭去,君曰:足下勤勞四馬,功名赫然。子不見河邊之木乎,僕馬折其枝,波浪漱其根,此所居者然也。子不見嵩山之植乎,華陰之挂乎,葉干青雲而無斧鋸之患,玄狐赤豹隱其下,文烏丹鳳棲其嶺,比所居者然也。悲夫,二子輕喬、松之永壽,而貴一旦之浮華,可惜哉。
南昌免官,元瑜逃祿。
《真語》:郵南昌公先為北帝南朱陽天門靈關侯,後又轉為高明司直。昔坐與劉慶孫事免官,今始當復職也。
《晉隱逸傳》:郭瑪字元瑜,少有超俗之操,隱于臨松蓬谷,鑿石窟而居,服橋實以輕身。張天錫遣使者孟公明持節以蒲輪玄燻備禮召之,公明至山,瑪指翔鴻以示之曰:此烏安可籠哉。遂深逃絕進。公明拘其門人,瑪嘆曰:吾逃祿非避罪也,豈得隱居行義,害及門人。乃出而就召。
山叟書符,道人畫簇。
《傳奇》:高昱織舟昭潭,夜窺潭上三大芙葉,有三美女倨其上,相謂曰:昭潭無底橘洲浮,信不虛語。各謂言所好,一日習釋,次日習道,次日習儒。又日各算明日得食何物,曰:各從所好。平旦果有一僧渡至中流而溺,又有道士、一儒生溺死,不逾時而溺三子。俄有舟載一史,云是祁陽山史。昱遂迷其事,史怒曰:焉敢如此。取丹筆書符,命弟子捧入潭底,若履平地,睹大石穴有三白褚外石上,見符至,化三白衣女曰:啟天師,容三日搬去。史怒曰:明日須離此,不然使六丁仗劍斬之。明日黑雲風雨,有三大魚泌流而去。
《搜神記》:許懋,吳人,好黃白衍。一日遇一道人將一畫扇簇挂於壁上,有藥爐,童子在上,道人呼童子,而童子跪於爐前,畫扇頻動,鑪火光炎,少頃藥成。道人曰:黃白之衛役天地之數,非積功累行不可求之。遂告懋曰:五十年後當於茅山相尋。遂不知所在。
昊剛斫月,蔡誕鋤芝。
《酉陽雜俎》:舊傳月中有桂,高百丈,其下有斫之創痕即合,其人姓昊名剛,學仙有過。或言月中桂即地影也,空處即水影也,本無物,此理差近。
《抱朴子》:蔡誕好道,棄家入山,不堪其苦而還,欺其家人曰:吾為地仙,位卑,為老君牧龍。因莘仙博戲,輸一五色班龍,緣此被謫崑崙山芸鋤芝草。
君平卜筆,望乏巫醫。
《仙傳拾遺》:嚴遵字君平,蜀郡成都人也廖留情黃老,博覽常書,常以卜筮為業,與人子官依于孝,與人弟言依于悌,與人臣言依于忠。遵之善屬文,依老子、莊生之旨,著書十中錄萬官,名日《指歸》。後舉家昇天,宅合亭臺亦隨飛去。
《高士傳》:漢安丘望之字仲都,長陵人,少治《老子》,恬靜不求進,時號安丘丈人。成帝聞名欲見之,望之辭不肯見,為巫醫於人問。
接輿木實,仇公松脂。
《列仙傳》:接輿,楚人也,好養生,食草木之實,道峨媚山,世世人見之,歷數·百年。劉向為之頌曰:接輿樂道,養性潛輝。見諷仲尼,論以鳳衰。納元以和,存心以微。高步靈岳,長嘯峨媚。
又,仇生不知何許人,當湯時為木匠,已三百年矣,而色更壯,人皆知其壽也,咸共師之,只見常食松脂而已。
嘈參療鶴,靈續乘龜。
《迷異記》:嗆參養母至孝,有仙鶴中箭,參收養療治,瘡愈放之。後鶴雌雄雙至,夜街明月珠為謝。
《高道傳》:俞靈讀居衡山十餘年,遇神人授以回風之衛,行之,坐見天下事如視諸掌,自晦不為異以驚俗,而人莫知之。常養一大毫,謂之元電,廣四五尺,見者懼之。師一日乘此毫入九農山不出,探樵者時或見之。
從善借馬,朱沖還犢。
《高道傳》:劉從善字順天,祥符中師道士王太和於建隆觀。至和三年正月,仁宗不豫,召從善於大慶殿奏章,命執政代拜伏章訖,執政問曰:章達否。曰:章已達。時仁宗仙仗已行數刻,忽復精神明爽,傳宣問葛將軍何神也,從善對曰:三天門下有神日葛將軍。復傳宣速令設位供養。翌日,聖體遂康,論左右曰:朕昨夜至天門,有葛將軍者云皇帝未合來,急借馬遣回,遂寤。
《晉逸史》:朱沖字巨容,少有至行,閑靜寡欲,好學而貧,常以耕藝為事。鄰人失犢,認沖犢以歸,後得犢於林下,大慚,以犢還沖,沖不受。每聞詔書至,輒逃入深山,時人以為梁、管之流。
董道畫床,王遙作獄。
《仙傳拾遺》:董仙道乞酒踏歌,周遊天下,大中年多在河中府,市肆之人,或董生醉宿其門傍者,即賈市頓售,人皆欽異仙道,或徉狂自歌:藕絲織得萬重羅,仙道用心多。或遇大雪,以杖畫為床,即寢於雪中,人或問其寒否,答曰:深山松植木,不畏雪漫漫。發言成章,率多此類。
《王氏神仙傳》:王遙字伯遼,鄱陽人也,頗能治病,病無不愈,亦不祭祀,不用符水針藥,其行治病,但以八尺布敷地坐,不飲不食,須臾病愈便起去。其有邪鬼作禍者,遙畫地作獄,因召呼之,皆見其形物在獄中。或狐狸毫蛇之類也,乃斬之,或繙燒,病者即愈。
王果厭塵,元鑒絕俗。
《王氏神仙傳》:王果,楚之賢人也,厭穢風塵,躁羶名利,隱遁山林,靜退諸行,一日一乘雲而去。
《真境錄》:唐威儀白先生名元鑒,不詳其字,西川成都人。明皇幸蜀之年,別制得度,住上皇觀,志在絕俗,逍遙遐舉,隨風玲然,綿歷星紀,相川陸所宜,得前賢高蹈之躅,至餘杭天柱觀止焉。元和問遁化。
子明瓦金,李脫石玉。
《天師傳》:張慈字子明,天師十六代孫也,襲真人之法,歲以三元傳度諸階祕錄,有道衍,點瓦為金,或投於水中而火起,或化為瓦。後解化,而空中聞仙樂之聲。
《野人閑話》:漢州昌利山李真人諱脫,自西周之初於此山中煉水玉及九華丹,三往三反,八百餘年,人謂之李八百,丹成,塗石成玉,變砂為珠,至今因雨,往往拾得五色真珠者。後漢建武中,餌藥騎龍上昇,煉丹之處依然存在,其石壁藥氣所逼盡成金玉之色,光彩異常,有一方長尺餘,似人腳跡。後於是處起佛寺,僧徒誕言是迦葉之迎,年代深遠,人皆傳之,其實李脫真#1人煉水玉之處也。
元化叱鬼,仙翁鞭巫。
《高道傳》:道士張元化,不知何許人,一日有客召入酒肆,元化辭以不飲,與之茹葷,又辭以佩法錄,客稍怒,元化熟視之,知其非人也,謂曰:暫請歸,願子少待。即以劍而誘出郊,叱使坐而戮之,即鬼也,朱髮藍面,如五六歲小兒,擔其首以示人,且曰:此鬼輒欺吾,故戮之以去民害。
《丹臺新錄》:仙翁葛元行過武康主人,主人病劇,令女巫下神,神令公飲酒,公不飲,輒言語不遜,公曰:何敢爾。即叱五伯捉曳出鞭脊,不見人,如有引之去。至中庭,已見抱木解衣,但聞鞭聲,舉身流血。主人疾亦愈。
祖龍驅石,玉女投壺。
《迷異記》:始皇作石橋海上,欲觀日出,有人驅石去不速,神人鞭之流血,今石橋色猶赤。又《真境錄》:臨安洞霄官路側石崖之上,按記云:秦始皇恥山嶽擬塞東海,常役鬼兵來移此山,山勢欲動,忽有仙人來叱鬼,直以身靠定,使不前去,至今崖上有肩被簪冠印,成深述焉。
《列仙傳》:束王父與玉女投壺,每一投千二百島,設有不入者,天為醫呼監切噓。笑也。
穆王八駿,鄴令雙見。
本傳:周穆王好神仙之道,駕八駿之馬造于崑崙之山,食王木之實,謁西王母而得昇天之訣,後托身解化,示民有終。
《王氏神仙傳》:王喬,漢明帝時為鄴縣令,有神衛,每月朔望常詣京朝帝。怪其來數而不見車騎,密令太史伺之,言臨至鈴有雙兔從束南飛來,於是俟兔至,舉網得之,乃一對烏也,蓋四年時所賜尚書履也。
太虛受印,道全佩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