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出版文学> 中国文学批评史>第11章
(七)李清照的词论(次重点):
理解:李清照的”词别是一家“说。
词”别是一家“说
李清照在《论词》一文里力主严格区分词和诗的界限,提出了词”别是一家“的着名观点。李清照批评晏殊、欧阳修、苏轼等人的词不能算是词,只是”句读不葺之诗耳“。她认为词和诗的本质区别在于:诗只有较为简单粗疏的声律要求,而词则特别讲究声律、乐律之规则,她反对以诗的粗疏的格律来破坏词之音乐美。她的这一观点可能比较偏激保守,但也确实道出了诗与词的一些不同之处,给词的创作提供了一些可供参考的意见。第七章
金元文学批评(一)王若虚的《文辨》和《滹南诗话》(一般):
理解:王若虚的基本诗文主张。
在金代文坛上,某些作家竞靡夸多、追奇逐险的倾向比较突出。王若虚以理论家的器识和胆略,与之进行了卓有成效的论争。在文学和生活关系的看法上,王若虚主张写”真“去”伪“,反映客观现实,(二)
元好问的《论诗绝句三十首》(次重点):
应用:翻译简评元好问《论诗绝句三十首》对诗歌创作的基本观点。
元的三十首,以作家作品评论为主,也有对创作原理和创作方法的论述。他与王若虚的思想相近,如提倡充实、求真、自然等:
元与严羽是同时代人,同为文学批评大家,一处南,一处北,他们的诗论有许多相近的地方,譬如都推崇汉魏盛唐,贬抑宋诗,重视悟境等。但由于二者所处的环境不同,故出发点并不一致,理论的趣向也有不同,比如元更重视内容,更重自得,更重视风雅比兴的诗论传统,表现出与王若虚相近,而与南方的严羽不同的一面。这在对诗风的好尚上也可以看出,元更喜北方刚健质朴的汉魏古风:
(三)小说批评的萌芽(重点):
应用:翻译简评罗烨《醉翁谈录》对话本小说艺术特点的论述。
罗在《醉》中指出,话本可以纵横四海,驰骋百家,广泛地反映社会生活,从古至今的世态终更,民心机巧都可以敷衍。其语言上的特点就是通俗,深入浅出通俗易懂,而情节虚实相间,浓淡得当,吸引读者,扣人心弦,此外,他还指出说话时不排斥”讲论“说话人能简明地表达褒贬,劝惩的态度,对生活中的态度作出评判,使人听之有益。
明代文学批评(一)
明代的正统诗文批评(次重点):
1.前后七子的文学主张:
理解:”文必秦汉,诗必盛唐“说。
文必秦汉,诗必盛唐”说:这是明代前后七子的文学主张。他们认为文章应学秦汉,古诗崇汉魏,近体宗盛唐,在他们看来这是直截根源,取法乎上我们说,秦汉文章,汉魏盛唐诗的优点,在于能反映现实揭发政治黑暗,并在艺术上有独创性,而七子忽略诗人的现实内容,只是片面地从形式上模仿古人,以为这样就能改变虚华萎弱的文风,实际并不能找到创作的真正道路。此外,他们把秦汉盛唐诗文奉为最高楷模,而鄙薄后世的一切作品,对明中叶文学的发展起了阻碍作用。
2.王世贞的《艺苑卮言》:
理解:王世贞的“格调”说。
他把才与思作为格调的基础虽然仍没有涉及文艺作品与现实生活关系这一根本问题,没有说明“才‘的来源,但是李梦阳、李攀龙等专在外表上追求格调来,他比较注意到创作主体的思想与艺术修养对作品境界的决定作用。受严羽的”妙悟“说、”兴趣’说影响很深。
3.唐宋派:
识记:唐顺之的“本色”论。
他强调作者要直抒胸臆,不事雕琢,写出自己的真知灼见。这反映了他对作品思想内容的重视,以及对文学个性化和通俗化的要求。
唐宋派与七子派的基本分歧。
标举“唐宋散文”来与‘文必秦汉“来对峙。
理解:唐宋派取法的对象与方式。
最为推崇欧阳修和曾巩。在取法的方式上,他们认为”法“是写作文章的自然法则,因而主张学习前人的精神脉理反对机械的模拟古代的字句。
4.公安派:
识记:公安派对文学发展的基本看法。”代有升降,法不相沿“理解:公安派的”独抒性灵,不拘格套“主张。
这是明代公安派在文学作品的思想内容和表现方式方面提出的主张,所谓性灵,相当于性情和情感,所谓”格套“,指表现形式方面凝固的框子和清规戎律。公安派文论强调自由地抒写真情实感,独创见解,反对虚伪矫饰,随声雷同与任何形式的束缚,对文学创作有一定的促进作用,但是公安派的性灵之说,也有放弃对社会的责任感,追求士大夫阶级闲情逸致的一面,存在严重的消极因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