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明代的戏曲批评:
1.朱权的《太和正音谱》(一般):
识记:《太和正音谱》的主要内容、基本理论观点。
明初仅见的一本戏曲理论着作,主张以戏曲”饰太平“。
2.李开先、何良俊、王世贞、徐渭的戏曲主张(一般):
识记:李开先的”不平之鸣“与”衣食足而歌咏作“论。
王世贞的”动人“论。他认为戏曲成功与否首先在于是否”动人“。
理解:何良俊的”本色语“论。:以俗语为本色字面徐渭《南词叙录》的写作动机与基本理论主张。
他不满文人长期忽视南戏之存在,只会对北曲、杂剧加以记录,因而要打破成见,有系统地重新整理南戏,恢复其历史面目和地位。此书热情扶持南戏,反对一味重北杂剧而轻视南戏;探讨了南戏的声乐特点,反对用宫调等成法约束南戏;提倡”本色“论,肯定南戏的优良传统,反对”以时文为南曲“的风气。
3.李贽的戏曲评点(次重点):
识记:李贽的”化工“论。李贽极力推崇自然之美,认为”化工“远胜于”画工“。
4.吴江派与临川派的论争(次重点):
识记:两派斗争的焦点问题。两派争论的焦点是针对《牡丹亭》的评价问题,并由此延伸为两派的理论争锋。
5.汤显祖的戏曲理论(次重点):
理解:汤显祖戏曲理论的主要内容。
强调充分表现剧作的思想内容和艺术特色,不受格律束缚。这一主张集中体现在《牡丹亭》中,更突出反映在他扞卫《牡丹亭》原作的论战中。从创作方法和艺术描绘方面来看,为了抒发真情,追求理想,汤显祖要求”以意趣神色为主“,在艺术构思上具有浪漫主义的特点,反对拘泥于现实生活的形迹。对戏曲艺术特征有独到的精辟见解。他指出戏曲产生的内因在于人类之感情,以及由情而引起的”啸歌“和”动摇“,并简要概括了从参军戏到明传奇的历史发展,形象地描述了戏曲的艺术感染力和观众的审美共鸣,对塑造艺术形象的典型化方法,也作了精辟的概括。
6.王骥德《曲律》(次重点):
理解:王骥德《曲律》的基本戏曲理论主张。
(1)王骥德的戏曲理论主要见于他的《曲律》一书。他的戏曲理论体系主要有三大块:批评论、创作论、本色论。
(2)王骥德的戏曲批评论主要研究戏曲作品美学品味的判断与批评欣赏的原则、标准、方法诸问题。
(3)王骥德的戏曲创作论主要探讨了戏曲内容的选择、人物的描写、题材的提炼、结构的安排等,大体围绕”词格俱妙“、”快人动人“、”可演可传“等戏曲艺术要求确定其范式和方法。
(4)王骥德的戏曲本色论,一是在戏曲语言形式方面,本色在浅深雅俗之间;二是在语言表现的情感风致等内容上论,以悟为当行本色。
应用:评述王骥德的”全体力量“论。
(三)明代的小说批评:
1.历史小说理论(次重点):
识记:。林翰的”正史之补“说张尚德的”羽翼信史“说。
理解:。蒋大器《三国志通俗演义序》对历史小说特点、作用的论述。
蒋大器这里指出,历史小说的内容应依据史实,有所损益,有所增删,小说的形式应该有所寓意,赋予作品一定的思想意义能在社会产生作用,这段话反映了蒋具有明察历史小说的慧眼,也具备为民众考虑问题的进步立场,这篇序言奠定了我国历史小说的理论基础。
2.神怪小说理论(一般):
理解:谢肇淛的《西游记》评论。
应用:翻译简评吴承恩《禹鼎志序》对志怪小说创作目的的论述。
3.李贽、叶昼的小说理论(重点):
理解:李贽的”童心“说。
童心”说是他文学思想的理论基础,所谓“童心”就是“真心”他认为具有“童心”才是真人,才能写出真文,李贽离开人的社会实践和阶级地位,来抽象谈论童心带有浓厚的唯心主义色彩,但他所谓童心是指未受封建道德熏染的某些市民阶级的真情实感,这是同当时占统治地位的意识形态相对立的,李贽反对当时无所不假的社会现实,强调作家保持童心尊重个性,直抒胸臆,摆脱束缚,在历史上是有积极作用的。
叶昼评点《水浒传》的特点与理论贡献。
应用:李贽的《水浒传》评点述评。
、李贽评点《水浒传》的最大特点是他敢于打破封建统治阶级把《水浒传》斥为“诲盗”之书的传统偏见,对这部书的思想和艺术价值,做了高度的肯定和赞扬。他把《水浒传》与《史记》和杜诗相提并论。
、他把《水浒传》的主题思想概括为“忠义”,说明他还没有真正跳出封建地主阶级的立场。赞扬本书是为了维护明王朝的统治。在具体点评上把忠义和招安看成《水浒传》的根本。把宋江看做忠义的化身,把奸臣贪官作为对立面进行了猛烈的抨击。尽管动机是宣传忠义,维护封建统治,但是客观上肯定了《水浒传》揭露社会黑暗,歌颂人民起义的一面。在当时有进步意义。
、对艺术方面的分析虽然着墨不多,但是有不少可观之处。例如对作者善于抓住人物的个性化特点加以描摹的本领给予极高的评价。此外关于情节结构、细节描写、景物点缀、气氛烘托等的点评有些也很精到。这些对正确理解小说的创作特点和艺术成就,肯定和提高小说的文学价值,都起到了一定的作用。
第12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