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切菩萨皆安住此心。行菩萨行。有大智故不住生死。有大悲故不住涅槃。今令离于断常二见。即是不住生死涅槃。故云如所住法。即七最胜中依止最胜。不断等者。意云。生死本空犹如影像。影像不有复何断焉。今言不断者。非谓固留但了性不有了相不无。随顺俗谛故云不断。此即通达之义。于涅槃等者。若被寂所缚即不自在。今寂而常用用而常寂。是自在义。此中下显偏说之意。然据不断生死利益众生。但成大悲不住涅槃。如其具论。亦须不住。
生死方成如所住法。一向下即出偏说之意。遮寂者。即二乘人灰身灭智拨丧无余。被涅槃所拘是不自在。今以不具相发心。正堕于此。为对治故偏示一门。下文菩萨不受福德。即不住生死。义则圆矣。偈云下引证。论云下释偈。虽不依下纵也。法身真佛是真菩提。正由智了为因故不依彼。而不失下夺也。福德是因即五度果。报是果即三十二相相非不佛。故言不失。既不失果即不失因。以能下明不失之由。谓真菩提必须具足二庄严故。智慧即真身。福德即应身。
故论云。法身者智相身。福相者异相身。以诸如来皆合具此二种相故。故法华云。如其所德法。定慧力庄严。以此度众生。自证无上道。得忍经意云。菩萨于无我心中所修福德。胜彼有我心中所修福德。以庄严法身究竟不失故。论云下先叙所遣之念。念云若出世无分别智。正是佛因。即所修福德尽皆失也。何以故。福非因故。为遮此故者。引起能遣之文。得胜忍不失者。正明不失义。
谓若心住相修诸福德。堕于有漏。此福则失。若心离相修诸福德成于无漏。此福不失也。以得下出不失之由。斯则果验因成不失义。无垢即清净。无漏是佛身矣。二无我者人法也。得此二空之智名之为忍。正明经意云。前言无我所修之福以为胜者。只由菩萨不受福故。可诃等者。明不受之由。亦是以果验因成不受义。意云。果若有漏则知受福。是可诃责。果既无漏则知不受。云何可诃。无著下显对前文不住涅槃。前后相望共成。悲智之义耳。若住等者反明也。征释经意云。菩萨作福。若生贪着则成有漏。因既有漏果亦有漏。得三十二相但同轮王。不名为佛。此则因果俱失成其所疑。今既作福不生贪着。则因成无漏。因既无漏果亦复然所得三十二相庄严法身。名之为佛。云何疑其失因及果。
第二十四疏初标章。若诸菩萨下指疑起处。即从次前文来。论中即云。若菩萨不受彼果报等。云何下结成疑也。众生用者。据佛寿量合满百年。至八十便入涅槃。意留二十年福。与后代弟子受用。又于佛供养承事。能令众生获福无量。斯亦佛福众生受用也。问前云菩萨不受。今何难佛受用。又前言受是取义。今疑受是用义。文义既异何以成疑。答此皆以果验因也。因中若不受取。果中焉合受用。果中尚自受用。因中岂无受取耶。错解经意云。若人言如来出现来入灭去住世间。皆不解我所说义。是福等者。是彼无漏福德之应报。即无垢果也。果中无有色相故。论云。佛果无有色相迭相见故。又论云。佛果无别色声唯如如又如如智独存故无来去等。为化下或问曰。既佛果无别色声来去等。何以出现受福。为众生受用耶。故此释之意。
说众生根熟为能感缘。以佛无缘大悲。无量劫来利他善根熏净法界以成善习。有感即应任运无心。如一月不下降百水不上升。慈善根力法尔如是。正是断疑之意。若果中有心受用。则因中亦有心受取果中既是自然。因中足明无著也。正见经征意云。以何义故名为如来。
既名为来亦表其去。何言错解。释意云。以真佛本来无来去故。偈云下标真化异也。如来即是法身。本来不动犹若虚空。故不同化身随机来去。此非异而异也。大云下释此约机。心染净遂见佛有来去。名为化身。来无所从去无所至。即是不动名为法身。斯则机见有佛来去。佛实不动云云。自彼于我何为。此中略举水喻。众生心则知。月喻法身影喻化。体清浊喻染净也。水清月现月亦不来。水浊月隐亦非月去。但是水有清浊。非谓月有升沉。法中亦尔。心净见佛非是佛来。心垢不见亦非佛去。但是众生垢净。非谓诸佛隐显。解极等者。
谓解极则心绝。心绝则会如如体本周故无方所。此明即应之真。缘至下明即真之应也。意同大云。隐显断疑意者。诸佛本无来去。众生妄见去来。尚无出现之佛。宁有受福之事。第二十五论文于此不别叙疑而义意合有也。初标章据前下指疑起处。此从三处来。不可以化等者第二十二也。滥于轮王故。法身无来去等者二十四也。斥为错解故。据遮下二十三也。不失等者弥勒颂云。得胜忍不失。一异相反难为存去故成疑矣。此约下悬指断疑之意。彼约一异双存而难。此据一异俱非而通也。破粗色经问答。多少如文可知。疏三初引天亲约断疑。偈云下标也。论云下释也。一真法界数量消灭非一异故。诸佛证此亦非一异。而言处住者。
以非此二义可住着故。为示下正显住意。意以界喻真身。尘喻化身也。尘因界碎故非异。喻从真起应也。尘细界粗故非一。喻真实应假也。无著下二破执法。别是一义非断疑也。名身即受等四蕴。色身即地等四大。于中下以细末破色身。以无所见破名身。无所见即不念也。此段说尘甚多。正是初方便。大云下三示破相。明方便之相。以能破是细末所破是粗色。能所合之故成科名。
此言下拣异大小。大乘用观假想分别起其慧数。破析彼色一一分析至于极微。二乘天眼所不能见。此则细末之极不可破析。名极略色。非小乘等者。以彼宗迷唯识理。不达诸法即空。计此微尘以为实有故。说积诸微尘以成世界故。俱舍论云极微微金水。兔羊牛隙城。蚤虱麦指节。彼后增七倍等。今此拣去故云非实尘也。破微尘经意云。以何义故说微尘耶。释意云。以无实体故。又征意云。所以说微尘空。又说微尘者何谓也。释意云。佛所说者。非实微尘是空微尘也。
疏二初约断疑释。尘碎下喻说。尘是碎世界为末也。故界粗而尘细是非一也。尘众聚者。世界是众尘成故。尘界非异也。如是下法合。谓应现十方故非一。同依一体故非异。又依法起化故非一。离法无化故非异。又若下二约破法释。亦是约喻。法说者若化是实。亦不用佛说。
只为是虚余人不知。故佛说矣。无著下引证同此。破世界经意云。非唯所起微尘是空微尘。抑亦能起世界。亦是空世界。本论等者。如次文所说。众生世界者有情世间也。以心法无质不可分析故。但以不念方便破之。念之则有不念则无。故起信云。心生则法生。心灭则法灭等也。破和合经微意云。
以何义故说世界耶。释意云。世界若实则是一合。佛说一合者。非实有之一合。是空无之一合。疏文中引天亲解。论云下标也。大云下释冥合也。冥然合为一也。一即和合故云一合矣。三千破一者。既言三千则非一义。此乃通明五蕴无一合义。无著下二引无著解。并说等者情器双明也。故有下且标二抟取。大云下显明情器俱名世界。谓尘众则器世界。众生则有情世界。抟取为一等者。谓情器不分为一世界也。此一合有二抟取。于五蕴中分色心故。本以合二为一。今则开一成二。然和合抟取盖是一义。但秦魏译异耳。一抟取者是名身。众生世界义不可分。但有一义故。差别抟取者。是器世界聚多微尘成一世界故。
故无著论云。众生世界有者。此为一抟取。微尘有者此为差别。抟取二界无实等者故。心经云。是故空中无色无受想行识。无眼耳鼻舌身意。无色声香味触法等。经是名一合相者。约俗谛说。有明在次文。妄执有经意云。此一合相无体可说。但为凡夫妄生贪着。以彼下释经中不可说也。五蕴和合无实体故。斯则界归于尘。则无界可取。尘归唯识则无尘可取。四蕴离念则无心可取也。
众生取着皆由虚妄分别故。起信云。一切境界唯依妄念而有差别。此明经中但凡夫已下文。若有下反显也。以世界体若是实有。不名虚妄分别。合是正见。世谛说者即前是名也。同论云以彼聚集。第一义不可说即前即非也。同前无物可取。小儿等者。世谛虽说但是假有。凡夫不敏执之为实。犹彼小儿如言执物。见五蕴者不了法空。是法执也。取和合者不达众法。即我执也。
二执不亡故名贪着其事也。迷于事法所知障也。烦恼可知。是依二执起于二障也。破我法者。前破我法所缘之境。令知不实。今破能缘我法见心。见心乃是所起分别。今即破之令亡分别入圣道也。故偈云。非无二得道。远离于我法。斥错解经文。问答并可知矣。但不解必不错解也。遣言执经征意云以何义故说为不解。释意云。佛说我人等见。非实我人等见。是假名我人等见。
第28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