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出版文学> 金刚经纂要刊定记>第29章
众生不解谓之为实。所以前科判云错矣。虚妄等者。见有我故名为我见。体实无故乃云虚妄。虚妄无实元是不见。如绳处见蛇岂是实见。如所下两意。一以真如为所。如彼真如不分别故。二以我法为所。我法本无如所知故。云何下征。如外道下释。人无我等者。一法界中无我无无我。
今对有我说于无我。权说假言故云安置。法无我等者。以见是心心所法执有此见。名为法执。心法不实故言安置。此文破法我者。是连带引之。非谓正意也。相应等者。入地证如也。不分别者。离分别障也。即此等者。若存我法即分别无穷。但了二空则自无分别。即此二空观。为入理之方便也。除分别经意云。
发菩提心者。于一切法应如是知见信解不生法相。疏二初明无分别所依二。初总征三法。无著下。节节以疏征起以经答之。何人等者。即经中发菩提心者。于何法者。即经中一切法。何方便者。即经中应如是知见信解。此显下。二别释第三二。初总标。此显下。增上心即定也。增上智即慧也。当是增胜上法故云增上。知见胜解者。定慧之后位。于中下。二别释二。初总彰三义。于中者。于彼三事之中也。若智等者。明此三种体即是智但依止方便不同故立三名也。
奢摩他此云止。止即是定。智依此定并息万缘。唯心独存故云知也。毗钵等者。毗钵舍那此云观。观即是慧。依此慧故观察一切。委细推求历历分明故名为见。此二者知见也。三摩提此云等持。但以定慧等处名三摩提。依此义故名为胜解。言依止者。名依义立也。以三摩下。二转释后义。自在者。定慧无阂故。内缘等者。既未证真但缘影像。以真如法离心缘故。
今既变影缘如但名胜解。从此能引根本正智。无分别中为近方便。故云何下。二正显无分别理。即论释经中不生法相。初句征起次句正显。大云下。约位释论。前方便等者。即知见胜解。此当地前四加行位。今不分别者。即不生法相。通在十地及佛地也。虽满分不同。皆用根本无分别智。亲证谛理也。如唯识见道颂云。若时于所缘。智都无所得。尔时住唯识。离二取相故。显本寂经意云。所言法相非实有之法相。是本无之法相。不共者非法相也。胜义谛中不容他故。
离性离相非和合故。相应者。是名法相也。性起为相不离性故。如前金中无器不离金也。第二十六论文。于此不言断别疑。故云外二疏皆摄入前段。合疏详文合有是故开之。因闻下指疑起处。此从二十五中来。意云下立理。即化身下指无化体。若尔下结成疑也。意云。能说之佛既虚。所说之教岂实。持说不实之教。宁有福耶。功德经文校量可解。阿僧祇此云无数。发菩萨心者拣余人。偈云下标。论云下释。先牒疑纵之。而彼下据理夺之。
无量下拣有量等。斯则三重显于持说之胜。不染经征意云。云何演说便获如是功德。释文可见。前云发菩萨心者。意在于此。若非菩萨焉能如是。无著下初引解二。初申经意。既说法之心。如彼真如无有分别不取能所说相。所获功德利益至矣故决定说也。无所染者。即无分别不取不动也。此则正是断疑之意。谓佛所有说皆如真实。传授之人要皆如是。既如其法福乃无边。何疑持说无福德耶。
又如偈云。诸佛说法时。不言是化身。以不如是说。是故彼说正。意云。若言是化则人无敬心所说之法宁肯信受。由不说故人皆宗奉。所说之教咸悉受持。无漏之福自然无量等。云何下二销经文。不可等者。此明离于说相。非全不说。前云无法可说。净名无说无示。是名说法。故魏经云如不演说。若异下反明以取相故有分别故不如如故。既不如如即成颠倒。又说时下。约事明无染。前约不称理。今约不称事夫说法者本为利生。今为名利岂非染说。
大云下。二引大云解。生灭心行即有所得分别取相。今既不以即与如合故曰如如。上如即似义。下如即真如。似于真如故曰如如。心境如者。即两皆真如无似义也。则无染者。谓拟心即差便名为染。故论云。动即有苦果不离因此则微细念虑尽名为染。不必贪欲。第二十七疏初标章若诸下指疑起处。
此从二十六中来。以化身如来常说法故。前虽无文而有此意。云何下结成疑也。涅槃即是不动无为义。如前文云。若人言如来若来去坐卧。即不解所说义。如来者。无所从来亦无所去。故名如来。斯则佛入涅槃也。意云。涅槃寂静说法喧动。动寂相反云何两存。经征意云。以何义故。佛常说而不阂涅槃。如论所叙。释意云。常佛有妙智。观诸法空如梦幻等。虽现说法似有为相。而常住涅槃无作之理。复何疑哉。若于论外不作断疑释者。此文但责说法不染。征意云。以何义故。
说法之时不取于相。得合真如不动不染耶释意云。但观诸有为相。犹如梦幻等自然于说不取不着契合真如。无有动摇分别等也。疏文二。初开章指文。魏本等者。以彼此二经皆说譬喻就中彼广此略。今则标广以释于中下。二随章辨释三。初约两论释魏本中九喻。二初文者偈云下标论云下释。初释前二句。真化不一故非有为。真化不异故不离有为。言诸佛者。
拣小乘涅槃一向寂灭。如来涅槃悲智兼运。名无住处。何故下。蹑前征起释后二句。征意可知。由妙智等者。妙智拣二乘粗智。正观拣凡夫倒见。既以妙智正观有为诸法。如梦幻等故涉有而不住有。观空而不住空用而常寂。寂而常用故。终日说法终日涅槃。如华严疏云。寂寥于万化之域。动用于一虚之中也。故知若不涉有。岂名大乘涅槃。若不证如何名无染说法。言虽似反意乃相符。善现约极违以申疑。如来据极顺以通释。理实深妙光兹末篇。二兼无著下。初指论分文。
此偈者魏经文也四有为者。即下自性等四初自性下。二随文正释四。初文二初释章意。此见等者。谓见相二分。以自证分为体。然此三法是生死之自性。一切生死从此而生故名此三为根本矣。此通八识也。一星下二别解文三。初文见分者。云云第六识也。计度分别缘共相境世间诸智尽在其中。故以星光况于此识。此约执计强盛故独指第六。非不通八也。无智等者。
此中法喻相兼文犹阙略。若具配属即法喻四对。谓以日喻智以星喻识以明喻悟以闇喻迷。且如喻中。意云无日闇中有星光故。有日明中无星光故。法中无智迷中有识用故有智悟中无分别故。其犹昏夜日光黯然唯星独存略辨南北。杲日才现星光自存。法中亦尔。生死迷中本智未显。意识分别似有鉴觉若智显彰光明遍照。分别念虑泯然无余。无彼光者此约分喻。喻中俱无星光。而不无星体。法中融同一智。无别识心故。二中如目等者。意云。翳若在眼则见毛轮。执若在意见实我法。
若正配法喻。即翳喻第七识。毛轮等喻所见分。今标云翳喻所见分者。此有三意。一密配第七识。谓若但取毛轮则唯喻所见。第七意识无因可收。故此密配无所遗也。二交互影略。以喻上举能法中言所。自然影略说收所余。三显示毛月无有体性。意虽在所今却举能。以显所从能生。
足知无体也。以颠倒见者。出无体所以。于无见有故云颠倒取无义者。情有理无故。三中灯喻识者理则虽通义当前五。以六七八识各有配故。灯约等者。以膏油喻贪爱以灯喻识。若无膏油则灯光不起。若无贪爱则识念不生。故论云。依止贪爱法住。然此上三喻。皆是能熏染污根本。故通名自性相。其所熏第八识持种引心。配属云喻如下所明。或可星喻见分。翳目所见毛月喻相分。灯喻自证分。自证分即第八识。其后云喻但况识中种子为未来法。着所住味者即是味着所住。幻喻等者。即约所幻境说。如结巾为兔结草为马。乃至变现种种境界。以器下所喻法也。六尘境界不一故云种种。无著下会释科文。大云释意可知。能变之识尚犹不实。
所变之境岂得有体。故起信云。一切境界唯依妄念而有差别。若离心念则无一切境界之相。三随下二。初释章意。自身等者。明身受当体是过失。观此等者。随顺出离也又解等者。执着身受是随顺过失也。所谓执身为常执受为乐即是颠倒。颠倒即过失也。初露下。二正解文二。初者少时。住者如草上之露。日出即晞。众生妄身亦复如是。然有三意。一命修短。有才生即死故。二比于上界时极促故。三念念迁谢。即生即灭故。有斯三意故曰少时。二中受用事者。受能领纳。即此领纳是受之用。即此受用便名为事。受想等者。因即是触受之因故。想能助受故。俱舍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