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經二一六)楚人使宜申來獻捷。
(傳)捷,軍得也。其不曰宋捷,何也?不與楚捷於宋也。
(經二一七)十有二月癸醜,公會諸侯盟于薄。
(傳)會者,外為主焉爾。
(經二一七)釋宋公。
(傳)外釋不志,此其志,何也?以公之與之盟目之也。不言楚,不與楚專釋也。
僖公(經二二一)二十有二年
春,公伐邾,取須句。
(經二二二)夏,宋公、衛侯、許男、滕子伐鄭。
(經二二三)秋,八月丁未,及邾人戰于升陘。
(傳)內諱敗,舉其可道者也。不言其人,以吾敗也。不言及之者,為內諱也。
(經二二四)冬,十有一月己巳朔,宋公及楚人戰于泓。宋師敗績。
(傳)日事遇朔曰朔。《春秋》三十有四戰,未有以尊敗乎卑、以師敗乎人者也。以尊敗乎卑、以師敗乎人,則驕其敵。襄公以師敗乎人,而不驕其敵,何也?責之也。泓之戰,以為復雩之恥也。雩之恥,宋襄公有以自取之。伐齊之喪,執滕子,圍曹,為雩之會,不顧其力之不足,而致楚成王。成王怒而執之,故曰:禮人而不答,則反其敬;愛人而不親,則反其仁;治人而不治,則反其知。過而不改,又之,是謂之過。襄公之謂也。古者被甲嬰胄,非以興國也,則以征無道也。豈曰以報其恥哉!宋公與楚人戰于泓水之上,司馬子反曰:「楚眾我少,鼓險而擊之,勝無幸焉!」襄公曰:「君子不推人危,不攻人厄,須其出。」既出,旌亂於上,陳亂於下。子反曰:「楚眾我少,擊之,勝無幸焉!」襄公曰:「不鼓不成列,須其成列而後擊之。」則眾敗而身傷焉,七月而死。倍則攻,敵則戰,少則守。人之所以為人者,言也;人而不能言,何以為人?言之所以為言也,信也;言而不信,何以為言?信之所以為信者,道也;信而不道,何以為道?道之貴者時,其行勢也。
僖公(經二三一)二十有三年
春,齊侯伐宋,圍閔。
(傳)伐國不言圍邑,此其言圍,何也?不正其以惡報惡也。
(經二三二)夏,五月庚寅,宋公茲父卒。
(傳)茲父之不葬,何也?失民也。其失民,何也?以其不教民戰,則是棄其師也。為人君而棄其師,其民孰以為君哉!
(經二三三)秋,楚人伐陳。
(經二三四)冬,十有一月,杞子卒。
僖公(經二四一)二十有四年
春,王正月。
(經二四二)夏,狄伐鄭。
(經二四三)秋,七月。
(經二四二)冬,天王出居于鄭。
(傳)天子無出。出,失天下也。居者,居其所也。雖失天下,莫敢有也。
(經二四三)晉侯夷吾卒。
僖公(經二五一)二十有五年
春,王正月丙午,衛侯毀滅邢。
(傳)毀之名何也?不正其伐本而滅同姓也。
(經二五二)夏,四月癸酉,衛侯毀卒。
(經二五三)宋蕩伯姬來逆婦。
(傳)婦人既嫁,不逾竟。宋蕩伯姬來逆婦,非正也。其曰婦,何也?緣姑言之之辭也。
(經二五四)宋殺其大夫。
(傳)其不稱名姓,以其在祖之位,尊之也。
(經二五五)秋,楚人圍陳,納頓子于頓。
(傳)納者,內弗受也。圍,一事也;納,一事也;而遂言之,蓋納頓子者,陳也。
(經二五六)葬衛文公。
(經二五七)冬,十有二月癸亥,公會衛子、莒慶,盟于洮。
(傳)莒無大夫,其曰莒慶,何也?以公之會目之也。
僖公(經二六一)二十有六年
春,王正月己未,公會莒子、衛甯速盟于向。
(傳)公不會大夫,其曰甯速,何也?以其隨莒子可以言會也。
(經二六二)齊人侵我西鄙,公追齊師至巂,弗及。
(傳)人,微者也。侵,淺事也。公之追之,非正也。至巂,急辭也。弗及者,弗與也,可以及而不敢及也。其侵也,曰人;其追也,曰師。以公之弗及,大之也。弗及,內辭也。
(經二六三)夏,齊人伐我北鄙。
(經二六四)衛人伐齊。公子遂如楚乞師。
(傳)乞,重辭也。何重焉?重人之死也,非所乞也。師出,不必反;戰,不必勝,故重之也。
(經二六五)秋,楚人滅夔,以夔子歸。
(傳)夔,國也。不日,微國也。以歸,猶愈乎執也。
(經二六六)冬,楚人伐宋圍閔。
(傳)伐國不言圍邑,此其言圍,何也?以吾用其師、目其事也,非道用師也。
(經二六七)公以楚師伐齊,取穀。
(傳)以者,不以者也。民者,君之本也。使民以其死,非其正也。
(經二六七)公至自伐齊。
(傳)惡事不致,此其致之,何也?危之也。
僖公(經二七一)二十有七年
春,杞子來朝。
(經二七二)夏,六月庚寅,齊侯昭卒。
(經二七三)秋,八月乙未,葬齊孝公。
(經二七四)乙巳,公子遂帥師入杞。
(經二七五)冬,楚人、陳侯、蔡侯、鄭伯、許男圍宋。
(傳)楚人者,楚子也,其曰人,何也?人楚子,所以人諸侯也。其人諸侯,何也?不正其信夷狄而伐中國也。
(經二七六)十有二月甲戌,公會諸侯盟于宋。
僖公(經二八一)二十有八年
春,晉侯侵曹。
(經二八二)晉侯伐衛。(傳)再稱晉侯,忌也。
(經二八三)公子買戍衛,不卒戍,刺之。
(傳)先名後刺,殺有罪也。公子啟曰:「不卒戍者,可以卒也。」可以卒而不卒,譏在公子也,刺之可也。
(經二八四)楚人救衛。
(經二八五)三月丙午,晉侯入曹,執曹伯,畀宋人。
(傳)入者,內弗受也。日入,惡入者也。以晉侯而斥執曹伯,惡晉侯也。畀,與也。其曰人,何也?不以晉侯畀宋公也。
(經二八六)夏,四月己巳,晉侯、齊師、宋師、秦師,及楚人戰于城濮,楚師敗績。
(經二八七)楚殺其大夫得臣。
(經二八八)衛侯出奔楚。
(經二八九)五月癸醜,公會晉侯、齊侯、宋公、蔡侯、鄭伯、衛子、莒子,盟于踐土。
(傳)諱會天王也。
(經二八九)陳侯如會。
(傳)如會,外乎會也。於會受命也。
(經二八十)公朝于王所。
(傳)朝不言所;言所者,非其所也。
(經二八十一)六月,衛侯鄭自楚復歸于衛。
(傳)自楚,楚有奉焉爾。復者,復中國也。歸者,歸其所也。鄭之名,失國也。
(經二八十二)衛元咺出奔晉。
(經二八十三)陳侯款卒。
(經二八十四)秋,杞伯姬來。
(經二八十五)公子遂如齊。
(經二八十六)冬,公會晉侯、宋公、蔡侯、鄭伯、陳子、莒子、邾子、秦人于溫。
(傳)諱會天王也。
(經二八十七)天王守于河陽。
(傳)全天王之行也,為若將守而遇諸侯之朝也,為天王諱也。水北為陽,山南為陽。溫,河陽也。
(經二八十八)壬申,公朝於王所。
(傳)朝於廟,禮也;於外,非禮也。獨公朝,與諸侯盡朝也。其日,以其再致天子,故謹而日之。主善以內,目惡以外。言曰公朝,逆辭也,而尊天子。會于溫,言小諸侯。溫,河北地,以河陽言之,大天子也。日系於月,月系於時,「壬申,公朝于王所」,其不月,失其所系也。以為晉文公之行事,為已傎矣!
(經二八十九)晉人執衛侯,歸之于京師。
(傳)此入而執,其不言入,何也?不外王命於衛也。歸之于京師,緩辭也,斷在京師也。
(經二八二十)衛元咺自晉復歸于衛。
(傳)自晉,晉有奉焉爾。復者,復中國也。歸者,歸其所也。
(經二八二十)諸侯遂圍許。
(傳)遂,繼事也。
(經二八二一)曹伯襄復歸于曹。
(傳)復者,復中國也。天子免之,因與之會。其曰復,通王命也。
(經二八二一)遂會諸侯圍許。
(傳)遂,繼事也。
僖公(經二九一)二十有九年
春,介葛盧來。
(傳)介,國也。葛盧,微國之君,未爵者也。其曰來,卑也。
(經二九二)公至自圍許。
(經二九三)夏,六月,公會王人、晉人、宋人、齊人、陳人、蔡人、秦人,盟于翟泉。
(經二九四)秋,大雨雹。
(經二九五)冬,介葛盧來。
僖公(經三十一)三十年
春,王正月。
(經三十二)夏,狄侵齊。
(經三十三)秋,衛殺其大夫元咺。
(傳)稱國以殺,罪累上也,以是為訟君也。衛侯在外,其以累上之辭言之,何也?待其殺而後入也。
(經三十三)及公子瑕。
(傳)公子瑕,累也,以尊及卑也。
(經三十四)衛侯鄭歸于衛。
(經三十五)晉人、秦人圍鄭。
(經三十六)介人侵蕭。
(經三十七)冬,天王使宰周公來聘。
(傳)天子之宰,通於四海。
(經三十七)公子遂如京師。遂如晉。
(傳)以尊遂乎卑,此言不敢叛京師也。
僖公(經三一一)三十有一年
春,取濟西田。
(經三一二)公子遂如晉。
(經三一三)夏,四月,四卜郊。不從,乃免牲,猶三望。
(傳)「夏,四月」,不時也。四卜,非禮也。免牲者,為之緇衣熏裳。有司玄端奉送,至于南郊。免牛亦然。乃者,亡乎人之辭也。猶者,可以已之辭也。
(經三一四)秋,七月。
(經三一五)冬,杞伯姬來求婦。
(傳)婦人既嫁,不逾竟。杞伯姬來求婦,非正也。
(經三一六)狄,圍衛。
(經三一七)十有二月,衛遷於帝丘。
僖公(經三二一)三十有二年
春,王正月。
(經三二二)夏,四月己丑,鄭伯捷卒。
(經三二三)衛人侵狄。
(經三二四)秋,衛人及狄盟。
(經三二五)冬,十有二月己卯,晉侯重耳卒。
僖公(經三三一)三十有三年
春,王二月,秦人入滑。
(傳)滑,國也。
(經三三二)齊侯使國歸父來聘。
第8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