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出版文学> 吕氏春秋>第23章适音一作和乐

第23章适音一作和乐

  【正文】
  四曰:
  耳之情欲声,心不乐,五音在前弗听①;目之情欲色,心弗乐,五色在前弗视②;鼻之情欲芬香,心弗乐,芬香在前弗嗅;口之情欲滋味,心弗乐,五味在前弗食③。欲之者,耳目鼻口也;乐之弗乐者④,心也。心必和平然后乐。心必乐,然后耳目鼻口有以欲之。故乐之务在于和心,和心在于行适⑤。
  夫乐有适,心亦有适。人之情:欲寿而恶夭⑥,欲安而恶危,欲荣而恶辱,欲逸而恶劳。四欲得,四恶除,则心适矣。四欲之得也,在于胜理⑦。胜理以治身,则生全以⑧;生全则寿长矣。胜理以治国,则法立;法立则天下服矣。故适心之务在于胜理。
  夫音亦有适:太巨则志荡⑨,以荡听巨则耳不容,不容则横塞⑩,横塞则振;太小则志嫌,以嫌听小则耳不充,不充则不詹,不詹则窕;太清则志危,以危听清则耳谿极”,谿极则不鉴,不鉴则竭;太浊则志下,以下听浊则耳不收,不收则不搏,不搏则怒。故太巨、太小、太清、太浊,皆非适也。何谓适?衷,音之适也、,何谓衷?大不出钧,重不过石,小大轻重之衷也。黄钟之宫,音之本也,清浊之衷也。衷也者,适也。以适听适则和矣。乐无太,平和者是也。
  故治世之音安以乐,其政平也;乱世之音怨以怒,其政乖也;亡国之音悲以哀,其政险也。凡音乐,通乎政而移风平俗者也。俗定而音乐化之矣。故有道之世,观其音而知其俗矣,观其俗而知其政矣,观其政而知其主矣。故先王必托于音乐以论其教。清庙之瑟,朱弦而疏越,一唱而三叹,有进乎音者矣,大飨之礼,上玄尊而俎生鱼,大羹不和,有进乎味者也。故先王之制礼乐也,非特以欢耳目、极口腹之欲也,将教民平好恶、行理义也。【解说】
  本篇旨在论述儒家“和乐”的思想。文章指出,“和乐”必须具备两个前提,一是“心适”,一是“音适”。怎样才算“心适”?文章认为“四欲得,四恶除,则心适矣”。怎样才算“音适”?文章认为,要做到“衷”,即声音大小、清浊要适中。这样,“以适听适”,即以畅快的心情听适中的乐音,就达到“和”的境界了。文章强调了音乐的作用,指出:“凡音乐,通乎政而移风平俗者也”,“故先王之制礼乐也,非特以欢耳目、极口腹之欲也,将教民平好恶、行理义也”。这反映了儒家对于音乐的特殊重视。本篇指出了“欲”与“乐”的区别,这可以说是我国最早提出的美学上的主客观关系的理论。【注释】
  ①五音:宫、商、角、徵(zhǐ)、羽。这里泛指音乐。
  ②五色:青、黄、赤、白、黑。这里泛指各种色彩。
  ③五味:酸、苦、甘、辛、咸。这里泛指美味。
  ④之:连词,相当“与”。
  ⑤行适:行为合宜适中。
  ⑥夭:少壮而死。
  ⑦胜(shènɡ)理:依循事物的规律。胜,等于说“任”。
  ⑧以:通“矣”。
  ⑨太:过分。荡:摇动。
  ⑩横塞:充溢阻塞。
  嫌:通“慊(qiàn)”。不满足。
  詹:通“赡”。足。
  窕(tiǎo):细而不满。
  危:高。
  谿(qī)极:空虚疲困。
  鉴:察,鉴别。
  搏(zhuān):专一。
  衷:指声音大小清浊适中。
  大不出钧:指钟音律度最大不得超过钧所发之音。钧,通“均”,古代度量钟音律度的器具。
  重不过石:指钟的重量最重不得超过一石。石,古代重量单位,一百二十斤为一石。
  黄钟之宫,音之本也:古乐中的十二律以黄钟之宫为本,用“三分损益法”(详见《音律》篇)以次相生,所以说“黄钟之宫,音之本也”。黄钟之宫,古乐以律确定五音音高,用黄钟律所定的宫音,叫做黄钟之宫,又称黄钟宫。这是古乐中最基本的乐调之一。
  无:通“毋”。太:指上文“太巨”、“太小”、“太清”、“太浊”。
  以:连词,相当于“而”。
  乖:乖谬。
  教:教化。
  清庙:宗庙。宗庙肃然清静,所以称为清庙。瑟:古代一种拨弦乐器,形似古琴。
  疏越(huó):镂刻的小孔。疏,镂刻。越,穴,瑟底的小孔。
  一唱而三叹:宗庙奏乐,一人领唱,三人应和。唱,领唱;也作“倡”。叹,继声和唱。这里是说,宗庙祭祀,奏乐演唱规模很小。
  进:这里是超出的意思。
  大飨(xiǎnɡ):集合远近祖先神主于太庙合祭。
  上:献上。玄尊:盛玄酒的酒器。玄酒,指上古行祭礼时所用的水。水本无色,古人习以为黑色,故称“玄酒”。俎(zǔ):古代祭祀时用的礼器。这里用如动词,把……盛在俎中。
  大(tài)羹:古代祭祀时所用的带汁的肉。和:指调和五味。古代大飨祭祀“上玄尊而俎生鱼,大羹不和”,这是表明先王崇尚饮食之本。
  特:只,仅仅。
  平:端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