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出版文学> 论语、声律启蒙、孝经、增广贤文>第20章
  开宗明义章第一①
  【原文】
  仲尼居②,曾子侍③。子曰④:“先王⑤有至德要道⑥,以顺天下⑦,民用和睦⑧,上下无怨。汝知之乎⑨?”
  曾子避席曰⑩:“参不敏,何足以知之?”
  子曰:“夫孝,德之本也,教之所由生也。复坐,吾语汝:身、体、发、肤,受之父母,不敢毁伤,孝之始也;立身行道,扬名于后世,以显父母,孝之终也。夫孝,始于事亲,中于事君,终于立身。”
  《大雅》云:“无念尔祖,聿修厥德。”
  【注释】
  ①开宗明义章:开,张也;宗,本也;明,显也;义,理也。这里是说此章开张一经之宗本,显明五孝之义理,所以称开宗明义章第一。②仲尼居:仲尼,孔子的字。孔子,春秋末期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儒家的创始者。据《史记.孔子世家》载,孔子名丘,字仲尼,春秋时鲁国人,生于周灵王二十一年(公元前551年),卒于周敬王四十一年(公元前479年)。享年七十三岁。居:闲居,无事闲坐着。③曾子侍:曾子,即曾参,孔子的弟子。《史记·仲尼弟子列传》:“曾参,南武城人,字子舆,少孔子四十六岁,孔子以能通孝道,故授之业,作孝经。”侍:地位低的人在地位高的人身侧为侍,古文《孝经》作曾子侍坐,故这里侍为侍坐之意,也就是在孔子坐席旁边陪坐。《孝经正义》认为,孔子用六经设立教化,随事表名,虽然道由孝生,而孝纲未举,将要开明其道,作为来世垂范,因为曾参的孝道名声很大,就假借闲居为曾参陈说的名义,阐述孝的义理。④子曰:子,《正义》云:“子者,孔子自谓。”按《公羊传》:“子者,男子通称也,古者谓师为子,故夫子以子自称。”曰,说也。⑤先王:先代圣帝明王,这里指尧、舜、禹、汤、文、武王等历史上著名的贤君圣王。⑥至德:至美之德。要道:要约之道。释文引郑玄注云:“至德者,孝悌也。要道者,礼乐也。”⑦顺:顺理,治理。⑧民用和睦:《尚书·尧典》:“九族既睦,平章百姓,百姓昭明,协和万邦,黎民于变时雍。”郑注:“睦,亲也。”《礼记·礼运篇》:“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选贤与能,讲信修睦,故人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使老有所终,壮有所用,幼有所长,矜寡孤独废疾者皆有所养。”蜀才曰:“睦,亲也。”赵岐曰:“睦,和也。”《说文》曰:“睦,目顺也。”民,黎民百姓.民用和睦,意思是百姓相顺而亲,相悦而和。用,因而。⑨汝知之乎:你知道这些道理吗?汝,第二人称代词,你。乎,语气词,用在句末表示疑问或反问。⑩避席:离开座位。《吕氏春秋·直谏》:“桓公避席再拜。”高诱注:“避席,下席也。下席者,犹言离去其席位也。”指离开坐位站起来以示恭敬。敏:聪敏,有智慧。夫孝,德之本也:《邢昺·孝经正义》:“先王有至德要道,至德要道元出于孝,孝为之本也。”《后汉书·江革传》:“夫孝,百行之冠,众善之始也。”全句意思是说孝道是一切德行的根本。夫,发语词。本:根本。教之所由生也:《札记·祭义篇》:“众之本教曰孝。”又曰:“立爱自亲始,教民睦也。立敬自长始,教民顺也。”《大戴礼·曾子·大孝篇》:“民之本教曰孝,其行之曰养。”全句意思是所有教化都是从孝道产生出来的。复坐:复,重也。《邢昺·孝经注疏》:“曾参起对,故使复坐。”吾语汝:吾,我。语,告诉。《广雅·释诂》:“告,语也。”身、体、发、肤:范祖禹曰:“身体发肤,受于亲而爱之不敢忘,则不为不善以亏其体而辱其身,此所以为孝之始也。”《正义》:“身谓躬也,体谓四支也,发谓毛发,肤谓皮肤。”《礼记·祭义篇》曾子云:“身也者,父母之遗体也。行父母之遗体,敢不敬乎?居处不庄,非孝也;事君不忠,非孝也;莅官不敬,非孝也;朋友不信,非孝也,战陈无勇,非孝也。五者不遂,灾及于亲,敢不敬乎?”立身行道:立身,独立己身。行道,行己身当行之道。全句意思是说自立修身,自强奋斗,修养品德,实践道德思想。扬名:显扬名声。以显父母:显,荣耀。显父母,显扬父母的声名。《曾子·大孝篇》云:“父母既没,敬行其身,无遗父母恶名,可谓终也。”夫孝,始于事亲,中于事君,终于立身:《正义》云:“夫为人子者,先能全身而后能行其道也。夫行道者,谓先能事亲,而后能立其身。前言立身.未示其迹,其迹始者,在于内事其亲也;中者,在于出事其主,忠孝皆备,扬名荣亲,是终于立身。”《孟子·离娄篇》:“仁之实,事亲是也。义之实,从兄是也。”又云:“事,孰为大?事亲为大。守,孰为大?守身为大。事亲,事之本也。守身,守之本也。”又《万章篇》:“孝子之至,莫大乎尊亲;尊亲之至,莫大乎以天下养。为天子父,尊之至也;以天下养,养之至也。诗曰:‘永言孝思,孝思维则’,此之谓也。”《大学·释齐家治国章》云:“孝者,所以事君也;悌者,所以事长也;慈者,所以使众也。康诰曰:‘如保赤子’。心诚求之,虽不中,不远矣。”这句的意思是行孝,始于侍奉父母,进而为国为君尽忠,最后实现自己的志向。《大雅》:指《诗经》中的《大雅》文王篇。《诗经》分为《风》、《雅》、《颂》,其中《雅》又分为《大雅》、(小雅》。无念尔祖:《左传·昭王二十三年》:“无念尔祖。”杜注云:“无念,念也。”无念尔祖,就是念尔祖的意思。尔祖,你的祖先。尔,你。聿修厥德:意思是修述其先祖之功德。《尔雅》云:“聿,循也,述也。”厥,代词,古代厥、其二字相通。
  【译文】
  孔予闲居在家,他的学生曾参在旁边侍坐。孔子说:“先圣帝王都具有至高无尚的美德和非常重要的道理用它来治理天下,以顺应天下百姓的心。因此天下的百姓和睦相处得十分和谐,上上下下都和和气气,互相都没有怨恨。你懂得这里面的道理吗?”
  曾参离开座位站起来恭敬地说:“我不够聪敏,怎么能够明白先王的至德要道呢?”
  孔子说:“孝道,是所有德行的根本,一切教化都在此基础上产生。你坐下来,让我告诉你:身躯、四肢、头发、皮肤,都是父母所给予的,作为一个孝子就不能让它们有轻易的伤害更不能够毁伤,这就是尽孝的开始;如果一个人树立了自己的志向,而平时能立身反省、行为处世遵循道理,使自己的名声能够流传后世,以使父母声誉荣耀,那就是尽孝道得到最圆满的结果了。一个人行孝的方面是很广博的,首先从事奉自己的父母开始,其次是事奉自己的君王,最后是修身立世实现自己的志向。”
  《诗经·大雅》上说:“难道你不思念自己的的先祖吗?如果你思念他们,就要想到将他们的功德修养发扬光大。”
  天子章第二①
  【原文】
  子曰②;爱亲者,不敢恶于人③;敬亲者,不敢慢于人④。爱敬尽于事亲⑤,而德教加于百姓⑥,刑于四海⑦。盖天子之孝也⑧。《甫刑》⑨云:“一人有庆,兆民赖之⑩”。
  【注释】
  ①天子:统治天下的帝王。《礼记·曲礼下》:“君天下曰天子。”旧说帝王受命于天,天为其父,地为其母,故称“天子”。《白虎通》:“王者父母天地,为天之子也。”此处应指周王,是周王朝的最高统治者。《孝经,从这一章起,按尊卑次序分述自天子至庶人的五种孝行。②子曰:今文本,自《天子章》至《庶人章》,只在最前面用了一个“子曰”,而古文本则每章都以一“子曰”起头。这可能是整理或传抄过程中造成的差异。③爱亲者,不敢恶于人:爱亲,亲爱自己的父母。亲,指双亲。恶,,憎恶,厌恶。全句是说天子将对自己父母的亲爱之心(孝心)扩大到天下所有的人的父母。④敬亲者,不敢慢于人:慢,傲慢,不敬。全句是说天子将对自己父母的敬爱之情扩展到天下所有的人的父母。⑤尽:竭尽全力。⑥德教加于百姓:德教,道德修养的教育,即孝道的教育。加。施加。⑦刑于四海:刑,通“型”,典范,榜样。四海,指全天下,旧说以为我国被四海包围,因此用“四海”代指全国。唐玄宗注以“四夷”释“四海”。“四夷”即东夷、西戎、南蛮、北狄,泛指四方少数民族。意思是天子的孝行舆德教,也是四方異族的榜样。⑧盖:句首语气词。⑨《甫刑》:《尚书·吕刑》篇的别名。吕,指“吕侯”。周穆王任命吕侯为周司寇(职掌刑狱的最高长官),吕侯依据夏代赎刑的法律。以周王的名义颁布了新的规定,即《吕刑》。《尚书·吕刑》孔安国传曰:吕侯“后为甫侯,故或称《甫刑》”。这是说吕侯的子孙后来改封为甫侯,因此《吕刑》也称为《甫刑》。古文本作“吕刑”。⑩“一人有庆,兆民赖之’:一人,指天子。商、周时,商王、周王都自称“余一人”。庆,善。兆民,极言民人数目之多。古代计数,下数以十亿为“兆”,中敷以万亿为兆,上敷以亿亿为兆,而现代以叫百万为一兆。赖,仰仗,依靠。《吕刑》原文下面还有一句:“其宁惟永”。意思是:天子有善行,就能够以善事教化天下,天下的人民都可以信赖他,依靠他,因此便能够长治久安。
  【译文】
  孔子说:天子能够亲爱自己的父母,也就不会厌恶别人的父母,能够尊敬自己的父母,也就不会怠慢别人的父母。天子能以爱敬之心尽力侍奉父母,就会以至高无上的道德教化人民,成为天下人效法的典范。这就是天子的孝道啊!《甫刑》裹说;“天子有善行,天下万民全都信赖他,国家便能长治久安。”
  诸侯章第三①
  【原文】
  在上不骄,高而不危②;制节谨度③,满而不溢④。高而不危,所以长守贵也;满而不溢,所以长守富也。
  富贵不离其身,然后能保其社稷⑤,而和其民人⑥,盖诸侯之孝也。
  《诗》云:“战战兢兢,如临深渊,如履薄冰。⑦”
  【注释】
  ①诸侯:指由天子分封的国君。《正义》:“次天子之贵者,诸侯也。”按,《释诂》:“公侯君也,不曰诸公者,嫌涉天子三公也,故以其次称为诸侯,犹言诸国之君也。”②在上不骄,高而不危:不骄,没有骄傲之心,即能守法合礼之意。《论语》:“子曰:‘君子无众寡,无小大,无敢慢,斯不亦泰而不骄乎?”《中庸》第二十七章:“居上不骄,为下不倍。国有道,其言足以兴;国无道,其默足以容。”《曾子·立事篇》:“居上位而不淫,临事而栗者,鲜不济矣!”《老子》第九章:“富贵而骄,自遗其咎。”司马光云:“高而危者,以骄也。”唐玄宗云:“诸侯列国之君,贵在人上,可谓高矣。”本句意思是说地位在上而不骄傲,处于高位而没有危险。③制节谨度:费用约俭谓之制节,慎行礼法谓之谨度。《诗经·大雅》:“质尔人民,谨尔侯度,用戒不虞。”《荀子·富国篇》:“足国之道,节用裕民而善臧其馀。”又《宥坐篇》:孔子曰:“聪明圣智,守之以愚;功被天下,守之以让;勇力抚世,守之以怯;富有四海,守之以谦。”④满而不溢:满,充实,指国库充裕。溢,过分,这里指奢侈浪费。⑤社稷:社,土神。稷,谷神。古之有国者必立社稷,以社稷之存亡示国家之存亡。《孟子·离娄篇》:“天子不仁;不保四海;诸侯不仁,不保社稷;卿大夫不仁,不保宗庙;士庶人不仁,不保四体。”⑥和其民人:和,和睦,这里是“使……和睦”,的意思。全句意思是说诸侯和人民和悦地相处。民人,百姓。⑦战战兢兢,如临深渊,如履薄冰:战战,恐惧。兢兢,戒慎。临,近。《正义》:“夫子述诸侯行孝终毕,乃引小雅小旻之诗,以结之言。诸侯富贵不可骄溢,常须戒惧,故战战兢兢,常如临深履薄也。”意思是说恐惧谨慎,担心坠入深渊不可复出,担心陷入薄冰下不可拯济。
  【译文】
  一个人如果身居高位,却能做到不骄不躁,谦虚谨慎,那么就用不着惧怕有遭到排挤的危险。如果做到事事节省费用,慎守法度,即使国家经费充裕也不会追求豪华而奢侈浪费。地位显赫而没有倾覆的危险,自然就能长久地保持尊贵的职位;财物丰富而能做到谨慎开支,而不浪费,自然能长久地保持充裕的财源。
  身为诸侯,要首先使富贵不离开自身,然后才能确保他的社稷,跟天下百姓和悦地相处。这就是诸侯应尽的孝道。
  《诗经·小雅》里说:“诸侯治理国家,凡事必须小心谨慎,仿佛走在深潭边,好像踏在薄冰上。”
  卿、大夫章第四①
  【原文】
  非先王之法服不敢服②,非先王之法言不敢道③,非先王之德行不敢行④。是故非法不言⑤,非道不行⑥;口无择言,身无择行⑦。言满天下无口过⑧,行满天下无怨恶⑨。三者备矣⑩,然后能守其宗庙。盖卿、大夫之孝也。《诗》云:“夙夜匪懈,以事一人。”
  【注释】
  ①卿、大夫:指辅佐天子处理国家事务的高级官员,地位次于诸侯。卿,又称“上大夫”,地位比大夫略高。周代各诸侯国中也有“卿、大夫”,地位比周天子朝中的“卿、大夫”低一个档次。清雍正皇帝《御纂孝经集注》认为,此“卿、大夫”兼包王国及侯国,“章中乃统论其当行之孝,不必泥引《诗》‘以事一人’之词,而谓专示王国之卿、大夫也”。②非先王之法服不敢服:法服,按照礼法制定的服装。古代服装式样、颜色、花纹(图案)、质料等,不同的等级,不同的身份,有不同的规定。卑者穿着尊者的服装,叫“僭上”;尊者穿着卑者的服装,叫“偪(逼)下”。旧注云,天子衣裳图案有日、月、星辰、山、龙、华虫、藻、火、粉、米、黼、黻十二种纹样,诸侯有龙以下八种;卿、大夫有藻、火、粉、米四种;士有藻、火两种,服饰必须合乎礼度。③法言:合乎礼法的言论。④德行:合乎道德规范的行为。一说指“六德”,即:仁,义、礼、智、忠、信。敦煌遗书伯3378《孝经注》云:“好生恶死曰仁,临财不欲,有难相济曰义;尊卑慎序曰礼;智深识远曰智;平直不移曰忠;信义可覆曰信。”⑤非法不言:不符合礼法的话不说,言必守法。孔传:“必合典法,然后乃言。”⑥非道不行:不符合道德的事不做,行必遵道。孔传:“必合道谊,然后乃行。”⑦口无择言,身无择行:张口说话无须斟酌措词,行动举止无须考虑应当怎样去做。这是说,因为言行都自然而然地能遵循礼法道德,所以无须反复考虑,细细斟酌.⑧言满天下无口过:满,充满,遍布。口过,言语的过失。全句是说,虽然言谈传遍天下:但是天下之人都不觉得有什么过错。⑨怨恶:怨恨、不满。⑩三者备矣:三者,指服、言、行,即法服、法言、德行。孔传:“服应法,言有则,行合道也,立身之本,在此三者。”备,完备,齐备。然后能守其宗庙:宗庙,祭祀祖宗的屋舍。《释名·释宫室》:“庙,貌也,先祖形貌所在也。”古人认为,亲人亡殁后,设宗庙加以祭祀,侍奉死者如同生人,若见鬼神之容貌。古文本全句作:“然后能保其禄位而守其宗庙”。“禄位”,禄,指俸禄、薪俸,位,指职位、爵位。“夙夜匪懈,以事一人”:语出《诗经·大雅·燕民》。夙,早。匪,通“非”。懈,怠惰。一人,指周天子。原诗赞美周宣王的卿大夫仲山甫,从早到晚,毫无懈怠,尽心竭力地奉事宣王一人。
  【译文】
  不合乎先代圣王礼法所规定的服装不敢穿,不合乎先代圣王的礼法的言语不敢说,不合乎先代圣王规定的道德的行为不敢做。因此,不合礼法的话不说,不合道德的事不做。由于言行都能自然而然地遵守礼法道德,开口说话无须斟字酌句,选择言辞,行为举止无须考虑应该做什么、不该做什么。虽然言谈遍于天下,但从无什么过失;虽然做事遍于天下,但从不会招致怨恨。完全地做到了这三点,服饰、言语、行为都符合礼法道德,然后才能长久地保住自己的宗庙,奉祀祖先。这就是卿、大夫的孝道啊!《诗经》里说:“即使是在早晨和夜晚,也不能有任何的懈怠。要尽心竭力地去奉事天子!”
  士章第五①
  【原文】
  资于事父以事母而爱同,资于事父以事君而敬同。故母取其爱,而君取其敬,兼之者,父也②。故以孝事君则忠,以敬事长则顺。忠顺不失,以事其上,然后能保其禄位而守其祭祀,盖士之孝也③。
  《诗》云:“夙兴夜寐,无忝尔所生④。”
  【注释】
  ①士:官名。古时诸侯设置上士、中士、下士之官,其位次于卿大夫。②资于事父以事母而爱同,资于事父以事君而敬同。故母取其爱,而君取其敬,兼之者,父也:《广雅·释诂》:“资,取也。”《孟子·公孙丑篇》:“内则父子,外则君臣,人之大伦也。父子主恩,君臣主敬。”《礼记·表记篇》:“今父之亲子也,亲贤而下无能;母之亲子也,贤则亲之,无能则怜之。母,亲而不尊;父,尊而不亲。”又《丧服四制》:“资于事父以事君而敬同,贵贵尊尊,义之大者也。故为君亦斩衰三年,以义制者也。”又云:“资于事父以事母而爱同。天无二日,士无二王,国无二君,家无二尊,以一治之也。故父在,为母齐衰期者,见无二尊也。”③故以孝事君则忠,以敬事长则顺。忠顺不失,以事其上,然后能保其禄位而守其祭祀,盖士之孝也:长,指公卿大夫。《孟子·梁惠王篇》:“人以事其父兄,出以事其长上。”《大学·释齐家治国章》:“孝者,所以事君也,悌者,所以事长也。”《中庸》第十七章:“舜其大孝也与!德为圣人,尊为天子,富有四海之内;宗庙飨之,子孙保之。故大德必得其位,必得其禄,必得其名,必得其寿。”《礼记·坊记篇》:“孝以事君,弟以事长,示民不贰也。”《吕氏春秋·孝行览》:“人臣孝,则事君忠。”禄位,古代称官吏的薪水为“禄”,位即职务。祭祀,古时备供品向祖先行礼,表示尊敬并祈求保佑。④夙兴夜寐,无忝尔所生:《尔雅·释诂》:“夙,早也。”又《释言》:“兴,起也。”夙兴,指早起。夜寐,晚睡。无,不要。忝,羞辱。所生,即生身父母。
  【译文】
  以侍奉父亲的一片赤诚之心,去侍奉母亲,那么对父母的爱心是相同的;以侍奉父亲时的恭敬态度,去侍奉天子,那么对天子和父亲的敬爱是一样的。所以,事奉母亲乃是以爱,事奉天子乃是以敬,而事奉父亲的孝道则要爱和敬都齐全兼备。换句话说,以事奉父亲的孝心,转而侍奉天子,就是忠诚;以事奉父亲的敬心事奉师长,就是顺从。以忠诚和顺从的心侍奉君王和师长,就能永远保住他的俸禄和官位,而得以长守先祖的祭祀,这便是士应尽的孝道。
  《诗经·小雅》上说:“无论是早起或晚睡,都应当避免污辱生身父母的声誉。”
  庶人章第六①
  【原文】
  用天之道②,分地之利③,谨身节用④,以养父母。此庶人之孝也。故自天子至于庶人,孝无终始⑤,而患不及者,未之有也⑥。
  【注释】
  ①庶人:平民,在上古一般指具有自由身份的农业劳动者。②用天之道:用,指利用。天之道,指春温、夏热、秋凉、冬寒季节变化等自然规律。用天道,按时令变化安排农事,则春生、夏长、秋收、冬藏。古文本作“因天之时”。因,依,顺,根据。③分地之利:唐玄宗注:“分别五土,视其高下,各尽所宜,此分地利也。”“五土”,见《诸侯章》“社稷”注。这是说,应当分别情况,因地制宜,种植适宜当地生长的农作物,以获取地利。古文本“分”作“就”,靠近,接近,这里有凭借、依靠之意。以上两句,概括庶民生活,故孔傅云:“庶人之业,稼穑为务,审因四时,就于地宜;除田击槁,深耕疾耰,时雨既至,播殖百穀,挟其抢刈,修其垄亩;脱衣就功,暴其发肤,旦暮从事,沾体塗足,少而习焉,其心休焉。”④谨身节用:谨身,指行为举动,谨慎小心,节用,指用度花费,俭省节约。行为恭谨,就能免受刑辱;费用节俭,就能免于饥寒,只有这样才能好好地奉养父母。⑤自天子至于庶人,孝无终始:孝无终始,指孝道的义理非常广大。从天子到庶人,不分尊卑,超乎时空,无终无始,永恒存在。不管什么人,在“行孝”这一点上都是一致的。古文本从“白天子至于庶人”起,至下句“未之有也”,前加“子曰”二字,另立为《孝平章第七》。“天子”之后有“以下”二字。孔传谓“孝无终始”,意思是孝行必须有始有终,善始善终,而不能有始无终。⑥而患不及者,未之有也:患,担忧,忧虑。不及,指做不到。未之有也,没有这样的事情。意思是孝行是人人都能做得到的,不会做不到。古文本解释不同:患,指祸患;全句说,(行孝不能有始有终)而祸患不降临其身,这是从未有过的事情。意即祸患必定降临其身。
  【译文】
  利用春、夏、秋、冬节气变化的自然规律,分别土地的不同特点,使之各尽所宜;行为举止,小心谨慎,用度花费,节约俭省;以此来供养父母。这就是庶民大众的孝道啊!所以,上自天子,下至庶民,孝道是不分尊卑,超越时空,永恒存在,无终无始的。孝道又是人人都能做得到的。如果有人担心自己做不来,做不到,那是根本不会有的事。
  三才章第七①
  【原文】
  曾子曰:“甚哉②,孝之大也!”
  子曰:“夫孝,天之经也③,地之义也④,民之行也⑤。天地之经,而民是则之⑥。则天之明⑦,因地之利⑧,以顺天下⑨。是以其教不肃而成⑩,其政不严而治。先王见教之可以化民也,是故先之以博爱,而民莫遗其亲;陈之以德义,而民兴行;先之以敬让,而民不争;导之以礼乐,而民和睦;示之以好恶,而民知禁。”
  《诗》云:“赫赫师尹,民具尔瞻。”
  【注释】
  ①三才:指天地人。《正义》:“天地谓之二仪,兼人谓之三才。”《易·说卦》:“立天之道曰阴与阳,并地之道曰柔与刚,立人之道曰仁与义,兼三才而两之。”②甚哉:甚,很,非常;哉,语气词,表示感叹。③天之经:《白虎通·五经篇》:“经,常也。《汉书·五行志》:“礼,王之大经也。”颜注:“经,谓当法也。”天之经,盖谓天下之常法。《大戴礼·曾子·大孝篇》:“夫孝,天下之大经也。”④地之义:《淮南子·缪称篇》:“义者,比于人心而合于众适者也。”吕览曰:“义也者,万事之纪也。言事事适合于众也。故曰地之义也。”⑤民之行也:《尔雅·释宫》:“行,道也。”《汉书·杜周传》:“孝,人行之所先也。”民之行,意思是民所履之道。《左传》昭公二十五年传云:子大叔见赵简子,简子曰:“敢问何谓礼?”对曰:“吉也闻诸先大夫子产曰:“夫礼,天之经也,地之义也,民之行也;天地之经,而民实则之,则天之明,因地之性。”简子赞曰:“甚哉!礼之大也。”⑥天地之经,而民是则之:郑注:“天有四时,地有高下。民居其间,当是而则之。”《尔雅·释诂》:“则,法也。”则,动词,效法。是则之,意思是把这作为法则。⑦则天之明:《荀子·劝学篇》:“天见其明。”杨注:“明谓日月,盖日月流行,以定四时。”⑧因地之利:《说文》:“因,就也,以口以人。”因地之利,意思是就各地之利而利之。因,凭依。⑨以顺天下:郑注:“以,用也。用天四时地利,顺治天下,民皆乐之。”按管子曰:“顺民之经。”又曰:“政之所兴,在顺民心。”又曰:“下令于流水之原者,令顺民心也。”⑩是以其教不肃而成:是以,因此。肃,严厉。这句话的意思是说教化虽然并不严厉,但却能收到显著的效果。先王见教之可以化民也:《白虎通·三教篇》:“教者,何谓也?教者,效也。上为之,下效之。民有质朴,不教不成。”孟子曰:“大而化之谓圣。”又曰:“夫君子所过者化。”又曰:“有如时雨化之者。”赵岐注:“化,教之渐渍沾洽也。《荀子·不苟篇》:“神则能化矣。”杨倞注:“化,谓迁善也。”化,教行也。化民,变其本然之质而日迁于善,日进于德而不知。先之以博爱,而民莫遗其亲:韩愈云:“博爱之谓仁。”《论语·学而篇》:“泛爱众,而亲仁。”《礼记·大学篇》:“尧舜率天下以仁,而民从之。”又《祭义篇》:“而老穷不遗。”《释文》:“遗,弃忘也”民莫遗其亲,意思是说人民不忘弃其父母。陈之以德义,而民兴行:陈,施行,宣扬。《论语》:“上好义,则民莫敢不服也。《汉书·刘向传》:“颜注,陈,施也。”陈之以德义者,意思是说施之以德义也。先之以敬让,而民不争:郑注:“若文王敬让于朝,虞芮推畔于野。上行之,则下效法之。”《礼记·乡饮酒义章》:“先礼而后财,则民作敬让而不争矣。”又《聘义篇》:“以圭璋聘,重礼之义也;已聘而还圭璋,此轻财而重礼也。诸侯相厉以轻财重礼,则民作让矣。”导之以礼乐,而民和睦:导,倡导。礼,规定社会行为的规范。乐,音乐。《论语·子路篇》:“上好礼,则民莫敢不敬。”《礼记·文王世子篇》:“凡三王教世子必以礼乐。乐,所以修内也;礼,所以修外也。礼乐交错于中,发形于外,是故其成也怿,恭敬而温文。”《礼记·乐记篇》:“礼节民心,乐和民声,政以行之,刑以防之。礼乐刑政,四达而不悸,则王道备矣。”又云:“故礼以道其志,乐以和其乐,政以一其行,刑以防其奸。”又云:“乐至则无怨,礼至则不争。揖让而治天下者,礼乐之谓也。暴民不作,诸侯实服。兵革不试,五刑不用,百姓无患,天子不怒,如此,则乐达矣。合父子之亲,明长幼之序,以敬四海之内,天子如此,则礼行矣。”又云:“故乐行而伦清,耳目聪明,血气和平,移风易俗,天下皆宁。”又云:“是故乐在宗庙之中,君臣上下同听之则莫不和敬;在族长乡里之中,长幼同听之则莫不和顺;在闺门之内,父子兄弟同听之则莫不和亲。”示之以好恶,而民知禁:好,美好的。恶,丑恶的。郑注:“善者赏之,恶者罚之。民知禁,莫敢为非也。”《大学·释齐家治国章》:“其所令反其所好,而民不从。是故君子有诸己,而后求诸人;无诸己而后非诸人。”《礼记·乐记篇》:“是故先王之制礼乐也,非以极口腹耳目之欲也,将以教民平好恶而反人道之正也。”又云:“礼义立,则贵贱等矣;乐文同,则上下和矣;好恶著,则贤不肖别矣;刑禁暴,爵举贤,则政均矣”,又《缁衣篇》:“上人疑则百姓惑,下难知则君长劳。故君民者,章好以示民俗,慎恶以御民之淫,则民不惑矣。”赫赫师尹,民具尔瞻:《礼记·大学篇》:“节彼南山,惟石严严。赫赫师尹,民具尔瞻。”郑注:“师尹,天子之大臣为政者也。”诗笺云:“师,大师,周之三公也。师尹,即周之太师尹氏。故诗曰:‘尹氏太师,为周之氏。”’《汉书·董仲舒传》:“赫赫师尹。”颜师古注:“赫赫,显盛也。”《尔雅·释诂》:“瞻,视也。”民具尔瞻,意思是人民瞻视汝所为。
  【译文】
  曾子赞叹地说:“孝道确实伟大啊!”
  孔子说:“孝道,就好像日、月、星辰运行于天永恒不变,就好像春、夏、秋、冬四时循环于地历久不易,更是人们效法的法则。人生天地间,应效法天、地那恒久不变的节候,以孝为一切行为的准则。能效法天道的运行,善用大地的生产,就足以顺遂天下百姓的心。因此,以天地的真理教化百姓不须严厉执行就能获得成效,以天地的真理治理百姓不须严厉执行就可获得大治。先王看见大自然具有如此教化人民的功能,于是自己就以身作则,率先施行博爱,人民受到先王德教的感应,就没有人遗弃父母;陈述宣扬道德和仁义的事绩,人民受到感动,就欢欣地遵行;率先施行恭敬与谦让,人民就不再有纷争;以礼义和音乐教导百姓,百姓皆能和睦相处;为政赏罚分明,百姓都了解禁令而不触犯国法。”
  《诗经·小雅》上说:“周朝那声誉显赫的尹太师,深受百姓的瞻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