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出版文学> 大学中庸尚书周易>第6章
  第二十七圣人之道
  大哉!圣人之道!洋洋①乎,发育万物,峻极于天。优优②大哉!礼仪③三百,威仪④三千,待其人而后行。故曰:“苟不至德,至道不凝焉。”故君子尊⑤德性⑥而道问学,致广大而尽精微,极高明而道中庸。温故而知新,敦⑦厚以崇礼。是故,居上不骄,为下不倍。国有道,其言足以兴;国无道,其默足以容。诗曰:“既明且哲⑧,以保其身”,其此之谓与!
  【注释】
  ①洋洋:满溢之貌。
  ②优优:足而有余之意。
  ③礼仪:中庸新解曰——“为周朝所定的大仪节,如冠婚丧祭之礼。”
  ④威仪:中庸新解曰——“为周朝所定的小仪节,如动作周旋之容。”
  ⑤尊:恭奉之意。
  ⑥德性:朱注:“德性者,吾所受于天之正理。”
  ⑦敦:加厚也。
  ⑧哲:智也。
  【译文】
  伟大啊!圣人的道,茫无边际,能发育万物,那崇高可以比天。真是充足而有余裕而又伟大极了!大的礼节有三百多,小的规矩有三千多,必须待到有学问有道德的人出来;才能依照着做。所以说:“如果不是有至德的人,那至道是不会具体地凝聚的。”因此,君子一面要尊重自己的固有的德性,一面还要讲究日积月累的学问,尊德性可致力于道体的广大;道学问可尽心于道体的精微。知极于高明之境,行由于中庸之道。道学问故温故而知新;尊德性故敦厚而崇礼。所以在上位不会骄傲,在下位也不会悖乱。国家有道,说一句话可使国家振兴;国家无道,保持缄默也能有容身之地。诗大雅丞民篇有说:“既能明白,且又智哲,足以保得住自身。”就是这个意思吧!
  第二十八愚而好自用
  子曰:“愚而好自用;贱而好自专;生乎今之世,反①古之道;如此者,烖②及其身者也。”
  非天子不议礼③,不制度,不考④文⑤。今天下,车同轨⑥,书同文,行同伦⑦。虽有其位,苟无其德,不敢作礼乐焉;虽有其德,苟无其位,亦不敢作礼乐焉。
  子曰:“吾说夏礼,杞不足征⑧也;吾学殷礼,有宋存焉⑨;吾学周礼,今用之,吾从周。”
  【注释】
  ①反:回复也,
  ②烖:古灾字。
  ③礼:朱注:“亲疏贵贱相接之体也。”
  ④考:考论也。
  ⑤文:书名也。
  ⑥轨:辙迹之度也。
  ⑦伦:次序之体。
  ⑧杞不足征:杞,园名,夏之后。征,印证也。
  ⑨宋:国名,殷之后。
  【译文】
  孔子说:“本来是愚笨的人,却喜欢自作聪明;本来是卑贱的人,却喜欢自作主张;生在现今的时世,偏想回到古时的方法;像这样的人,祸殃就要惹到他自己的身上。”
  所以,不是天子,就不该议论礼的合不合,不得创制法度使人遵守,不得考究文字另造一种。然在天下一统,车的两轮是一样的,写的同一样的字,行为也是同一样的伦次;即使有了这天子的位,如果没有圣人的德,仍不敢制礼作乐的;反之,即使具有圣人的德行而没有天子的地位,也不敢制礼作乐的。
  孔子说:“我讲夏朝的礼,可是夏朝的后代杞国却没有足够的文献来作凭证;我研究殷朝的礼,还有殷朝的后代宋国存在;我研究周朝的礼,是现在所用的,我就依从本朝的周礼了。”
  第二十九王天下有三重
  王天下有三重①焉,其寡过矣乎!上焉者②,虽善无征,无征不信,不信民弗从。下焉者③,虽善不尊,不尊不信,不信民弗从。故君子之道④,本诸身,征诸庶民⑤,考诸三王而不缪⑥,建诸天地而不悖,质诸鬼神而无疑,百世以俟圣人而不惑。质诸鬼神而无疑,知天也;百世以俟圣人而不惑,知人也。是故,君子动⑦而世⑧为天下道⑨,行而世为天下法⑩,言而世为天下则;远之则有望,近之则不厌。诗曰:“在彼无恶,在此无射;庶几夙夜,以永终誉。”君子未有不如此,而蚤有誉于天下者也。
  【注释】
  ①三重:三项重要之事。
  ②上焉者:周王以前之谓。
  ③下焉者:言圣人之在下者。如孔子也。
  ④君子之道:朱注:“此君子,指王天下者而言。其道,即议礼,制度,考文之事也。”
  ⑤微诸庶民:朱注:“验其所信从也。”
  ⑥缪:谬也。
  ⑦动:兼言、行而言
  ⑧世:世世也。
  ⑨道:兼法则而言。
  ⑩法:法度也。
  则:准则也。
  诗:指诗经周颂振鹭篇句。
  射:厌恶之意。
  【译文】
  君临天下有三件重大的事,(识订礼节,制定法度,和考造文字。)能够这三件事都做得对,那就差不多会很少过错了罢!往上讲夏商两朝,礼虽然好,因为年代隔得远,却已无从证实,无从证实,就不容易取信,不容易取信,人民就不肯听从。往下讲,像圣人孔子,德行虽好,却没有天子的尊位,没有尊位,也不容易取信,不容易取信,人民也就不肯听从。所以王者之治道,本之于自身,征之于人民,考之于夏商周三代的制度,都没有谬误,建立之于上天下地之间,能不违背天地的意思,质之于鬼神能没有疑心,那就待到百世以后,再有圣人出来也不会迷惑的了。问之于鬼神,亦无所疑虑,这是知天;等到百世以后,圣人出来也不会有什么疑惑了,这是知人。所以,有德有位的君子,一举动,就可世世为天下的常道;一行事,就可以世世为天下的法度;一开口,就可以世世为天下的准则。时代远了,为后人所仰望,近在现在,不被人家所厌恶。诗周颂振鹭篇有说:“在那边没有人怨恨,在这里没有人厌恶,只希望星晚夜勉力不懈,得永久保持令誉。”有德位的君子,没有一个不是这样的,而能早早有令誉在天下的哩。第三十章仲尼祖述尧舜
  仲尼祖述①尧舜,宪章②文、武;上律天时③,下袭水土④。辟⑤如天地之无不持载⑥,无不覆帱⑦;辟如四时之错⑧行,如日月之代⑨明。万物并育而不相害,道并行而不相悖⑩。小德川流,大德敦化。此天地之所以为大也。
  【注释】
  ①祖述:言远宗其道而传述之。
  ②宪章:言取法而又加以阐明也。
  ③律:法也。
  ④袭:因也。
  ⑤辟:譬也。
  ⑥持载:把持负载也。
  ⑦覆帱:覆盖遮掩也。
  ⑧错:循环之意。
  ⑨代:交替也。
  ⑩悖;背也。
  川流:如小之流。
  敦化:敦厚其化也。
  【译文】
  孔子远宗(并称述)唐尧舜虞之道,取法(并表彰)文王武王之法;上效法天时上的变化,下依循水土上的相宜。好比天地,没有一样它不执住或不载住,没有一样它不覆住或不盖住;又好比四时的更迭运行,又好比曰月的昼夜交替照明。万物一直生长,而不互相妨害,大道小道一起施行而不互相反背。小德好比川流,以海为归;大德好此天地的化育万物敦笃而变化无方,道便是天地之所以伟大的地方。
  第三十一唯天下至圣
  唯天下至圣,为能聪明睿①知,足以有临②也;宽裕温柔,足以有容也;发强刚毅,足以有执③也;齐④庄中正,足以有敬也;文理密察⑤,足以有别也。溥博⑥渊泉⑦,而时出之。溥博如天,渊泉如渊。见而民莫不敬,言而民莫不信,行而民莫不说。是以声名洋溢乎中国,施及蛮貊。舟车所至,人力所通,天之所覆,地之所载,日月所照,霜露所队⑧,凡有血气者,莫不尊亲,故曰配天⑨。
  【注释】
  ①睿:精察明敏也。
  ②临,谓居上而临下也。
  ③执:执守也。
  ④齐:敬肃之意。
  ⑤文理密察:言文章条理,详密明察也。
  ⑥溥博;普遍而广阔之谓。
  ⑦渊泉:深远而有本源也。
  ⑧队:坠也。
  ⑨配天:言其德之所及,广大如天也。
  【译文】
  惟有天下至大至高的圣人,足以居上而临下;性情温柔而平和,足以容人而并包;刚直勇毅,足以担任大事而有守;齐庄中正,足以使人肃然而起敬;文理密察,足以条理细密而明辨是非。圣人这五种德性,好比很大很深的泉水,普遍而广大,深远而有源。表现在仪容上:人民没有不恭敬;表现在说话上,人民没有不信仰,表现在行动上,人民没有不欢悦。所以声名洋溢于中国,传布到南蛮和北狄。只要是船和车子能到的地方,人的气力可以通的地方,天所覆盖的,地所载负的,日月所照到的,霜露所降到的,凡是有血气的人,没有一个不尊敬他亲近他,所以说圣人之道之大,是可以和天相配的。
  第三十二唯天下至诚
  唯天下至诚,为能经纶①天下之大经②,立天下之大本③,知天地之化育。夫焉有所倚?肫肫④其仁,渊渊⑤其渊,浩浩⑥其天。苟不固⑦聪明圣知达天德者,其孰能知之?
  【注释】
  ①经纶:治国之喻。
  ②大经:大常道之谓。即君臣、父子、兄弟、上帝、朋友五伦也。
  ③大本:人道人性之根本也。
  ④肫肫:诚恳貌。
  ⑤渊渊:深静之貌。
  ⑥浩浩:广大之貌。
  ⑦固:实在也。
  【译文】
  独有天下最诚的人,才能治理天下人伦的大纲,确立天下的大本,并且知道天地之变化,他岂是有特别的倚靠?就只依着自己的诚心做去就是了。他那切实恳挚,就是仁的表现;他那深静清远,就好像潭水一般;他那广大无垠,就好像天一般。如果不是本来就聪明圣智而通达天德的人,谁能知道他呢?
  第三十三诗曰衣锦尚纲
  诗曰:“衣锦尚①。”恶其文之著也②。故君子之道,然而日章③;小人之道,的然④而日亡。君子之道,淡而不厌,简而文⑤,温而理⑥;知远之近,知风之自,知微之显⑦,可与入德矣。
  诗云:“潜虽伏矣;亦孔之昭⑧。”故君子内省不疚,无恶于志。君子之所不可及者,其唯人之所不见乎!
  诗云:“相在尔室⑨,尚不愧于屋漏⑩。”故君子不动而敬,不言而信。
  诗曰:“奏假无言,时靡有争。”是故君子不赏而民劝,不怒而民威于钺。
  诗曰:“不显惟德,百辟其刑之。”是故君子笃恭而天下平。
  诗云:“予怀明德,不大声以色。”子曰:“声色之于以化民,末也。”诗曰:“德輶如毛。”毛犹有伦。“上天之载,无声无臭。”至矣。
  【注释】
  ①衣锦尚:为诗经街虱硕人篇句。衣,穿也。锦,彩色之绸衣。尚,谓加上一件单层之罩衫。
  ②恶其文之著也:著,过分也。谓嫌恶那衣服色彩的过分艳丽了。
  ③然而日章:暗然,幽暗之貌。章,彰也,显明之谓。
  ④的然:明貌。
  ⑤简而文:简单而有文采之谓。
  ⑥温而理:温和而有条理。
  ⑦知远之近,知风之自,知微之显:知远之近,朱点谓:“见于彼者,由于此也。”知风之自,朱熹谓:“著乎外者,本乎内也。”知微之显,朱熹谓:“有诸内者,形诸外也。”愈樾古书疑义举例则以为此三“之”字,皆为连词。知远之近者,知远与近也。知微之显者,知微与显也。“知远之近,知风之自,知微之显,可与入德矣。”犹易系辞傅云:“君子知微知彰,知柔知刚,万夫之望也。”然则“知风之自”句,当作何解?风读为凡,风字本从凡声,故得通用。庄子天地篇:“愿先生之言其凡也。”风即凡字。自者,“目”字之误。周官宰夫职:“二曰师,掌官成以治凡;三曰司,掌官法以治目。”郑注:“治凡,若月计也。治目,若今之日计也。”然则“凡之与目”,事有巨细,故以对言,正与远近微显“例也。”愈氏之说,可供参考。
  ⑧潜虽伏矣;亦孔之昭:为诗经小雅正月篇句。潜,隐藏也。伏,看不见之意。孔,甚也。昭,明也。
  ⑨相在尔室:相,视也。尔:你也。言君子独居于内室也。
  ⑩屋漏:言室西北隅最深处。
  奏假无言,时靡有争:奏,进也。假,临也。靡有,无有也。言神降临时,虽无言语,但人受其感化,肃敬而无所争也。
  钺:,斧也。即大斧,皆古之刑具。
  不显惟德,百辟其刑之:此诗周颂烈文篇句。不显,犹言岂丕显。谓君子所显的是德。百辟,诸侯也。刑,同“型”,法式也。即效法的意思。
  予怀明德,不大声以色:此诗经大雅皇矣篇句。予,我也。怀,眷念也。以,犹与也。
  德輶如毛:此诗经大惟丞民篇句,犹,轻也。言德之感化,不着痕迹,其轻如毛。
  毛犹有伦:伦,比类。谓毛还是有轻重的,亦即毛发不够形容那不显的妙处。
  上天之载,无声无臭:此诗大雅文王篇向。载,毛传:“载,事也。”言上天之事,无声无臭也。孔子所谓:四时行焉,百物生焉,天何言哉!即此意也。
  至矣:这才将那不显惟德形容得最好呢。
  【译文】
  诗卫风硕人篇有说:“穿上绸缎衣服,外面加上一件单布罩衫。”这是为了嫌恶那绸缎的文彩太显著了。所以君子的道,是很暗淡的,但是,会一天一天的彰明出来;而小人的道,是很显明的,但是会一天一天的消亡下去。君子的道,清淡而不惹人厌恶,简单而有文采,和平而有条理,知道远处是近处起的,知道风化的起源,知道隐征的也必然会显明,这样就可以入德了。
  诗小雅正月篇又说:“躲藏起来,虽算是隐伏了,但仍是很显明的。”所以君子只求里面没有过失,自问于心没有什么悔恨,对自己的志愿,无所厌恶。君子之所以不可及,就是在别人所看不见的地方,还能自我约束。
  诗大雅抑篇说:“看你在你自己的室内,且是最深处,也能无愧于心。”所以君子不待有什么动作,自然很恭敬,不必说出什么话来,自然很信实。
  诗商颂烈祖篇有说:“神祗降临的时候,没有声音和言语,人都受他感化因而没有纷争。”所以君子的感化人,不待到行赏,人民自然能互相奋勉,不必发怒,人民自然比刀斧远要畏惧些。
  诗商颂烈文篇有说:“天子所丕显的是德,凡百国诸侯也都来学他了。”所以君子本身笃厚恭敬,天下自然太平。
  诗大雅皇矣篇有说:“我怀着明德以化民,不肯做出大声厉色给人看。”孔子说:“用声和色来感化人民,那只是末节了。”诗大雅丞民篇有说:“道德之感化,不著痕迹,犹如毛一般的轻。”但是毛发的轻还是有伦类可比的。诗大雅文王篇有说:“上天所载运的,一点声息气味都没有。”这才将那不显惟德形容得最好呢。尚书尚书尧典①
  【原文】
  曰若稽古②,帝尧曰放勋③,钦明文思安安④。允恭克让⑤,光被四表⑥,格于上下⑦。克明俊德⑧,以亲九族⑨。九族既睦⑩,平章百姓。百姓昭明,协和万邦,黎民於变时雍。
  乃命羲和,钦若昊天,历象日月星辰,敬授人时。分命羲仲,宅嵎夷,曰旸谷。寅宾出日,平秩东作。日中,星鸟,以殷仲春。厥民析,鸟兽孳尾。申命羲叔,宅南交。平秩南讹,敬致。日永,星火,以正仲夏。厥民因,鸟兽希革。分命和仲,宅西,曰昧谷。寅饯纳日,平秩西成。宵中,星虚,以殷仲秋。厥民夷,鸟兽毛毨。申命和叔,宅朔方,曰幽都。平在朔易。日短,星昴,以正仲冬。厥民隩,鸟兽氄毛。帝曰:“咨!汝羲暨和。期三百有六旬有六日,以闰月定四时,成岁。允厘百工,庶绩咸熙。”
  帝曰:“畴咨若时登庸?”
  放齐曰:“胤子朱启明。”
  帝曰:“吁!嚚讼可乎?”
  帝曰:“畴咨若予采?”
  兜曰:“都!共工方鸠僝功。”
  帝曰:“吁!静言庸违,象恭滔天。”
  帝曰:“咨!四岳,汤汤洪水方割,荡荡怀山襄陵,浩浩滔天。下民其咨,有能俾乂?”
  佥曰:“於!鲧哉。”
  帝曰:“吁!咈哉,方命圮族。”
  岳曰:“异哉!试可乃已。”
  帝曰:“往,钦哉!”九载,绩用弗成。
  帝曰:“咨!四岳。朕在位七十载,汝能庸命,巽朕位?”
  岳曰:“否德忝帝位。”
  曰:“明明扬侧陋。”
  师锡帝曰:“有鳏在下,曰虞舜。”
  帝曰:“俞!予闻,如何?”
  岳曰:“瞽子,父顽,母嚚,象傲,克谐。以孝烝烝,乂不格奸。”
  帝曰:“我其试哉!女于时,观厥刑于二女。”厘降二女于妫汭,嫔于虞。
  帝曰:“钦哉!”
  慎徽五典,五典克从。纳于百揆,百揆时叙。宾于四门,四门穆穆。纳于大麓,烈风雷雨弗迷。
  帝曰:“格!汝舜。询事考言,乃言厎可绩,三载。汝陟帝位。”舜让于德,弗嗣。
  正月上日,受终于文祖。在璇玑玉衡,以齐七政。肆类于上帝,禋于六宗,望于山川,遍于群神。辑五瑞,既月乃日,觐四岳群牧,班瑞于群后。
  岁二月,东巡守。至于岱宗,柴。望秩于山川,肆觐东后。协时月正日,同律度量衡。修五礼、五玉、三帛、二生、一死贽。如五器,卒乃复。五月南巡守,至于南岳,如岱礼。八月西巡守,至于西岳,如初。十有一月朔巡守,至于北岳,如西礼。归,格于艺祖,用特。
  五载一巡守,群后四朝。敷奏以言,明试以功,车服以庸。
  肇十有二州,封十有二山,浚川。
  象以典刑。流宥五刑,鞭作官刑,扑作教刑,金作赎刑。眚灾肆赦,怙终贼刑。钦哉,钦哉,惟刑之恤哉。
  流共工于幽州,放兜于崇山,窜三苗于三危,殛鲧于羽山,四罪而天下咸服。
  二十有八载,帝乃殂落。百姓如丧考妣,三载,四海遏密八音。月正元日,舜格于文祖,询于四岳,辟四门,明四目,达四聪。
  “咨,十有二牧!”曰:“食哉惟时!柔远能迩,惇德允元,而难任人,蛮夷率服。”
  舜曰:“咨,四岳!有能奋庸熙帝之载,使宅百揆,亮采惠畴?”
  佥曰:“伯禹作司空。”
  帝曰:“俞,咨!禹,汝平水土,惟时懋哉!”禹拜稽首,让于稷、契暨皋陶。”
  帝曰:“俞,汝往哉!”
  帝曰:“弃,黎民阻饥,汝后稷,播时百谷。”
  帝曰:“契,百姓不亲,五品不逊。汝作司徒,敬敷五教,在宽。”
  帝曰:“皋陶,蛮夷猾夏,寇贼奸宄。汝作士,五刑有服,五服三就。五流有宅,五宅三居。惟明克允!”
  帝曰:“畴若予工?”
  佥曰:“垂哉!”
  帝曰:“俞,咨!垂,汝共工。”垂拜稽首,让于殳、斨暨伯与。
  帝曰:“俞,往哉!汝谐。”
  帝曰:“畴若予上下草木鸟兽?”
  佥曰:“益哉!”
  帝曰:“俞,咨!益,汝作朕虞。”益拜稽首,让于朱、虎、熊、罴。
  帝曰:“俞,往哉!汝谐。”
  帝曰:“咨!四岳,有能典朕三礼?”
  佥曰:“伯夷!”
  帝曰:“俞,咨!伯,汝作秩宗。夙夜惟寅,直哉惟清。”伯拜稽首,让于夔、龙。
  帝曰:“俞,往,钦哉!”
  帝曰:“夔!命汝典乐,教胄子,直而温,宽而栗,刚而无虐,简而无傲。诗言志,歌永言,声依永,律和声。八音克谐,无相夺伦,神人以和。”
  夔曰:“於!予击石拊石,百兽率舞。”
  帝曰:“龙!朕堲谗说殄行,震惊朕师。命汝作纳言,夙夜出纳朕命,惟允!”
  帝曰:“咨!汝二十有二人,钦哉!惟时亮天功。”三载考绩,三考,黜陟幽明,庶绩咸熙。分北三苗。
  舜生三十征,庸三十,在位五十载,陟方乃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