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出版文学> 大学中庸尚书周易>第4章
  中庸何为而作也?子思子忧道学之失其传而作也。盖自上古圣神继天立极,而道统之传有自来矣。其见于经,则“允执厥中”者,尧之所以授舜也;“人心惟危,道心惟微,惟精惟一,允执厥中”者,舜之所以授禹也。尧之一言,至矣,尽矣!而舜复益之以三言者,则所以明夫尧之一言,必如是而后可庶几也。
  盖尝论之:心之虚灵知觉,一而已矣,而以为有人心、道心之异者,则以其或生于形气之私,或原于性命之正,而所以为知觉者不同,是以或危殆而不安,或微妙而难见耳。然人莫不有是形,故虽上智不能无人心,亦莫不有是性,故虽下愚不能无道心。二者杂于方寸之间,而不知所以治之,则危者愈危,微者愈微,而天理之公卒无以胜夫人欲之私矣。精则察夫二者之间而不杂也,一则守其本心之正而不离也。从事于斯,无少间断,必使道心常为一身之主,而人心每听命焉,则危者安、微者著,而动静云为自无过不及之差矣。夫尧、舜、禹,天下之大圣也。以天下相传,天下之大事也。以天下之大圣,行天下之大事,而其授受之际,丁宁告戒,不过如此。则天下之理,岂有以加于此哉?自是以来,圣圣相承:若成汤、文、武之为君,皋陶、伊、傅、周、召之为臣,既皆以此而接夫道统之传。若吾夫子,则虽不得其位,而所以继往圣、开来学,其功反有贤于尧舜者。然当是时,见而知之者,惟颜氏、曾氏之传得其宗。及曾氏之再传,而复得夫子之孙子思,则去圣远而异端起矣。子思惧夫愈久而愈失其真也,于是推本尧舜以来相传之意,质以平日所闻父师之言,更互演绎,作为此书,以诏后之学者。盖其忧之也深,故其言之也切;其虑之也远,故其说之也详。其曰“天命率性”,则道心之谓也;其曰“择善固执”,则精一之谓也;其曰“君子时中”,则执中之谓也。世之相后,千有余年,而其言之不异,如合符节。历选前圣之书,所以提挈纲维、开示蕴奥,未有若是之明且尽者也。自是而又再传以得孟氏,为能推明是书,以承先圣之统,及其没而遂失其传焉。则吾道之所寄不越乎言语文字之间,而异端之说日新月盛,以至于老佛之徒出,则弥近理而大乱真矣。然而尚幸此书之不泯,故程夫子兄弟者出,得有所考,以续夫千载不传之绪;得有所据,以斥夫二家似是之非。盖子思之功于是为大,而微程夫子,则亦莫能因其语而得其心也。惜乎!其所以为说者不传,而凡石氏之所辑录,仅出于其门人之所记,是以大义虽明,而微言未析。至其门人所自为说,则虽颇详尽而多所发明,然倍其师说而淫于老佛者,亦有之矣。
  熹自早岁即尝受读而窃疑之,沉潜反复,盖亦有年,一旦恍然似有以得其要领者,然后乃敢会众说而折其中,既为定著章句一篇,以俟后之君子。而一二同志复取石氏书,删其繁乱,名以《辑略》,且记所尝论辩取舍之意,别为《或问》,以附其后。然后此书之旨,支分节解、脉络贯通、详略相因、巨细毕举,而凡诸说之同异得失,亦得以曲畅旁通,而各极其趣。虽于道统之传,不敢妄议,然初学之士,或有取焉,则亦庶乎行远升高之一助云尔。
  淳熙己酉春三月戊申,新安朱熹序
  第一天命之谓性
  天命①之谓性②,率性之谓道③,修④道之谓教。道也者,不可须臾离也;可离,非道也。
  是故,君子戒慎乎其所不睹⑤,恐惧乎其所不闻。莫见⑥乎隐,莫显乎微,故君子慎其独也。
  喜怒哀乐之未发,谓之中;发而皆中节,谓之和⑦。中也者,天下之大本⑧也;和也者,天下之达道也。致⑨中和,天地位⑩焉,万物育焉。
  【注释】
  ①天命:天所赋予者
  ②性:理也。
  ③率性之谓道:率,循也。道,路也。
  ④修:治也。
  ⑤睹:见也。
  ⑥见:现也。
  ⑦和:无所乖戾也。
  ⑧大本:道之本体也。
  ⑨致:推而极之也。
  ⑩位:安其所也。
  育:遂其生也。
  【译文】
  上天所赋予人的气禀,叫做本性,人人依照本性做事,叫做正道;要人人修治这正道,叫做教化。道是不能有一刻离开身心的,如果可离开,那就不是道了。所以有德的君子要戒饬要谨慎在众人所看不到的地方,要畏惧在众人所听不到的地方。暗得看不见的地方,却是最现露的;细得看不见的事物,却是最显著的。所以一个有德的君子,最谨慎小心的时候,是独居的时候。
  喜、怒、哀、乐这四种情感,当没有发出来的时候,在心上一点没有偏向,便叫做中;发出来如果都合宜,便叫做和。中,是天下事事物物的大本;和,是天下事事物物的共通大路。如果能完全做到中和的地步,天地间的一切也安排得得当,万物也都顺遂地生长发育了。
  (右,子思述所传之意以立言,首明道之本原出于天而不可易,其实体备于己而不可离,次言存养省察之要,终言圣神功化之极。盖欲学者于此,反求诸身而自得之,以去夫外诱之私,而充其本然之善,杨氏①所谓一篇之体要是也。其下十章,盖子思引夫子之言,以终此章之意。)【注释】
  ①杨氏:名时,字中立。末将乐人。晚隐龟山,称龟山先生,看中庸解一卷。
  【译文】
  这是子思说明传授中庸的意思,用它来写成此书,开头就阐明道的根本和起源是出于天而不可改变的,这道的本体实在具备于自己不可能有一刻的离开,其次是讲明存养和省察的大要,最后说明了圣和神的功效和感化的终极。用意是要求学的人,反而求之本身,而自得之于心,除去那由外面引诱而起的私心,充实那本然的天性,杨时所说的中庸全篇纲要,就是这一章。以下的十章,都是子思引述孔子的话,终结这一章的意义。
  第二君子中庸
  仲尼①曰:”君子中庸,小人反中庸。君子之中庸也,君子而时中②;小人之反中庸也,小人而无忌惮也③。”
  【注释】
  ①仲尼:孔子也。
  ②时中:随时以处中也。
  ③无忌惮:无所畏惧也。
  【译文】
  孔子说:“君子所作所为,完全依照中庸的道理,小人所作所为,完全违反中庸的道理。君子能合乎中庸,就是能随时处在正中无过无不及;小人的违反中庸,是由于小人胆大妄为心中无所忌惮的缘故。”
  第三中庸其至矣乎
  子曰:“中庸其至①矣乎!民鲜能久矣。”
  【注解】
  ①至:至善至美之谓。
  【译文】
  孔子说:“中庸的道理真好到极点了!可惜人们很少能做到这道理,已经很久了。”
  第四道之不行
  子曰:“道之不行也,我知之矣:知①者过之,愚者不及也。道之不明也,我知之矣:贤者过之,不肖②者不及也。人莫不饮食也,鲜能知味也。”
  【注释】
  ①知:智也。
  ②不肖:谓不贤也。
  【译文】
  孔子说:“中道不能行于天下,我已经知道了:就是聪明的人太过于明白,以为不足实行;那笨拙的人却无法明白,不知道怎样实行。这中道之所以不能普遍使人明白,我也知道了:就是因为有才干的人做过了头,没有一个不饮食的,却又很少有人能真正知道滋味。”
  第五道其不行
  子也:“道其①不行矣夫②!”
  【注释】
  ①其:句中助词。
  ②夫:句末助词。
  【译文】
  孔子说:“中道恐怕终于不行了罢!”
  第六舜其大知
  子曰:“舜其大知也与①!舜好问而好察迩言②;隐恶而扬善,执其两端③,用其中于民,其斯④以为舜乎!”
  【注释】
  ①舜其大知:朱注:“舜之所以为大知者,以其不自用而取诸人也。”
  ②迩言:朱注:“浅近之言也。”
  ③两端:谓过与不及也。
  ④斯:此也。
  【译文】
  孔子说:“舜这个人,可算是绝顶聪明的了!舜喜欢请问人家,并且喜欢仔细领略平凡浅近的话,隐藏别人的坏处,宣扬别人的好处;拿到了过与不及的两端,然后向人民施用了中庸之道,这就是舜所以成为舜的缘故。”
  第七人皆曰子知
  子曰:“人皆曰‘予知’;驱而纳诸罟①、擭陷阱②之中,而莫之知辟③也。人皆曰‘予知’;择乎中庸而不能期月④守也。”
  【注释】
  ①罟:纲也。
  ②获:机槛也。
  ③辟:避也。
  ④期月:满一月也。
  【译文】
  孔子说:“人都说自己聪明;可是把他拿来放在网子笼子或陷坑里去,没有能知道避开这祸害的。人都说自己聪明;可是要选择中庸的道理,却不能有一个月的时间能够守得住的啊。”
  第八回之为人
  子曰:“回①之为人也,择乎中庸,得一善,则拳拳服膺②而弗失之矣。”
  【注释】
  ①回:即颜回也。
  ②拳拳服膺:拳拳,奉持之貌。服,着也。膺,胸也。
  【译文】
  孔子说:“颜回的做人啊,能够择取中庸的道理,得到了一件好的道理时,就紧紧地放在心胸里,再也不肯丢掉了。”
  第九天下国家可均
  子曰:“天下国家可均①也,爵禄可辞也。白刃可蹈②也,中庸不可能也。”
  【注释】
  ①均:平治也。
  ②可蹈:毫不畏避之谓。
  【译文】
  孔子说:“天下国家是可以平治的,爵位俸禄是可以辞去的,白刃是可以蹈着而前进的,只有中庸的道理,要完全做到却是不容易的。”
  第十子路问强
  子路问“强”。子曰:“南方之强与?北方之强与?抑①而②强与?宽柔以教③,不报无道④,南方之强也⑤;君子居之。衽金革⑥,死而不厌,北方之强也⑦;而强者居之。故君子和而不流,强哉矫⑧!中立而不倚⑨,强哉矫!国有道,不变塞⑩焉,强哉矫!国无道,至死不变,强哉矫!”
  【注释】
  ①抑:转语词,或许之意。
  ②而:朱注:“而,汝也。”
  ③宽柔以教:朱注:“谓含容巽顺以诲人之不及也。”
  ④不报无道:朱注:“谓横逆之来,直受之而不报也。”
  ⑤南方之强:朱注:“南方风气柔弱,故以含忍之力胜人为强。”
  ⑥衽金革:衽,以之为席也。金,戈兵之属也。革,甲胄之属也。
  ⑦北方之强:朱注:“北方风气刚劲,故以果敢之力胜人为强。”
  ⑧矫:朱注:“强貌。”
  ⑨倚:偏倚也。
  ⑩国有道不变塞:未注—“塞,未达也。国有道,不变未达之所守;国无道,不变平生之所守也。”
  【译文】
  子路问孔子:“怎样叫做强?”孔子说:“你问的是南方人的强?还是问北方人的强?或者是你自己要学的强呢?完全用宽大柔和的道理去教诲人,即使人家以无理待我,我也不起报复之心,这就是南方人的强;有道德有学问的君子即以此自处的。带了刀枪,着了甲胄和人家拼性命,死也不怕,这就是北方人的强!强有力者以之自处。所以君子以和待人,而不为流俗所移,这就是强中之真强!确立在中道上,不肯有一点偏倚;这就是强中的真强。国家有道时,还是不改变未显达以前的本来态度,这是强中的真强。虽到死也不改变生平的操守,这是强中的真强。”
  第十一素隐行怪
  子曰:“素隐行怪①,后世有述②焉,吾弗为之矣。君子遵道而行,半途而废,吾弗能已③矣。君子依乎中庸,遁世④不见知而不悔,唯圣者能之。”
  【注释】
  ①素隐行怪:朱熹以为素乃索之误,即深探隐僻之理,而为诡异之行也。
  ②述:称述也。
  ③已:止也。
  ④遁世:避世也。
  【译文】
  孔子说:“搜求隐僻的道理,做些诡异的行为。拿来欺世盗名,即使后世会有人称述,我总不肯这样做的。有些君子,本是遵循中庸之道而行,做到半路,又自己废弃了,我却不能这样随意废止的。君子始终依循中庸的道理,即使避开人世,不被人知道也一点不懊悔,这只有圣人才能做得到。”
  第十二君子之道
  君子之道,费而隐①。夫妇之愚,可以与②知焉;及其至③也,虽圣人亦有所不知焉。夫妇之不肖,可以能行焉;及其至也,虽圣人亦有所不能焉。天地之大也,人犹有所憾。故君子语大,天下莫能载④焉;语小,天下莫能破焉。诗云:“鸢飞戾天,鱼跃于渊⑤。”言其上下察⑥也。君子之道,造端乎夫妇⑦,及其至也,察乎天地。
  【注解】
  ①费而隐:朱注:“费,用之广也。隐,体之微也。”
  ②与:参与也。
  ③至:极致也。
  ④载:容纳也。
  ⑤鸢飞戾天,鱼跃于渊:为诗经大雅旱麓篇之句。朱注:“鸢,鸱类。戾,至也。”
  ⑥察:朱注:“着也。”
  ⑦造端:开端也。
  【译文】
  君子的道,用处虽很广大,实体却很细微。就是平常夫妇之愚,也可以知道;讲到那深远的,虽是圣人也许会有不知道的地方了。再讲到实行,就是平常愚夫愚妇,也可以能行,要讲到烦难,虽是圣人也许会有做不到的地方了。譬如天地这样的正大,人还是有所憾。所以君子讲到大的地方,像天下这样的广大,也没有能够载得住的;讲到小的地方,天下这样多的东西也没有能够打得破它的。诗大雅旱麓篇有说:“鸢鸟飞在天上,鱼跳跃于水渊中。”这是说明上天下渊的种种现象都是很分明的!所以君子的中道,是从夫妇间起头和开端的,讲到至极的时候,上至于天,下至于地,万事万物就没有不昭著的。
  第十三道不远人
  子曰:“道不远人,人之为道而远人,不可以为道。诗云:‘伐柯,伐柯,其则不远。①’执柯以伐柯,睨②而视之,犹以为远。故君子以人治人,改而止。忠恕违③道不远,施诸己而不愿,亦勿施于人。君子之道四,丘未能一焉。所求④乎子以事父,未能也;所求乎臣以事君,未能也;所求乎弟以事兄,未能也;所求乎朋友先施之,未能也。庸德之行⑤,庸言之谨;有所不足,不敢不勉;有余不敢尽。言顾行,行顾言,君子胡不慥慥⑥尔!”
  【注释】
  ①伐柯,伐柯,其则不远:为诗经豳风伐柯篇之句。朱注:“柯,斧柄。则,法也。
  ②睨:斜视也。
  ③违:去也。
  ④求:责求也。
  ⑤庸德之行:谓在平常道德上去实践。
  ⑥慥慥:笃行之意。
  【译文】
  孔子说:“道并不和人相远离,有些人以为道离开人是很远的,这样是不可以为道的。诗经上说:‘削个斧柄,削个斧柄,那旧柄的样子并不远呀!’拿着旧斧柄削新斧柄,斜着眼睛来看看,还是觉得相去很远。所以君子是以人自身之道推而治人,只要能够改过来就是了。忠和恕离道是不远的,如果加在我身上是我所不愿的,我也就不加到别人身上去,这便是道。君子之道有四,丘未能做到一件。我所求于我的儿子的,而我自己事奉我的父亲,我没有完全能做到。我所求于我的臣子,而我自己事奉我的君上,我没有完全能做到。我所求于我的兄弟,而我自己事奉我的长兄,我没有完全能做到。我所求于我的朋友,而我应该先要施我的朋友的,我也没有完全能做到。我在平常的德行上力行,我在平常的说话上谨慎,时常有不够的地方,我不敢不勉力去做,有多余的言语,我也不敢说尽。说话要顾到行动,行动总要顾到说话。要想做一个君子,为什么不汲汲去实行呢!”
  第十四君子素其位而行
  君子素①其位而行,不愿②乎其外。素富贵,行乎富贵;素贫贱,行乎贫贱;素夷狄,行乎夷狄;素患难,行乎患难。君子无入而不自得③焉!
  在上位不陵④下;在下位不援⑤上,正己而不求于人,则无怨;上不怨天;下不尤⑥人,故君子居易以俟命⑦,小人行险以徼幸⑧。子曰:“射有似乎君子,失诸正鹄⑨,反求诸其身。”
  【注释】
  ①素:现在之意。
  ②愿:贪慕也。
  ③自得:谓所向不失其道也。
  ④陵:欺也。
  ⑤援:攀附也。
  ⑥尤:怨责也。
  ⑦居易以俟命:朱注:“居易,素位而行也。俟命,不愿乎外也。”
  ⑧徼幸:徼,求也。幸,渭所不当得而得之。
  ⑨正鹄:朱注:“昼市曰正,楼皮曰鹄。皆侯之中,射之的也。”即所谓的箭靶也。
  【译文】
  君子守着自己当时所处的地位行事,不贪慕本位以外的事。平素处在富贵的地位,就行那富贵的事;平素处在贫贱的地位,就行那贫贱的事;处在夷狄的地位,就行那夷狄的事;处在患难的地位,就行那患难的事。所以君子无论到什么地方,都是悠然自得的。
  在上位不欺侮下面的人;在下位不攀仰上面的人。要自己端正,不责备别人,那就没有人怨恨了。上不怨恨天不保佑,下亦不责怪别人。所以君子居心平易以等待上天的命运;小人行事却冒险妄求,想求得分外的好处。孔子说:“射箭很有些像君子的作风,射不中靶心,只反省自身的射术没有工夫。”
  第十五君子之道
  君子之道,辟如①行远必自迩,辟如登高必自卑。诗②曰:“妻子好合,如鼓瑟琴③;兄弟既翕④,和乐且耽⑤;宜尔室家,乐尔妻帑⑥。”子曰:“父母其顺矣乎!”
  【注释】
  ①辟如:譬如也。
  ②诗:指诗经小雅棠棣之篇。
  ③鼓瑟琴:鼓,弹也。朱注:“鼓瑟琴,和也。”言一家和乐也。
  ④翕:合也。
  ⑤耽:乐也。
  ⑥帑:朱注:“子孙也。”
  【译文】
  君子的行道,譬如走远路,一定先从近的地方开始;又譬如登高,必从低的地方开始。诗经小雅棠棣篇说:“妻子儿女的欢乐融洽,就如弹奏瑟琴一样。兄弟间很协调,显得和洽而快乐,如此你的家庭处得很相宜,妻子儿女也很欢欣。孔子说:“如能这样,做父母的,内心都要很舒畅了。”
  第十六鬼神之为德
  子曰:“鬼神之为德①,其盛矣乎!视之而弗见,听之而弗闻,体物②而不可遗。使天下之人,齐③明④盛服,以承祭祀,洋洋⑤乎如在其上,如在其左右。诗曰:‘神之格思,不可度思,矧可射思⑥。’夫微⑦之显⑧,诚⑨之不可掩⑩如此夫!”
  【注释】
  ①为德:言鬼神之性情功效也。
  ②体物:朱注:“是其为物之体,而物所不能遗也。”谓鬼神乃万物之本,是万物所不可缺失者。
  ③齐:齐也。
  ④明:洁也。
  ⑤洋洋:朱注:“流动充满之意。”
  ⑥诗曰神之,不可度思,矧可射思:诗,指诗经大雅抑之篇。格,来也。度,猜度也。矧,况也。射,厌也。
  ⑦微:隐微也。
  ⑧显:明显也。
  ⑨诚:朱注:“真实无妄之谓。”
  ⑩掩:掩也。
  【译文】
  孔子说:“鬼神的本质,他的意义真可说是丰富极了!看他但看不见,听他又听不到;但他是事物的本体,是万事万物所不可缺少的。使天下的人,都斋戒清洁,穿了整齐的衣服,来奉行祭祀,好像鬼神灵气到处充满了一样,如像他在上面,又像似在左右。诗经大雅抑篇说:‘神灵的降来,是不可预先猜测到的,怎么可以怠慢不敬呢!’那鬼神本来是很隐微的,而此刻却又很显明,竟是这样的啊!那真实无妄的心是无法掩藏的。”
  第十七舜其大孝
  子曰:“舜其大孝也与!德为圣人,尊为天子。富有四海之内;宗庙飨之,子孙保之。故大德,必得其位,必得其禄,必得其名,必得其寿。故天之生物,必因其材而笃焉,故栽①者培②之,倾者覆③之。诗④曰:‘嘉⑤乐君子,宪宪⑥令德,宜民宜人⑦,受禄于天;保佑命之,自天⑧申之。’故大德者必受命。”
  【注释】
  ①栽:植也。
  ②培:朱注:“气至而隘息为培。”
  ③覆:朱注:“气反而游散则覆。”
  ④诗:乃诗经大雅假乐之篇。
  ⑤嘉:善也。
  ⑥宪宪:显盛貌。
  ⑦宜民宜人:宜养万民,宜官人之谓也。
  ⑧申:重也。
  【译文】
  孔子说:“舜可说是最孝顺的人了!他的德行,是个圣人,依他的尊贵,是个天子,他的财富,就是四海之内的天下,死后还有祠堂来祭祀他,子子孙孙永远保有道分祀祭大礼。所以最有诲行的人,一定能得到尊贵的地位,一定能得到丰厚的俸禄,一定能得到最好的名声,也一定得到长的寿命。所以,上天生养万物,一定要就它们的材质,再笃实地加工,所以可栽植的加以栽植,要倾倒的只好任它们覆灭。诗大雅假乐篇有说:‘嘉善而快乐的君子,显明的美德,既宜于抚养万民,又宜于任用官人,从天接受了天禄,上天保佑他,命他为天子,又郑重地申命他。’所以,有大德的人,一定要受天命做天子。”
  第十八无忧者其惟文王
  子曰:“无忧者,其惟文王①乎!以王季②为父,以武王③为子;父作之,子述④之。武王缵⑤大王⑥、王季、文王之绪⑦,壹戎衣而有天下,身不失天下之显名;尊为天子,富有四海之内:宗庙飨之⑧,子孙保之。武王末受命,周公成文武之德,追王⑨大王、王季,上祀先公以天子之礼。斯礼也,达乎诸侯、大夫及士、庶人。父为大夫,子为士;葬以大夫,祭以士。父为士,子为大夫,葬以士,祭以大夫。⑩期之丧,达乎大夫;三年之丧,达乎天子;父母之丧,无贵贱一也。”
  【注释】
  ①文王:周文王也。姓姬,名昌。谥号文。
  ②王季:文王之父,名季历也。
  ③武王:文王之子,名发。
  ④述:继志述事之谓。
  ⑤续:朱注:“继也。”
  ⑥大王:王季之父也。
  ⑦绪:基业也。
  ⑧飨之:祭也。
  ⑨追王:富以帝王之尊号追封之也。
  ⑩期之丧:言一年之丧期,指旁系亲属之丧也。
  三年之丧:指父母之丧也。
  【译文】
  孔子:“没有忧虑的人,那只有文王吧!有王季做他的父亲,有武王做他的儿子;父亲创业在前,儿子完成事业在后。武王继承了太王、王季、文王的事业,一穿上戎装就得到了天下,自身不失有显扬天下的名声;被贵尊为天子,财富拥有整个天下,死后人们建造庙堂来祭祀他,子子孙孙永远保守这祭祀。武王晚年受命做天子,等到周才完成了文王武王的德业,以帝王名号追尊太王和王季,又用天子之礼来追祭祖先。这追祭的礼,通行到做诸侯,大夫、以及士人和平民都是一样。如果父亲是大夫,儿子却是个士人,那么父亲的丧葬就用大夫的礼,祭祀就用士人礼;父亲是个士人,儿子却做到大夫,那么父亲的丧葬是用主人的礼,而祭祀却用大夫的礼。一年的丧期,只通行到大夫;三年的丧期,却一直通行到天子;父母的丧礼,不论贵贱都是一样的。”
  第十九武王周公其达孝
  子曰:“武王、周公,其达孝①矣乎!夫孝者善继人之志,善述人之事者也。春秋,修其祖庙,陈其宗器②,设其裳衣③,荐其时食④。
  宗庙之礼,所以序昭穆⑤也;序爵⑥,所以辨贵贱⑦也;序事,所以辨贤也,旅酬⑧下为上,所以逮贱也;燕毛⑨,所以序齿⑩也。
  践其位,行其礼,奏其乐;敬其所尊,爱其所亲;事死如事生,事亡如事存,孝之至也。
  郊社之礼,所以事上帝也;宗庙之礼,所以祀乎其先也。明乎郊社之礼,禘尝之义,治国其如示诸掌乎!”
  【注释】
  ①达孝:乃天下之人通谓之孝。
  ②陈其宗器:陈者,列也。宗器,先世所藏之重器也。
  ③裳衣:先祖之遗衣遗服之谓。
  ④荐其时食:荐,献也。言按四季之时,分别献上祭祀之食物也。
  ⑤昭穆:宗庙神位之序,左为昭,右为穆。
  ⑥爵:爵位也。
  ⑦事:宗祝有司之职事也。
  ⑧旅酬:言互相进酒也:
  ⑨燕毛:燕,宴席也,毛,头发也。朱注:“祭毕而宴,则以毛发之色别长幼,为坐次也。”
  ⑩齿:年岁也。
  践:履也。
  亡:指过世之祖先也。
  郊社之礼:祀天谓之郊。祭地谓之社。言祭祀天地之礼也。
  褅赏:天子宗庙每五年大祭一次谓之褅,秋祭谓之赏。
  【译文】
  孔子说:“周武王和周公可说是天下最通达孝道的人了!所谓的孝,是要能完好地继承先人的志向,要能妥善的完成先人的事业!每当春秋二季的祭祀时,要修饰他祖先的庙宇,陈列好祭祖的宝器,安设祖先穿过的衣裳,供奉上四季应时的祭品。
  祭祀祖宗庙宇的礼节,就是要排列左昭右穆的次序;排列爵位的等第,是用来分别官位的贵贱的;排列事迹,是用来辨别才能的贤否;祭典完毕众人一起饮酒时,晚辈要为长辈斟酒,这是要使卑贱的人也有申敬的光荣;宴饮时按毛发的颜色来排定坐位,这是用来分别长幼年龄的。走到祭台前,举行祭祀的大礼,奏着祭祀的音乐,恭敬祖先所尊敬的:爱祖先所亲近的;事奉祖先就像事奉他生前一样,事奉已逝去的就像事奉活着的一样,这是孝的极致了。祭天地的礼,是用来事奉上帝的,祭祖宗庙宇的礼,是用来祭他祖先的。能够明了祭天地之礼,和禘祭秋祭的意义,那么治理国家,就能和看他的手掌一样的清楚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