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出版文学> 楚辞、千家诗、人间词话、诗品>第31章千家诗15
  遣悲怀(三首选一)
  元稹
  谢公最小偏怜女①,自嫁黔娄百事乖②。
  顾我无衣搜荩箧③,泥他沽酒拔金钗④。
  野蔬充膳甘长藿⑤;落叶添薪仰古槐。
  今日俸钱过十万,与君营奠复营斋⑥。
  【注释】
  ①谢公:本指东晋谢安,他曾任仆射(宰相),这里借指韦夏卿,韦夏卿
  官至太子少保,死后追赠左仆射,社会地位很高。偏怜女;谢安最喜
  爱侄女谢道韫。这里以谢道韫借指韦丛。韦丛是韦夏卿的小女儿,最
  受父亲的疼爱。②黔娄:春秋时齐国的贫士。乖:不顺利。③荩
  箧(jìnqiè进妾):草箱子。这里指衣箱。④泥(nì腻)他:纠缠着
  她。泥:软缠。他:指韦丛。⑤充膳:当饭。甘长藿(huò或):甘心
  吃豆叶。长藿,豆叶。豆叶枝蔓很长,故称。⑥营奠:设祭。营斋:
  指延请僧道做法事为亡妻祈求冥福。
  【解说】
  贞元十八年(802),元稹二十四岁时与出身于名门望族
  的韦丛结婚。婚后生活清苦,但夫妻感情亲密无间。元和
  四年(809),韦氏病死,元稹十分感伤,写了不少悼亡诗。
  《遣悲怀》三首作于元和六年,也是悼念韦氏的。这是第一
  首。首联上句用东晋才女谢道韫的典故说明韦丛深得其父
  韦夏卿的偏爱,可见韦丛的高贵身分;下句以贫士黔娄自
  比,并以"百事乖"总写婚后生活的贫困,下启中间二联。中
  间二联围绕乖字展开,通过日常生活细节的生动描述,表现
  出韦丛守苦安贫、怡然自乐的贤淑品德。先说妻子搜箧拔
  钗为丈夫添衣沽酒,见出她性格的温婉和对丈夫的关心,以
  及恩爱生活的和谐。再写妻子甘心以野菜豆叶充饥、以古
  槐落叶当柴而毫无怨尤。以上六句是追怀与韦丛结婚后的
  生活情景。尾联对韦丛不能同享今日富贵一事深表惋惜和
  憾恨,只好用设斋祭奠的方式聊表对妻子的报答和悼念。
  题宣州开元寺水阁,阁下宛溪,夹溪居人①
  杜牧
  六朝文物②草连空,天淡云闲今古同。
  鸟去鸟来山色里,人歌人哭③水声中。
  深秋帘幕千家雨,落日楼台一笛风。
  惆怅无因见范蠡,参差烟树五湖东④。
  【注释】
  ①开元寺:建于东晋,初名永安寺,唐开元二十六年(738)改名开元
  寺。水阁:开元寺中临宛溪而建的楼阁。宛溪:一名东溪,在宣州城
  东。夹溪:指夹着宛溪的两岸。②六朝:指吴、东晋、宋、齐、梁、陈。
  文物:有关以往礼乐典章等方面之事物。③人歌人哭:《礼记·檀
  弓下》:“歌于斯,哭于斯,聚国族于斯。”这里用来指宛溪夹岸人民世
  世代代定居于此。④范蠡(lǐ里):《史记·越世家》。”范蠡事越王勾
  践,既苦身戮力,与勾践深谋二十余年,竟灭吴,报会稽之耻。……
  还反国,范蠡以为大名之下,难以久居;且勾践为人可与同患,难与
  处安。……乃装其轻宝珠玉,自与其私徒属乘舟浮海以行,终不反。”
  这二句是说,惆怅的是没有原由见到范蠡,但见五湖之东有参差烟
  树。《吴越春秋》卷六《勾践伐吴外传》:范蠡"乃乘扁舟,出兰江,入五
  湖,人莫知其所适。”
  【解说】
  这首登临述怀之作写于开成三年(838),当时杜牧任宣
  州(州治在今安徽省宣城县)团练判官。诗人在任职期间,
  曾经多次游览开元寺,并作诗为念。本诗是其中最有名的
  一篇.
  开元寺是六朝时期的建筑,诗篇首联便从这里发端,表
  明六朝文物已为陈迹,六代繁华已成过去,但天容云态依然
  如故。中间二联转写现实风光:前一联写宛溪人民世世代
  代聚居在这飞鸟来去、山色撩人的云水之乡,他们有生的欢
  乐,也有死的悲哀;后一联写每当深秋霪雨霏霏,家家帘幕
  低垂,有时斜阳晚照楼台,笛声随风飘扬。这四句描写的不
  都是眼前景,其中寄寓着诗人丰富的联想。尾联抒写他对
  春秋时代越王勾践谋臣范蠡的追慕。范蠡既立下了赫赫的
  功业,又找到了理想的归宿,对照自身,不免心情惆怅。字
  句间流露出诗人对仕途的失望和对现实的不满。全诗以议
  论起,以抒怀结,中间夹有景语。笔意挥洒自如,含蓄有致。
  而且对仗精妥,语言工丽。
  早雁
  杜牧
  金河秋半①虏弦开,云外惊飞四散哀。
  仙掌②月明孤影过,长门③灯暗数声来。
  须知胡骑④纷纷在,岂逐春风一一回。
  莫厌潇湘⑤少人处,水多菰米岸莓苔⑥。
  【注释】
  ①金河:即伊克土尔根河,唐代在这一带设立金河县(在今内蒙古自
  治区呼和浩特市南)。秋半:旧历八月居三秋之半,"秋半"指八月。
  ②仙掌:汉武帝在长安建章宫中设置了承露盘,下面有铜铸仙人以掌
  承托。这里借指唐代宫殿。③长门:西汉长安宫殿名。这里也代
  指唐代宫殿。④胡骑:指回纥骑兵。⑤潇湘:湖南省的潇水和
  湘水一带,唐代这个地区比较偏僻。⑥莓(méi梅)苔:一种属蔷薇
  科的植物名。
  【解说】
  唐武宗会昌二年(842)八月,回纥贵族南侵,造成北方
  人民的流离失所。这时诗人恰见到南征的早雁,因而想起
  乱离中的人民,于是以《早雁》为题,写诗以寄感慨。首联点
  题"早雁"。但这雁是闻弦惊飞、四散哀鸣的早雁。仅仅两
  句就把时间、地点、入侵者、受害者都交代清楚了。颔联以
  汉喻唐,诗句用长安宫殿上空"孤影过"、"数声来"渲染气
  氛,似有向朝廷哀呼求援之意。颈联指出,因为"胡骑纷纷
  在",所以这些惊雁不愿再伴随春风飞回北方。言外似说胡
  骑侵扰的现状不知将继续多久。尾联说江南尚可存生,劝
  慰早雁在这里留住。通首以雁喻人,比喻那些兵乱中的逃
  难者,用比兴、象征手法,写得感情真挚,情调凄凉,以完
  整的形象和悲凉的意境,寄托着时代的悲哀和对人民的同
  情。
  九日齐山①登高
  杜牧
  江涵秋影②雁初飞,与客携壶上翠微③。
  尘世难逢开口笑,菊花须插满头归。
  但将酩酊酬佳节④,不用登临恨落晖⑤。
  古往今来只如此,牛山何必泪沾衣⑥?
  【注释】
  ①齐山:在贵池县东南。②江:指长江,贵池县在长江南岸;涵:包
  含,映入:指江水映照着秋天的景色说。③翠微:本指远山的青色,
  这里代指齐山。④酩酊(mínɡdǐnɡ瞑顶):大醉的样子。节:读入
  声。⑤落晖:落日的余光。这里借指暮年晚景。⑥这句反用故
  典。按,春秋时,齐景公登牛山(在齐国都城临淄以南),北望齐国说:
  “美哉国乎!使古而无死者,则寡人将去此而何之!"言罢感伤不已,
  泪落沾衣。(《韩诗外传》)说明死生运化之理杳冥难测。杜牧认为齐
  景公那样感伤没有必要。
  【解说】
  会昌四年(844)至会昌六年(846),诗人任池州(今安徽
  省贵池县)刺史,本篇当作于这个时期。首联扣题:上句写
  景,点明时令,将重阳佳节暗含其中;下句叙事,写登高。中
  间二联,处处关合诗题,抒发感慨。”尘世难逢开口笑",既
  表明诗人深谙世情,又真实地反映出封建社会的冷酷,人情
  的淡薄。既然如此,所以要借九日登临自得其乐。”菊花须
  插满头归"和"但将酩酊酬佳节"就写出了诗人的这种达观。
  第五句"酩酊"照应"携壶","佳节"扣住题面"九日";第六句
  意谓登临时不必为年华老大岁月蹉跎而憾恨。这两句的写
  法是一反一正。尾联由登齐山联想起齐景公登牛山,然后
  发出"古往今来只如此"的慨叹,并认为大可不必象景公那
  样的悲伤。以上六句都是对自己,同时也是对随同登山的
  友人的宽解之词。而达观,宽解的背后,显然有对世事、对
  自身遭际的牢骚情绪。
  无题①
  李商隐
  相见时难别亦难,东风无力百花残。
  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
  晓镜但愁云鬓②改,夜吟应觉月光寒。
  蓬山③此去无多路,青鸟④殷勤为探看。
  【注释】
  ①无题:李商隐有不少爱情诗以"无题"名篇。因为写得比较隐晦,其
  中一部分经研究可知有所寄托,其他则难以断定。②云鬓:形容年
  轻女子美丽而浓密的鬓发。③蓬山:神话传说中海上的仙山,是仙
  人居住的地方。这里指所思念的女子的往处。④青鸟:《汉武故
  事》载:西王母会汉武帝时,有青鸟从西方来集殿前,后人便把传递爱
  情信息的使者称为"青鸟"。
  【解说】
  这首诗表现了诗人在暮春时节与所爱慕的女子离别的
  痛苦和别后执着的思念与追求。首联追叙离别时情景,相
  见既难,则一旦相别,尤觉难舍难分。”东风"句写暮春花落
  景象,衬托感伤情绪。颔联以春蚕和蜡烛作比,表示两情坚
  贞、至死不渝:以"丝"谐"思",以"蜡泪"比"人泪"。颈联设
  想对方相思的愁苦寂寞,尤见感情细腻入微。尾联承上,说
  让青鸟去探问情况,运用美丽的神话,写无望中的希望,绝
  望中的追求,表示对女方的思慕之深。这首诗运用了比兴
  象征的艺术手法,抒写了刻骨的相思之情,尽管它的情调比
  较感伤低沉,是否有寄托也难以明断,但仍不妨其为佳作。
  如今,"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早己成为脍炙人
  口的名句,并赋予了更为丰富的含义。
  隋宫①
  李商隐
  紫泉②宫殿锁烟霞,欲取芜城②作帝家。
  玉玺不缘归日角④,锦帆⑤应是到天涯。
  于今腐草无萤火⑥,终古垂杨⑦有暮鸦。
  地下若逢陈后主,岂宜重问后庭花⑧!
  【注释】
  ①隋宫:隋朝的宫殿,这里指江都(今江苏扬州市)宫苑。②紫泉:
  水名,在长安北。这里借指隋代都城长安。汉朝司马相如《上林赋》
  中咏长安形胜,有"丹水更其南,紫渊径其北"的句子。这里因避唐高
  祖李渊名讳,所以把"紫渊"改为"紫泉"。③芜城:江都的别称。刘
  宋时诗人鲍照见广陵(即江都)故城荒凉,追想今昔,作《芜城赋》。诗
  篇用"芜城"而不用"江都",带有凭吊的感情色彩。④玉玺(xǐ喜):
  皇帝的宝印,是国家最高政权的象征。不缘:不是因为。日角:古时
  看相的人所用的迷信术语,指人的额骨突出饱满如日,以为这是帝王
  之相。李渊起兵之前,唐俭曾吹捧他"日角龙庭",日后必能取天下。
  这里以日角指李渊。⑤锦帆:用华贵的锦缎制成的船帆,这里指隋
  炀帝的"龙舟"。⑥腐草无萤火:古代有"腐草化为萤"的说法。大
  业十二年(616),隋炀帝在洛阳景华宫搜求萤火虫数斛,夜出游山时
  放出,光照岩谷,以此取乐。在江都也干过这种事。这里是说萤火虫
  已被隋炀帝派人捉光,极写隋炀帝的奢靡荒唐。⑦终古:永久,久
  远。垂杨:隋炀帝时开通济渠和邗沟,在岸边修筑御道,种植杨柳,后
  人称为隋堤。⑧二句意谓隋炀帝死后如知悔恨,那就不应再向陈
  后主询问《玉树后庭花》曲了。《隋遗录》载:隋炀帝在江都时,一次梦
  见陈后主,曾请陈后主的宠妃张丽华舞《玉树后庭花》。重问:再问。
  【解说】
  这是一首吊古咏史之作。隋炀帝杨广是历史上有名的
  暴君。他荒淫无道,穷兵黩武,曾经三次南游江都(今江苏
  省扬州市),耗资惊人,百姓不堪其苦,终于招致国破身亡。
  诗人目睹隋宫(江都宫苑)的荒凉景象,颇有感触,便写下这
  首诗,对隋炀帝杨广进行了辛辣的讽刺,并以隋朝灭亡的历
  史教训,向晚唐昏庸的帝王含蓄地提出了警戒。
  首联写隋炀帝将京城长安的宫殿闲置不用,任凭烟霞
  空锁,而一味出巡游乐,他竟然想把江都作为京城,另起宫
  阙。颔联是虚想之词,指明如果不是李渊的唐王朝取替隋代
  的政权,杨广恐怕还要乘龙舟游遍天涯,这就进一步揭露了
  他的骄奢淫逸和愚顽不化。颈联以夸张和对比手法表明今
  昔的变化,衬托亡国的凄凉,揭示历史的教训。尾联以设问
  作结,用来讽刺隋炀帝重蹈陈朝亡国的覆辙。
  晚唐的文宗、武宗、宣宗都是穷奢极欲的昏君,本诗虽
  不明具体写作年月,但借古托讽之意十分明显。诗的对仗
  精工,语言典丽,诗意显豁,寄情遥深,是一篇出色的政治讽
  刺作品。
  马嵬①
  李商隐
  海外徒闻更九州②,他生未卜此生休。
  空闻虎旅鸣宵柝③,无复鸡人报晓筹④。
  此日六军同驻马⑤,当时七夕笑牵牛⑥。
  如何四纪⑦为天子,不及卢家有莫愁⑧。
  【注释】
  ①马嵬:即马嵬坡,在今陕西省兴平县西。②九州:邹衍说九州之
  外复有九州(见《史记》),这里借指仙境。③虎旅:勇猛的军队。这
  里指随从唐玄宗赴蜀的禁军。宵柝(tuò拓):夜晚报更的刁斗,是军用
  铁器,白天做炊具,夜晚击之以报更时。④鸡人:古代宫廷所设司
  晨唱晓之人。报晓筹:敲击更筹以报天晓。筹,计数的用具,多用
  竹子制成。⑤此日:指夜宿马嵬这一天(天宝十五载六月十四日)。
  六军:《周礼》说天子有六军,后用来泛指皇帝的军队。这里指玄宗的
  禁军。同驻马:指禁军不肯前行,要求诛杀杨氏兄妹一事。同:协同
  一致。⑥这句指天宝十载七月七日那天晚上,玄宗与贵妃私约"世
  世为夫妇",他们讥笑牛郎和织女一年只能相会一次(陈鸿《长恨
  传》)。⑦四纪:古代以十二年为一纪,玄宗在位四十五年(712~
  756),将近四纪。⑧莫愁:古代洛阳一个美女的名字,后嫁卢家为
  妇。参见前沈俭期《古意呈补阙乔知之》注。
  【解说】
  唐玄宗天宝十五载(756)六月,安史叛军攻陷潼关,唐
  玄宗李隆基偕贵妃杨玉环、丞相杨国忠等仓皇奔蜀,行到马
  嵬驿,禁军将士发动兵变,杨国忠被杀,玄宗被迫赐杨玉环
  自缢。史称"马嵬之变"。作者以这一历史事件为题材的
  《马嵬》诗共二首,这是第二首。在现存的同一题材的唐人
  作品中,虽不乏佳作,但讽刺如此尖锐,寓意如此深刻,是不
  多见的。
  首联从杨玉环自缢后写起。据传李隆基在杨玉环死后,
  曾命蜀地方士寻找她的魂魄,方士谎称在海外蓬莱仙山找
  到了她。又据陈鸿《长恨传》说,李隆基曾与杨玉环在骊宫
  立下"世世为夫妇"的盟誓。这两句即以此立意,意思是:海
  外仙境,虚幻无凭,来生能否结为夫妻,难以预卜,而今生的
  关系却已终结。颔联写李隆基夜宿马嵬的凄凉情景:他深
  夜难眠,空闻禁军报更的梆声,也不能再有官员夜呼晓唱的
  排场。颈联采用对比的手法,一写今日禁军不肯行进、要求
  惩办祸国殃民的元凶;一写昔年李隆基与贵妃海誓山盟、讥
  笑牛郎织女只能一年一度相会的情事,从而互为因果地揭
  示了致祸的原由是荒废朝政、纵情声色。尾联以反诘口吻
  责问玄宗何以连宠妃都保不住,还不及民间的莫愁女得以
  白头到老。全诗主旨显豁,意味深长,暗寓嘲讽,结构错综,
  手法多样,语言奇警,对仗工巧,不愧是一首带有独创性的
  咏史佳作。
  贫女
  秦韬玉
  蓬门未识绮罗香①,拟托良媒益自伤。
  谁爱风流高格调,共怜时世俭梳妆②。
  敢将十指夸针巧③,不把双眉斗画长④。
  苦恨年年压金线⑤,为他人作嫁衣裳。
  【注释】
  ①蓬门:茅屋的门,指贫困人家。绮罗香:绫罗绸缎所散发的香气,指
  豪富人家衣着的华美。②俭梳妆:即"时世妆"。指发髻挽得很高。
  俭,通"险",高。参读白居易《时世妆》:“圆鬟无鬓椎髻样,斜红不晕
  赭面妆。”③针巧:做针线活手艺高超。④斗画长:指妇女以画
  眉之长短为比赛。⑤压:刺绣手法的一种,这里作动词用。
  【解说】
  秦韬玉,晚唐诗人。字仲明,京兆(今陕西省西安市)
  人,年轻时就有诗名,唐僖宗中和二年(882)考中进士。做过
  工部侍郎、神策军判官等。
  这是诗人托拟的一首贫女自白诗。首联写出贫女的处
  境和自伤:她因家贫,从未穿过富贵女子的华服,打算拜托
  良媒,又是徒增伤感。颔联承上,揭示"自伤"的原因。意思
  是说:有谁能赏识贫女的奕奕风采和高贵品格,世人追求的
  都是时兴的发式和妆束。颈联表明贫女的自矜自负和对世
  俗的鄙弃。尾联是对年年辛苦,为他人作嫁的酸楚的哀叹。
  诗篇成功地刻画了一位女主人公的形象。贫女性格善良、
  纯洁,有勤劳俭朴的品德,对劳动本领感到自豪,对不合理
  的时俗现象有所不满。此诗表现了对贫女的同情,还通过
  这个鲜明的形象用以自况,寄托着怀才不遇、不满现实的感
  慨。
  村行
  王禹偁
  马穿山径菊初黄,信马悠悠野兴长①。
  万壑有声含晚籁②,数峰无语立斜阳。
  棠梨③叶落胭脂色,荞麦花开白雪香。
  何事吟余④忽惆怅?村桥原树⑤似吾乡!
  【注释】
  ①信马:乘马随意行驶。野兴长:山野的游兴很浓厚。②晚籁:
  指黄昏的秋声。③棠梨:乔木名,又称白棠。④吟余:谓吟诗之
  后。⑤原树:原野上的树木。
  【解说】
  这首山行即景之作是诗人谪任商州(今陕西省商县)团
  练副使时写的,表现了对当地农村风光的热爱,并由此引起
  对家乡的怀念。首联用"马穿山径"写人物活动,用"菊初
  黄"点明时令;由于"野兴长",所以"信马悠悠",不计路程。
  颔联写自然界中的大景,是轮廓的勾勒。万壑千山,秋声回
  应,气氛是喧闹的;夕阳残照,数峰佇立,气氛是沉寂的。两
  种境界,映带成趣。颈联写大景中的小景,是景物的细写。
  用胭脂比喻棠梨之叶,色中有味;用白雪比喻荞麦之花,香
  中有色。以秀美的对句表现出秋光的绚丽,相得益彰。这
  四句,生动地状摹了北方山村晚秋的景象,流露出诗人对农
  村风光的喜爱之情。尾联是即景抒怀:我吟罢诗句忽然惆
  怅起来,是什么原因呢?原来这里的风光太象我的家乡了。
  这样写,诗意和情味都更深了一层。”惆怅"一词,巧妙地揭
  示出诗人霎时的心理变化,使人感到真切自然。
  示长安君
  王安石
  少年①离别意非轻,老去相逢亦怆情②。
  草草杯盘供笑语,昏昏灯火话平生。
  自怜湖海三年隔③,又作尘沙万里行④。
  欲问后期⑤何日是?寄书应见雁南征。
  【注释】
  ①少年:指年轻的时候,即青年。②怆情:悲伤。③宋仁宗嘉祐
  二年(1057),王安石在江东任职,嘉祐五年在朝,而在此期间,其妹长
  安君当在汴居住,故兄妹远隔湖海,前后约计三年,因而不胜伤感。
  ④此句当指嘉祐五年,王安石奉命使辽一事。⑤后期:后会的日
  期。
  【解说】
  王安石的大妹妹王文淑,嫁给工部侍郎张奎,封为长安
  县君。疑此诗为诗人出使辽时作,表达了诗人与胞妹久别
  重逢而又作远别的悲喜交加的感情。
  首联从少年的离别写到今日的相逢。正因为是骨肉至
  亲的相逢,所以不免有些悲伤。”老去",是夸张语,诗人当
  时仅四十岁。古人多有叹老之情,或与游宦奔波有关。颔
  联写会晤的动人场面。”草草杯盘",是说随意准备些酒菜,
  以表明家人便宴,亲切不拘。相逢就要叙旧,回顾旧日一起
  生活之事,其间不免谈到平生志趣以及别后三年彼此遭遇,
  自然无限感慨。所以用"昏昏灯火"来渲染这种迷惘的气
  氛。”话平生"三字,用语也极概括。这前两联都是追叙他
  来汴时,与胞妹相见事。颈联始转到眼前事,谓相逢不久,
  又当离别。尾联用问答式,指出秋雁南飞时节,当会捎信告
  知自己的归期。这是在宽解对方。
  和子由渑池①怀旧
  苏轼
  人生到处知何似?应似飞鸿踏雪泥。
  泥上偶然留指爪,鸿飞那复计东西!
  老僧已死成新塔,坏壁无由见旧题②。
  往日崎岖还记否?路长人困蹇驴嘶③。
  【注释】
  ①渑(miǎn免)池:今河南省渑池县。②老僧:名奉闲。新塔:僧人
  死后不用墓葬,而是将遗体火化,造个小塔藏其骨灰。苏辙《栾城集》
  卷一《怀渑池》诗自注:“昔与子瞻(苏轼)应举,过宿县中寺舍,题其老
  僧奉闲之壁。”③蹇驴:跛足的瘦驴。嘶:鸣叫。诗末作者自注:“往
  岁马死于二陵,骑驴至渑池。”二陵:指河南崤山,在渑池西。
  【解说】
  苏轼之弟苏辙(字子由),曾写有《怀渑池》一诗,回忆旧
  时与其兄一起应举,过宿渑池县中寺舍的情事。此为和诗,
  作于嘉祐六年(1061),时诗人仅二十六岁。首联设问作答,
  以"飞鸿踏雪泥"喻指人生所到之处。颔联再加以引申。诗
  人认为人生长途如同飞鸿千里行程;人迹如同鸿爪在雪泥
  留下的痕迹,雪融后,爪迹不能长存,而鸿留爪迹后,又东西
  而飞,不再、也不能措意。这个新鲜而贴切的比喻,在当时
  就曾博得一些人的称道。如今已化为"雪泥鸿爪"的成语。
  在前四句设喻,后四句转入实写。老僧已死,人迹何在?旧
  壁已坏,旧题安在?都不过是一时雪爪而已!正因有此怅
  惘,才有旧的留恋,才要怀旧。而那些已不见的老僧、旧题
  以及当初渑池崎岖困顿的情景正是怀旧的内容。当年情景
  犹历历如昨,今日则有如此变化,所以生出感慨。怀旧,亦
  见对兄弟的怀念。诗的情调虽然有些低沉,但仍然表现出
  诗人对人生、对生活的丰富感情。全诗沿用唐人七律旧格,
  前半首是一气贯下,三、四两句也不用联语,写得十分自
  然。
  有美堂①暴雨
  苏轼
  游人脚底一声雷,满座顽云②拨不开。
  天外黑风吹海立,浙东③飞雨过江来。
  十分潋滟金樽凸,千杖敲铿羯鼓催④。
  唤起谪仙泉洒面⑤,倒倾鲛室泻琼瑰⑥。
  【注释】
  ①有美堂:《庚溪诗话》:“嘉祐初,龙图阁直学士,尚书吏部郎中梅公
  仪守杭,上特制诗宠赐。其首章曰:'地有吴山美,东南第一州。'梅既
  到杭,遂建堂山上,名曰'有美'。”当时欧阳修曾为之作记,许多人有
  诗文题咏。②顽云:形容云层之厚,风吹不散。③浙东:指钱塘
  江以东。东汉时才钱塘江为界分两浙;唐宋时分为浙江东路和浙江
  西路。④铿:本为金属声,这里指代敲鼓的声响。羯鼓:唐时西域
  传入的乐器,状如漆桶,两头都能敲打。明皇擅长此技。⑤谪仙:
  指李白。《旧唐书·李白传》:“初,贺知章见白,赏之曰:'此天上谪仙
  人也。'"泉洒面:《旧唐书·李白传》:“玄宗度曲,欲造乐府新词,亟召
  白,白已卧于酒肆矣,召入,以水洒面,即令秉笔,顷之成十余章。”
  ⑥鲛(jiāo交)室:相传南海之外有鲛人(人鱼)室,鲛人哭的眼泪都变
  成珍珠。(《太平御览·珍宝部二·珠下》引张华《博物志》)。琼瑰:《左
  传·成公十七年》:“初,声伯梦涉洹,或与己琼瑰,食之,泣而为琼瑰,
  盈其怀。一杜注:琼:玉;瑰:珠。
  【解说】
  有美堂位于杭州吴山峰顶,宋仁宗嘉祐二年(1057)杭
  州太守梅挚所建。这首诗是熙宁六年(1073)初秋、苏轼任
  杭州通判期间再度往游适逢暴雨时写的。首联先从暴雨将
  临的势头写起:疾雷一声自脚底震起,既点明闻雷是在高
  处,见出有美堂地位,又衬出暴雨前雷声迅猛异常的特点;
  “满座顽云",活画出此堂之高,"拨不开",是形容云层之浓,
  显示出暴雨的征兆。这一联有声有色地预示了暴风雨来势
  之猛。颔联写暴雨中的奇观:上句写风,风象是来自天外,
  将海水吹得直竖起来,可见风势之烈;下句写雨,雨凭风力
  飞过钱塘,表明雨势之猛。笔力雄浑,力拔千钧。颈联全用
  比喻:用酒满凸出杯面,形容西湖的水势;用羯鼓的频敲,暗
  喻繁密的雨声。都抓住了疾雷暴风的特征。以上六句已将
  暴雨描写得笔酣墨饱,恣肆淋漓,于是尾联一转笔锋,抒写
  对暴雨的独特感受:“倒倾鲛室"是极言鲛人泻下眼泪之多,
  而"琼瑰"是美化这些眼泪,而且形容雨声很动听。泻眼泪
  的目的是把李白浇醒。诗末暗含以李白自比意。真是构思
  新奇,想落天外。
  新城道中
  苏轼
  东风知我欲山行,吹断檐间积雨①声。
  岭上晴云披絮帽,树头初日挂铜钲②。
  野桃含笑③竹篱短,溪柳自摇沙水清。
  西崦④人家应最乐,煮葵烧笋饷春耕⑤。
  【注释】
  ①积雨:下了好久的雨。②铜钲(zhēnɡ征):古代的一种乐器,形
  状象铜盘。③含笑:形容山桃盛开的情态。④西崦(yǎn掩):西
  山。⑤葵:又称冬葵,蔬菜名。饷:往田间送饭。
  【解说】
  这首诗歌咏了春雨初晴后的山家景色和劳动人民的生
  活。从诗题来看,是诗人行进在通往新城(今浙江省新登县)
  的山路上所作。首联从行前写起:“东风",点明这次出行是
  在春天;积雨声断,是说出行在连绵春雨之后。写得东风有
  情,实是诗人对东风有情。并不著"乐"字而愉快的心情却
  从字里行间自然透出。中间二联写沿途所见之景。颔联用
  了两个新颖生动的比喻:岭上的晴云如同丝绵帽子戴在山
  头,初升的太阳又好象是铜钲挂在树梢。颈联再用拟人手
  法:含笑的山桃掩映着低矮的竹篱,摇曳的柳条点缀着清澈
  的溪水。在诗人笔下自然景物都写得有声有色,充满生机。
  尾联写山村人家都在煮葵烧笋,为田里耕作的人们备饭。这
  两句以浓郁的农村生活气息,使整个画面都活动起来了。
  全诗具有朴素的美,景色都染上了诗人的主观感情色彩,见
  出苏轼热爱自然、赞美劳动生活的感情。
  苏秀道中,自七月二十五日夜大雨
  三日,秋苗以苏,喜而有作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