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出版文学> 楚辞、千家诗、人间词话、诗品>第26章千家诗10
  和贾舍人早朝
  王维
  绛帻鸡人报晓筹,尚衣方进翠云裘。①
  九天阊阖开宫殿,万国衣冠拜冕旒。②
  日色才临仙掌动,香烟欲傍衮龙浮。③
  朝罢须裁五色诏,珮声归到凤池头。④
  【注释】
  ①帻(zé责):包头用的巾。鸡人:古时宫中
  的卫士,头戴绛帻(用红布包头),夜间守候在宫门,专传鸡唱,报
  告天亮,称鸡人。晓:即五更。筹:唱更报晓用的更筹,即
  计数的竹片,宫中记筹多用铜片。尚衣:掌管皇帝衣冠的官。
  方:才,使。裘:皮衣,这里指皇袍。这两句说,用红布包头
  的鸡人报了五更,尚衣官便送上翠云色的皇袍。②九天:这里指
  皇帝居住的地方,阊阖:见《打球图》注①。衣冠:这里指
  代使节大臣。冕旒(miǎnliú免流):冕即皇冠,旒为冠前
  下垂的缀珠。皇帝的冕有十二旒。这里的冕旒指代天子。这两句说,
  这时候皇宫里的门户一齐打开了,万国来朝的使臣,俯伏在金阶上
  朝拜皇帝。③仙掌:即仙人掌,见林洪《宫词》(其一)注②。
  衮(gǔn滚)龙:天子所穿的绣龙礼服。这两句说,旭日的光辉照
  到仙人掌上,好象仙人掌在晃动一样;殿上香烟缭绕,皇帝礼服上的
  绣龙也好象在烟中滚动的样子。④诏:皇帝的命令,因用五色纸
  写,故称五色诏。珮声:珮玉的声音。这两句说,早朝完毕,贾
  舍人回到中书省撰写诏书,珮玉的丁冬声,也一直响到中书省里面。
  【解说】
  这诗和前面两首一样,主要是写早朝时的景
  况。诗中虽然写得气象壮丽,音律雄浑,但是它和其他应制诗
  一样,总是歌颂封建皇帝。也许因为这个原因,清代皇帝曾
  命大臣书写于养心殿上,表示赞赏。
  上元应制
  王珪
  雪消华月满仙台,万烛当楼宝扇开。
  双凤云中扶辇下,六鳌海上驾山来①。
  镐京春酒②沾周宴,汾水秋风陋汉才③。
  一曲升平人尽乐,君王又进紫霞杯④。
  【注释】
  ①六鳌:《庄子》故事:海上有三座神山,下有六条
  鳌鱼托着它们。龙伯国为大人国,有一个人去钓鱼,一下把
  六条鳌鱼都钓了起来,一齐背上就走了。
  ②镐京春酒:周武王在镐京宴群臣,诗人歌颂它。
  ③汾水秋风:汉高祖当皇帝后还故乡,与父老欢宴作
  《大风歌》,歌辞是:“大风起兮云飞扬,威加海内兮归故
  乡,安得猛士兮守四方"。
  ④又进紫霞杯:据《侯鲭录》,元祐中王珪作此诗
  时,"是夕以高丽进乐,又添一杯",则此句不是泛指。
  【解说】
  王珪,字禹玉,宋代人。元祐年间翰林学士。
  这首诗叙照顾皇帝多饮一杯酒的事情,故把重点放在饮
  宴上。皇帝有喜庆事多加一餐,或有不幸事减膳,史官就要
  记上一笔,所以作应制诗的人是不能忽略这样的"大"事
  的。
  为了以饮宴为重点题材,如何立意,诗人以周武王镐京
  赐宴正面歌颂赵宋王朝;又以贬低汉高祖的手法,一反唐人
  以汉颂唐的作法,从反面来衬托,歌颂赵宋王朝。诗人开头
  一句即写"华月"这一节日的特点之一。春雪既消则寒气不
  逼人,春月既上则光融大地,何况皇宫内院好比神仙瑶台,
  是一片阳和景致。二句点节日主要特点灯烛。顺手引出宴会场
  面及皇帝幸临的气氛:高楼之上,万烛煌煌,宝扇双列,皇
  帝的仪仗十分隆重。然后写皇帝出场,双凤推车,六鳌托
  轮。宴会前的庄严、富丽气象已写够了。下面再转入宴会正
  文。这一宴会汉高祖不能相比,只周武王可以媲美。末联用
  “尽"字既点普天同乐,又切高丽进乐事,因而君王快乐人
  民也更加快乐。
  当然,这仍然有不少虚誉之词。不过宋仁宗元祐年间正
  是赵宋国力兴旺时期,虽然有不实之处,但还不全是粉饰。
  凡是这类的诗,都有一些习用的词汇,用现代语言学的
  术语叫做词的文体色彩。凡应制诗,要有一定的术语,如仙
  掌、宝扇、玉阶、剑珮、宸游、青琐、玉墀等,文体才合
  格。《侯鲭录》云,"元祐中,元夕上御楼观灯,有御制
  诗,时王禹玉(即王珪)和蔡持正为左右相。持正扣禹玉
  云:'应制上元诗如何使故事'(成语、术语、典故)?禹玉
  曰:'鳌山,凤辇外不可使'。章子厚笑曰:'此谁不知'。后
  两日登对(答皇帝的问话),上独赏禹玉诗(即这一首诗),
  云妙于使事。”
  诗中使事是一门学问,善于使事,是这首诗的又一艺术
  特色。用典好坏的标准在于贴切自然,"不露形迹",使人不
  觉得在用典,要生动形象。所谓"使事不为事使"(王安石
  语)。故钟嵘《诗品》乃谓:“吟咏性情,何贵用事。”这
  固然太极端,但如同于"抄书"就不好。这首诗"双凤"二
  句,末尾二句用典就自然生动,"镐京"、"汾水"二句就
  太露形迹。这是两段大议论(议论的诗句也有好的,此不具
  论),欠形象,尽管在用"沾"、"陋"等字上花了功夫,
  也生动不起来。:又诗人对《大风歌》的评价为"陋",古
  今都有争论。我们也不要盲目地受诗人的左右。
  上元应制①
  蔡襄
  高列千峰宝炬森,端门方喜翠华临。②
  宸游不为三元夜,乐事还同万众心。③
  天上清光留此夕,人间和气阁春阴。④
  要知尽庆华封祝,四十余年惠爱深。⑤
  【注释】
  ①上元:古时旧历正月十五日为上元节,当夜为上
  元夜。这一夜所有达官贵人。巨贾豪商,户户高挂花灯,供人观
  赏。应制:奉皇帝命令写作的诗。②宝炬:大蜡烛。王仁裕
  《开元天宝遗事·百枝灯树》:“置百枝灯树,高八十尺,竖之高山,
  上元夜点之,百里皆见,光明夺月色。”森:林立。端门一
  宫殿的正门,即午门。翠华:御驾,此处指皇帝坐的车子。这两
  句说,灯烛高列,象千座山峰森然矗立着,这时候,正喜皇帝的车驾
  来到了午门。③宸(chén辰):本指帝王住的地方,引申为王
  位、帝王的代称。宸游,此处指皇帝出游。三元夜:说法不一。
  旧时以阴历正月十五为上元,七月十五为中元,十月十五为下元,合
  称三元。另一说,阴历正月初一,为年月日三者的开始,故称三元。
  这两句说,皇上出游不是为了观赏上元灯节,而是与民同乐。④阁
  :同"搁"。这两句说,由于君主与民同乐,感应了上天,所以今
  晚的月亮也特别亮;也由于君民同乐,人间一派和睦气氛,那美
  好的春光好象都被挽留住了。⑤华封祝:即华封三祝。《庄
  子·天地》。传说唐尧游于华,华封人祝其多福、多寿、多男子。成玄
  英注:“华,属地名,即华州。封人,即华地守封疆之人。”因之,古
  人把"华封三祝"称为祝颂之辞。四十余年:朱仁宗在位四十二
  年,这是指此数。这两句说,要知道,天下的老百姓,为什么都仿效
  华封人祝颂天子,那是因为皇上在位四十余年,恩泽宏深的缘故。
  【解说】
  蔡襄,生卒年不祥,仙游(今福建省仙游县)人。宋仁宗天圣年间的进士。工诗文,善草书。著《茶录》、《蔡忠惠集》。
  这是上元节应皇帝的诏命而写的诗。诗的意思
  是说,皇帝正月十五夜出游不是为了观赏上元灯节,而是与
  民同乐。天上的月亮因受到感应而变得特别明亮,美好的春
  光也好象因人间和睦相处而被挽留住了。老百姓为了表示对
  天子的感恩,都在庆贺上元节时祝颂皇上万寿无疆。很明
  显,这首诗全是对皇帝的歌功颂德,无论在内容上或艺术上
  都没有什么可取的地方。
  答丁元珍
  欧阳修
  春风疑不到天涯,二月山城①未见花。
  残雪压枝犹有菊,冻雷惊笋欲抽芽。
  夜闻啼雁生乡思,病入新年感物华②。
  曾是洛阳花下客③,野芳虽晚不须嗟。
  【注释】
  ①山城:泛指丁元珍住处的城,据载此诗作于三峡,
  则可认为是指白帝城,但与诗的内容不一致。
  ②物华:对时令气候景色的总印象。
  ③花下客:比喻曾在洛阳做官。唐时宫廷多植花柳,
  故前录的应制诗有"花迎剑珮","柳扶旌旗"之句,朝见
  皇帝时,行礼之后,有些官员退立花柳之下以备问对。
  【解说】
  欧阳修,字永叔,号六一居士,宋代庐陵人,谥文忠。宋
  代的古文运动倡导者,唐宋八大家之一,也是有名的诗人。
  首联喻丁元珍受贬谪的问题还没得到平反落实,所以
  “春风不到",还"未见花"。次联比喻只要身体健在,如
  雪中之橘,终会有转机,如惊笋抽芽。三联转入就友人"思
  乡"和对时节的感慨发表意见说:这是很自然的。四联再转
  照应首联,虽然"二月未见花",也不过时间的早迟,曾经沾
  受过朝廷的恩德,在洛阳做过官,现在改正贬谪处分纵然迟
  一点,也用不着过多的抱怨忧愁。
  这首诗是回答友人丁元珍贬居边城小邑后的来信,慰勉
  友人"守身待时"的诗。
  《西清诗话》云,诗人自己很欣赏首联二句,曾说:
  “'春风疑不到天涯,二月山城未见花',若无下句则上句不
  见佳处,并读之便觉精神顿出"。接着诗话的作者说:“文意
  难评如此:要当着意详味之耳。”此联首句的"疑"字更见
  精神,使用肯定语气则呆滞,也无法映带全诗,今用一"疑"
  字,则诗人之犹豫徘徊,对这样的时代竟会有这样的事情,
  欲说不说,欲咽不咽的情态活现纸上;对友人对朝廷双方兼
  顾,并且使以后各种推想之词,都可从"疑"字生发。这两
  句在章法上为句间倒装。本是"未见花"才"疑"春风不到
  天涯,今先提出"春风疑不到天涯",下再以"二月山城未
  见花"补叙这一"疑"字之由来,如果疑而有定,则边城春
  日之寂寞凄凉,官况之萧条,羁旅之穷愁,情态之潦倒,皆
  包含在此句之中,故"并读之便觉精神顿出"。
  全诗除第三联以白描手法刻画形象外,其余各联皆用比
  喻手法。贴切工稳,不露痕迹,情景交融。而全诗的结构于
  波澜起伏照应中表达同情、安慰、勉励的真挚感情。首联不
  仅丁元珍有春风不到天涯永远被遗弃的感觉,作者亦有春风
  不到天涯的怀疑,这是有同感以安慰友人,但处境不同,疑
  与不疑程度不同,以悲怜之情引起。颔联慰其虽有残雪的压
  抑,但身子尚在,并且春已来了,也许暗中在考虑解决您的
  问题了,文气一扬。颈联再转述友人闻雁思乡,写秋冬凄
  苦,新年感物,春风未到的感情;诗人不著一字,但言外之
  意,是安慰同情,等于说:这并不奇怪,据你的处境有这些
  想法是很自然的,文气一抑。尾联又象批评又给予慰勉:曾
  经是洛阳花下的客嘛,"野芳"晚一点又何必过分计较呢?
  以乐观作结,文气又一扬。经过这样一番布置,友人的失
  望,诗人的慰勉等感情都形象地浮现在读者面前了。
  这首劝慰友人的诗,由于情真意切,形象生动贴切,音
  律对仗也出色,故传为名篇。尤其是诗的主题积极向前看,能
  给蒙受冤情的人以信念和力量,当代的读者也会喜欢它。
  侍宴①
  沈俭佺
  皇家贵主好神仙,别业开初云汉边。②
  山出尽如鸣凤岭,池成不让饮龙川。③
  妆楼翠幌教春住,舞阁金铺借日悬。④
  侍从乘舆来此地,称觞献寿乐钧天。⑤
  【注释】
  ①侍:陪从的意思。②贵主:指高贵的安乐公
  主。好(hào浩)神仙:喜爱供奉神仙。别业:别墅。云汉边
  :形容别业高耸入云。这两句说,帝皇家的贵公主喜欢供奉神仙,
  那新建的别墅高耸无比,象建在云端上一样。③鸣风岭:山名,在
  今陕西省凤翔县。饮龙川:指渭水。这两句说,这里的山峰象鸣凤
  岭那样挺拔秀丽,凿成的池水不亚于渭水一样的清澈。④妆楼:指安
  乐公主的住楼。翠幌(huǎng谎):绿色的帘幔。教(jiāo郊)春住
  :使春色常在。金铺:金,指颜色。铺,衔门环的底座,一般
  用铜制成,色如金黄,样子象虎、螭、龟等形状。借日:指金铺闪闪
  发亮,好似从太阳借来光亮一样。这两句说,妆楼那绿色的帘幔,好象
  使春色常住;舞阁的金铺,也好象从太阳借来光辉,悬在那里闪闪
  发⑤侍从:陪从。舆:銮舆,即皇帝的车驾.称:举。
  觞(shāng商):古代酒器,这里指酒。乐钧天:即《钧天广
  乐》的简称,神话中天上的音乐。乐,这里作动词用,乐钩天即奏着
  《钧天广乐》。这两句说,我们这一班侍从的人,陪伴皇上的车驾来到
  这里,自当共奏《钧天广乐》,举杯祝颂天子万寿无疆。
  【解说】
  沈佺期,唐代相州内黄(今河南省内黄县)人。他的诗风格绮丽,长于五言,但内容较浅薄。著有《沈佺期集》。
  唐中宋的女儿安乐公主的别业落成,中宗临幸
  赐宴,宴上令群臣赋诗。这是作者侍宴时写的应制诗。
  寓意
  晏殊
  油壁香车①不再逢,峡云②无迹任西东。
  梨花院落溶溶月,柳絮池塘淡淡风。
  几日寂寥伤酒后,一番萧索禁烟③中。
  鱼书④欲寄何由达,水远山长处处同。
  【注释】
  ①油壁香车:用油漆涂饰了的车子。
  ②峡云:宋玉《高唐赋》说:楚襄王梦见巫山神女,
  问其住处,答云在巫山之阳,阳台之阻,朝为行云,暮为行
  雨,朝朝暮暮,阳台之下。后人把这个故事比为爱情艳事。
  ③禁烟:见七绝"寒食东风御柳斜"句注。
  ④鱼书:古诗有"客从东方来,遗我双鲤鱼。呼儿烹
  鲤鱼,中有尺素书,上言长相思,下言加餐饭"。后人即用
  以代表书信。
  【解说】
  晏殊,字同叔,宋临川人。官同平章事,谥元献。
  此诗题为"寓意",诗中文字多叙女人的事,似乎为
  “有一美人,婉如清扬,邂逅相遇,适我愿兮"的有所思
  之词。但《诗眼》载"叔原(晏殊的儿子)见范传正云:
  '先公平日小词虽多,未尝作妇人语也'。传正云:'绿杨芳草
  长亭路,年少抛人容易去!岂非妇人语乎?'晏曰:'公谓少
  年为何语?'传正曰:'岂不谓其所欢乎?'晏曰:因公之言
  遂晓乐天诗两句云:“欲留年少待富贵,富贵不来年少
  去。”传正笑而悟。”据此则晏殊不作荡子、思妇之词,
  则此诗所寓之意,以他的宰相身份来看,或者为借窈窕"思
  贤才"吧(诗经《关睢》序中的话)。
  先写美女坐的那辆豪华的车子不会再遇上了,好比巫山
  的云一样,随风飘来飘去,到哪里去找呢?但这样的美女肯
  定会住在梨花杨柳红楼朱阁的富贵之家,侯门似海,到哪里
  去寻呢?想寻又寻不到,因此精神苦闷,象吃醉了酒一样,
  没精打采的,象过禁烟节一样,对什么都没有兴趣。最后想
  到写一封信吧,但又不知她居住何处,姓什名谁,也没有办
  法,简直是无可奈何。用这些语辞来表明求才若渴的情感。
  诗中写富贵生活用金玉锦绣则嫌庸俗或反而寒气。故评
  “轴装曲谱金书字,树记花名玉篆牌",乃乞儿口中语,是
  看人家富贵,因此写富贵惟说"气象"。诗中颔联"梨花院
  落溶溶月,柳絮池塘淡淡风",最为人所称道,说:“知此
  人不住三家村"也。诗人自己也以此联语人曰:“穷人家有
  此景否?”唐宋诗人,或先有名句,然后凑足成篇,故得全
  篇皆好。但此诗此二句固然好,但全诗求才若渴之情,亦刻
  画入微,形容尽致(上面引文俱见《渔隐丛话》)。诗以
  “不再逢"三字为线索,这样的美人已失之交臂,再要想见
  到已如巫山游云,"美人娟娟隔秋水,焉得置之贡玉堂",
  不可能再碰上了。虽然不能再逢,但还是想再逢,于是想象
  其住处,因而推想这样的美人绝不会住在蓬窗饔牖之家,应
  该是富贵之家,亦暗寓应置贤才于金马玉堂之意,真是缠绵
  不舍,"待飏下又怎飏下"。下面笔锋一转,说自己相思之
  情,简直到了如痴如狂的程度,象喝醉了酒没气没力,象过
  禁烟节,没情没绪。尽管如此,还要想办法表达自己的心
  曲;写写信吧,恍惚中也许认为找到了办法吧,但一想"峡
  云无迹"水远山长,又怎么能达到呢?真是绝望了,但仍有
  “明知无益却思量"的余味,这样就栩栩如生地刻画出一
  个"为情颠倒的多情种子"的形象,以寓其求贤若渴的心
  情。
  据《东轩笔录》云:晏同叔很爱宋祁的才干,欲朝夕相
  见,遂租一所房子在相府附近,使宋祁居住下来,据此,诗
  人爱才之心虽不到"一食三吐哺,一沐三握发"的程度,但
  爱才求贤的心情是真实的。
  插花吟
  邵雍
  头上花枝照酒卮,酒卮中有好花枝。①
  身经两世太平日,眼看四朝全盛时。②
  况复筋骸粗康健,那堪时节正芳菲。③
  酒涵花影红光溜,争忍花前不醉归。④
  【注释】
  ①卮(zhī支):古代的盛酒器。这两句说,头上插的
  花枝映照在酒杯里,酒杯中便有了好的花枝。②两世:《说文》:三
  十年为一世。两世,六十年。四朝:指宋代真宗、仁宗、英宗、神宗四
  朝。这两句说,自己经历了六十年的太平日子,看到四代皇帝的全盛时
  期。③况:表示推进一层的意思,如况且,何况。复:再的
  意思。筋骸:筋骨。那堪:更兼、加上。芳菲:花草茂
  盛芬芳。这两句说,况且我的身体还算安康壮健,现在又正是百花竞
  放的时期,怎能没有感触呢?④涵:同"含"。溜(liù六)
  :流动。争忍:怎能。这两句说,眼看美酒:名花,我怎能不醉
  而归呢!
  【解说】
  邵雍,宋代范阳(今属河北省)人。他后来在共城苏门山百泉(今河南省苏县)筑居读书,号其居曰"安乐窝"。精通《周易》,一生隐居不仕,躬耕自给,自号"安乐先生"。
  这是作者述写自己身居升平盛世、安闲自在度、
  日的诗。诗的大意是说,头上插着花枝,花枝映酒卮,身经
  太平盛世,而且身体康健,又值花草芬芳时节,面对名花美
  酒,怎能不醉而归。诗的中心思想是粉饰太平,宣扬苟且偷
  安。现在读来是应该加以批判的。
  清明
  黄庭坚
  佳节清明桃李笑,野田荒冢只生愁。
  雷惊天地龙蛇蛰①,雨足郊原草木柔。
  人乞祭余②骄妾妇,士甘焚死不公侯。
  贤愚千载知谁是,满眼蓬蒿共一丘。
  【注释】
  ①蛰:蛇虫等物冬眠叫蛰。这句的蛰可用反训,作为
  惊醒解。
  ②人乞祭余:这个故事出于《孟子》,说齐国有个人
  向他的妻子和小老婆炫耀自己每天如何同富贵人物在一起喝
  酒。他的老婆不相信,派他的小老婆暗地去看,原来这个齐
  国人是向清明扫墓的人乞求残汤剩饭吃,一家不够又向另一
  家去求,但他还向他的妻妾夸耀自己同富贵人家往还。
  ③士甘焚死:晋文公流亡国外时,介之推曾割股肉啖
  晋文公。文公返国当了国君后,大赏功臣,偏偏忘了介之
  推。介之推隐居绵山,晋文公记起后,想用放火烧山的方法
  最后逼他出山,但他宁被焚死也不肯出来。此为寒食节的由
  来。
  【解说】
  清明前一天是寒食节,这时农忙未到,雨水增多,怕祖
  先坟墓被雨水冲刷暴尸露骨,故有扫墓的习俗,成为我们民
  族的一个传统节日。诗人们在这个节日里也诗兴大发,斐然
  成章。这里就有三首,这三首诗的基本思想感情很接近,但
  每一首诗的表现手法却不同,很值得我们玩味。
  这首诗的艺术手法很别致:明点出"愁"字却又含蓄;
  写了不少明媚的景色,却不破坏愁的气氛。”愁"字是全诗
  骨干,首联用反挑笔法,以桃李笑的实景来反衬野田荒冢引
  起的愁怀。在这样桃红李白的旖旎风光里,仍不免于"东风
  不为吹愁去,春日偏能引恨长"的苦境,则春愁如海可知。
  但愁什么呢?以为下联要点出愁的内容了,但却撇在一边,
  又去写"佳节"的"佳"字。春雷惊动大地,蛰伏的龙蛇已被
  惊醒,雨水也充足,草木长得嫩绿可爱,尽管如此,诗人的
  愁怀仍不能排解,给我们的感情也仍是"这次第怎一个愁字
  了得"。但究竟为什么愁呢?颈联该告诉我们吧?但颈联又
  说的是齐人的无耻,介之推的砥砺名节,似乎越说越远了。
  末二句才点明"贤愚千载知谁是",明收颈联的一贤一愚,暗
  带风光的好与不好都是一样,都是"王侯蝼蚁毕竟成尘",
  “满眼蓬蒿共一丘"了。至此才说明原来是为这个愁。首
  联,联内对比;颔联推开一笔同首联对比;颈联再推开一
  笔,同末联对比。因为诗人善于蓄势,于蓄势之中保持诗的
  感情基调,故写明媚景色反为愁怀作陪衬。
  诗意本出于《庄子》"齐万物,一死生",彼亦一是非,
  此亦一是非,即万物是一体,没有动植、高下之分,死和生
  都一样,是与非都没定准,公说公有理,婆说婆有理。这本
  是一种哲理的探讨,但诗人在此思想基础上更进一步,认为既
  然万物一体,死生一体,就贤愚千载知谁是,是非无定。满
  眼蓬蒿共一丘,则终好为一死,这就比庄周思想更为消
  极,更为有害。
  寒食书事①
  赵鼎
  寂寂柴门村落里,也教插柳纪年华。②
  禁烟不到粤人国,上冢亦携庞老家。③
  汉寝唐陵无麦饭,山溪野径有梨花。④
  一樽竟藉青苔卧,莫管城头奏暮笳。⑤
  【注释】
  ①寒食:见王禹偁《清明》注②。书:写的意
  思。书事,作记事解。②寂寂:冷清。插柳:古时寒食节
  有插柳的习俗。纪:通"记"。年华:时光、年岁。这两句
  说,在虚掩着柴门的冷清寂寞的村落里,人们也在门旁插上柳枝来标
  记年岁。③粤人国:指广东、广西。古时人称广东为粤东,广西
  为粤西。两广向来没有寒食禁烟的习俗。冢:坟。庞老:即庞
  德公,东汉末年襄阳人,躬耕于岘山,终生不仕。清明时,他携全家
  老小上山扫墓。这两句说,两广一带没有寒食禁烟的习俗,但也象庞
  德公一样,全家人在清明节那天都上山扫墓。④寝:帝王的坟
  墓。陵:也是帝王的坟墓。麦饭:粗糙的饭食,这里指下等
  粗粝的祭品。这两句说,汉帝唐皇的陵墓没有半点祭品,山溪小路
  却开了不少浅白色的梨花。⑤樽:酒杯。藉:借。笳:
  古代北方边塞的乐器。这两句说,古代帝王陵墓尚且如此,可见寻常
  百姓的更不用问了,不如浊酒一樽,喝醉之后,且借青苔做席子,睡
  它一觉,哪管黄昏时城头上的笳声频催(不管它外敌入侵,是否有人
  镇守边疆)!
  【解说】
  赵鼎,生卒年不详,宋代解州闻喜(今山西省闻喜县)人,因反对秦桧的妥协投降被贬潮州(今广东省潮安县),后绝食而死。他精通经史,工诗文。著有《得全集》。
  这是寒食节感怀诗。全诗的主要特点是在叙事
  中抒情。从表面看作者好象在感叹世事茫茫,于盛衰莫测时,
  不如浊酒一樽,醉卧苍苔,不问世事,随遇而安,置国家安
  危于不顾;其实仔细推敲琢磨,却是诗人在抒发他满怀爱国
  激情而又不能为国家出力的无可奈何的惆怅心情。
  郊行即事
  程颢
  芳原绿野恣行时,春入遥山碧四围。
  兴逐乱红穿柳巷,困临流水坐苔矶①。
  莫辞盏酒十分劝,只恐风花一片飞。
  况是清明好天气,不妨游衍②莫③忘归。
  【注释】
  ①苔矾:矶为有砂石的河岸,这里兼指矾上有青
  苔。
  ②游衍:游玩到很远的地方。
  ③莫:为"暮"的本字,后假借为没有的"没",此
  句应解为本义,全诗内容才连贯。
  【解说】
  一、二句为一层,写郊游应恣行,无拘无地地自由行
  乐;何况四围春色越远越浓,景色越佳,就更应恣行。三、
  四句为一层:写不倦不息;五、六句为一层,及时恣行,不
  要虚度春光;最后更进一层,平日郊游就应恣行,何况是清
  明佳节,就更应恣行,不要怀归而误了恣行。
  诗题是咏"郊行",诗也句句照顾到郊行,却表达了诗
  人"即物穷理","自强不息"的思想感情。
  “即物穷理"、"自强不息",是一个哲学的命题,但
  作者却以春日郊行的景物来形象地表达这一思想,使读者同
  诗人一道在领略阳春烟景中悟出个中道理,很能动人。
  诗人以"恣行"二字领起全诗来组织材料;以比喻手法
  使诗意形象化,造成意境。芳原绿野,风光无限,不恣行就
  不能领略这大好春光,喻学问之广大,不努力学就不能"致
  广大"。二句写远景,说春入遥山碧四围,远景更好,则为
  了饱览此无边春色,更应"恣行",以比喻要"恣行"才能
  “尽精微"。知道了"恣行"的重要,才兴趣无穷,逐乱红
  而穿柳巷,即使困倦了暂歇一下也思如流水,未忘努力。下
  面一转:警告学者,流年如水,恣行就要行,莫要蹉跎岁
  月。五、六两句为倒装句,恐一片花飞减却春,故莫辞盏酒
  十分劝,以饮酒来比喻要努力学匀,极物穷理。最后勉励学
  人,清明时节这样好的天气,就"恣行"吧,那怕游玩到天
  黑忘了归家也不要紧,以比喻"自强不息"。治学是人生正
  理,好比清明好天气一样,还怕游远了吗。由于不是呆板的
  说教,处处以春光引人入胜,故能感人于不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