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出版文学> 刮沙健康法大全>第5章刮痧疗法的经络理论3

第5章刮痧疗法的经络理论3

  (五)十二经脉的治疗作用
  经络的主要内容为十二经、奇经八脉和十五络脉等,其中以十二经和奇经八脉中的任、督二脉尤为重要,通称为十四经。现将十四经的循行(有穴通路)、起止及其主治作用分述如下:
  1.督脉督脉统帅人身的各阳经,循行在背中线,起于尾椎下的长强穴,止于龈交穴。与任脉相交会。全经共28穴。
  主治:热病,神志病,泌尿生殖系统疾病,大肠、肛门疾病。
  2.任脉任脉统帅人身的各阴经,循行在腹中线,起于生殖器和肛门中间的会阴穴,过阴毛沿腹部、循腹中线上行直达咽喉,过下颏环唇入眼眶,止于承浆穴。与督脉相交会。全经共24穴。
  主治:泌尿生殖系统疾病,内分泌疾病,胸腹部疾病。
  3.手太阴肺经手太阴肺经起于胸部上外侧的中府穴,沿上臂内面桡侧下行,止于拇指桡侧的少商穴。与手阳明大肠经相交接。计11穴,左右共22穴。
  主治:胸、肺、咽喉疾病,神志病,热病,以及本经所经过部位的疾病。
  4.手阳明大肠经手阳明大肠经起于食指末端桡侧的商阳穴,沿上肢外面桡侧上行,经过肩、颈至面部鼻旁的迎香穴止。与足阳明胃经相交接。计20穴,左右共40穴。
  主治:头面、眼、鼻、口腔、喉部疾病,热病,以及本经所经过部位的疾病。
  5.足阳明胃经足阳明胃经起于鼻翼侧沿眼眶下方的承泣穴,经过颧部,环绕口唇,沿下颌骨向后至下颌关节附近分成两支:一支经耳前,沿发际,至额角的头维穴;一支沿颈前、胸腹、下肢胫骨外侧前缘下行,止于第二趾外侧的厉兑穴。与足太阴脾经相交接。计45穴,左右共90穴。
  主治:头面疾病,口腔、咽喉疾病,胃肠疾病,瘫痪痿痹,热病及神志病。
  6.足太阴脾经足太阴脾经起于足大趾末端内侧的隐白穴,上行至内踝前面,沿小腿内侧正中,大腿内侧前缘上行,达腹部和胸部的外侧,止于胸胁部的大包穴。与手少阴心经相交接。计21穴,左右共42穴。
  主治:消化系疾病,泌尿生殖系疾病,内分泌疾病,以及本
  经所经过部位的疾病。
  7.手少阴心经手少阴心经起于腋中的极泉穴,循上肢内面的尺侧下行,止于小指桡侧末端的少冲穴。与手太阳小肠经相交接。计9穴,左右共18穴。
  主治:胸部疾病,神志病,心病,热病,以及本经所经过部位的疾病。
  8.手太阳小肠经手太阳小肠经起于手小指外侧的少泽穴,沿上肢外面的尺侧,过颈至头部,止于耳前的听宫穴。与足太阳膀胱经相交接。计19穴,左右共38穴。
  主治:聋哑,头面、五官、咽喉疾病,热病,神志病,以及本经所经过部位的疾病。
  9.足太阳膀胱经足太阳膀胱经起于内眼角的睛明穴,上行额部,交会于头顶百会穴。其主干与脑联络后,沿头顶、脊柱两旁,下肢的后面,绕外踝,止于小趾外侧的至阴穴。与足少阴肾经相交接。计67穴,左右共134穴。
  主治:头面、五官、腰背部疾病,泌尿生殖系疾病,消化系
  疾病,热病等。
  10.足少阴肾经足少阴肾经起于足心的涌泉穴,出于舟骨粗隆下,沿内踝后向上行于小腿内侧、股部内后缘上行,至胸腹部靠近前正中线,止于胸部的俞府穴。与手厥阴心包经相交接。计27穴,左右共54穴。
  主治:泌尿生殖系疾病,胸部、腰部疾病。
  11.手厥阴心包经手厥阴心包经起于胸中,会属心包
  络,穿过横膈,联络三焦。其支脉出于胁部乳头外侧的天池穴,
  沿上肢内面的中央下行,止于中指尖端的中冲穴。与手少阳三
  焦经相交接。计9穴,左右共18穴。
  主治:心、胸疾病,神志病,胃病及肘臂痛等。
  12.手少阳三焦经手少阳三焦经起于无名指外侧端的关冲穴,沿上肢外侧的中央,上至颈部,过耳后,达眉梢,止于丝竹空穴。与足少阳胆经相交接。计23穴,左右共46穴。
  主治:聋哑,头面、五官疾病,热病,胸胁部疾病及肘臂痛
  等。
  13.足少阳胆经足少阳胆经起于外跟角瞳子髎穴,经过头的两侧颞部,绕耳后,其一支脉下颈至肩,行胸胁、腹部的
  侧面至臀,走下肢的外侧,止于第四趾的外侧窍阴穴。与足厥阴肝经相交接。计44穴,左右共88穴。
  主治:聋哑,头面、五官、胸胁、肝胆疾病,亦可治瘫痪,腰腿痛,水肿。
  14.足厥阴肝经
  足厥阴肝经起于足拇趾端外侧的大敦穴,沿足跗部向上至小腿内侧后缘、大腿内侧正中、绕外阴部上行,止于胁下期门穴。与手太阴肺经相交接。计14穴,左右共28穴。
  主治:泌尿生殖系疾病,肝胆疾病,以及热病等。
  十四经穴的分布见图1~图4。
  图1~图4。
  三、腧穴及其作用
  (一)腧穴的种类
  腧穴是人体脏腑经络之气输注于体表的部位。腧与“输”通,有转输的含义,“穴”即孔隙的意思。人体的腧穴均分别归属于各经络,而经络又隶属于一定脏腑,这样就使腧穴——经络——脏腑间的相互联系成为不可分割的关系。
  腧穴是刮痧施术的部位,在临床上要正确运用刮痧治疗疾病,必须要掌握好腧穴的定位、归经、主治等基本知识。穴位是体表与经络、脏腑相连通的点,是气血流注的地方。它是针灸或其他穴位疗法施术的部位。
  人身上的穴位,大体可分为三类:一类是属于十四经的穴位,称为“经穴”;二类是十四经以外的穴位,称为“奇穴”;三类是部位不定,患病局部有压痛反应,用作治疗的地方,称为“阿是穴”。
  穴位(又称腧穴)分布在经络的体表循行线上,是经络之气输注的部位。刮沙疗法就是通过刺激一定的腧穴,从而发挥相应经脉的作用,调节人体脏腑气血的功能,激发其内在的抗病能力,以达到治愈疾病的目的。
  (二)腧穴的作用
  腧穴的作用与脏腑、经络有密切关系,主要表现在反应病症以协助诊断和接受刺激、防治疾病两方面。
  1.反应病症,协助诊断
  腧穴在病理状态下具有反应病候的作用。如胃肠疾患的人常在足三里、地机等穴出现压痛过敏,有时并可在第五至第八胸椎附近触到软性异物;患有肺脏疾患的人,常可在肺俞、中府等穴有压痛、过敏及皮下结节。因此,临床上常用刮痧板刮拭背俞穴、募穴、郄穴、原穴的方法,察其腧穴的压痛、出痧来协助诊断。
  2.接受刺激,防治疾病
  腧穴不仅是气血输注的部位,也是邪气所客之处所,又是刮痧防治疾病的刺激点。腧穴防治疾病的关键就是接受适当的刺激以通其经脉,调其气血,使阴阳归于平衡,脏腑趋于和调,从而达到扶正祛邪的目的。腧穴在防治疾病方面可从以下三方面加以论述:
  (1)近治作用这是一切腧穴(包括十四经穴、奇穴、阿是穴)主治作用的具有的共同特点。这些腧穴均能治疗该穴所在部位及邻近组织、器官的病症。如眼区的睛明、承泣、四白等穴,均能治眼病;耳区的听宫、听会、翳风、耳门诸穴,均能治疗耳病;胃部中脘、建里、梁门诸穴,均能治疗胃病等。
  (2)远治作用这是十四经腧穴主治作用的基本规律。在十四经腧穴中,尤其是十二经脉在四肢肘、膝关节以下的腧穴,不仅能治局部病症,而且能治疗本经循行所涉及的远隔部位的组织、器官、脏腑的病症,有的甚至具有影响全身的作用。如合谷穴,不仅能治上肢病症,而且能治颈部和头面部病症,同时能治外感病的发热;足三里穴不但能治疗下肢病症,而且对调整消化系统的功能,甚至对人体防卫、免疫反应方面都具有很大的作用。
  (3)特殊作用临床实践证明,刮痧板刮拭某些腧穴,对机体的不同状态,可起着双重性的良性调整作用。如泄泻时,刮拭天枢能止泻;便秘时,刮拭天枢又能通便。心动过速时,刮拭内关能减慢心率;心动过缓时,刮拭内关又可使之恢复正常。此外,腧穴的治疗作用还具有相对的特异性,如大椎退热,至阴矫正胎位等,均是其特殊的治疗作用。
  (三)腧穴的分经主治
  每个腧穴都有较广泛的主治范围,这与其所属经络和所在部位的不同有直接关系。无论腧穴的局部治疗作用,还是邻近或远隔部位的治疗作用,都是以经络学说为依据的,一句话就是“经络所通,主治所及”。如要掌握腧穴的主治规律,一般可以从腧穴的分经、分部两方面来归纳。
  1.分经主治规律
  十四经腧穴的分经主治,既能主治本经的病症,又能主治二经相同的病症,或主治三经相同的病症。说明分经主治既有其特性,又有其共性。兹将各经腧穴主治的异同分经列表如下(表3、表4、表5、表6、表7):
  2.分部主治规律
  十四经腧穴的分部主治各有其特点:如头、面、颈项部的腧穴,除个别能治全身性疾患或四肢疾患外,绝大多数均治局部病症;胸腹部腧穴,大多可治脏腑及急性疾患;背腰部腧穴,除少数能治下肢病外,大多可治局部病症、脏腑和慢性疾患;少腹部腧穴,除能主治脏腑疾患外,还能治全身性疾患;四肢部肘膝以上的腧穴,以治局部病症为主;肘膝以下至腕、踝部的腧穴,除能治局部病症外,还能治脏腑疾患;腕踝以下的腧穴,除能治局部病症外,还能治头面、五官病症,以及发热、神志病等全身性疾患。兹将各部腧穴的主治范围归纳列表如下(表8、表9、表10、表11、表12、表13、表14、表15、表16、表17):
  腧穴治疗疾病的作用,归纳起来,主要有以下几种:
  1.近治作用经穴均能治疗该穴所在部位及邻近组织,包括深层组织、器官所发生的病症。如百会、前顶诸穴位于巅顶,可治头顶疼痛、头晕目眩、神志昏迷;睛明、攒竹、承泣、四白诸穴位于眼区,可治目赤肿痛、迎风流泪、青盲雀目;耳门、听宫、听会、翳风诸穴位于耳区,可治耳鸣、耳聋;天枢、水分、阴交诸穴位于脐周,可治绕脐腹痛、肠鸣泄泻;命门、肾俞、志室诸穴位于腰部,可治腰骶酸痛、遗精、阳痿;四肢部的肩髃、曲池、合谷、环跳、阳陵泉、悬钟诸穴,可治疗半身不遂、风寒湿痹等。总之,经穴均具有近治作用,这是经穴作用的普遍性。一般头身部的经穴,以治疗头面、五官、脏腑等近部疾患为主,但某些经穴也可以兼治全身性疾患,如百会、水沟除了可治头痛外,还可治疗各种神志疾患。
  2.远治作用经穴归属于哪条经脉,这个经穴就能主治哪条经脉循行所经过部位的病症,包括深层组织、器官的病症。如尺泽、太渊、列缺、鱼际诸穴,归属于手太阴肺经,可治肺脏疾患和本经所经过部位的疼痛、麻木、厥冷等;太冲、行间、大敦诸穴,归属于足厥阴肝经,可治肝脏疾患和疝气、癃闭、黄疸、胁痛以及本经脉所经过部位的疼痛、麻木、厥冷等;公孙、三阴交、阴陵泉诸穴,归属于足太阴脾经,可治脾脏疾患和泄泻、痢疾、腹痛、腹胀及本经脉所经过部位的疼痛、麻木、厥冷等;足三里、陷谷、内庭诸穴,归属于足阳明胃经,可治胃腑疾患和呕吐、呃逆、噎嗝、消化不良及本经所经过部位的疼痛、麻木、厥冷等;其他,如合谷治牙痛,后溪治项强、(后)头痛,上巨虚治泄泻、痢疾,照海治口干、咽痛,阳陵泉治胁肋疼痛,内关治心律失常等,都体现了经脉所经过,主治疾病的规律。
  3.特殊作用经穴的特殊作用,是指针刺某些经穴对机体的不同状态,可起双重的良性调整作用。如针刺百会穴,在清气下陷时可升提清气,在肝阳上亢时可平肝潜阳;针刺天枢,泄泻之时可以止泻,而便秘之时又可通便;针刺内关,心动过速时可以减缓心率,心动过缓时又可加速心跳;针刺合谷,能解表发汗,又能固表止汗。
  有的经穴还具有相对的特殊作用,如大椎穴能退热,至阴穴能矫正胎位,神门穴能安神,水沟穴可苏厥醒神等。经穴的这一治疗特性,使穴位治疗具有广泛的适应证和较高的安全性。
  值得注意的是:
  (1)在运用经穴的双重作用时,虚证要用补法,实证要用泻法,不可补泻反用。如补合谷、泻三阴交,可通经、解郁、行气、活血,用来治疗血滞经闭;反之,泻合谷、补三阴交,则可清热、健脾、安胎。前者为孕妇之所忌,后者又为安胎之要穴。因此,在医疗实践中,切不可将补泻反用。
  (2)经穴间的相互配伍加减,可明显改变处方的治疗效应。如合谷穴,为手阳明大肠经原穴,其性能升、能降、能合,为理气之要穴,若配伍曲池,能清热、散风、活血、解肌,为理上焦之要法;如配伍三阴交,则可理气、活血、调经、催产,为妇科之要方;若配内庭,可使清热、泻火、降逆、止呕、和胃效果增强;若配伍太冲,则具有平肝熄风、通络止痛之功效。可见,随着经穴配伍的变化,其治疗作用亦有不同,所以在医疗实践中应注意经穴的配伍处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