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消化系统疾病
返流性食管炎
概述返流性食管炎系指胃肠内容物返流到食管内而引起的食管粘膜炎性疾病。临床表现为上腹部或胸骨后烧灼感或疼痛,常发生于餐后平卧或躯干前屈、剧烈运动时,仰卧与倒卧时加重,直立或服制酸剂可缓解。反流较重的常有酸性物或苦味内容物溢入咽部及口腔。重症患者可出现间歇性甚至持续性吞咽困难和呕吐。可有反复少量出血偶伴大出血。
刮痧部位
1.背部膏肓、膈俞、心俞、肝俞、胃俞。
2.胸部华盖、紫宫、玉堂、膻中。
3.腹部梁门、关门、太乙、滑肉门、上脘、中脘、建里、下脘。
4.下肢部足三里、三阴交。
食道贲门失弛缓症
概述食道贲门失驰缓症是指食管下端神经、肌肉功能障碍
不能正常松弛的疾病。其主要特征是吞咽时食物不能顺利通过该
处,滞留于食管内。吞咽困难常因情绪波动、进食过硬、过冷或辛辣等刺激性食物而诱发。约1/4的患者出现隐痛或剧痛,并可放射至心前区、颈部或上肢,且常有食物返流,平卧时尤为明显。本病可出现于任何年龄,以20~40岁者多见。
刮痧部位
1.胸腹部巨阙、天池、食窦、
2.背腰部膈俞、神道、胃仓。
3.下肢部足三里。
急性胃炎
概述急性胃炎是由各种不同因素引起的胃粘膜甚至胃壁的急性炎症,因常伴有肠炎,故后者又称胃肠炎。多因食物不慎引起,多发生于夏秋季,起病急骤,表现为恶心、呕吐、上腹部不适或疼痛,食欲减退等,常伴有肠炎、腹泻、日达数次乃至十数次,粪便一般呈水样,有恶臭,少数含有粘液。严重患者可有发热、脱水,甚至电解质紊乱,酸中毒和休克。
刮痧部位
1.颈部大椎。
2.腹部关元、天枢、中脘。
3.上肢部内关。
4.下肢部足三里、解溪。
慢性胃炎
概述慢性胃炎为胃粘膜非特异性慢性炎症,临床表现多无特异性症状,一般有阵发性或持续性上腹部不适、胀痛或烧灼感,及持久的轻度恶心、食欲不振、口苦、进食易饱、呕吐等症状。常反复发作,以20~40岁的男性多见。但萎缩性胃炎则以40岁以上为多见。本病为临床常见病、多发病之一。
刮痧部位
1.背部脾俞、胃俞、膈俞、肝俞、胆俞、三焦俞、肾俞、气海俞、大肠俞。
2.腹部中脘、天枢。
3.下肢部足三里、阴陵泉。
碱性返流性胃炎
概述碱性返流性胃炎是由于十二指肠内容物返流入胃,与胃粘膜接触而产生的病变。由于十二指肠内容物有胆汁的返流,故又称之为胆汁返流性胃炎。主要临床表现为上腹部灼热性疼痛,呈反复性或持续性,进食后加剧,呕吐后疼痛可缓解,恶心,呕吐(非喷放性,量少而苦),黑便,甚或呕吐物带血或呕血,体重减轻。
刮痧部位
1.背部脾俞、胃俞。
2.腹部中脘、天枢。
3.上肢部内关。
4.下肢部足三里。
胃肠神经官能症
概述胃肠神经官能症是由于高级神经功能紊乱所引起的胃肠机能障碍,主要为肠胃分泌与运动功能紊乱,病人并无器质性病变。临床表现胃部症状如出现呕吐、恶心、厌食、反酸、嗳气、食后饱胀、上腹不适或疼痛。肠道症状如出现腹痛或不适,腹胀、肠鸣、腹泻或便秘。但常伴见失眠、焦虑、精神涣散、神经失常、头痛等其它官能性症状。该病多见于青壮年,且女性高于男性。
刮痧部位
1.头部百会、四神聪、风池、天柱。
2.背部脾俞、胃俞。
3.胸腹部缺盆、屋翳、期门、章门、梁门、滑肉门。
4.下肢部足三里。
胃与十二指肠溃疡病
概述胃与十二指肠溃疡病统称为消化性溃疡。临床以慢性反复发作性上腹部疼痛为特点。胃溃疡多在饭后痛,而十二指肠溃疡则多在空腹时痛,腹痛性质多为隐痛,烧灼样痛,钝痛,饥饿痛或剧痛。同时还可伴有嗳气、反酸、流涎、恶心、呕吐等症。本病可发生于任何年龄,但以青壮年为多,且男性多于女性,二者之比为3:1。
刮痧部位
1.肩背部肩井、脾俞、胃俞。
2.胸腹部膻中、中脘、天枢、章门。
3.上肢部手三里、内关、合谷。
4.下肢部足三里。
胃粘膜脱垂症
概述胃粘膜脱垂症系指胃窦部粘膜通过幽门管脱入十二指肠所引起的病症。临床表现缺乏特征性,常见症状有:上腹不适或疼痛,进食或食后右侧卧时加重,服碱性药物无效,改变体位左侧卧时疼痛缓解。并伴上腹部气胀、嗳气、反酸、胃灼热、恶心、呕吐、呕血、便血以及上腹部压痛等征象。本病多见于30~60岁的男性。
刮痧部位
1.头部四神聪、后顶、天柱。
2.胸腹部膻中、中脘、天枢、章门。
3.背腰部肝俞、胆俞、脾俞、胃俞、三焦俞。
4.下肢部足三里、内庭。
胃下垂
概述本病系胃肌张力减退而引起其位置下降。在髂脊连线以下,并伴有消化系统、神经系统及全身其他症状性疾病。临床表现为患者食欲减退,顽固性腹胀,尤以食后症状更为突出。经常嗳气不止,左下腹有下坠感和压迫感,且于食后或行走时加重,平卧时减轻。有时便秘,有时腹泻或有腹泻便秘交替出现,胃部隐痛、闷痛,剧烈疼痛少见。可伴有眩晕、乏力、心悸、失眠、多梦等症状。胃下垂是消化系统常见病,多发于青壮年。
刮痧部位
1.胸腹部膻中、中脘、关元、中极。
2.背部膈关、脾俞、胃俞。
3.下肢部足三里。
溃疡性结肠炎
概述本病又称慢性非特异性溃疡性结肠炎,是以结肠粘膜广泛溃疡为特征的结肠炎症。本病起病可急可缓,症状轻重不一。主要症状为腹泻(每日数次到10数次,可为稀水便、粘液血便、脓血便或血便),腹痛(多为隐痛或下腹绞痛,时有里急后重),可伴见食欲减退、上腹饱胀、恶心呕吐及消瘦贫血、失水、急性期发热等全身症状。该病可发生于任何年龄,但以青壮年为多。
刮痧部位
1.腰背部脾俞、肾俞、命门、志室、大肠俞。
2.腹部中脘、关元、气海、天枢、章门。
3.上肢部手三里、合谷。
肠梗阻
概述肠腔内容物的正常运行发生障碍,不能顺利通过肠道的病变称为肠梗阻。该病为常见的急腹症。各种原因所引起的肠梗阻虽各有其特点,但又有共同的临床表现。它们的共同表现是:腹痛、呕吐、腹胀、停止排便及排气。
刮痧部位
1.腰背部脾俞、胃俞、大肠俞、三焦俞。
2.腹部中脘、天枢、气海。
3.上肢部内关。
4.下肢部足三里、解溪。
慢性胰腺炎
概述慢性胰腺炎是指胰腺组织反复发作性或持续性炎性病变。早期仅见上腹部不适、食欲不振、阵发性上腹部痛,放射到上腰区,食后加重,身体坐位前屈时减轻。疼痛加剧且成持续性,常伴有恶心、呕吐、脂肪泻(大便量多、色灰黄,有奇臭,含大量脂肪),或有持续性、间歇性黄疸,或发热、或呕血,久病以后可有消瘦、衰弱及营养不良。本病男性发病多于女性。
刮痧部位
1.背腰部脾俞、肝俞、筋缩、魂门、脊中、意舍
2.腹部中脘、天枢。
3.下肢部足三里、丰隆、丘墟。
慢性阑尾炎
概述慢性阑尾炎是指因阑尾壁纤维组织增多,管腔部分狭窄或闭合,周围粘连形成等病理变化,引起的慢性炎症性疾病。其临床表现以反复发作的右下腹疼痛伴有恶心、腹胀、腹泻、便秘等常见消化系统症状为特征。
刮痧部位
1.背部大肠俞、关元俞、次髎。
2.腹部大横、天枢。
3.上肢部合谷。
4.下肢部足三里、阑尾、三阴交、阴陵泉。
慢性腹泻
概述慢性腹泻是临床消化系统疾病中的常见疾病,以排便次数增多,粪便稀薄为主要临床表现。持续或反复超过2个月者,称慢性腹泻。
刮痧部位
1.腰背部脾俞、肾俞、大肠俞、次髎。
2.胸腹部下脘、关元、气海。
3.下肢部足三里。
便秘
概述便秘是指大便秘结,排便时间延长,或虽有便意,而排便困难而言。
刮痧部位
1.背部脾俞、胃俞、肾俞、大肠俞、八髎。
2.腹部中脘、天枢、大横、关元。
肠道易激综合症
概述肠道易激综合症是常见的肠道(大肠或小肠)功能性疾病,是由肠管运动与分泌功能异常所引起。主要表现为腹痛(痛的部位多在左下腹部,少数位于脐旁),便秘(粪便常呈羊粪或栗子状干硬便,有时粪便外包有透明粘液),腹泻(可为溏、稀、水样便)或交替性腹泻与便秘。多发于中年,女性略多于男性。
刮痧部位
1.背部脾俞、胃俞、大肠俞。
2.腹部天枢、气海。
3.下肢部阳陵泉、阴陵泉、足三里。
肝硬化
概述肝硬化是一种以肝脏损害为主要表现的慢性、全身性疾病。肝硬化起病慢病程长,早期可出现食欲不振、恶心、上腹胀满,体重减轻、疲倦乏力,腹痛,皮肤粘膜、牙龈、鼻腔、口腔出血、瘀斑。晚期可见腹胀和神经精神症状如兴奋、木呆、嗜睡、躁狂等。体征可见色素沉着、黄疸、发热、静脉怒张、腹水、胸水、脾肿大、肝肿大等。
刮痧部位
1.背部大椎、心俞、肝俞、胆俞、脾俞、肾俞。
2.上肢部内关、合谷。
3.下肢部足三里、阴陵泉、三阴交、行间。
幽门梗阻
概述幽门梗阻是指由于幽门部痉挛、水肿、狭窄而引起胃排空障碍的一种消化道病症。临床以上腹饱胀、嗳气、呕吐隔宿食物等为特征,常为胃及十二指肠溃疡病的一种并发症。发病年龄以成年人居多。
刮痧部位
1.背部脾俞、胃俞、膈俞。
2.腹部中脘、天枢。
3.上肢部内关。
4.下肢部足三里、丰隆、上巨虚。
胃扭转
概述胃扭转在临床上分为急性和慢性两种,是一种比较罕见的病症。主要原因是由于自身脏器问题和剧烈运动、饱食、分娩等。临床表现为突发性上腹部间歇性或持续性疼痛,左下腹可触及到一紧张性肿块,脘腹胀满,伴呕吐泛酸,痛甚者可向腹部及两肩放射,饮食减少或困难,身体消瘦、精神疲惫,四肢倦怠无力。
刮痧部位
1.背部脾俞、胃俞。
2.腹部中脘、关元。
3.下肢部梁丘、足三里、太白。
胆道蛔虫病
概述胆道蛔虫病系蛔虫钻入胆道所引起的病症。多见于儿童和青壮年,农村中尤为常见。临床表现为右上腹突发性绞痛或钻顶痛,阵发性加剧,可向肩胛间或右肩放射;部分病人伴恶心呕吐,甚则呕吐蛔虫,或鼻中作痒,睡中断齿,唇内有小点或粟粒状,或颜面有白色虫斑。粪便或胃和十二指肠引流液中常可查到蛔虫卵。
刮痧部位
1.头部迎香、四白。
2.腹部日月、中脘。
3.下肢部阳陵泉、足三里、胆囊穴。
胆道系统感染和胆石症
概述胆道系统感染包括急、慢性胆囊炎、胆管炎等。胆石症包括胆囊内、胆总管、肝内胆管结石等。多发于青壮年,女性多于男性。胆系感染属急性者临床表现以寒战高热,右上腹痛,呈持续性阵发性加重,黄疸、胆囊区触痛,或伴反跳痛,或伴消化不良症状。属慢性者右上腹常呈隐痛或钝痛,脂餐后尤甚。胆石症临床可无症状,但如嵌顿于胆道则可见胆绞痛、阻塞性黄疸,或胆道感染症状。痛剧时常伴恶心、呕吐和饮食减少。
刮痧部位
1.背部肝俞、胆俞。
2.胸胁部日月、期门。
3.下肢部阳陵泉、胆囊穴、太冲。
慢性胆囊炎
概述慢性胆囊炎是胆囊纤维组织增生及慢性炎性细胞浸润性疾病。是最常见的胆囊疾病。临床表现为上腹或右上腹不适感,持续性钝痛或右肩胛区疼痛、腹胀、胃灼热、嗳气、反酸和恶心顽固不愈,在进食油煎或脂肪类食物后可加剧,也可有餐后发作的胆绞痛。
刮痧部位
1.背部肝俞、胆俞、膈俞、曲垣。
2.胸腹部章门、日月、梁门、太乙。
3.下肢部足三里、胆囊穴。
营养障碍性水肿
概述营养障碍性水肿是指体内营养素的长期摄入不足、恶病质的过度消耗,或其他疾病引起的消化不良而导致的一种临床有不同程度水肿的低蛋白血症。临床表现多见精神萎靡,面白无华,食欲减退,全身乏力,浮肿按之凹陷难起。初起常为轻度浮肿,仅局限于踝部、下肢、面部等,甚则全身浮肿兼有腹水、胸水、劳累及多食盐浮肿常加剧。
刮痧部位
1.背部脾俞、胃俞、三焦俞。
2.腹部水分、气海。
3.下肢部足三里、三阴交。
(四)泌尿系统疾病
急性肾小球肾炎
概述急性肾小球肾炎简称急性肾炎,以链球菌感染后的急性肾炎最为多见。是内、儿科的常见病、多发病,起病急,多发于学龄儿童。常见的症状有水肿(轻者仅晨起眼睑水肿,严重时也可波及全身)、血尿(尿色呈洗肉水样),高血压(17.29~19.95/11.97~14.63Kpa),以及全身疲乏,不思饮食、腰痛等。
刮痧部位
1.背部肺俞、三焦俞、肾俞。
2.腹部水分。
3.上肢部尺泽、列缺、合谷。
4.下肢部阴陵泉、委中。
慢性肾小球肾炎
概述慢性肾小球肾炎简称慢性肾炎。是由多种病因引起的原发于肾小球的慢性炎症性疾病。临床上以尿异常改变(蛋白尿、血尿及管型尿)、水肿、高血压及肾功能损害等为其特征。病程迁延,晚期可出现肾功能衰竭。本病可发生在不同年龄,尤以青壮年为多,男性发病率较女性为高。
刮痧部位
1.背部肾俞、脾俞、命门。
2.腹部中脘、关元、上脘、气海、水道。
3.下肢部足三里、三阴交、太溪。
肾盂肾炎
概述肾盂肾炎是指肾脏肾盂部位的炎症。多因细菌上行感染(细菌由尿道外口、膀胱、输尿管逆行直达肾脏,细菌以大肠杆菌最为常见)所致。分急性和慢性。急性肾盂肾炎全身症状有发热、寒战、恶心、呕吐等和尿路感染症状如尿急、尿频、尿痛、腰痛,其中以发热、腰痛为主要症状。慢性肾盂肾炎全身症状有面色萎黄、低热、头昏、疲乏、食欲减退和膀胱刺激症如尿频、尿急、腰酸或腰痛。
刮痧部位
1.背部肾俞、膀胱俞。
2.腹部中极。
3.下肢部委阳、阴陵泉、三阴交、照海、太溪。
肾下垂
概述正常肾脏上缘位于第十一胸椎,下缘可平行第二腰椎,右肾比左肾约低半个椎体,当深吸气时肾脏可下降2~5厘米。如果肾整体向下移动超出了正常限度,则称为肾下垂。多数肾下垂患者可没有任何症状,仅在体格检查时偶然发现。部分患者可见程度不一的肾区疼痛,其性质为酸痛、钝痛或牵扯痛。常在劳累、久立或行走后发生。尤其是负重后易诱发,平卧休息后疼痛减轻或消失。部分患者可伴有食欲不振、恶心呕吐、腹胀、头晕、心悸、失眠等消化系统与神经系统症状。
刮痧部位
1.背部脾俞、肾俞、胃俞。
2.腹部中脘、气海。
3.下肢部足三里、三阴交、委中、大钟。
泌尿系结石
概述泌尿系结石亦称尿石症,是肾结石、输尿管结石、膀胱结石和尿道结石的总称。其病变为结石形成后在泌尿系造成局部创伤、梗阻或并发感染。肾盏结石主要表现为血尿、腰部钝痛或胀痛。肾盂结石主要表现为肾绞痛并向背、上腹部和输尿管区放射。输尿管结石主要表现为疼痛与肾结石相同并伴尿急、频、痛和排尿困难。膀胱结石主要表现为排尿疼痛。尿道结石主要表现为排尿痛和排尿困难。
刮痧部位
1.背部肾俞、三焦俞、膀胱俞、次髎。
2.腹部中极、气海、关元。
3.下肢部足三里、交信、阴陵泉、太冲。
尿失禁
概述尿失禁是尿液不能自主地排出,或不能控制而致尿液
滴沥。临床上分三类。1.真性尿失禁为尿道括约肌因损伤或神经
功能失常所致,常伴有肢体麻木、疼痛、感觉障碍、运动失常等。2.假性尿失禁为尿道梗阻或膀胱收缩无力等排尿障碍造成尿潴留、尿液外溢。表现为尿急、排尿困难、小便胀痛、膀胱区膨隆等症。3.应力性尿失禁为尿道括约肌松弛,当咳嗽、喷嚏、哭、笑等动作致腹内压骤然增加时可造成尿液外溢。
刮痧部位
1.背部肾俞、膀胱俞。
2.腹部中极、关元。
3.下肢部委阳、阴陵泉、三阴交、商丘、太溪。
尿道炎
概述尿道炎是由大肠杆菌、绿脓杆菌、葡萄球菌、粪链球菌等感染所致。男性急性尿道炎的主要症状是出现尿道分泌物,初为粘液性,逐渐变为脓性,数量随之增加;女性则分泌物较少。其他症状有尿痛、尿频和尿急,个别有血尿。耻骨上区及会阴部有钝痛感。慢性尿道炎症状不明显,有的无症状,或仅在晨起后见少量浆液性分泌物粘着尿道外口。
刮痧部位
1.背部脾俞、肾俞、膀胱俞。
2.腹部中极、关元。
3.下肢部足三里、阴陵泉、三阴交。
尿潴溜
概述尿潴溜系指尿液溜滞膀胱,不能随意排出的疾病。是泌尿系统常见的疾患。患者自觉尿意感强烈,但不得排出,或仅能排出极少量尿液而不能完全排空,下腹部胀满疼痛,兼见精神紧张,烦躁不安等症。
刮痧部位
1.背部命门、上髎、次髎、膀胱俞。
2.腹部关元、中极。
3.下肢部阴陵泉、三阴交、太溪。
膀胱炎
概述膀胱炎是因细菌上行感染或由肾脏炎症下行感染等因素引起的一种病症。急性膀胱炎临床表现有尿痛,多在排尿时出现,排尿终末时较重,疼痛部位在会阴部或耻骨上区,如伴有尿潴留时,疼痛多为持续性钝痛;尿频、尿急、尿混浊,排尿终末时可有少许血尿。轻度腰痛,发热(一般在38℃以下)。慢性膀胱炎症状与急性相同,但程度较轻。
刮痧部位
1.背部肾俞、三焦俞、膀胱俞、次
第14章刮痧在临床各科的应用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