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出版文学> 刮沙健康法大全>第13章刮痧在临床各科的应用1

第13章刮痧在临床各科的应用1

  一、内科疾病
  (一)呼吸系统疾病
  急性上呼吸道感染
  概述急性上呼吸道感染是由病毒或细菌引起的鼻、鼻咽和咽喉部急性炎症的总称,简称“上感”。临床以鼻塞、喷嚏、咳嗽、头痛、全身不适为特点。本病传染性强,发病率高,且四季均可发生,但以冬春季节为多。
  刮痧部位
  1.头颈部太阳、风池、风府、迎香、大椎。
  2.背部风门、肺俞。
  3.上肢部尺泽、曲池、列缺、合谷、肩井。
  支气管扩张
  概述支气管扩张症(简称支扩)是指支气管解剖结构上出现不可复原性的扩张和变形,或有化脓性的病变。其特点是反复的咳嗽、咳痰、咯血,支气管壁破坏和管腔扩张。听诊肺下叶有湿罗音。胸片呈肺纹理粗乱,或有轨道状、卷发圈状阴影,支气管造影显示特征扩张病变。一年四季均可发病,以成人多见。
  刮痧部位
  1.背部肺俞、膏盲。
  2.胸腹部天突、膻中、中脘。
  3.上肢部尺泽、曲池、列缺。
  肺炎
  概述肺炎是指肺实质的急性炎症,多为细菌感染所引起。主要表现为畏寒或寒战,发热等全身毒血症症状。呼吸道症状则以咳嗽呈刺激性干咳、咯痰、胸痛等为多见。肺炎常见体征有发热,可呈持续或弛张热型,体温可高达39~40℃以上,心率增快。肺部感染严重者可有出现紫绀、气促、鼻翼煽动等症状。一年四季皆可发病,多发于冬春,以青壮年多见。
  刮痧部位
  1.背部风门、肺俞。
  2.腹部中脘。
  3.上肢部曲池、太渊、列缺。
  4.下肢部丰隆、复溜。
  慢性肺原性心脏病
  概述慢性肺原性心脏病(简称肺心病)是慢性支气管炎、肺气肿,其他肺胸疾病或肺血管病变引起的心脏病。患者多有长期咳嗽、咯痰史,逐渐出现气短,体检可见肺气肿体征。随病情发展,心肺功能损害加重,一旦急性呼吸道感染可导致呼吸衰竭和心力衰竭。呼吸衰竭可见胸闷、气短、心悸、食欲不振、乏力,甚则可见口唇、舌或口腔粘膜紫绀,甚至昏迷。心力衰竭可见呼吸困难、心悸、尿少、恶心、呕吐、右上腹胀痛以及右心室扩张的体征。
  刮痧部位
  1.背部肺俞、脾俞、肾俞。
  2.腹部气海。
  3.上肢部内关、神门。
  4.下肢部足三里。
  肺气肿
  概述肺气肿是指终末细支气管远端部分,包括呼吸细支气管、肺泡管、肺泡囊和肺泡的持久性扩大,并伴有肺泡壁的破坏。患者常有反复咳嗽、咯痰或喘息的病史,早期肺气肿可无明显不适,随病情发展可出现气短、气促、胸闷、疲乏无力、纳差,寒冷季节或呼吸道感染时,咳嗽、咯痰和气急加重。并可出现紫绀及肺动脉高压症,最后可导致呼吸衰竭和右心衰竭。
  刮痧部位
  1.背部大椎、肺俞。
  2.胸部膻中。
  3.下肢部足三里。
  肺结核
  概述肺结核是一种由结核杆菌引起的常见慢性传染病。早期可无症状,或出现易疲倦、精神不振、体重减轻及食欲差。继而出现肺部损伤症状如咳嗽、咳痰、咯血、胸痛等。中毒症状如发热、盗汗、体重减轻、乏力、心悸、烦躁、月经不调。另可合并肺气肿、胸腔大量积液等。
  刮痧部位
  1.背部大椎、结核穴、肺俞、天柱。
  2.胸部华盖、璇玑、膻中、玉堂。
  3.上肢部尺泽、太渊、鱼际。
  4.下肢部足三里。
  急性气管炎和支气管炎
  概述急性气管炎和支气管炎是常见的呼吸系统疾病,是由病毒、细菌的感染,物理、化学刺激,以及过敏等因素所引起的气管和支气管粘膜的急性炎症。多发于寒冷季节,本病初起有鼻塞、流涕、咽痛、恶寒发热、头痛、全身不适、乏力等上呼吸道感染症状。咳嗽开始为干咳,1~2天后始有少量粘液性痰,偶见痰中带血,胸骨后灼痛,数日后痰量增多。一般全身症状较轻,多数日内消退,咳嗽、咯痰有时延续数周才消失。
  刮痧部位
  1.背部肺俞、定喘。
  2.胸部天突、俞府、神封、紫宫。
  3.上肢部尺泽、列缺。
  4.下肢部丰隆。
  慢性支气管炎
  概述慢性支气管炎是指气管、支气管粘膜及其周围组织的慢性炎症。临床上以咳嗽、咳痰反复发作为特点。寒冷地区多见此病,其病发生年龄多在40岁以上,且病程较长。
  刮痧部位
  1.头颈部风池、天柱、大椎。
  2.背部大杼、肺俞。
  3.胸腹部膻中、中府、中脘。
  4.上肢部合谷、列缺。
  支气管哮喘
  概述支气管哮喘是一种由变应原或其它因素引起的变态反应性疾病,临床常表现为发作性带有哮鸣音的呼吸困难、兼见胸闷、气急、咳嗽多痰。本病好发于秋冬季节,且病人多于12岁前开始发病。
  刮痧部位
  1.背部肺俞、定喘。
  2.胸部膻中、中府、天突。
  3.上肢部天府、尺泽、列缺。
  (二)循环系统疾病
  高血压病
  概述高血压病又称原发性高血压。是以动脉血压升高,尤其是舒张压持续升高为特点的全身性慢性血管疾病,临床上凡收缩压等于或高于21.33kPa,舒张压等于或高于12.66kPa,具有二者之一项者即可诊断为高血压。并伴有全身症状如头痛、头晕、头胀、耳鸣、眼花、失眠、心悸等,其中头痛头晕为本病常见症状,也可见头部沉重、颈项板紧感。本病为一种严重危害健康的常见病和多发病,其发病率随年龄的增长而增高,40岁以上增高迅速。
  刮痧部位
  1.头颈部印堂、太阳、百会、风池、风府、角孙、睛明。
  2.背部心俞、肝俞、肾俞。
  3.腹部中脘、气海、大横。
  4.上肢部曲池。
  5.下肢部三阴交、涌泉。
  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
  概述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简称冠心病),系由冠状动脉发生粥样硬化而使管腔狭窄或阻塞,导致心肌缺血缺氧而引起的心脏病。临床主要表现为胸闷、心悸、心前区刺痛,心烦易怒、头晕耳鸣等。本病多发生在40岁以上,男多于女,脑力劳动者多于体力劳动者,是危害大众健康的常见病。
  刮痧部位
  1.背部心俞、肺俞、膈俞。
  2.胸部膻中、乳根。
  3.上肢部内关、通里、神门。
  心脏神经官能症
  概述心脏神经官能症是指由于中枢神经系统或植物神经系统调节失常引起心血管系统的功能紊乱的一种综合症。临床症状多样易变而客观体征少。情绪激动,忧虑、劳累为常见诱因。以心悸、气短、心前区痛、乏力等为主要表现,可有神经官能症的其他症状如多梦健忘,易激动,多汗,失眠等。本病多发生在20~40岁之间,女性较为多见。
  刮痧部位
  1.头部印堂、百会。
  2.背部心俞、厥阴俞、肩井。
  3.腹部中脘、气海、关元。
  4.上肢部内关。
  血栓闭塞性脉管炎
  概述本病简称脉管炎,亦称伯格氏病。是周围中、小动静脉的一种进展缓慢的阻塞性、节段性、非化脓性炎症病变。以下肢远端发病者较为普遍。由于血管腔发生阻塞,使患肢局部组织缺血缺氧,最后并发溃疡、坏死,导致肢体末端脱落。故常以慢性间歇性跛行及远端肢体疼痛,发绀甚至发生坏死为其临床特点。本病多发生于青壮年,男女比例为29:1,大多有长期吸烟史,且以冬天发病为多。
  刮痧部位
  1.背部肝俞、肾俞、命门、大肠俞、八髎。
  2.下肢部血海、阳陵泉、髀关、委中、解溪、承扶、殷门、承山、太溪。
  心肌梗塞
  概述心肌梗塞又称心肌梗死,是由于部分心肌迅速发生严重而持久的缺血、缺氧而导致的心肌坏死。是内科常见的危重病症之一。主要症状为疼痛,一般都突然发生,持续半小时乃至几小时,甚至可十几小时不缓解。疼痛多剧烈难忍,常伴紧闷或压迫感,有的可呈压榨性伴有窒息感。疼痛部位常位于胸骨中上后部。疼痛时可伴呕吐、恶心、腹胀、大便不通。急性心肌梗塞可见合并症如心律失常、心力衰竭、休克等。
  刮痧部位
  1.背部心俞、厥阴俞。
  2.胸部膻中。
  3.上肢部间使、内关。
  4.下肢部足三里。
  风湿热
  概述风湿热为一种反复发作的慢性全身结缔组织炎症,以心脏及关节受累最为显著。主症有发热(大多数为不规则的轻、中度发热),关节炎(常累及膝、踝、肩、肘、腕、髋等大关节,局部呈红、肿、热、痛表现,为游走性,反复发作),心脏炎(可无表现或有心率增快100~140次/min之间,心脏增大,心尖搏动弥散,浊音界增大等),皮肤异常(①环形红斑较为多见,常见四肢内侧及躯干可见淡红色环状红晕。②皮下小结,结节如豌豆大小,数目不等,较硬,触之不痛,常位于肘、膝、枕、前额、棘突等骨质隆起或肌腱附着处),舞蹈症(为不自主、无意识地头和四肢的动作)。
  刮痧部位
  1.背部心俞。
  2.胸部膻中。
  3.上肢部肩髃、曲池、郄门、间使、内关、外关、养老、合谷。
  4.下肢部环跳、风市、阳陵泉、膝眼、足三里。
  风湿性心瓣膜病
  概述风湿性心瓣膜病是急性风湿热心脏炎后遗留下来的以瓣膜病变为主的心脏病,主要侵犯主动脉瓣和二尖瓣。主要表现为二尖瓣狭窄或关闭不全,主动脉瓣狭窄或关闭不全的症状和体征。如表现为呼吸困难,咯血、胸痛,头晕、耳鸣、眩晕、昏厥、心绞痛及左心室衰竭等,容易发生猝死。
  刮痧部位
  1.背部心俞、肺俞。
  2.胸腹部膻中、水分、中极。
  3.上肢部曲泽、通里、间使、神门。
  4.下肢部阳陵泉、飞扬。
  病毒性心肌炎
  概述心肌炎是全身各种疾病在心肌的炎性表现。病毒、细菌等感染,化学、物理因素等均可引起心肌炎。初起有发热、咽痛、全身酸痛、腹泻等症状。出现上呼吸道或肠道感染症状者高达70~95%。心肌炎发展到一定程度可出现胸闷、憋气、胸痛、心悸、乏力、气短、头晕等症状。少数患者有昏厥。重度心肌炎很快发生心力衰竭或休克。
  刮痧部位
  1.背部心俞。
  2.胸部膻中。
  3.上肢部曲池、手三里、内关、神门、外关、合谷。
  心肌病
  概述心肌病泛指不是由于心瓣膜病、先天性畸形、冠状动脉粥样硬化、体循环或肺循环高压等引起的,而病变主要在心肌的一类心脏病。其临床表现为心脏增大,可发生心力衰竭、心律失常及栓塞等现象如气急、水肿、头晕、乏力,心前区痛、呼吸困难、心衰、心绞痛等。
  刮痧部位
  1.背部心俞。
  2.上肢部肩髃、曲池、内关、神门、外关、合谷、少府。
  3.下肢部环跳、阳陵泉、足三里、解溪、太冲。
  克山病
  概述克山病是一种以心肌病变为主的全身性疾病。1935年首先发现于黑龙江克山县而得名。急性型发病急骤,发病时常表现为消化道症状,突然呕吐,常吐出胆汁,故俗称“吐黄水病”。继而发生心源性休克,患者四肢发凉,全身冷汗,表情淡漠。心律失常,患者突然晕厥、抽搐、紫绀等。急性心功能不全,气急,咳喘,不能平卧等。慢性型(痨型)起病缓慢,主要表现为慢性心功能不全,出现心悸、呼吸困难,甚至端坐呼吸,咳嗽、恶心呕吐等。
  刮痧部位
  1.背部脾俞、胃俞、肾俞。
  2.腹部中脘。
  3.上肢部内关、大陵。
  4.下肢部足三里。
  感染性心内膜炎
  概述感染性心内膜炎指由细菌、真菌、病毒等直接感染而发生的心内膜,心瓣膜炎症病变。急性感染性心内膜炎起病急骤,主要为败血症的症状,如寒战、高热、肌肉关节疼痛、乏力多汗等。亦可引发急性心力衰竭。慢性感染性心内膜炎大多起病缓慢,主要为全身感染表现,发热、畏寒、全身不适、食欲不振、消瘦、盗汗、气急等。发热多为不规则热,体温在37.5~39℃之间。
  刮痧部位
  1.颈背部风池、大椎、风门、肺俞、心俞、脾俞。
  2.上肢部内关、列缺、合谷。
  3.下肢部血海、足三里。
  心包炎
  概述心包炎是继发于由各种病因引起的全身性疾病或局部病变所致的心包炎症。感染性心包炎多见感染症状如发热、出汗、乏力、厌食。结核性心包炎起病缓慢,有午后低热、乏力、盗汗等。化脓性心包炎起病急骤,常有高热、寒战、大汗、中毒症状。心前区或胸骨后疼痛,可放射到左肩、左背、左肩胛区、颈部或上腹部等。呼吸浅快而费力,面色苍白,烦躁不安,口唇发绀。
  刮痧部位
  1.背部大椎、心俞。
  2.胸部膻中。
  3.上肢部曲池、内关、通里、神门、外关、合谷。
  4.下肢部太冲。
  充血性心力衰竭
  概述充血性心力衰竭是指心脏在心肌病变或长期负荷过重等病因作用下,工作能力减退,不能通过各种代偿将静脉回心血量充分排出,以维持足够的心排血量而出现静脉回流受阻、脏器瘀血、动脉系统灌注不足,不能适应全身代谢需要,从而发生一系列临床症状和体征的全身性病理状态。左心衰竭主要表现为疲劳乏力、呼吸困难,急性肺水肿(气急、端坐呼吸、烦躁不安,面色苍白等),咳嗽咯痰,口唇紫绀,夜尿增多等。右心衰竭主要表现为食欲不振、恶心呕吐、腹胀便秘,夜尿增多,头痛头晕、乏力、烦躁、嗜唾或谵妄,呼吸困难等。
  刮痧部位
  1.背部肺俞、心俞、肾俞。
  2.胸腹部天突、膻中、天枢、中脘、水分、气海。
  3.上肢部内关、间使、通里、少府。
  心律失常
  概述心律失常又称心律紊乱,是指心脏冲动的起源和节律、传递顺序以及冲动在心脏各部位的传导速度中任何一个环节发生异常者。常见病因病理有窦性心动过速、心动过缓、心律不齐,病态窦房结综合症,房室传导阻滞等。临床表现主要有心悸(心动过速心率在100~150次/分,心动过缓心率低于60次/分)、胸闷、气急、眩晕、甚则心前区疼痛。
  刮痧部位
  1.背部心俞、膈俞。
  2.胸部膻中。
  3.上肢部内关、神门。
  4.下肢部足三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