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出版文学> 活解疑难杂病>第13章
  【原文】
  太阴温病,口渴甚者,雪梨浆沃12之。吐白沫粘滞不快者,五汁饮沃之。
  【原文解说】
  此皆甘寒救液法也。
  雪梨浆方(甘冷法)
  以甜水梨大者一枚薄切,新汲凉水内浸半日,时时频饮。
  五汁饮方(甘寒法)
  梨汁荸荠汁鲜苇根汁麦冬汁藕汁(或用蔗浆)
  临时斟酌多少,和匀凉服,不甚喜凉者,重汤炖温服。
  【译文】
  手太阴温病,出现口渴明显,宜饮用雪梨浆。如果吐白沫,口中粘滞不爽快,应用五汁饮治疗。
  【译文解说】
  这二种方剂都是甘寒救阴的方法。
  雪梨浆方(甘冷法)
  将一枚个大、味甜、含水量充足的梨子切成薄片,放入刚取出的井水中浸泡半天,然后频频饮用此水。
  五汁饮方(甘寒法)
  梨汁荸荠汁鲜芦根汁麦冬汁藕汁(或用苷蔗汁)根据病情,取上汁适当的量,和匀后凉服。如不喜冷饮,可加温后饮服。
  【原文】
  太阴病得之二三日,舌微黄,寸脉盛13,心烦懊侬14,
  起卧不安,欲呕不得呕,无中焦证,栀子豉汤主之。
  【原文解说】
  温病二三日,或已汗,或未汗,舌微黄,邪已不全在肺中矣。寸脉盛,心烦懊侬,起卧,不安,欲呕不得,邪在上焦膈中也。在上者因而越之,故涌之以栀子,开之以香豉。
  栀子豉汤方(酸苦法)
  栀子(捣碎)五枚香豆豉六钱水四杯,先煮栀子数沸,后纳香豉,煮取二杯,先温服一杯,得吐止后服。
  【译文】
  手太阴温病,过了二三天,出现舌苔薄黄,寸口脉有力,心中烦闷难受,起卧不安,想呕又呕不出来,但没有中焦阳明经证和阳明腑证,可用栀子豉汤治疗。
  【译文解说】
  手太阴温病,经过了二三天的时间,有的已经出汗,有的还没有出汗,舌苔微黄,这表明温邪已不完全在手太阴肺经。双手寸脉盛大有力,心中烦闷难受,起卧不安,想吐又呕不出来,这是病邪已深入胸膈,但病位仍在上焦,可用因势利导的方法祛除病邪。方中的栀子苦降邪热,香豉辛开透邪。
  栀子豉汤方(酸苦法)
  栀子(捣碎)五枚香豆豉六钱
  用水四杯加上栀子煮沸,再加入香豆豉,煎煮后取药汁二杯。先乘热服一杯。若出现呕吐,停止服用剩下的药汁。
  【原文】
  太阴病得之二三日,心烦不安,痰涎壅盛,胸中痞塞欲呕者,无中焦证,瓜蒂散主之,虚者加参芦。
  【原文解说】
  此与上条有轻重之分,有痰无痰之别。重剂不可轻用,病重药轻,又不能了事,故上条止用栀子豉汤,快涌膈中之热,此以痰涎壅盛,必用瓜蒂散急吐之,恐邪人包宫而成痉厥也。瓜蒂、栀子之苦寒,合赤小豆之甘酸,所谓酸苦涌泄为阴,善吐热痰,亦在上者因而越之方也。
  瓜蒂散方(酸苦法)
  甜瓜蒂一钱赤小豆(研)二钱山栀子二钱水二杯,煮取一杯,先服半杯,得吐止后服,不吐再服。虚者加人参芦一钱五分。
  【译文】
  手太阴温病,经过二三天,出现心中烦躁不安,痰涎多,胸膈痞塞,恶心欲吐,但是没有中焦阳明经证和阳明腑证。宜用瓜蒂散治疗,体虚的病人加人参芦。
  【译文解说】
  本条与上条比较,有轻重的不同,及有痰和无痰的区别。药力峻猛的方剂不能治疗病情较轻的疾病;反之,病情太重,药力太轻,则起不到治疗作用。上条用栀子豉汤涌吐膈中的邪热,本条痰涎壅盛,一定要用瓜蒂散,急吐膈中的痰涎,以防痰热内蒙心包,出现痉厥。瓜蒂、栀子都是苦寒药,配合酸的赤小豆,这就是《内经》所说的:酸、苦味的药具有涌吐泄下的作用,属于阴性药相配合,这类药物善吐热痰。瓜蒂散是一首用涌吐法治疗邪在上焦的方剂。
  瓜蒂散方(酸苦法)
  甜瓜蒂一钱赤小豆(研)二钱山栀子二钱
  上药加水二杯,煎煮后取药汁一杯。先服半杯,出现呕吐停服剩下的药,如不吐,继续服。体质虚的病人,加人参芦一钱五分。
  【原文】
  太阴温病,寸脉大,舌绛而干,法当渴,今反不渴者,热在营中也,清营汤去黄连主之。
  【原文解说】
  渴乃温之本病,今反不渴,滋人疑惑,而舌绛且干,两寸脉大的系温病。盖邪热入营蒸腾,营气上升,故不渴,不可疑不渴非温病也,故以清营汤清营分之热,去黄连者,不欲其深入也。清营汤(见暑温门中)
  【译文】
  手太阴温病,出现双手寸口脉大,舌质绛,舌面干燥,应当口渴,现在反而不渴,这是热在营分的病证,宜用清营汤去黄连治疗。
  【译文解说】
  口渴是温病的本症,现在反而不渴,会使人感到疑惑。然而舌质红绛,舌面干燥,两寸脉大,确属温病。这是因为热邪深入营分,蒸腾营阴,上潮于口,所以口渴反不明显,不要认为口渴不明显就不是温病。用清营汤清泄营分的邪热,去除苦燥的黄连,以防引邪深入。
  清宫汤(见暑温病中)
  【原文】
  太阴温病,不可发汗,发汗而汗不出者,必发斑疹,汗出过多者,必神昏谵语15。发斑者,化斑汤主之;发疹者,银翘散去豆豉,加细生地、丹皮、大青叶,倍元参主之。禁升麻、柴胡、当归、防风、羌活、白芷、葛根、三春柳16。神昏谵语者,清宫汤主之,牛黄丸、紫雪丹、局方至宝丹亦主之。
  【原文解说】
  温病忌汗者,病由口鼻而入,邪不在足太阳之表,故不得伤太阳经也。时医不知而误发之,若其人热甚血燥,不能蒸汗,温邪郁于肌表血分,故必发斑疹也。若其表疏,一发而汗出不止,汗为心液,误汗亡阳,心阳伤而神明乱,中无所主,故神昏。心液伤而心血虚,心以阴为体,心阴不能济阳,则心阳独亢,心主言,故谵误不休也。且手经逆传,世罕知之,手太阴病不解,本有必传手厥阴心包之理,况又伤其气血乎!
  化斑汤方
  石膏一两知母四钱生甘草三钱玄参三钱犀角二
  钱白粳米一合水八杯、煮取三杯,日三服,渣再煮一钟,夜一服。
  【方论】此热淫于内,治以碱寒,佐以苦甘法也。前人悉用白虎汤作化斑汤者,以其为阳明证也。阳明主肌肉,斑家遍体皆赤,自内而外,故以石膏清肺胃之热,知母清金保肺而治阳明独胜之热,甘草清热解毒和中,粳米清胃热而保胃液,白粳米阳明燥金之岁谷也。本论独加元参、犀角者,以斑色正赤,木火太过,其变最速,但用白虎燥金之品,清肃上焦,恐不胜任,故加元参启肾经之气,上交于肺,庶水天一气,上下循环,不致泉源暴绝也。犀角碱寒,禀水木火相生之气,为灵异之兽,具阳刚之体,主治百毒蛊疰,邪鬼瘴气,取其咸寒,救肾水,以济心火。托斑外出,而又败毒辟瘟也。病至发斑,不独在气分矣,故加二味凉血之品。
  银翘散去豆豉加细生地、丹皮、大青叶、倍元参方
  即于前银翘散内去豆豉,加:
  细生地四钱大青叶三钱丹皮三钱元参加至一两
  【方论】银翘散义见前。加四味,取其清血热;去豆豉,畏其温也。
  按:吴又可有托里举斑汤,不言疹者,混斑疹为一气也。考温病中发疹者,十之七八,发斑者十之二三。盖斑乃纯赤,或大片,为肌肉之病,故主以化斑汤,专治肌肉。疹系红点高起,麻、瘩、沙皆一类,系血络中病,故主以芳香透络,辛凉解肌,甘寒清血也。其托里举斑汤方中用归、升、柴、芷、穿山甲,皆温燥之品,岂不畏其灼津液乎?且前人有痘宜温、疹宜凉之论,实属确见,况温疹更甚于小儿之风热疹乎!其用升、柴,取其升发之义,不知温病多见于春夏发生之候,天地之气有升无降。岂用再以升药升之乎?且《经》谓“冬藏精者,春不病温”,是温病之人,下焦精气久已不固,安庸再升其少阳之气,使下竭上厥乎!《经》谓“无实实,无虚虚,必先岁气,无伐天和”,可不知耶?后人皆尤而效之,实不读经文之过也。
  再按:时人发温热之表,二三日汗不出者,即云斑疹蔽伏。不惟用升、柴、羌、葛,且重以山川柳发之,不知山川柳一岁三花,故得三春之名。俗转音三春为山川,此柳古称柽木,《诗》所谓“其柽其椐”者是也。其性大辛大温,生发最速,横枝极细,善能入络,专发虚寒白疹。若温热气血沸腾之赤疹,岂非见之如雠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