谢池春
壮岁从戎①,曾是气吞残虏②。阵云高,狼烽夜举③。朱颜青鬓④,拥雕戈西戍⑤。笑儒冠自来多误⑥。功名梦断,却泛扁舟吴楚⑦。漫悲歌⑧、伤怀吊古。烟波无际,望秦关何处⑨。叹流年又成虚度。
【注释】
①壮岁从戎:指作者在乾道八年(1172)四十八岁时从军南郑的生活。
②残虏:残余的金统治者的军队。
③狼烽:古代边境上燃起烽火,报告敌情。因用狼粪作燃料,烟火直上,故称狼烽。
④朱颜青鬓:红润的脸色和黑黑的头发。
⑤雕戈:这句说,拿着雕弓、长矛在西北前线防守。
⑥儒冠:读书人戴的帽子。这里指封建书生。
⑦吴楚:古代吴国和楚国在江、浙一带地方,这里泛指南方。
⑧漫:徒然的意思。
⑨秦关:即函谷关,在今河南省灵宝县西。战国时秦国所建,故又称秦关。
【简说】
本词写作年月不详,大概是作者晚年闲居山阴时所作。词的上片写投笔从军南郑的战斗生活。下片写作者闲居家乡、虚度年华的哀愁。词的风格豪迈而又悲壮。
鹧鸪天
家在苍烟落照间,丝毫尘事不相关。斟残玉瀣行穿竹①卷罢《黄庭》卧看山②。贪啸傲③,任衰残,不妨随处一开颜。元知造物心肠别④,老却英雄似等闲。
【注释】
①玉瀣:美酒。
②黄庭:道空的精典。
③啸傲:自由、无拘束。陶潜《归去来辞》:“登东皋以舒啸”,“依南窗以亲傲”。
④元:同原。造物:造物主,老天爷。此处指南宋皇帝。别:特殊,务众不同。
【简说】
《鹧鸪天》词在格律上近似七律,只是第五句一分为二,变七言为两个三言。陆游的这首词在结构上打破了词的上半片写景,下半片抒情的通常惯例和分片界限,从开头到“不妨随处一开颜”是恬淡悠闲的故乡隐居生活。“元知造物心肠别,老却英雄似等闲”是另一层意思,抒发隐居生活中空耗时光的悲哀和愤懑。
开头部分“家住苍烟落照间,丝毫尘事不相关”寥寥十四个字,勾勒出一个隔绝尘世,在苍烟夕照掩映下的世外桃园仙境。“斟残玉瀣行穿竹,卷罢《黄庭》卧看山”两句更是形象地再现了作者过的那潇洒自在,无拘无束,丰衣足食的神仙般的生活的情形。一个“卧”字把作者那惬意悠闲的神态活化出来,宛如历历在目。“贪啸傲,任衰残,不妨随处一开颜”更表现了作者心满意足,乐而忘忧的心态。如果只谈到这里,谁也不会怀疑作者是在歌颂赞美隐居的田园生活。可事实并非如此。这首词的第二部分,也就是后两句,来了一个截然相反的大逆转。对于造物主,这里指的是南宋朝庭不给英雄以用武之地,坐视英雄老却表示了强烈的义愤和不满。这正是作者发自肺腑的呼声!“元知造物心肠别,老却英雄似等闲”与“家住苍烟落照间”的生活和处境形成鲜明的对比,造成强烈的反差,使全词波澜转折,跌宕起伏,妙趣横生。
刘克庄《后村诗话续集》说:“放翁长短句,其激昂感慨者,稼轩不能过。飘逸高妙者,与陈简斋、朱希真相颉颃。流丽绵密者,欲出晏叔原、贺方回之上。”若以此评价这首《鹧鸪天》是再恰当不过的了。
秋波媚
七月十六日晚,登高兴亭,望长安南山①。秋到边城角声哀②,烽火照高台③。悲歌击筑④凭高酹酒⑤,此兴悠哉⑥。多情谁似南山月,特地暮云开。灞桥烟柳⑦,曲江池馆⑧,应待人来。
【注释】
①高兴亭:作者《重九无菊有感》诗自注:“高兴亭在南郑子城西北,正对南山。”南山:即终南山,横亘于陕西南部,主峰在今西安南。
②边城:指南郑。当时南郑处于南宋抗金前线。
③烽火:作者《感旧》其四:“烽传绝塞秋。”自注:“平安火并南山来,至山南城下。”
④筑:古代的一种弦乐器,以竹尺击弦发音。《史记·刺客列传》:“高渐离击筑,荆轲和而歌。”
⑤酹酒:将酒洒在地上祭奠。
⑥悠哉:兴致高扬状。
⑦灞桥:即霸桥,在长安城东灞水上,桥旁多垂柳。古人多于此处折柳送别。
⑧曲江:池名,在长安东城,唐代著名游宴盛地。
【简说】
这是陆游四十八岁赴南郑,七月十六日夜晚与同僚登上内城西北角的高兴亭赏月时所作的一首词。
词分上下两片。上片首句“秋到边城角声哀”,是写耳之所闻,“秋”字点出了时间。这与小序中写的时间正相吻合。“边城”自然是指南郑了。“角声哀”将边陲的荒凉萧索表现得淋漓尽至。“烽火照高台”是写目之所见。狼烟高高升入云天。这里的“烽火”是指报告平安的火,亦称“平安火”。作者登临时,适逢前方无战事。但正是从这“烽火”引出了“悲歌击筑,凭高酹酒”的豪兴。其中“悲歌击筑”是借用当年燕太子丹派遣荆轲刺杀秦王时易水送行的故事。在易水河畔,高渐离为荆轲击筑,荆轲吟诵了“风萧萧兮易水寒,壮士一去兮不复还”的诗句。通过“悲歌”、“酹酒”来表现为国靖边,收复失地的壮志和决心。词的下片一改上片激昂慷慨之势,转入对明丽清新画面的描绘。南山的月亮、天空的云彩,灞桥那如烟的柳色,曲江池畔的楼阁亭台,在作者笔下都具有丰富细腻的情感和爱憎。云月“多情”,桥柳和亭台“有心”,这都是作者拟人化笔法产生的奇特艺术效果,也从中透露出作者对故国江山的眷恋之情。用如此平易自然的语言来表现如此悱恻缠绵,深挚炽烈的情感,在宋词中是不多见的。范成大(四首)
范成大(1126~1193),字致能,号石湖居士,吴郡(今江苏苏州市)人。孝宗时出使金国,交涉收复河南“陵寝”以及更改南宋皇帝向金使跪拜受书之礼,表现出不畏强暴的凛然气节。后官至参知政事。诗与陆游、杨万里、尤袤齐名。有《石湖集》。
秦楼月
楼阴缺。栏干影卧东厢月①。东厢月。一天②风露,杏花如雪。隔烟催漏金虯咽③。罗帏暗淡灯花结④。灯花结。片时春梦,江南天阔。
【注释】
①楼阴缺:高楼被树荫遮蔽,只露出未被遮住的一角。栏干影卧:由于高楼东厢未被树荫所蔽,因此当月照东厢时,栏干的影子就被投到地上。
②一天:满天。
③金虯(qiú求):“虯”是“虬”的异体字,金虯即铜龙,指计时的漏器上所装的铜制龙头(水从龙口中流出)。李商隐《深宫》诗:“金殿销香闭绮笼,玉壶传点咽铜龙。”这句是说隔着迷濛的雾气,听着铜龙滴水时幽咽的声音。
④罗帏:罗帐,这里借指闺房。灯花结:旧俗认为灯结花,表示将有喜信,而房中则因结花时灯光聚敛而显得昏暗。
【简说】
郑文焯指出:“范石湖《忆秦娥》‘片时春梦,江南天阔,’乃用岑嘉州‘枕上片时春梦中,行尽江南数千里’诗意。”(《绝妙好词校录》)作者用岑诗句意却又别具风味。“片时春梦”,是说梦中相会,好景苦短。“江南路遥”则指故乡路远,离愁偏多。
浣溪沙江村所见
十里西畴①熟稻香。槿花篱落竹丝长。垂垂山果挂青黄。浓雾知秋晨气润,薄云遮日午阴凉。不须飞盖护戎装②。
【注释】
①畴(chóu愁):田亩。
②飞盖:飞驰的车子。戎装:军装。这里指穿军装者(即作者)。
【简说】
题目是“江村所见”,也即旅途观感。上片是丰收的秋野,稻子熟、槿花开、山果黄。下片写秋晨雾浓,午云遮日。最后方始点出作者戎装上道,舍车骑马,秋色满眼,观赏不尽。
忆秦娥
楼阴缺①,栏干影卧东厢月②。东厢月,一天风露③,杏花如雪。隔烟催漏金虬咽④,罗帏暗淡灯花结⑤。灯花结,片时春梦,江南天阔。
【注释】
①楼阴缺:楼房在树阴里露出一面。阴,指树木成阴。缺,指房子没有被树木遮住的一面。
②厢:厢房。
③一天:满天。
④金虬:即铜龙。古代用漏壶计时,置铜龙于漏壶下端,水自龙口缓慢流出,观看壶内水面刻度即知时间。
⑤罗帏:用轻软的纱罗做的帐子。此指闺房。灯花结:灯烛结花,房间里显得更昏暗。旧俗相传,结灯花表示有好消息。
【简说】
这首词是写女子怀念远方情人的。上片写景,主要是写户外的静景,只有“风”是动的,但在杏花、明月、楼荫、斜影的衬托下,寓动于静,给人以至静之感。虽从字面上看写的全是周围的环境,全是景物,并没有人,没有情思,但“此中人”的情绪还是可以揣测到的。下片写人,主要是写户内少妇的愁思。她独居闺中,因心怀远人而久久不能入睡。此时因灯蕊结花而室内光线愈加暗淡,室外则夜雾迷茫,一片沉寂,只有那计时漏壶发出的滴滴答答的水声透过烟雾而随风飘来,更觉声声哽咽。这里并不直接写人的神态,但却把人心的愁苦表现得十分真切。
春闺怀远是词的传统题材,前人写作极多,但往往过于浓华而缺少新意。此词却“纯任自然,不假锤炼”(《蕙风词话》),显得淡朴清雅,毫无陈腐的富贵气和脂粉气。写环境不事镂金锗采的雕绘,只把花月楼台的淡景勾勒出来;写人物不事愁红惨绿的夸饰,只把长夜难眠的凄苦心境真实地写出来,一切都那么自然,从而创造出一种本色天然的美。因此,范成大的这首小词在这类作品中是别具一格,有较高艺术价值的。
鹧鸪天
休舞银貂小契丹①,满堂宾客尽关山②。从今袅袅盈盈处③,谁复端端正正看④!模泪易⑤,写愁难。潇湘江上竹枝斑⑥。碧云日暮无书寄,寥落烟中一雁寒。⑦
【注释】
①银貂:白色的貂裘,当为异族装束。小契丹:番乐,是契丹族的一种舞蹈。契丹,古代北方的一个少数民族,居住在西辽河上游(今内蒙巴林右旗)一带,曾建立契丹国,后改国号“辽”,系北宋主要敌国之一。②尽关山:言尽是从边防前线而来。③袅袅盈盈:形容摇曳轻柔的舞姿。④端端正正:形容观舞者聚精会神、认真欣赏之情状。⑤模:即摹写,表现。⑥神话传说舜南巡死于苍梧之野,他的两个妃子娥皇、女英追至湘江边,泪洒青竹,尽成斑痕。此名即用此意。⑦寥落:冷清,冷落。
【简说】
这首词可能是作者自桂林去四川,途经潇湘时,或是到了成都以后(1175—1177),观舞有感而作。“小契丹”即是契丹族的一种舞蹈。契丹是我国古代北方的一个少数民族,曾建立契丹国,后改国号为“辽”,是北宋王朝的主要敌国之一。先于北宋二年(1125)为宋金所灭。在亡国的遭遇上,北宋和他有相似之处。这首词就是作者在观看了“小契丹”舞蹈之后,触景生情,抚今追昔,而写下的一首旨在抒发亡国忧愤的优秀词章。
当时的南宋统治集团,对于金兵的入侵,先是一味求和,直至中原沦陷,继而偏安江左,苟且偷生,竟发展到后来对金称侄纳贡,丧权辱国。同时对待朝内的主张抗战的有识之士则不断地予以迫害和打击,使许多爱国人士颠沛流离,展转迁徙,岁月虚度,蹉跎无成。爱国词人范成大就是生活在这样严酷的现实当中。他感到壮志难酬,人情压抑而又无处倾诉,词的末二句便用烟雾迷蒙,斜晖黯淡的景色和有雁无书来反映当时的社会现实和词人痛苦的心境。
本词上片悲壮苍凉,颇有慷慨之气;下片则幽愁暗恨,较为低徊消沉,这些都真实地表现了作者及其他爱国人士的理想和现实之间的矛盾,同时也注入了深沉的忧国之痛。杨万里(三首)
杨万里(1127~1206),字廷秀,吉水(今江西县名)人。高宗绍兴二十四年(1154)进士。在永州作零陵县丞时,得见谪居在此的主战派张浚,张浚勉之以“正心诚意”之学,因而自号“诚斋”。有《诚斋集》。
昭君怨
赋松上鸥①晚饮诚斋,忽有一鸥来泊松上,已而复去,感而赋之②
偶听松梢扑鹿③。知是沙鸥来宿。稚子莫喧哗。恐惊他。俄顷④忽然飞去。飞去不知何处。我已乞归休。报沙鸥⑤。
【注释】
①松上鸥:《列子·黄帝篇》记海上有人好与鸥鸟游,后其父命他去捕捉。“明旦之海上,鸥鸟舞而不下。”这是说人无机心,才能感动鸥鸟。黄庭坚《登快阁》:“万里归船弄长笛,此心吾与白鸥盟。”
②赋之:作词以记此事。
③扑鹿:象声词。形容鸟飞起飞落时翅膀振动的声音。
④俄顷:一刻儿。
⑤乞归:请求“致仕”,即辞官回乡。休:句末助辞,相当于“了。”这两句是说自己辞官隐居,特地告诉沙鸥约它作伴。
【简说】
作者写诗重“活法”。元代刘祁说:“晚甚爱杨万里诗,曰:‘活泼剌底人难及也’。”(《归潜志》卷八)本词刻
画沙鸥来去的动态,也是十分生动活泼。末尾两句,则归结到自己目前已告老还乡,闲居江湖,可与沙鸥作伴。
昭君怨咏荷上雨
午梦扁舟花底。香满西湖烟水①。急雨打篷声。梦初惊②。却是池荷跳雨。散了真珠还聚③。聚作水银窝。泛清波。
【注释】
①扁舟:小船。花底:荷花下面。这两句写梦境。
②这两句写梦中因听见急雨打船篷而惊醒过来。
③却是:原来是。跳(tiāo佻)雨:指池中荷叶被急雨所打时的状态。这两句是说并不是雨打船篷,原来是雨打池上荷叶,好象珍珠那样散开去又聚拢来。
【简说】
上片先写午梦,梦中泛舟荡漾在西湖的荷花下,真是满湖烟水满湖飘香。忽然被急雨声惊醒,起初还以为身在船中,雨打船篷。下片接着指出原来身在家中,只见急雨打在荷叶上,如同珍珠般散而复聚,进跳不停,当雨珠聚成一窝而荷叶承受不住时,便如同清波般地泻了下来。这里写的雨打荷叶,活泼而不受拘束。
好事近
七月十三日夜登万花川谷望月作
月未到诚斋①,先到万花川谷②。不是诚斋无月,隔一庭修竹③。如今才是十三夜,月色已如玉。未是秋光奇绝④,看十五十六。
【注释】
①诚斋:诗人自名其书室为诚斋。
②万花川谷:乃作者自名其花圃,圃内裁花甚多而名。该圃就在诚斋旁边。
③修竹:竹长而直且排列整齐,称修竹。
④奇绝:最美妙,最美好。
【简说】
这首词是描写月色的,而描写月亮的文学作品,历代不乏其佳作。杨万里的这首称得上别具一格。虽然题材极其普通,但作者别具只眼,以朴实无华的语言,清新明快的格调,写出了全新的自我感受,使读者在浑朴、淡泊的感觉中领略到月色的迷人和艺术上的陶冶。
该词的小序点明了赏月的时间、地点及写作缘由。词分上下两片,上片写登临万花川谷赏月之原由。一二两句“月未到诚斋,先到万花川谷。”可谓是开门见“月”,直接扣题。本是初秋时节,皓月当空,清辉四照,怎么我的书房里却没有一丝月光呢?原来“先到万花川谷”,引出作者登临万花川谷赏月之情由。三、四两句才写明诚斋无月之由,盖由满院修长翠竹夺爱所致。写月不见月,生疑解惑,构思奇巧,意趣横生。
下片写万花川谷月色之美好。词人来到万花川谷,登高遥望,碧空如洗,明月高悬,朗朗清辉,遍洒人间,令作者眼前顿觉一片纯明如玉,遂由心底赞叹这迷人的月色。词写至此,那美好的月色已跃然纸上,令读者如临其境,不免心旷神怡。而作者却不由此罢笔,而是转而写到,今夜才是十三的夜晚,虽美月如玉,终非赏月最佳之时,而秋光奇绝,还要等到十五、十六日的晚上。这后两句陡然而至,使刚刚满足之心,又产生新的追求,将更新的意境推出词外,给人以无限的遐想,并深深地沉醉其中。
初读此词,并无奇特之处,亦无艳丽之词,然反复吟诵,方觉韵味颇浓,意境新奇。平淡的笔墨下创造出的是一个个新奇的艺术境界。正是所谓“兴到自来,不以力构”。难怪人们称赞杨万里“不特诗有别才,即词亦有奇致”。(《历代诗余·词话》引《清续言》)严蕊(一首)
严蕊,字幼芳,南宋时天台(今浙江天台县)军营中的妓女。极有才华,琴、棋、书、画、歌舞、弹唱俱擅,能诗词,色艺冠一时。朱熹以有伤风化罪把她关押入狱,鞭苔折磨,严蕊不屈。岳霖继任地方官,严蕊作《卜算子》上呈表,对流落风尘的无奈和对自由的向往。岳霖读毕,大为感叹,遂释放了她。
卜算子
不是爱风尘①,似被前缘误②。花落花开自有时,总赖东君主③。去也终须去④,住也如何住⑤!若得山花插满头⑥,莫问奴归处。
【注释】
①风尘:古代称作妓女生涯为“沦落风尘”。
②前缘:前世的因缘。
③东群:司春之神。又,《博雅》曰:“朱明、耀灵、东君,日也。”《楚辞·九歌》、《汉书·郊祀志》均有东君。此处的东君指日神。
④“去也”句:含意坚信自己应该离开监狱。
⑤“住也”句:含意是在监狱里如何住得下去。
⑥山花插满头:喻指过自由自在的乡间平民生活。
【简说】
这是一首真切感人,令人回肠的佳作。从词的内容看,这是词人狱中之作。作者受尽了侮辱和蹂躏,命运已够不幸,却被道貌岸然的理学家朱熹以“有伤风化”的罪名关进牢狱,受尽铁窗之苦,对一个弱女子来说,该是何等的痛苦。新任地方官的到来,在她心中升起一道希望之光。她要剖白心迹,为自己洗涮罪名。她并非爱干妓女的营生,由于思想局限,认为是“似被前缘误”。“似”字表明她不完全相信“前缘”,是什么呢?她不知道,或者她不便说,囹圄之人也只能如是说。跟着她以花自喻,把岳霖比喻为万物带来春天、光明的“东君”,手法含蓄,比喻贴切高明。词的下片以坚定的语气表达了词人对自由的渴望,以痛楚决断的发。问陈述了坐牢所受的折磨,柔弱中自有一种刚劲。最后两句以极富浪漫色彩的笔调真切地写出了这位饱经风霜、坎坷的不幸女性对自由的无限向往,对人的尊严的渴望。这可以说是人性的觉醒。“莫问”一句,既表示她不愿意人们再纠缠她,又表示她将远遁山野,过一种真正人的生活。岳霖看了之后欣然把她释放,可见其词富有强烈的感染力。张孝祥(七首)
张孝祥(1132~1169),字安国,别号子湖居士,历阳乌江(今安徽省和县)人。绍兴二十四年(1154)进士,廷试第一。曾任中书舍人、显谟阁直学士,又做过建康(今南京市)留守,因赞助张浚北伐而被免职。后任荆南湖北路安抚使,治水有政绩。所著有《于湖词》二卷。他的词作,既有强烈的爱国思想内容,也有写景抒情、潇洒自如的作品。词风接近苏轼,气势豪迈,境界阔大。
第25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