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出版文学> 孟子>第41章

第41章

  六德衰章
  万章问曰:“人有言:‘至于禹①而德衰,不传于贤,而传于子。’有诸?”孟子曰:“否,不然也。天与贤,则与贤;天与子,则与子。昔者,舜荐禹于天,十有七年;舜崩,三年之丧毕,禹避舜之子于阳城②,天下之民从之,若尧崩之后,不从尧主子而从舜也。禹荐益③于天,七年,禹崩,三年之丧毕,益避禹之子于箕山之阴④。朝觐讼狱者,不之益而之启⑤,曰:‘吾君之子也;’讴歌者,不讴歌益而讴歌启,曰:‘吾君之子也。’丹朱之不肖⑥,舜之子亦不肖。舜之相尧,禹之相舜也,历年多,施泽于民久。启贤,能敬承继禹之道。益之相禹也,历年少,施泽于民未久。舜禹益相去久远⑦,其子之贤不肖,皆天也,非人之所能为也。莫之为而为者⑧天也;莫之致而至者⑨,命也⑩。匹夫而有天下者,德必若舜禹,而又有天子荐之者。故仲尼不有天下。继世以有天下,天之所废,必若桀纣者也。故益伊尹周公不有天下。伊尹相汤以王天下。汤崩,太丁未立,外丙二年,仲壬四年,太甲颠覆汤之典刑,伊尹放之于桐;三年,太甲悔过,自怨自艾,于桐处仁迁义。三年以听伊尹之训己也,复归于亳。周公之不有天下,犹益之于夏,伊尹之于殷也。孔子曰:‘唐虞禅,夏后殷周继,其义一也。’
  【注释】
  ①禹:夏君,黄帝玄孙,姒姓,治水有功,继舜即天子位。②避舜之子于阳城:舜之于商均。阳城,山名。阎氏四书释地:“汉颖川有阳城县,以山得名,洧水所出,此山在登封县北三十八里。③益:即伯益,又称伯翳,舜臣,佐禹治水有功。④箕山之阴:山之北曰阴。箕山,在今河南登封县东南,又名崿岭。⑤不之益而之启:“之”,往也。启.禹子,继父有天下,在位九年崩。⑥丹朱之不肖:丹朱,尧子。“不肖”,不似父之贤也。⑦舜禹益相去久远:谓舜相尧二十八年,禹相舜十七年,而益相禹仅七年,所历之年,相差甚多。⑧莫之为而为者:言非人所为而自为也。⑨莫之致而至者:言非人所致而自至也。⑩命:朱注:以理言之谓之天,以人言之谓之命;其实则一而已。故仲尼不有天下:朱注:“言仲尼之德,虽无愧于舜禹,而无天子荐之者,故不有天下。继世:继承先世之基业也。桀纣:谓夏桀商纣二暴君。伊尹周公:伊尹,成汤贤相。名挚。周公,文王之子,名旦。佐武王定天下。王天下:“王”,读去声。说文“王,天下归往也。”“王天下”,言天下人民归往之。太丁未立:太丁,汤之太子,未立而死。外丙,太丁之弟。仲壬:外丙之弟。太甲:太丁之子,成汤嫡长孙也。典刑:常法。“刑”通型。桐:为汤墓所在地。伊尹放太甲居此,盖使居近先王,思过而近义也。故址在今山西省荣河县。自怨自艾,言自悔恨改过。“艾”,治也。处仁迁义:言以仁自处,见义则迁也。亳:汤都。亳有三邑,此指南亳。在今河南省商邱县。禅:授也。谓让国于贤也。
  【译文】
  万章问说:“有人言,‘从尧帝到了夏禹,德行就衰落了。他不传位给贤人,却传给自己的儿子。’有这件事么?”孟子说:“不,不是的。天意要给贤人,就给贤人;天意要给儿子,就给儿子。从前舜推荐禹于天,过了十七年,舜死了,三年的丧礼完毕,禹避开舜的儿子到阳城去,天下的百姓都归从他,就像尧帝死后,不归从尧的儿子而归舜。禹推荐益于天,过了七年,禹死了,三年的丧礼完毕,益避开禹的儿子到箕山的北边去,朝见和诉讼的人,不到益那里去,却到启这里来。都说:‘是我们君的儿子呢。’歌颂功德的,不歌益,却歌颂启。都说:‘是我们君的儿子呢。’尧子丹朱不贤,舜子商均也不贤;舜辅助尧,禹辅助舜,二人经历年数相当久,施给百姓恩德相当长;益辅助禹,经历年数少,施给百姓恩德又不长久。舜、禹、益三人,彼此辅助的时间相差很远,而他们的儿子贤和不贤,都是天意,并不是人力所能做到的。不是人力做到而自然做到,这是天意。不用人力去求得而自然来到,这是命运。一个平民,竟然能治理天下,他的道德必定要像舜和禹;同时还要有天子的推荐,所以孔子不能治理天下。承继先代而能治理天下的,天要废弃的,必定像桀纣的暴虐无道这一类呢。所以益,伊尹,周公不能统有天下。伊尹辅助成汤治理天下,汤死了,太子太丁没有即位便死,外丙即位才二年,仲壬即位才四年,于是立了太甲。太甲即位后,破坏汤的常法,伊尹把他安置在桐的地方。过了三年,太甲悔悟改过,自己怨恨自己,改悔自己错误,事事拿仁道来做,三年的时间,都听伊尹指教的话。因此,伊尹仍迎接他回到亳都。周公不能够得天下,如同伯益在夏朝,伊尹在殷朝一样。孔子说:‘唐尧、虞舜,是让位给贤人的;夏商周三代,是传位给儿子的,这个道理都是一样的。’”七割烹章
  万章曰:“人有言:‘伊尹以割烹要汤①。’有诸?”孟子曰:“否,不然!伊尹耕于有莘②之野,而乐尧舜之道焉,非其义也,非其道也,禄之以天下③,弗顾也。系马千驷④,弗视也。非其义也,非其道也,一介不以与人⑤,一介不以取诸人。汤使人以币聘之;嚣嚣然⑥曰:‘我何以汤之聘币为哉!我岂若处畎亩之中,由是以乐尧舜之道哉!’汤三使往聘之;既而幡然⑦改曰:‘与我处畎亩之中,由是以乐尧舜之道,吾岂若使是君为尧舜之君哉!吾岂若使是民为尧舜之民哉!吾岂若于吾身亲见之哉!天之生此民也,使先知觉后知⑧,使先觉觉后觉也。予天之先觉者也;予将以斯道觉斯民也。非予觉之而谁也!’思天下之民,匹夫匹妇,有不被尧舜之泽者。若己推而内之沟中⑨。其自任以天下之重如此;故就汤而说之,以伐夏救民。吾未闻枉⑩己而正人者也。况辱己以正天下者乎?圣人之行不同也,或远或近,或去或不去,归洁其身而已矣。吾闻其以尧舜之道要汤,未闻以割烹也。《伊训》曰:‘天诛造攻自牧宫,朕载自亳。’”
  【注释】
  ①割烹要汤:史记殷本纪:“伊尹,名阿衡。阿衡欲干汤而无由,乃为有莘氏滕臣,负鼎俎以滋味说汤,致于王道。”盖战国时有此一说。“割烹”,割肉烹羹也。“要”,求也。②有莘:古国名。故地在今山东省曹县北华塚集。③禄之以天下:“禄”,作动词解,谓以天下之禄加之也④千驷:四马曰驷。千驷,四千匹马。⑤一介不与诸人:俞氏平议:“一介即一个。”王氏经义述闻:亦以“介”“个”为一字。当从之。一作介与芥同。“一芥”,喻细微亦通。⑥嚣嚣然:无欲自得之貌。⑦幡然:“幡”同翻。“幡然”,改变貌。言汤礼聘三至,乃幡然改变计划,以为空想向慕,不若使吾道能实现更好。⑧使先知觉后知:赵注:“觉,悟也。天欲使先知之人悟后知之人。我,先悟觉者也,欲以此仁义之道,悟未知之民。”朱注:“知,谓识其事之所当然;觉,谓悟其理之所以然。”⑨推而内之沟中;“内”同纳。此为譬喻之词,言民之受灾害,乃政治不善之过。⑩枉:邪曲。或远或近:“远”,谓不仕而远君。“近”、谓仕而近君。归洁其身:重在不污己。伊训:商书篇名。天诛造攻自牧宫,赵注:“言造作可攻讨之罪者,从牧宫桀起,自取之也。”“造”,始也。“牧宫”,桀宫也。朕载自亳:“朕”,我也。此乃伊尹自称。“载”,始也。亳,南亳,汤所都也。朱注:“伊尹言始攻桀无道,由我始其事于产亳也。”
  【译文】
  万章问道:“有人说:‘伊尹曾以宰割烹调的手艺来要求汤用他。’有这回事么了”孟子说:“不,不是的。伊尹耕种在有莘的地方,很高兴研究尧舜的治理大道,要是不合尧舜的义理,不合尧舜的正道,就是把天下的禄位给他,他也不会回头看一下。给他四千匹马,他也不会重视的。不合他的义理,不合他的正道,就是一个的也不肯给人,一个的也不肯拿入。汤派专使并备礼物来聘请他,他很悠闲自得的说:‘我要汤这些聘礼有什么用呢?那能及我在田野间以研究尧舜的道理为乐呢?’汤三次派专使来聘请他,他才改变了初志说:‘与其我在田野间,自乐尧舜的大道,我何不使这个君成为尧舜一样的君呢?使这些百姓成为尧舜一样好的百姓呢?我何不亲身看见尧舜的大道实现呢?天生这些百姓,是要叫先知事理的人去觉醒后知事理的人;使先觉悟道理的人,去觉悟后知道理的人。我是天生这些人民中,先觉醒道理的人,我应拿这些道理来觉醒这些百姓,不是我去觉醒他们,还有谁呢?’伊尹想到天下的百姓,无论他是男人女人,假使不能沾到尧舜的因泽,就像自己把他们推陷沟中去一样。他把天下的重任,自己一肩担负起来,就像这样的。所以应允汤的聘请,马上向汤说,一定伐夏桀,救百姓呢!我没听说枉曲自身而能正人呀!何况污辱自身而正天下呢!圣人的行为,虽有不同,有的隐在山林,有的出仕朝廷,或是不屑就的,或是守在职位的,但总归使自身清白罢了。我只听说他用尧舜的道理来求汤,没有听说用宰割烹调的手艺去求汤呢。书经伊训篇说:‘天意要诛伐夏桀,初次攻讨,是从牧宫起始的,我辅仕汤开创事业,是从亳都起始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