胆部
属性:(足少阳属腑)
胆者。清虚之府。居半表半里之交。与肝为表里。气血足则胆气壮。气血虚则胆气怯。胆受邪
即阴阳交战。而寒热往来。故疟症之来不一。而总不离乎少阳也。然其担事之力。犹中正之
官。不偏不倚。决断出焉。
胆有表症。左关脉必浮而弦。其症为头汗。为寒热往来。
头汗者。寒邪将化火也。小柴胡汤加丹皮主之。寒热往来者。阴阳相争也。小柴胡汤主之。
胆之虚。左关脉必细软。其症为惊悸。为太息。
惊悸者。心血不足以壮之也。安神定志丸主之。太息者。气虚也。四君子汤主之。
胆之实。左关脉必洪。其症为胸满。为胁痛。为耳聋。
胸满者。邪气结聚也。小柴胡汤加枳壳、桔梗主之。胁痛者。邪入胆经。布之胁下也。小柴胡汤加山栀、
枳壳主之。耳聋者。气火上冲而闭也。逍遥散加蔓荆、石菖蒲、香附主之。或小柴胡汤。
胆之寒。脉左关必迟。其症为精滑。为呕吐。为舌苔滑。
精滑者。肢肿食少。心虚烦闷。坐卧不安。温胆汤主之。呕吐者。邪正相争也。小柴胡汤加藿香汤主之。
舌苔滑者。邪未化火也。二陈汤主之。
胆之热。脉左关必弦数。其症为口苦。为呕吐。为盗汗。为目眩。
口苦者。热在胆。胆汁泄也。小柴胡汤主之。呕吐者。胆移热于胃也。小柴胡汤加姜炒竹茹主之。盗
汗者。热开腠理也。小柴胡汤加丹皮主之。目眩者。胆附于肝。肝窍在目。热故眩也。小柴胡汤加山栀
主之。
胆部
属性:(补胆猛将)乌梅(次将)枣仁
(泻胆猛将)桔梗、青皮(次将)柴胡、香附、秦艽、川芎
(凉胆猛将)龙胆草(次将)青蒿、槐实
(温胆猛将)肉桂、细辛(次将)山茱萸
胆部
属性:温胆汤治胆气虚寒。梦遗精滑等症。
制半夏(一钱五分)枳实(八分)陈皮茯苓(各一钱五分)人参(一钱)熟地
炒枣仁(各三钱)远志(一钱)五味子(一钱)甘草(炙五分)生姜(三片)枣(一枚)
小柴胡汤四君子汤逍遥散(以上三方俱见)安神定志丸(见心部)二陈汤(见肝部)
大肠部
属性:(手阳明属腑)
大肠者。肾阴之窍。传道之官。受事于脾胃。而与肺金相表里。故肺气虚则肠若坠。而气为之
陷。肠液少则肺亦燥而鼻为之干。其呼吸甚密迩也。然肠口上接小肠。下通谷道。为诸脏泄
气之门。启闭一失职。而诸脏困矣。大肠无表症。皆属于里。
大肠虚者。气虚也。脉右尺必沉弱。其症为久痢。为脱肛。
久痢者。气血不足也。归脾汤、十全大补汤、补中益气汤加乌梅均可。脱肛者。气虚下陷也。
补中益气汤加荷叶主之。
大肠实者。胃实移热也。脉右尺必洪实。其症为便闭。为脏毒。为燥渴谵语发狂。为肠痈。
便闭者。实火闭也。小承气汤主之。脏毒者。肠胃不清。下如鱼肠。如豆汁也。芍药甘草汤主之。燥渴
谵语发狂者。燥屎不出也。小承气汤主之。肠痈者。当脐而痛。溺数如淋。千金牡丹皮散主之。
大肠寒者。积冷也。脉右尺必沉迟。其症为久痢。为便血。
久痢者。腹绵绵痛。寒积在肠也。鸦胆子包粉团吞之。便血者。肢冷喜热。寒在肠也。附子理中
汤加归、芍主之。
大肠热者。肺经移热居多。脉右尺必数。其症为便血。为肠风。为脱肛。
便血者。口燥唇焦。热在肠也。芍药甘草汤加黄芩、丹皮、生地。肠风者。脏腑有热。风邪乘之。
故下血而腹不痛。清魂散主之。脱肛者。肠有火则脱出难收。肿而痛也。三黄解毒汤加知母、荷叶主之。
大肠部
属性:(补大肠猛将)淫羊藿、罂粟壳(次将)诃子肉、百合
(泻大肠猛将)大黄、桃仁、雷丸、麻仁、升麻、紫草(次将)秦艽、旋复花、郁李仁、
杏仁、大腹皮、白芷、梨汁
(凉大肠猛将)黄芩、黄柏(次将)地榆、槐实、知母、连翘
(温大肠猛将)胡椒、破故纸、枸杞(次将)当归
大肠部
属性:千金牡丹皮散治肠痈。
丹皮苡仁(各五钱)栝蒌仁(一钱五分)桃仁(十二粒研)
水煎服。如大便闭。加大黄钱半。当归三钱。
鸦胆子方治久痢。寒积在肠。
用鸦胆子一个蒸透。将米粉包作团子蒸熟。以开水囫囵吞下。空心服。
清魂散治肠风下鲜血。而腹不痛者。
荆芥(炒黑三钱)当归(五钱)
十全大补汤补中益气汤附子理中汤小承气汤(以上诸方俱见)归脾汤(见心
部)芍药甘草汤(见肝部)三黄解毒汤(见胃部)
小肠部
属性:(手太阳属腑)
小肠者。受盛之官。化物出焉。其上口即胃下口。水谷由此而入。其下口即大肠上口。此处泌
别清浊。俾水液注入膀胱。滓秽流入大肠。是腑中之有鉴别者。故与心相表里。脉附于膀胱
而在左尺。小肠无表症。皆属于里。
小肠虚。左尺脉必细软。其症为溺赤短。为腰痛。
溺赤短者。水不胜火也。生地黄汤主之。腰痛者。水不足也。六味地黄丸主之。
小肠实。左尺脉必洪弦。其症为小肠气。为交肠。
小肠气者。气滞下焦。脐下转痛。失气则快也。橘核丸主之。交肠者。阴阳拂逆。大小
肠交也。五苓散主之。
小肠寒。左尺脉必迟。其症为咳嗽失气。
咳嗽失气者。小肠嗽也。止嗽散加芍药主之。
小肠热。左尺脉必数。其症为溺涩溺短。
溺涩溺短者。湿热壅滞也。导赤散主之。
小肠部
属性:(补小肠猛将)生地
(泻小肠猛将)木通(次将)瞿麦、海金沙、川楝子、苡仁、赤芍、赤茯苓、灯草
小肠部
属性:生地黄汤六味地黄丸五苓散止嗽散(俱见)导赤散(见心部)橘核丸(见肝部)
三焦部
属性:(手少阳属腑)
三焦者。人生三元之气。脏腑空处是也。上焦心肺居之。中焦脾胃居之。下焦肝肾膀胱大小
肠居之。其气总领脏腑营卫经络。内外左右上下之气。三焦通则竟体调和。斯其职已。
三焦之病。属于脏腑。并无另立病名。
三焦部
属性:(补三焦猛将)淫羊藿、黄
(泻三焦猛将)青皮、木香(次将)柴胡、香附
(温三焦次将)乌药、白豆蔻、胡桃
(凉三焦次将)山栀、麦冬、黄柏、地骨、青蒿、连翘
心包络部
属性:(手厥阴属腑)
心包络者。即膻中。与心相附。居膈上。代君行事。臣使之官。喜乐出焉。其见证有手中热。心中
大热。面黄目赤。心中动诸端。而要之包络之病。即心部之病也。言心不必更言包络矣。
儿科论治
属性:小儿之病。百倍难于方脉。其疾痛痒不能自言。旁人又不能代言。全恃医家以意揣之。揣
之不合。杀人易于反掌。即揣得其当。而小儿纯阳之体。易虚易实。药一过分。变幻百端。此非
绝顶聪明。好学深思。心知其意者。未易胜任也。至于护惜之深。姑息之至。则饱暖失宜。果物
恣食。畏苦废药。或求速杂投。则又非医家之咎矣。然揣之之法。不过辨其表里虚实寒热。其
法与方脉无异。其症亦与方脉同。方脉中之病。小儿亦无不有也。故不能儿科者。或能治方
脉。不能方脉者。必不能治儿科。
初生保治
属性:初生三朝。即用三黄汤解其胎毒。服三四日后。每日投金银花汤。至弥月而止。可保其痘稀。
而少疮疹之患。若遇寒冬之月。或小儿体寒质薄。则专用金银花汤亦可。弥月间声直发搐。
撮口脐风。是胎风也。俗名腹里惊。因其母肝气素郁。儿禀受之。再浴时断脐时。或有进风。得
外风则内风动。此症发之太早。泣不出声。泣而无泪者。皆难治。治法。痰盛者先治痰。火盛者
先清火。或用益黄散治之。视其牙龈有泡。急以绵裹指擦破之。用青黛、冰片。略涂口内为妙。
至三岁以前。形质微弱。无脉可凭。但察其脉之强弱缓急而已。须更审其食指寅卯辰三关。
男左女右。食指近手第一节为寅关。次节为卯关。上节为辰关。凡儿有病。必有脉纹外现。如
现纹在寅关。不过卯关者易治。连卯关者难治。过辰关者更难治。若一条纹。从寅关直透卯
透辰者必死。其纹青色为风。紫为泻利。青紫为肝木乘脾。红则为热。合之唇舌面色。亦可得
其大概也。三岁后六七至为平脉。四五至为寒。九十至为困。脉弦急为气不和。沉缓为伤食。
促结为虚惊。浮为风。沉细为寒。脉乱者不治。
外热内热辨
属性:外热与内热不同。外热者。身终日发热。或拘束肢冷。外有清涕咳嗽。头痛鼻塞之象。内则脉
浮而不渴。此外解之症也。不可用凉药。宜荆防散表之。得汗自愈。内热者。如夜热潮热。昼轻
夜重。病最缠绵。或口渴。或腹胀。或盗汗。其症有因伤食停痞。伏燥伏火。阴虚阳虚等异。宜分
别而治。此内解之症也。不可用表药。伤食者。保和丸加地骨皮消之。停痞者。和中丸加鳖甲、
牡蛎消之。伏燥者。贝母栝蒌散润之。伏火者。黄芩芍药汤加山栀、丹皮等清之。阴虚者。蒿皮
四物汤退之。阳虚者。四君子汤养之。此等热久必伤阴。日渐削瘦。成为疳痨。慎勿忽视。
非惊论
属性:方脉中有中寒中暑诸症。时医混以为中风。东垣、景岳以非风别之。善矣。儿科有急惊风慢
惊风二症。不惟惊字全无干涉。即风字亦未可混称。乃自有惊风之名。而滥以丸子相投。从
此小儿之遭其劫者。不知万万矣。试思惊字何解。凡受吓者谓之惊。吓则神魂失守。心神恍
惚。惕惕悸动。唯心虚者易犯此。在方脉中亦有之。儿科中大惊猝恐一症。即此候也。是真惊
也。故用药以人参、五味、枣仁、丹参等安神定魂为主。断无有攻痰散风而能治惊症者。且风
字亦有二义。在外感则为风邪。宜用表散。在内病则为肝风。宜用镇息。今混言之曰风。究竟
外风乎。内风乎。治外风之药不可以治肝。治肝风之药不可以解表。甚矣哉其混也。盖时俗
所谓急惊风者。痰火闭也。小儿受暑热则生火。乳积则生痰。痰火相搏。则血虚而肝失所养。
肝主筋。筋脉干热则抽搐。故外作拘挛。面现青色。是肝燥而风内动。非外风也。是痰火闭其
窍。而目窜牙紧发厥。非吓惊也。但利其窍。清其火。降其痰。则神醒矣。此症即不医亦能自醒。
而漫以惊风名之可乎。世俗所谓慢惊风者。脾虚生风也。小儿或吐或泻。久则脾虚。肝木乘
之。手足微搐。是内风侮土。非外风也。阳衰神怠。气息短促。是中气脱乏。非吓惊也。宜补其脾。
回其阳。则土振而木静矣。此症不补必死。而谬以惊风名之可乎。且急惊为实火症。慢惊为
虚寒症。如水火然。治急惊药不可以治慢。治慢惊药不可以治急。而世俗竟有以一粒丹丸。
名之曰治急慢惊风。欺人乎。欺天乎。兹特并揭之曰非惊。而分为痰火闭症。木侮土症。则为
实为虚。当各求其病源而治之。而小儿庶不至于枉死。
第7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