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出版文学> 唐玄宗御注道德真经>第5章
  將欲歙之章第三十六
  將欲歙之,必固張之。將欲弱之,必固強之。將欲廢之,必固興之。將欲奪之,必固與之。是謂微明。
  經云:正言若反,《易》云:巽以行權。權,反經而合義者也。故君子行權貴於合義,小人用之則為詐譎。孔子曰:可與立,未可與權。信矣。故老君前章云執大象,斯謂之實。此章繼以歙張,是謂之權。欲量眾生根性,故以權實覆卻相明,令必致於性命之域。而惑者乃云非道德之意,何其迷而不悟哉?故將欲歙斂眾生情欲,則先開張,極其侈心,令自困於愛欲,則當歙斂矣。強弱等
  義,略與此同。此道甚微,而效則明著,故云是謂微明。
  柔弱勝剛強。
  巽順可以行權,權行則能制物,故知柔弱者必勝於剛強矣。
  魚不可脫於淵,國之利器,不可以示人。
  脫,失也。利器,權道也。此言權道不可以示非其人,故舉喻云:魚若失淵,則為人所擒,權道示非其人,則當竊以為詐譎矣。
  道常無為章第三十七
  道常無為,而無不為。侯王若能守,萬物將自化。
  妙本清靜,故常無為。物恃1以生,而無不為也。侯王若能守道無為,則萬物自化。君之無為,而淳樸矣。
  化而欲作,吾將鎮之以無名之樸。
  言人既從君上之化,已無為清淨,而復欲動作有為者,吾將以無名之樸而鎮靜之。無名之樸,道也。
  無名之樸,亦將不欲,不欲以靜,天下將自正。
  言人君既以無名之樸鎮靜蒼生,不可執此無名之樸而令有迹,將恐尋迹喪本,復入有為,故於此無名之樸,亦將兼忘,不欲於無欲,無欲亦亡,泊然清浄,而天下自正平矣。
  唐玄宗御註道德真經卷之二竟
  1恃:原作『時』,據敦煌卷子改。
  德經上
  上德不德章第三十八
  上德不德,是以有德。下德不失德,是以無德。
  德者道之用也,莊子曰:物得以生謂之德,時有淳醨,故德有上下。上古淳樸,德用不彰,無德可稱,故云不德,而淳德不散,無為化清,故云是以有德。建德下衰,功用稍著,心雖體道,迹涉有為,執德可稱,故云不失。迹涉矜有,比上為粗,故云是以無德也。
  上德無為,而無以為。
  知無為而無為者,非至也。無以無為而無為者,至矣。故上德之無為,非徇無為之美,但含孕淳樸,適自無為,故云而無以為,此心迹俱無為也。
  下德為之,而有以為。
  下德為之者,謂心雖無為以功用彰著,而迹涉有為,故云為之。言下德無為而有所以為,此心無為而迹有為也。
  上仁為之,而無以為。
  仁者兼愛之名,下德衰而上仁見,所以為兼愛之仁,故云為之。行仁而忘仁,亦欲求無為,故云而無以為。此則心有為而迹無為也。且上仁稱無為者,據迹欲無為而方上義爾,未可以語下德之有為也。
  上義為之,而有以為。
  義者裁非之義,謂為裁非之義,故曰為之。有以裁非斷割,令得其宜,故云而有以為,此心迹俱有為也。
  上禮為之,而莫之應,則攘臂而仍之。
  六紀不和,則為禮以救之,故曰為之。禮尚往來,不來非禮,行禮於彼,而彼不應,則攘臂而怒,以相仍引也。
  故失道而後德,失德而後仁,失仁而後義,失義而後禮。
  失道者,失上德也,上德合道,故云失道。夫道德仁義者,時俗夷險之名也,故道衰而德見,德衰而仁存,仁亡而義立,義喪而禮救,斯皆適時之用爾。故論禮於淳樸之代,非狂則悖,忘禮於澆醨之日,非愚則經,若能解而更張者,當退禮而行義,退義而行仁,退仁而行德,忘德而合道,人反淳樸,則上德之無為也。
  夫禮者,忠信之薄而亂之首。
  制禮者,為忠信衰薄而以禮為救亂之首爾,用禮者,在安上理人,豈玉帛云乎哉!
  前識者,道之華而愚之始。
  識者,人之性識也,謂在人性識之前,而制此檢外之禮,雖欲應時,實喪淳樸,故云道之華。禮以救亂,所貴同和,而失禮意者,則將矜其玉帛,貴其跪拜,如此之人,故為愚昧之始。
  是以大丈夫處其厚,不處其薄,居其實,不居其華。
  有為者,道之薄。禮義者,德之華。故聖人處無為之事,其厚也,不處其薄矣。退禮義之行,其華也,自居其實矣。
  故去彼取此。
  去彼華薄,取此厚實。
  昔之得一章第三十九
  昔之得一者,
  一者,道之和,謂冲氣也。以其妙用在物為一,故謂之一爾。
  天得一以清,地得一以寧,神得一以靈,谷得一以盈,萬物得一以生,侯王得一以為天下正,其致之。
  物得道用,因用立名,道在則名立,用失而實喪矣。故天清、地寧、神靈、谷盈,皆資妙用以致之,故云其致之。
  天無以清將恐裂,地無以寧將恐發,神無以靈將恐歇,谷無以盈將恐竭,萬物無以生將恐滅,侯王無以貴高將恐蹶。
  得一者不可矜其用,故誡云:天無以其清而矜之,將恐分裂;地無以其寧而矜之,將恐發泄;神矜則靈歇,谷矜則盈竭,物矜則生滅,侯王矜其貴,則將顛蹶矣。聖教垂代,本為生靈,雖遠舉天地之清寧,而會歸只在於侯王守雌用道爾,故下文云。
  故貴以賤為本,高以下為基。
  侯王貴高,兆民賤下,為國者以人為本基,當勞謙以聚之,令樂其愷悌之化,不有離散。
  是以侯王自謂孤寡不穀,此其以賤為本邪,非乎?
  孤寡不穀,則凡情所惡,侯王自稱,以謙為本。非乎者,明是以賤為本爾。
  故致數輿無輿。
  數輿則無輿,輪轅為輿本,數貴則無貴,賤下為貴本。轅為輿本,當存轅以定輿,賤為貴本,當守賤以安貴。將戒侯王,以賤為本,故政此數輿之談也。
  不欲琭琭如玉,落落如石。
  琭琭,玉貌,落落,石貌。以賤為本。
  反者道之動章第四十
  反者道之動,
  此明權也,反者取其反經合義。反經合義者,是聖人之行權,行權者是道之運動,故云反者道之動也。
  弱者道之用。
  此明實也。弱者取其柔弱雌靜,柔弱雌靜者,是聖人處實。處實者,是道之常用,故云弱者道之用也。
  天下之物生於有,有生於無。
  天實之於權,猶無之生有,故行權者貴反於實用。有者必資於無,然至道冲寂,離於名稱,諸法性空,不相因待,若能兩忘權實,雙泯有無,數輿無輿,可謂超出矣。
  上士聞道章第四十一
  上士聞道,勤而行之。
  了悟故勤行。
  中士聞道,若存若亡。
  中士可上可下,故疑。疑則若存若亡。
  下士聞道,大笑之。
  迷而不信,故笑。
  不笑不足以為道。
  不為下士所笑,不足以為玄妙至道也。
  建言有之:
  建,立也。將欲立言,明些三士於道不同。
  明道若昧,進道若退,夷道若纇。
  上士動行,於明若昧,於進若退,於夷若纇,故中士疑而下士大笑之。
  上德若谷。
  虛緣而容物。
  大白若辱。
  純潔而含垢。
  廣德若不足。
  大成而執謙也。
  建德若偷。
  立功而不衒。
  質真若渝。
  淳一而和光。
  大方無隅。
  不小立圭角。
  大器晚成。
  且無近功。
  大音希聲。
  不飾小言說。
  大象無形。
  故能應萬類也。
  道隱無名。
  功用不彰,無名氏。
  夫唯道,善貸且成。
  雖隱無名氏而實善,以冲和妙用資貸萬物,且成熟之。
  道生一章第四十二
  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
  一者冲氣也,言道動出冲和妙氣,於生物之理未足,又生陽氣,陽氣不能獨生,又生陰氣,積冲氣之一,故云一生二。積陽氣之二,故云二生三也。
  三生萬物。
  陰陽含孕,冲氣調和,然後萬物阜成,故云三生萬物。
  萬物負陰而抱陽,冲氣以為和。
  萬物得陰陽沖氣生成之故,故負抱陰陽,含養沖氣,以為柔和也。
  人之所惡,唯孤寡不穀,而王公以為稱。
  萬物皆以冲和之氣為本,而冲氣和柔守本者,當須謙卑柔弱,故王公至尊,而稱孤寡不穀者,以謙柔為本故也。
  故物或損之而益,益之而損。
  自損者,人益之。自益者,人損之。
  人之所教,亦我義教之。
  老君云:人君所欲立教教人者,當以吾此柔弱謙卑之義以教之。
  強梁者不得其死。
  強梁之人,動與物亢,求益而損,物或繫之,故不得其死。
  吾將以為教父。
  吾見強梁者亡,柔弱者全,故以柔弱之教為眾教之父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