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出版文学> 唐玄宗御注道德真经>第2章
  載營魄章第十
  載營魄抱一,能無離乎?
  人生始化曰魄,既生曰魂。魄則陰虛,魂則陽滿,言人載虛魄,常須營護復陽。陽氣充,魄則為魂,魂能運動,則生全矣。一者,不雜也。復陽全生,不可染雜,故令抱守淳一,能無離身乎?
  專氣致柔,能如嬰兒乎?
  專一冲氣,使致和柔,能如嬰兒,無所分別。
  滌除玄覽,能無疵乎?
  玄覽,心照也。疵,瑕病也。滌除心照,使令清净,能無瑕病。
  愛民治國,能無為乎?
  愛養萬人,臨理國政,能無為乎?當自化矣。自上營魄,皆教修身。身修則德全,故可為君矣。
  天門開闔,能為雌乎?
  天門,曆數所從出。開闔,謂治亂。言人君應期受命,能守雌靜,則可以永終天祿矣。又解云:《易》曰:一闔一闢謂之變,言聖人撫運,應變無常,不以雄成,而守雌牝,亦如天門開闔,虧盈而益謙也。
  明白四達,能無知乎?
  人君能為雌靜,則萬姓樂推其德,明白如日四照,猶須忘功不宰,故云能無知乎?
  生之畜之,生而不有,為而不恃,長而不宰,是謂玄德。
  令物各遂其生,而畜養之。遂生而不以為有修,為而不恃其功,居長而不為主宰,人君能如此者,是謂深玄之德矣。
  三十輻章第十一
  三十輻共一轂,當其無,有車之用。
  此明有無功用,相資而立。三十輻者,明造車也。共一轂者,因言少總眾。夫轅箱之有,共則成車,車中空無,乃可運用。若無轅箱之有,亦無所用之車。車中若不空無,則轅箱之有,皆為棄物。
  埏埴以為器,當其無,有器之用。
  埏,和也。埴,土也。陶匠和土,為瓦缶之器。
  鑿戶牖以為室,當其無,有室之用。
  古者陶穴以為室宇,亦開戶牖,故云鑿爾。
  故有之以為利,無之以為用。
  有體利無,以無為利。無體用有,以有為用。且形而上者曰道,形而下者曰器,將明至道之用,約形質以彰,故借粗有之利無,以明妙無之用有爾。
  五色章第十二
  五色令人目盲,五音令人耳聾,五味令人口爽。
  目悅青黃之觀,耳耽宮徵之音,口燕芻豢之味,傷當過分,則坐令形骸聾盲。
  馳騁田獵,令人心發狂。
  馳騁代務,耽著有為,如彼田獵,唯求殺獲,日以心鬥,逐境奔馳,靜而思之,是發狂病。
  難得之貨,令人行妨。
  性分所無,求亦不得。妄求難得,故令道行有所妨傷也。
  是以聖人為腹不為目,故去彼取此。
  取此含受之腹,去彼妄視之目。
  寵辱章第十三
  寵辱若驚。
  操之則慄,捨之則悲,未忘寵辱,故皆驚也。
  貴大患若身。
  身為患本,矜貴其身,即如貴大患矣。此合云貴身如貴大患,而乃云貴大患如身者,欲明起心貴身,即是大患。有貴即身是大息,故云貴大
  息如身。若,如也。此上兩句正標。
  何謂寵辱?寵為下,
  前標寵辱如驚,恐人不了,故問何謂寵辱?夫得寵驕盈,無不生禍,是知寵為辱本,故答云寵為下矣。
  得之若驚,失之若驚,是謂寵辱若驚。
  寵辱循環,寵為辱本。凡情惑滯,驚辱而不驚寵,故聖人戒云:汝之得寵,當如汝得辱而驚,則汝之失寵得辱,亦如吾戒,汝得寵而驚懼也。故結云是謂寵辱若驚。
  何謂貴大患若身?
  恐人不曉即身是患本,故問之。
  吾所以有大患者,為吾有身。
  身相虛幻,本無真實,為患本者,以吾執有其身,痛瘥寒溫,故為身患。
  及吾無身,吾有何患?
  能知天地委和,皆非我有,離形去智,了身非身,同於大通,夫有何患?
  故貴以身為天下,若可寄天下。愛以身為天下,若可託天下。
  此章首標寵辱之戒,後以寄託結成者,寵辱若驚,未忘寵辱貴愛。以為未忘貴愛,故以辱校寵,則辱不如寵。以貴方愛,則貴不如愛。驚寵辱者,尚有寵辱介懷,存貴愛者,未為謙忘天下。故初則使驚寵如辱,後欲令寵辱俱忘,假寄託之近名,辯兼忘之極致。忘寵辱則無所復驚,忘身則無為患本,忘天下則無寄託之近名。
  視之不見章第十四
  視之不見名曰夷,
  此明道也。夷,平易也。道非色,故視不可見。以其於無色之中而能色焉,故名曰夷。
  聽之不聞名曰希,
  希者,聲之微也。道非聲,故聽之不聞。以其於無聲之中獨能和焉,故名曰希。
  搏之不得名曰微。
  搏,執持也。微,妙也。道無形,故執持不得。以其於無形之中而能形焉,故名曰微。
  此三者不可致詰,故復混而為一。
  三者將以詰道,道非聲色形法,故詰不可得,但得夷希微爾。道非夷希微,故復混而為一。
  其上不皦,其下不昧。
  在上者必明,在下者必昧,唯道於上非上,在上亦不明。於下非下,在下亦不昧也。
  繩繩不可名,復歸於無物。
  繩繩者,運動不絕之意。不皦不昧,運動無窮,生物之功,名目不得,非物能物,故常生物而未始有物,妙本湛然,故云復歸於無物。
  是謂無狀之狀,無物之象,是謂惚恍。
  是謂無形狀之狀,無物質之象,不可名有,不可者無,無有難名,故謂之惚恍。
  迎之不見其首,隨之不見其後。
  無始,故迎之不見其首。無終,故隨之不見其後。
  執古之道,以御今之有。
  執古無為之道,以御今有為之事,則還返淳樸矣。
  能知古始,是謂道紀。
  能知古始所行,是謂道化之紀綱。
  古之善為士者章第十五
  古之善為士者,微妙玄通,深不可識。
  士,事也。言古之善以道為事者,於彼微言妙道,無不玄鑒通照,而德容深邃,不可識知。
  夫唯不可識,故強為之容。
  夫唯德量難識,故強為容狀以明之,謂下文。
  豫若冬涉川,
  豫,閑豫也。善士於代閑法,如涉冬川,眾人貪著,故畏懼,今我不染,故閑豫也。
  猶若畏四鄰,
  猶豫,疑難也。上言善士不染故閑豫,及觀行事,甚疑難,如今代人懼鄰戒。
  儼若客,渙若冰將釋。
  雖則儼然若客,無所造為,而不凝滯於物,渙然若春冰之釋散也。
  敦兮其若樸,
  雖渙然冰釋,曾不自矜,而能敦厚,若質樸無所分別。
  曠兮其若谷,
  其德量曠然寬廣,無所含容,若彼空谷。
  渾兮其若濁。
  和光混迹,若濁而清。
  孰能濁以靜之,徐清。
  孰,誰也。誰能於彼渾濁,以靜澄止之,令徐自清乎?
  孰能安以久動之,徐生。
  誰能安靜於此清以久,更求勝法,運動修行,令清靜之性,不滯於法,而徐動出也。生猶動出也。
  保此道者,不欲盈。
  欲保此徐清徐生之道,當須無所執滯,若執清求生,是謂盈滿,將失此道。故云不欲盈。
  夫唯不盈,故能弊,不新成。
  夫唯不盈滿之人,故能以新證之,行為弊薄,不以其新成而滯著也。
  致虛極章第十六
  致虛極,守靜篤。
  虛極者,妙本也。言人受生皆稟虛極妙本,及形有受納,則妙本離散。今欲令虛極妙本必致於身,當須絕棄塵境染滯,守此雌靜篤厚,則虛極之道自致於身也。
  萬物并作,吾以觀其復。
  老君云:何以知守雌靜則能致虛極乎?但觀萬物動作云為,及其歸復,常在於靜,故知爾。
  夫物芸芸,各復歸其根。
  又云所以知萬物歸復常在於靜者,為物華葉芸芸,生性皆復歸於其根本,故有作云云者,動作也。言夫物云云動作者,及其歸復皆在根本爾。
  歸根曰靜,靜曰復命。
  華葉云云者,生性歸根則靜止矣。人能歸根至靜,可謂復所稟之性命。
  復命曰常,知常曰明。
  守靜復命,可謂有常。知守常者,更益明了。
  不知常,妄作凶。
  不恒其德,或承之羞,失常妄作,窮凶必至矣。
  知常容,
  知守真常,則心境虛靜,如彼空谷,無不含容。
  容乃公,
  含容應物,應物無心,既無私邪,故為公正。
  公乃王,
  能公正無私者,則為物所歸往。
  王乃天,
  群物樂推,如天之覆,則與天合德。
  天乃道,
  王德如天,乃能行道。
  道乃久。
  道行天下,乃可以久享福祚矣。
  歿身不殆。
  同天行道,則終歿其身,長無危殆之事矣。
  太上章第十七
  太上,下知有之。
  太上者,淳古之君也。下知者,臣下知上有君,尊之如天而無施教有為之迹,故人無德而稱焉。
  其次,親之譽之。
  逮德下衰,君行善教,仁見故親之,功高故譽之。
  其次,畏之侮之。
  德又下衰,君多弊政,人不堪命,則驅以刑罰,故畏之。懷情相欺,明不能察,故侮之。
  信不足,有不信。
  畏之侮之者,皆由君信不足,故令下有不信之人。
  猶其貴言。
  親之譽之者,由君有德教之言,故貴其言而親譽之。
  功成事遂,百姓謂我自然。
  功成而不執,事遂而無為,百姓日用而不知,謂我自然而成遂,則太上下知有之之謂也。
  大道廢章第十八
  大道廢,有仁義。
  澆淳散樸,大道不行,曰仁與義,小成遂作。濡沬生於不足,凋弊起於有為,然則聖人救代之心未嘗異,而夷險之迹不得一爾。
  智慧出,有大偽。
  用智慧者,將立法也。法出而奸生,則有大偽矣。并竊符璽,可不信然?
  六親不和,有孝慈。
  父子夫婦兄弟,六親也。疏戚無倫,不和也。各親各子,有孝慈也。皆由失道,故有偏名也。
  國家昏亂,有忠臣。
  太平之時,上下交足,何異名乎?昏亂之日,見危致命,有忠臣矣。
  絕聖棄智章第十九
  絕聖棄智,民利百倍。
  絕聖人言教之迹,則化無為。棄凡夫智詐之用,則人淳樸。淳樸則巧偽不作,無為則矜徇不行。人抱天和,物無天枉,是有百倍之利。
  絕仁棄義,民復孝慈。
  絕兼愛之仁,棄裁非之義,則人復於大孝慈矣。
  絕巧棄利,盜賊無有。
  人矜偏能之巧,必有争利之心,故絕巧則人不争,棄利則人自足。足則不為盜賊矣。
  此三者,以為文不足,故令有所屬。
  此三者但令絕棄,未示修行,故以為文不足垂教,更令有所屬者,謂下文也。
  見素抱樸,少私寡欲。
  見真素,抱淳樸,少私邪,寡貪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