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清境內秘經第五
諸經功德,歷劫秘藏華堂宮室寶蘊之內,不敢輕洩於下世,今幸得聞。若有受持之人行道演說,持誦真經,皆當以五色花置笥中,每行道唱善,則四散虛空,名為散花,以陳志願。讀誦此經,皆當先遶經一匝,捻香禮拜,三禮,平座,行浄水,執香薰浄行經,思神集氣,讚詠歸依,恭伸啟請,方獲福報,不可思議。天真隱秘,不明於世,所以修真養氣之士難知要典。我今略明,汝當聽受,無復異念,乃可得聞。至士以不語為養氣,此保氣也,則失之昏;以入清出濁為養氣,此換氣也,則失之虛。昏則氣散神狂,真靈自厭,終無所歸。虛者丹田無寶,徒勞吐納,終不能住。此皆非養氣,所以招致病,認為胎息,自傷性命。如此之流,誤者甚多。上咽下搐,聚氣修神,指作還丹,自傷性命。如此之流,誤者甚多。綿綿若存,委氣而和神,出息入息,要住,納之不出,閉氣而鍊形,一咽復一咽,雙收兩夾,以虛咽為法,是借氣取水,灌溉之術也,認為已固身田,反以自虛。如此之流,誤者甚多。正坐昇身,氣滿四大,血絡通行,營護和暢,是布氣焚身之法。若此皆非養氣,而認為凝神坐忘,反喪身害命。如此之流,誤者甚多。凡此等事者,皆術也,術立則道消。所謂修真者,當因術以明道,而至於道;因天地生成而求乎道,則得乎道。失道者,以虛無自然之氣而生混沌而全乎道,混沌鑿七竅而混沌死,而有天地,天地判而難全乎道。天地會陰陽而動,神氣發用,生人、禽獸;神氣靜而生草木、山石。及其人以男女會合而生,草木以種,則天地化生之機已滅。凡應以術,是無天地之機,安可言道?夫修真養氣是全道,應天地氣為修真養氣,以至湛然常應常靜,處於無事而若有事,處於有事而若無事,可言道矣。而說偈曰:
此道一行,而無有形。安可有術,略明其粗。
一切眾生,咸皆解脫。以勸導人,令入真門。
是可希有,現作無窮。用之不盡,因以導人。
施以無畏,學者正意。莫迷一術,結種種願。
太清境真一經第六
真一之氣因道而生,受氣而生,受氣而成,而謂之命。自真一稟形,能全其性。性命之動,皆主乎心。心若有所思,則謂之意。意之運動,有所思慮,而謂之志。思慮以至成事,而無不固者,謂之智。智周萬物謂之慮。動以營身謂之魂。靜以鎮身謂之魄。流行骨肉謂之血。保形養神集氣謂之精。神和而悅,氣清而快,謂之和。神集氣而後有所營護,總括百骸,謂之身。眾象備見謂之形。塊然不動謂之質。形貌可則謂之體。小大有分謂之軀。眾思不得謂之神。漠然變化謂之靈。氣來入身謂之生,氣去于形謂之死。所以通生謂之道。道者,有而無形,無而有精,變化不測通神。群生自得其生,自得其養,所以全道乎粗,亦得其生成,皆當自然,不可逆理。汝等當依吾言,以廣教化,不得邪生別見,以亂正真。勸人修道,即以修心;教人修心,自可見道。道不可得見,因心以見;道不可得聞,因心以聞。夫聞見於道,皆因以心;心不可常,用道以守。若非以道守,隨心聞見,則是入邪宗,永不解脫,永不聞法。是以諸天仙眾、諸天大聖至真天真,無鞅數眾曾聞我法,方得知道。若更能虛心,以遣其實,無心以遣其有,定心以令其不動,靜心以令其不亂,正心以令其不邪,清心以令其不濁,浄心以令其不穢。汝等非不明此,而欲常勤其行,莫令退悔,莫令障礙。當知一切法皆應如是。若於其中,復生他見,自迷正道,無復見解,別生思想,以為智慧,迷亂身心,反不知道,反傷正氣。如此眾等,是其先世得是因緣尚淺,故於正教自生障礙。我今演說,汝皆當明是心,轉轉教人,令其心直,不得反覆。心平無復高下,心明終不暗昧,心通無有滯礙,即於清靜身心,解悟諸心,了見一切。如是功德具足,不可思議,不可稱量,悉皆圓滿。而說偈曰:
汝等一切,未見未聞,從今以去,悉見悉聞。
當歸依道,行此事時,嘆其功德,入功德海。
無為會道,念心發心,無量因緣,無量果報。
無為之法,成道名字,無礙解脫,是名真道。
第15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