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出版文学> 道德真经注5>第4章
  大國者下流,天下之交。
  交,會也。海在乎眾流之下,百川於是交歸。理國者自視缺然,萬國所以同會。
  天下之交,牝常以靜勝牡。
  牝雌而靜,牡雄而動。夫靜可以制動,陰可以屈陽,故知謙撝伏跨企,柔弱勝剛強也。
  故大國以下小國,則取小國;小以下大國,則聚大國。
  以謙為德,則可以容人。未能卑退,不可取聚。
  故或下而取,或下而聚。
  結二國也。
  夫大國不過欲兼畜人,小國不過入事人。
  國之大也,又欲遠扇於皇風。境之小焉,不過遐欽於道化也。
  夫兩者各得其所欲,故大者宜為下。
  扇皇風者,遠覃於聲教。欽道化者,來服於禮儀。俱稱所懷,各得所欲。衣冠是一,文軌大同,仍恐大者蔑小,貴者陵賤,重誠大者以為下也。
  六十二章
  道者萬物之奧,善人之所不寶。
  寶,重也。道本無形,理唯虛寂,無形苞之於有象,虛寂納之於動殖,故言萬物之奧也。淑人君子體正,可以重真,不肖下愚從邪,於焉輕道,故有寶不寶也。
  美言可以市尊,行可以加人。
  體道忘言,信言不美。飾非之辯,未可契真。喪實之言,豈足稱道。華辭惑眾,飾偽以為真。浮說亂人,以惡而善。適為可用之於市肆,焉能達德而懷道也。達至德者,忘之於彼我。悟自然者,混之於和同。豈可尊己而卑人,是我而非彼,自加於物上也。
  人之不善,奚棄之有?
  聖教所設,本以開曉於無知;妙道遐通,亦乃匠成於未悟。欲使善不善而皆善,知不知而共知,常善救人,寧容有棄20。
  故立天子,置三公。
  上古至淳,賢愚平等,身不失道,行合自然,人皆寶道也。逮乎三五已降,物漸澆漓,無君不可導人,有主方能化物。故上樹垂拱之君,下設論道之官,示之以好惡,誡之以禮,化彼不善,陶此淳風。
  雖有拱璧以先駟馬,不如坐進此道。
  古之徵士,先進以璧,次進以馬,故言以先駟馬也。夫倒置之徒,必須發之以蒙蔽。抱愚之者,亦宜耀之於智矩。作君上之心腹,為元首之股肱,義在匡救其惡,易宣風教。然而尚名者不安其分,妄規非次之榮。好寵者不以其道,唯希高貴之爵。驕奢自貽伊戚,遂並危亡之禍,未若增修至道,寵辱不驚也。
  古之所以貴此道者何?不日求以得,有罪以免?故為天下貴。
  自昔至今,重於此道者何謂也?求之非一日而得,行之,免百年之禍,保於福祿,絕於危亡,今古同尊,天人並貴也。
  六十三章
  為無為,事無事,味無味。
  息躁動,凝神於安靜。絕繁務,虛己於自然。除嗜欲,躭之於玄妙。
  大小多少,報怨以德。
  怨之生,或大或小。仇之起也,乍少乍多。涉有事之境,即拘斯累,怨怨相報,無有盡期。若能歸無為之大道,保自然之無累,遺玆混濁,味此清虛,咎過不生,怨讎不起,此報怨德也。
  啚難於易,為大於細。天下難事,必作於易,大事必作於小。
  作,起也。事之起也,必自易成難。物之生也,亦因小至大。所謀欲除難罪,必息於易。所慮欲除大惡,先折於小。根本若除,枝葉自喪也。
  夫輕諾必寡信,多易必多難。
  定辭必必信,輕諾必虛。難於所為罪業,生死皆易為。非法21之事,終始皆難。
  是以聖人猶難之,故終無難。
  輕為惡事,動入罪因。聖人叡哲聰明,猶尚難於有為之事,故得終始無難。况盲瞑之徒,不能重慎,欲免禍難,其可得乎也。
  六十四章
  其安易持,其未兆易謀,
  安,靜也。未兆,機不動也。患難防,惡難止。思除其惡,制之於未動。慮息其患,持之於安靜。惡兆無由得起,不謀自然無患,此謂上士防患。
  其脆易破,其微易散。
  罪小易滅,惡長難除。不能防之於未動,必須制之於微脆,此中士22除患也。
  為之於未有,
  所謂其安易持也。
  治之於未亂。
  所謂微脆易破。
  合抱之木,生於毫末;九重之臺,起於累土;千里之行,始於足下。為者敗之,執者失之。
  合抱之木,自小而成大。九重之臺,因下以至高。千里之行,從近以及遠。若制之以靜,毫末之罪不生,止之於微23,一簣之基易破。安然不動,千之行無至,若不能為之於未有,治之於未亂,為有為而不已,必至敗亡。執惡行以為是,終歸喪失。此謂下土闇於成事,以至敗亡。
  是以聖人無為故無敗,無執故無失。
  凡庸闇之於即事,故有敗失之非。聖人玄鑒於機前,無復有為之患。
  人之從事,常於幾成而敗之。慎終如始,則無敗事。
  幾,近也,凡人為惡,不能早除,惡事近成,自然已破。若能伺聖,去危求安,始不為非,終不獲罪,無得無失,何敗何成。
  是以聖人欲不欲,不貴難得之貨;學不學,備眾人之所過。
  凡情逐欲,賤道貴財。聖人不食,沉珠擲玉若也,修不為己,學乃為人。貪利則過生,争名則咎至。聖人無欲則遣利,絕學則忘名,不耀一己之能,防備眾人之過也。
  以輔萬物之自然而不敢為。
  物之性也,本乎自然,欲者以染愛累真,學者以分別妨道,遂使真一之源不顯,至道之性難明,不入於無為,但歸於敗失。聖人顯自然之本性,輔萬物以保真,不敢行於有為,導之以歸虛靜也。
  六十五章
  古之善為道者,非以明人,將以愚之。
  欲教今俗,先引古人。古人用道修身理國,不將奸智役心眩物,此非以明人也。含光藏耀,全真抱朴,分別智息,將以愚之也。
  人之難治,以其多知。
  君上守質,臣下歸淳。未假威刑,自然順化。若也不行虛寂道德,唯明奸巧智慧,智多亂甚,故難理也。
  故以智治國,國之賊;不以智治國,國之德。
  智慧奸巧傷害人深,國之賊也。質朴無知,任物自化,各事其業,俗樂家安,物我無傷24,君臣俱泰,國之德也。
  知此兩者亦楷式。常知楷式,是謂玄德。玄德深遠,與物反,然後迺至大順。
  用智不用智,兩者也。用之則賊害,不用則無傷。能知百姓無傷,此知理國楷模法式也。能知法式,本固邦寧,德之妙也。德妙不測曰深,尋求不逮曰遠。人皆用智,此獨用愚,學與物反也。不逆物性,任之自然,斯大順也。亦言道本虛玄,俗使滓穢,順俗求道,失之於真,反俗修德,入之於妙。入妙則無可無不可,歸真則無通無不通25。既其虛應無方,故能大順平等。
  六十六章
  江海所以能為百谷王者,以其善下之,故能為百谷王。
  此舉喻也。但海處卑下,故能為百谷之王。明聖人謙虛,為萬國之主也。
  是以聖人欲上民,以其言下之;欲先民,以其身後之。是以處上而人不重,處前而民不害。
  謙居物下有德,故推之以為上。退身度人懷道,故尊之以在先。百姓樂戴不以為重,人皆忠孝,誰有害心也。
  是以天下樂推而不厭。以其無争,故天下莫能與之争。
  無德,物所同厭。有道,人皆樂推。行揖讓之風,順萬物之化,誰當與争?
  六十七章
  天下皆以我大,不肖。夫唯大,故不肖。若肖久,其細。
  老君道尊德貴,誠可以為大也。然晦迹同塵,隱顯不測,不似於智,不似於愚,故言不肖不似。唯當大聖之人,故無所似。若形有定質,智有常分,的有所似,道有所對,此乃細碎之小人,豈是虛通之大聖也。
  我有三寶,寶而持之。一曰慈,二曰儉,三曰不敢為天下先。
  俗存於利,貴之以七珍。道在於真,重之以三寶。三寶之義,未是外求。若能仁惠於萬物,好生而惡煞,慈之義。薄賦輕傜,謙身節用,不奢不侈,儉之義也。忘己濟物,退身度人,不敢為天下先。持行修身,用此三者,安國寧家,寶之大。
  夫慈,故能勇;儉,故廣;不敢為天下先,故能成器長。
  慈心於物,物無害身。物既無害,自無前敵,以無敵故,故言勇也。用之奢侈,於事不足,行之儉約,處理有餘,周於遠大,故言廣。尚之於謙退,守之於雌柔,其德能普,謙光日新,為物所尊,故能成器長也。
  今捨其慈且勇,捨其儉且廣,捨其後且先,死矣。
  前明得三寶者,處慈而得勇,守儉而致廣,居後以至先。今明失三寶者,必竟不能行慈,苟且後知好勇;節行不能履儉,無度但當廣費,未解卑身處後,銳意欲在物先。好勇而不仁則亡,用26廣而不節則困,無德而居物先則危,故云死矣也。
  夫慈,以陣則勝,以守則固。天將救之,以慈衛之。
  以慈為用,不失其道。在於戰陣,必克前敵,故勝也。以之守固,無復傾危,遂言固也。以慈為心,玄天所以加護,故曰救之。至道於焉保守,故曰衛之。內明是非交戰為陣,解能破惑為勝,身不失道為守。與道同久曰固。自然無害,天將救也。外物不傷,道之衛也。
  六十八章
  古之善為士者不武,
  以慈來物,以德伏人,無鬥以力,不好以勇,無為而化,斯不武也。
  善戰不怒,
  能息寇亂,善戰。救物用慈,不怒。
  善勝敵不爭,
  道濟天下,四海來王。德綏寓內,五兵不作。物則靡之而不刃,故言勝敵。無心自然自受推,故言不争。
  善用人為下。
  使人不失方員之器,任物各得文武之村,善用。寬則得眾,謙則無咎,故言為下也。
  是謂不争之德,
  此結上不武不怒而能勝敵也。
  是謂用人之力,
  此結善用人為下,人為之盡力也。
  是謂配天,古之極。
  懷物以道,來遠用文。不戰而自勝,無争而獨尊。其德高大,近之上天。其化淳和,比之極古。內明虛心實腹,坐忘合道,不假威權,無勞勇猛,故言善為士者不武。泯是非之情,除愛憎之見,善戰不怒。物無害我,順而不逆,善勝敵不争。心王既靜,志在沖虛,耳目無擾,手足不勞,善用人為下。合自然之理,故曰配天。契首之真源,古之極也。
  六十九章
  用兵有言:
  引古兵法。
  吾不敢為主而為客,
  在國先舉為主,在陣先動,為主。先舉先動憍盈必危,今欲保全,故云敢為主。和而不唱,後而不先,故言而為客也。
  不敢進寸而退尺。
  不以兵強外侵,故云不進寸。而以
  積德內守,故云退尺也。
  是謂行無行,
  兵由彼起,我實不行,應物而行,無心而動,行無行也。
  攘無臂,
  怒而行兵,用兵所以攘臂,為客退尺,不假臂以攘之,故言攘無臂。
  執無兵。
  傷彼無道,為此執兵。兵以息兵,刑期無刑。未失慈義,慕道自歸,無兵可執也。
  禍莫大於侮敵,侮敵則幾亡吾寶。
  於煞不可常行於有事,道貴幽靜,是故制物以無為,務在安人,不令有害。若退失無為之道27,進無靜寇之兵,輕侮前敵,國破人亡28,禍之大也。國實人富,主聖臣賢,是名得寶。人亡粟盡,臣辱主危,近失吾寶。
  故抗兵相若,則哀者勝。
  兩邊舉眾,名曰抗兵。多少均齊故云相若。輕敵無備,貪而好煞者,劣也。靜必依道,動皆以律,不失於慈,慈能制物,哀者勝也。內明煩惱多端,非智不破,欲陳其法,故云用兵有言。為主必雄強,作客多雌弱。行人欲息動歸靜,知雄守雌,故云不敢為主而為客也。明道若昧,進道若退,學無所學,修無所修,不敢進寸而退尺也。識因緣之皆假,達理教之俱空,行無行也。非唯萬境虛寂,抑亦一身空淨,攘無臂也。內忘智慧,執無兵也。外絕情塵,仍無敵也。放情極欲,失道喪身,亡吾寶29也。智慧煩惱,二種恒隨,抗兵相若也。方便於智慧,微妙不失慈悲,漏盡或祛,蕭然無累,哀者勝。
  七十章
  吾言甚易知,甚易行。
  聖人設教,詞約理舉,照然義見,易知也。抱一30絕於多或,無為斷於有累,故易行也。
  天下莫能知,莫能行。
  凡情不遵於玄教,守愚未開於智慧,不識此道,莫能知也。迷倫有欲,弗習無為,棄正從邪,莫能行。
  言有宗,事有君。
  宗,本也。君,主也。以道德為本,其實易知。以無為為主,其實易行。失本逐末者多矣,不禮真宗,放情違性者眾焉。寧知君舉眾并皆如此,故云天下莫能知行。
  夫唯無知,是以不吾知。
  物皆闇或,內無一豪之鑒,故云無知。迷理失道,外無萬境之智,故不吾知也。
  知我者希,則我者貴。
  役役之輩,所重者名。喪眾之徒,所愛者利。少能體道,故言知我者希。若喪不歸,歸之由於正路;漂浪不返,返之入彼真源,道也。
  是以聖人披褐懷玉。
  順俗同塵,外示粗服,披褐也。玄德無染,純白光生,懷玉也。
  七十一章
  知不知,上;不知知,病。
  慧徹空有,智通真俗,知也。所照之境,觸境皆空,能鑒之智,無智不寂,能所俱泯,境智同忘,不知也。照然
  知如無照,知如不知,此為上德也。不知強知,多知多失,傷身損命,知之病也。
  是以聖人不病,以其病病,是以不病。
  聖本遺知,是以不病。痛彼眾生有強知之病,以其病病也。痛惜眾生雖為軫慮而分別,塵累不染,聖人是以不病。亦言以其病病者,言眾人為分別之病所病也,故言是以不病也。
  七十二章
  民不畏威,則大威至。
  威,刑法也。若不畏於小罪,積惡不休,犯綱觸羅,亡身損命,大威至也。內明不懼塵累,縱欲不止,歡縱則精散形穢,形穢則神離,神離則形敗31,精散則體枯。入真道而無緣,為生死之所害,大威至。
  無狹其所居,無厭其所生。
  人以所生為樂,愛為真,不能閑居以養生,修善以防死,流宕失鄉,愛他處為廣大,以本鄉為狹陋,此狹其所居也。長惡傷行,縱欲傷身,動之死地。不存久視,厭其生也。勸言無者,莫令如此也。
  夫唯不厭,是以不厭。
  道生由道,成形藉神。若能愛道存神,故云夫唯不厭。除垢止欲,志靜形清,神既附人,道亦愛己,放言是以不厭也。
  是以聖人自知不自見,自愛不自貴。故去彼取此。
  凡情失道,乃為無識。聖智達理,故曰自知。忘於人我,泯於聞見,故曰不自見。寶神惜氣,固精志道,不輕此生,故云自愛。不自貴大以賤小,不尊行以忘於高下,故言不自貴。自知自愛者悟理,自見自貴者迷方。聖人說己化物,使物知皈,去彼自見自貴之忓物,取此自知自愛以全真。
  七十三章
  勇於敢則煞,勇於不敢則活。
  不懼為勇,心果為敢。白刃交於前,視死若生者,列士之勇也。然智非計策,力異驍雄,貪利而前,必喪身命,故言則煞。義不争,必以慈,或以道德來人,或以智策伏物,於物無害,在我全身,故言則活。內明勇於聲色者煞身,不敢於倩塵者活己。
  此兩者,或利或害。
  謂煞活也。
  天之所惡,孰知其故?
  言天道好生惡煞32,人多不能就利遣害,此乃不識天之意故也。
  天之道,不争而善勝,
  天道無心,與物不竟,自然尊貴,而居物先。
  不言而善應,不召而自來,
  春生冬謝,寒往暑來,往者既非所遣,來者亦非命召。
  坦然而善謀。
  大道甚夷,故曰坦然。圖人之得失,嘗罰無差,鑒人之善惡,灾祥不爽,
  故曰善謀。
  天網恢恢,疏而不失。
  羅之以太虛,網之於有象,既寬且大,故曰恢恢。罪有么私,僣之大小,微著皆盡,疏密無遺,故言不失。
  七十四章
  民不畏死,奈何以死懼之?
  時逢有道,物皆愛生,代屬無為,人咸惜死。若不能綏之以至德,而制之以嚴刑,人不聊生,故言人不畏死。人不畏死,本由罰酷,宜須在宥用德忘刑。如何還以酷法理人,欲懼之於死,此嘆當時33之失。
  若使常不畏死而為奇,吾執得而煞之,孰敢?
  奇者,詭異亂群也。若時王用道,人盡全生,名為畏死也。其有強梁之者,亂群之人為於罪業,彌更奇異,天不長惡,故執得煞之。懼死自無為過之人,修生孰敢為非之者也。
  常有司煞者煞。
  司,主也。賞罰之理是.常,生煞之官有主,不可以為非34,犯法者合死,而欲擅代煞之。
  夫代司煞者,是代大匠斲。代大匠斲,希不傷其手。
  天道雖遠,玄鑒孔明,賞善罰惡,著在於冥司。春生夏長,鄣之於見代。時政不能任之以天理,而代之以人功,亦失之於道也。然則頑人少能從化,奸黠多有難防,隨時定宜,制之法令,自有司刑之職、主煞之官。若推之不以其司,煞之不由其主,而擅煞者猶拙夫之代巧匠,必有傷手之憂,少有不傷,所傷多矣也。
  七十五章
  人之飢,以其上食稅之多,是以飢。
  百姓飢窮,四民困乏,非他由也,稅重賊多。
  人之難治,以其上有為,是以難治。
  有為撓物,所以難理。無為正身,自然易化也。
  人之輕死,以其生生之厚,是以輕死。
  重生之人,利浮情於正性,輕死之士,溺邪識於愛流。取彼有生命35,以養虛假之生身,故言生生之厚。厚者積也,多也。事積則亂心,味多則爽口,不能重慎以保長生。縱欲喪身,輕死之地也。
  夫唯無以生為者,是賢於貴生。
  夫以生為有,而厚養過其分,遂致傷生,此未能重生也。達至道者,視身非有,悟理無生,不見虛假之形,自祛染愛之累,與虛净而合德,共至道而同根,雖不養生而生自養,此所謂能重生也。賢,能也。貴,重也。
  七十六章
  人之生柔弱,其死堅強。
  天下柔弱莫過於氣,氣莫柔弱於道。是以人之受生,必資道氣,氣存則屈申由己,道在則動靜任神。順心無逆,從事靡違,故言柔弱。不能保氣,氣竭則身亡,未解怡神,神逝命殞。命殞身亡,不能轉動,故曰堅強也。
  萬物草木生之柔脆,其死枯槁。
  無情之物,有氣故生,無氣故死,是知有識之類,得道於焉柔弱,失道所以堅強也。
  故堅強者死之徒,柔弱者生之徒。
  結上有識無情,生死二理,各有徒類。
  是以兵強則不勝,木強則共。
  不以德而固,乃恃兵為強。暴於天下好煞,物之所惡。聚寡為眾,扶弱為強36,反共攻之,則有不勝。是以木之強也,枝葉共生其上;柱之強也,梁棟鎮之於下。以下以斯曉喻,欲令務脩德以柔弱,不飾兵以堅強。
  故堅強居下,柔弱處上。
  生者人之所欣,柔弱者生之徒,豈非上耶?死者物之所慼,堅強者死之徒,寧非下耶?
  七十七章
  天之道,其猶張弓。
  人事近而淺,面之而不測其情;天道遠而深,仰之豈觀其理。迷徒莫曉,正道難明,故借彼張弓以為之喻。
  高者抑之,下者舉之,有餘者損之,不足者與之。
  用弓之道,高者恐過,故抑之令不高。下者不及,故舉之令不下。不高不下,中前期也。為國之者,損有餘之富,益不足之貧,貧被益而不貧,富經損而不富,不貧不富,中於為國之政也。太高恐於邈空,抑之令不空也。極下慮之滯有,舉之令不有也。不有不空,合於中道也。
  天之道,損有餘補不足。
  釋天道以合喻。
  人道則不然,損不足奉有餘。
  言人為行與天道反,未能損強37益弱而乃减貧增富。
  孰能有餘以奉天下?唯有道者。
  誰能法天道以為行,損盈益謙,唯有道之君當能知此。
  是以聖人為而不恃,成功不處,斯不貴賢。
  聖人為德不賴其報,成物不處其功。所以爾者,欲隱其聖德,晦其賢才。上既如此,下自法之。争名之患自除,尚賢之憐不作也。
  七十八章
  天下柔弱莫過於水,而攻堅強莫之能先,其無以易之。
  觀之於一切,總之於萬有,柔弱之至者,水之為最也。銷之金石,破之丘陵,無能過水,水最勝也。破堅強法水,既為勝,故不可易之。理國者若能以謙為德,以道為用,必可破之於強敵,摧之雄而道最為先,故無易於道也。修身者能守唯柔之至道,自破剛強之人我,解宅虛靜之至理,妙絕是非之交爭。唯道為勝,無以代之也。
  故柔勝強,弱勝剛。
  此結上文。
  天下莫能知,莫能行。
  多好剛強,少存柔弱,不能謙退,競處物先。
  是以聖人言:受國之垢,是謂社稷主;受國不祥,是天下王。正言若反。
  體柔弱之道,則物無不苞。悟幽玄之境,則事無不納。含非遏惡,受國之垢也。罪己責躬,受國不祥也。適可以為物主,故言天下王也。此言反於俗而合於道,故云正言若反也。垢,穢也。祥,善也。修身者,雖復歷之於穢淨,净穢兼忘,經之於善惡,惡善同捨。照一理之元寂,達萬境之皆空,可以成道,為法王也。俗以垢净善惡,咸以為有,以道觀之,並悉是空,故云反也。
  七十九章
  和大怨,必有餘怨,安可以為善?
  物我齊一,則是非不起。彼此紛紛,則怨讎斯作。故禮有報怨之義,法有償死之刑。怨往怨來不可息,思欲息怨和之,令去逆以順平之,使反惡而為善。然口善而心不善,面從而意不從,不善不從餘恨,此則更起於惡,何得用之為善?欲得為善,未若元不為怨。元不為怨,何須和順,亦無忤逆。逆順斯忘,怨讎自息。不知善之為善,始可名為至善也。
  是以聖人執左契,不責於人。
  古者聖人刻木為契,君執於左,臣執於右為信,合之符契,不復制之以法律,於物無罰,故言不責於人。
  故有德司契,無德司徹。
  司,主也。契,合也。徹,離也?有德之所主,上合無為之道,混然冥一,下為萬物所歸,信之符契。若其無德,不能行善,非唯不契於道,抑亦眾離散也。內明有德合理,故云司契。無德乖真,故云司徹也。
  天道無親,常與善人。
  天道平等,無有親疏,惡人遠道,致有疏名。善者近真,故生親稱。至理為語,不疏不親,但以善人行善,天乃福之38,故云與善人也。然善不與不善,是知輔德不輔無德。若能行於德善,善德自然歸之也。
  八十章
  小國寡民,使有什伯之器而不用,
  聖人理國,用無為之道,所有軍戎器械或少或多,若伯若千皆悉不用。小國猶爾,况大國乎也。
  使人重死而不遠徙。
  政有事,物乃輕生。化屬無為,人皆重死。父既保子,妻不失夫,各得樂業安居,無復流亡遷徙也。
  雖有舟輿,無所乘之。
  夫水行用舟?陸行用輿,無為之代,山無蹊隧,澤無舟梁,本絕去來,何乘之有39。
  雖有甲兵,無所陳之。
  兵以討逆,武以靜亂。上既行道,下乃好德。自然從化,何事陳兵也。
  使民復結繩而用之。
  古者書契未作,結繩為政。文字既興,澆薄滋甚,人設聖教,義在無為。欲使反澆還淳,去華歸實。
  甘其食,美其服,安其居,樂其俗。
  物情不悅,食玉衣錦不以為美;人心既適,飯蔬被褐足可為甘。今陶聖化過大鈞,人無貴賤,所食者皆甘也。服無好惡,所衣者皆美也。家無貧富,所居者皆安也;鄉無豐儉,所住者皆樂也。既無遠徙之者,自絕弱喪之人也。
  鄰國相望,雞狗之聲相聞,使人至老死,不相往來。
  兩國為鄰,望之在目,雞鳴狗吠,聽之耳聞。從始至終,以少及老,不相往來,人人皆自足,家家俱有。故曰人相忘道術,魚相忘於江湖,其斯之謂者也。
  八十一章
  信言不美,美言不信。
  言以宣心,非關妄作,務存實理,不在華詞,故云信言不美。甘言失真,輕諾寡信,故云美言不信也。
  善者不辯,辯者不善。
  大辨若訥,無勞詞費,善者不辯也。偏詞過當,多言數窮,辮者不善。
  知者不博,博者不知。
  子能知一,萬事畢,知者不博也。文滅質博,博溺心迷,至理不知也。
  既以為人己逾有,既以與人己逾多。
  日月流輝,照臨萬嵎,物得以見,轉益光華,猶聖人智徹於物,法施無窮也。江海灑潤,善利萬物,物得以生而源流不竭,亦猶聖人財施不盡也。
  天之道利而不害,聖人之道為而不争。
  天道施生,利也。常善救人而不害40也,争由心起,為因事生。聖人無心,自然無41事。事既無事,為亦無為也。
  三十七章42
  道常無為而無不為。
  至道玄寂,真際不動,道常無為也。應物斯動,化被萬方,隨類見形,于何不有,種種方便而無不為也。無為而為則寂不常寂,為而不為則動不常動。動不常動,息動以歸寂;寂不常寂,從寂而起動。寂既動也,不成於寂;動復寂焉,不成於動。至理為語,不寂為化。眾生能動能寂,須知動與不動,非動非不動。宣識此為非為,非為非不為也。
  王侯若能守,萬物將自均。
  德能伏物,道在則尊。皇王守道,不令自均。公侯懷德,不嚴自化。
  化而欲作,吾將鎮之以無名之樸。
  作,起也,言有不能從化,欲起有為之心。當以無名之樸鎮之,有為之心自息。保道畜常,見素抱樸也。
  無名之樸,亦將不欲。
  理本空靈,體非無有。無真無真,無俗何捨。但以起有之心者是病,以聖人將無名之朴為藥,藥本除病,病去藥忘,故云無名之朴,亦將不欲也。亦言與名之朴者,何裁不欲是也。
  無欲以靜,天下自正。
  用智理國國之賊,有為撓物物恒動。在上若能無欲守靜,百姓不須整理而自齊,萬國無煩教令而自正也。內明若捨茲有累,歸彼無名,有歸還成有欲。若其有欲則非安靜,則失正道。今不見有累之可捨,不見無名之可取,取捨既忘,則情欲不起。情欲不起,自然安靜。無心欲合於道,云將正道相合,故云天下自正也。
  2此章經注據強本補。
  3敦煌本始於『地』字下。
  4石:該字原脫,據強本補。
  5下士:原作『上士』,據強本改。
  6玄通:原作『玄道』,據強本改。
  7不一:『一』字原脫,據強本補。
  8遂為名以殺身,因財而害己:原本『教』作『殺』,『割』作『害』,據強本改。
  9是非:『非』字原脫,據強本補。
  10咎莫甚於欲得:『甚』字原脫,據強本補。
  11無識之徒:原作『無之識徒』,據強本改。
  12此句強本作『若有心分別,有善有不善。有善有不善,不得以為善』。
  13有順:『有』字原脫,據強本補。
  14蒂固:原作『華固』,據強本改。
  15知非:此二字原脫,據強本補。
  16嘎:原作『極』,據強本改。
  17保:原作『深』,據強本改。
  18造惡:『惡』字原脫,據強本補。
  19已久:『久』字原脫,據強本補。
  20常善救人,寧容有棄:『人』、『棄』二字原脫,據強本補。
  21非法:『非』字原脫,據強本補。
  22中士:『中』字原脫,據強本補。
  23微:此字原脫,據強本補。
  24物我無傷:『傷』字原脫,據強本補。
  25無不通:此三字原脫,據強本補。
  26亡,用:此二字原脫,據強本補。
  27無為之道:『為』字原脫,據強本補。
  28國破人亡:『亡』字原脫,據強本補。
  29亡吾寶:『亡』字原脫,據強本補。
  30抱一:『一』字原脫,據強本補。
  31神離則形敗:『神離』二字原脫,據強本補。
  32惡煞:『惡』一字原脫,據強本補。
  33當時:原作『當地』據強本改。
  34為非:州非」字原脫,據強本補。
  35取彼有生命:強本作『取彼有生之生命』。
  36為強:此二字原脫,據強本補。
  37損強:『損』字原脫,據強本補。
  38天乃福之:『福之』二字原脫,據強本補。
  39之有:原作『乘有』,據強本改。
  40救人而不害:『人而不害』原脫,據強本補。
  41無:『無』字原脫,據強本補。
  42敦煌本以《道德經》上卷第三十七章附於下卷第八十一章後,按唐人對老子書篇章有不同看法。或以為八十一章象征陽九之數。道經象天,德經法地。天有四時,故道經三十六章。地有五行,故德經四十五章。為此將三十七章移置德經之後,以應天地之數。參見董思靖《道德真經集解》序。